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7692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0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docx

导与练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5种群和群落近3年真题+模拟

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专题15 种群和群落

考点四十七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考试题

1.(2013年浙江理综,T4,6分,★☆☆)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出生率的计算、影响出生率的因素、年龄结构的含义,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推理判断能力。

解析: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该种群开始个体总数为100,一年内新出生个体数为2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

×100%=20%,A项错误;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出生率就越高,B项正确;推迟性成熟期,则会降低出生率,C项错误;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体现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差值大小的关系,由于不知死亡率的大小,三种类型的种群出生率大小无法比较,D项错误。

答案:

B

2.(2013年新课标全国理综Ⅰ,T5,6分,★★☆)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点睛:

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群落的丰富度和能量流动等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解析:

鹰捕食黑线姬鼠,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引起黑线姬鼠数量的减少,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的变化,A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280×100)÷(2×140)=100(只/hm2),B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量,而不是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C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所以第三营养级鹰含的能量最少,D正确。

答案:

C

3.(2012年新课标全国理综,T6,6分,★★☆)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点睛:

本题以分析坐标图的方式考查种群的特征等知识。

考查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

该种群12月份几乎没有未成熟个体,说明该种群10月份种群出生率降低,出生率也可能是0;天敌迁入会导致种群数量减少,可能会改变种群的各年龄段个体数量;该种群的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衰老个体的百分比可随着月份变化而变化,说明种群年龄结构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导致雌雄个体交配机会减少,种群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可能会下降。

答案:

D

4.(2012年重庆理综,T4,6分,★★☆)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考查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为容易。

解析:

O~b段,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型,a点数量大约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a~b段,蝗虫种群增长率下降,种群密度仍在增大,故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不呈正相关;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后,会改变性别比例,蝗虫种群内雌雄比例失调,交配机会减少,导致种群出生率降低,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d~e段,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被啃食的植物较少,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B

5.(2012年浙江理综,T5,6分,★★☆)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食物链、种群数量变化等知识。

是对理解问题能力的考查。

解析:

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为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存在捕食关系;三种生物的数量基本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旅鼠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植物数量和天敌数量的变化;植物增多引起旅鼠增多,就会引起植物减少,旅鼠增多会引起旅鼠天敌增多,从而引起旅鼠数量减少,植物增多,这种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

D

6.(2011年海南单科,T2,2分,★☆☆)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

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

点睛:

本题考查酵母菌结构的有关知识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相关实验知识,较为综合,考查理解能力。

解析:

酵母菌为真核生物,有细胞核及线粒体,二者均有DNA的分布,A项正确。

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为CO2和酒精,其跨膜运输方式都为自由扩散,B项错误。

培养早期,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相对充足,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项正确。

在营养物质含量不同的培养液中环境容纳量不同,D项正确。

答案:

B

7.(2011年重庆理综,T4,6分,★☆☆)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进化理论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考查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

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环境对种群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黑暗是选择因素并不是诱导因素,A项错误;由于盲鱼生活于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因此限制其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应为食物和水中的溶解氧等,B项错误;盲鱼进行有氧呼吸,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C项正确;盲鱼作为科研材料是生物的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其生态功能。

答案:

C

8.(2010年海南单科,T17,2分,★☆☆)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

年龄期

个体数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

甲种群幼年个体最多,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期个体数相同,为稳定型;丙种群老年个体最多,为衰退型。

答案:

A

9.(2010年山东理综,T8,4分,★★☆)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点睛:

本题考查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及应用。

考查理解能力和根据坐标图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

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在种群数量越小时控制效果越好。

控制人口的数量关键是控制出生率,我们是不可能控制人类死亡率的。

K/2值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值时得到。

答案:

C

10.(2013年新课标全国理综Ⅱ,T31,10分,★☆☆)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    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    、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       。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和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其中涉及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空间结构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意在考查考生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解析: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有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因素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多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人的主观因素,否则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表现为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

答案:

(1)生产者 

(2)出生率 死亡率

(3)随机取样

(4)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11.(2013年重庆理综,T7(Ⅱ),10分,★☆☆)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    ;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    。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    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涉及种群密度调查、群落演替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解析:

(1)对植物和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结合题中材料,图中①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②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表示灌木。

决定种群密度最直接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中O→a,物种①的种群密度上升,数量增多,说明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段,群落由多年生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过渡,灌木取代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②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的水平,说明②能耐受灌木丛导致的弱光环境,并在该环境下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点后,若气候条件适宜,高大的乔木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取代灌木的优势,成为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

(2)该地区经过治理,增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同时增加的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碳元素(CO2),增加了农林产品的产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答案:

(1)样方法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

(2)碳元素(CO2)

12.(2013年山东理综,T26,8分,★★☆)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

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只/m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    (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    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    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    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    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成分的知识,涉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害虫的防治规律、生物防治的优势和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进行数据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析:

(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

田螺的种群密度为(15+18+15+19+15+14)÷6=16只/m2。

(2)由曲线图可知,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越大,所需防治成本越低,作物价值也越低,但其变化幅度不同。

收益等于作物的价值减去防治成本,其随着控制后有害生物密度的增大,先增后减,因此,曲线Ⅱ代表作物的价值,曲线Ⅰ代表防治成本;要获得最大收益,即曲线Ⅱ减曲线Ⅰ的差值最大,应将有害生物的密度控制在B点。

(3)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的污染;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可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

答案:

(1)随机取样 16 

(2)Ⅰ B

(3)农药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

13.(2012年四川理综,T31Ⅰ,8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        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点睛:

本题以坐标图的形式考查种群特征及相关知识,较为综合,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

(1)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为农作物,大豆田中的主要成分为大豆;肉食性猛禽可以捕食田鼠。

(2)决定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点以后株冠形成,一方面为田鼠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另一方面由于株冠的掩护,有利于躲避敌害。

(3)曲线Ⅰ所示每隔100m设桩,为猛禽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场所,猛禽数量增加,田鼠数量减少;农田周围合理植树为猛禽提供栖息场所,猛禽捕食田鼠,田鼠捕食农作物减少,更多的能量流向人类。

答案:

(1)大豆 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 能量流动

模拟试题

1.(2013淄博摸底)下列调查方法中不宜采用的是(  )

A.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B.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C.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进行统计

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解析:

本题结合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考查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条件。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种群内不同个体的快速混匀的生物类型,如灰喜鹊;样方法则适用于不移动的生物(如植物)或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土壤中小动物)。

答案:

D

2.(2013金华模拟)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解析:

分析题图,①、②、③、④分别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答案:

D

3.(2011广州三模)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

解析:

K值的含义是环境容纳量,因此环境变化,K值也随之变化,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以使K值提高,A正确。

“S”型增长曲线在达到K值之前,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达到K值增长速率为零,但在K值之前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

b对应的点为K/2值,是环境容纳量的一半,c对应的点为K值,为环境容纳量,b到c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增加,所以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C项正确。

曲线Y是在存在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形成的,其最大增长速率无法超过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D项正确。

答案:

B

4.(2013瑞金模拟)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在“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约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解析:

种群在“S”型增长过程中,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的,而“J”型增长的增长速率是一直增大的。

答案:

B

5.(2013南宁质检)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解析:

养料、空间、温度和有毒代谢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一般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的操作方法错误。

答案:

D

6.(2012南京质检)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

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

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

在取样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

            。

 

(2)动物——标志重捕法。

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记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尾。

若上述结果成立,那么前提条件是什么?

                。

 

(3)昆虫——去除取样法。

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生,理论上种群数量应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次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做曲线向上延伸与Y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

假如在某农田(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

得到下表数据:

捕获次数

1

2

3

4

5

6

7

8

每次捕获数(只)

72

63

44

32

23

17

16

15

捕获积累数(只)

72

135

179

211

234

251

267

282

①依数据作图。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在样方中计数时,对位于边线上的个体只计相邻两边及顶角处的个体即可,取样时要考虑样方的大小、数量及随机性取样。

(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其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数为N1=200(尾),第二次捕获数为N2=160尾,其中有标记的数为N3=10尾,则种群总数N=(N1×N2)/N3=3200尾。

在调查过程中标记个体不能死亡、外迁等,否则结果误差很大。

(3)若种群的数量是稳定的,则捕获量随捕获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如题干中的数据,若捕获量不随捕获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说明种群数量增加,而种群特征中直接使种群数量增加的为迁入率和出生率的增加。

答案:

(1)8 样方的大小和数量,要进行随机取样

(2)3200 鲫鱼种群无出生与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等

(3)①如图

②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或出生数量较多)。

考点四十八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试题

1.(2013年福建理综,T3,6分,★☆☆)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点睛:

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丰富度及演替的类型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概念的理解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

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A项正确;森林恢复后,群落的结构变复杂,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其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提高,B项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自然恢复林相比,人工恢复林植物种类少,丰富度低,C项正确;题中两块林地的恢复方式都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形成的,属于次生演替,D项错误。

答案:

D

2.(2013年江苏单科,T10,2分,★★☆)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

覆盖

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

机质

(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