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7784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docx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课外地理教育实践基地的功能和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史地组邹春华

摘要:

当今,研究性学习方式中的课外教育实践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我校作为江西省重点中学,在课外教育实践方面以地理课题组为突破口,加强了对此的研究工作。

课题组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提出了以专题研究性学习为主的高一学生地理研究性活动课程。

本课题将依据学生特点,并依托我校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瑶里开展“关注科学、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的专题调查研究活动,以使研究性学习中的课外教育实践课程顺利进行。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课外地理教育实践基地

活动课程是以自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为主要内容特征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中学地理活动课程既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又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领域。

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自信、毅力、灵活等品质。

为了培养新时代的中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很有必要进行地理课外活动。

1.国外课外地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理教育的发展受到新教育理念的影响,开始重视“户外教育”(这里指校外教育)。

美国的中学地理教育强调对“真实问题”的学习,即以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作为学习主题。

英国中学的主要做法是带领学生开展商业(工业)点布局调查、植被普查、天气观察、考察生态农场和自然保护区或地质博物馆等活动,强调“在实地感受和了解地理环境”。

德国在国家公园(也有植物园)等合作建立自然地理学习中心。

新加坡教育部则制定有关专门的教育规划,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地理教育提供服务。

香港特别行政区《学校地理教育指引》提出,要通过实地考察,训练学生各种探求地理环境的技能。

其“米蒲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学生必须参与的课外地理实践课堂。

而国内其他地方地理教育的课外教育主要是参观、考察、调查、科研等。

由于地理夏令营综合了多种户外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较为广泛的活动体验而越来越受到欢迎。

但是,目前国内地理夏令营的举办地往往是不固定的。

这虽然给师生带来新鲜感,却由于对当地的活动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状况的不熟悉,也给夏令营的组织和教师的带教带来了诸多不便,地理调查研究易流于形式且缺乏深度。

尝试建立稳定和开放的课外地理教育实践基地就显得尤为必要。

2.国外地理教育实践基地的功能

2.1传承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信息化,网络化,使得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

自然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抽象的建筑于电视媒体的概念。

所以,课外地理教育实践基地的首要任务就是让青少年“走进自然,亲近绿色”,在野外环境中了解自然,培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技能、态度和责任感。

将校内教育与培训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是地理教育相辅相成的两个环节。

2.2综合功能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倡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环境。

学生可以从中发现很多问题:

城市日益严重的污染,区域性的酸雨,旱涝灾害,沙尘暴等,乃至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资源匾乏、用地紧张等严重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亲身体验、深人调查、讨论分析,可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责任意识,从而建立起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萌发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信念。

而环保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它实际上涉及中学诸多学科知识,通过对其的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环境态度,从而受到综合教育,而这也是课内教育所欠缺的。

2.3发展功能

通过在课外建设地理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可以与当地政府和志愿者合作研究许多包括经济发展问题在内的课题。

通过与当地经济和发展的结合,应用推广有益的生态技术和方法为地区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是地理教育最终的目的要求。

面向广大学生开展课外地理教育活动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与拓展。

2.4协作功能

人才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们的智力因素,更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大量的课外地理实践活动,需要与困难和艰苦打交道,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养成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

随着同学们广泛地接触社会、自然,遇到各种问题,解决它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了群体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这是在今后科学研究和创造过程中所必备的条件。

2.5创新功能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在研究各种地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过程中偏重于对各种地理现象的考察与调查,是广泛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能力。

3.实例

一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报告

(一)、联系实际建立观察基地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适宜野外观察的内容比较多。

但选择观察点要注意选择那些最能结合教学内容的地点,而且作为观察的对象都要清晰可见。

纵观景德镇周围,最佳选择是浮梁县。

因为浮梁县位于景德镇东北部,面积2867平方米,地貌多属山地和丘陵,最高峰海拔高度1618.4米。

与古代浮梁发达的地域经济相适应。

浮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比皆是。

有气势磅礴的高际山瀑布和景象万千的诸仙洞,有风光美丽的玉田湖和潭口田园山庄,也有巍峨的北宋西塔,清代县衙、古朴的太子中允词和大夫第。

近年还发现了多处别致的住宅、祠堂,庙宇、牌坊。

这些古代建筑,可以说是浮梁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

特别是浮梁的瑶里,更是建立观察基地的最佳选择。

瑶里地处皖赣两省,与祁门、婺源、休宁等三县交界,方圆150平方公里。

山连山,溪连溪,森林茂密,人少而分散,有100多个大小自然村庄星罗棋布其间。

山区地势险要,交通方便。

同时也是一个革命圣地,抗战初期,陈毅曾亲临瑶里,指导皖浙赣边区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工作。

所以,瑶里无论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文还是独特的旅游景观,都是野外观察的理想去处。

(二)、确定观察路线

建立了观察基地,还要选择合适的路线。

观察路线的选择,要注意挑选观察的对象尽量分布在便于通行的路线上,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强野外观察效果。

对瑶里的观察路线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中——臧湾——王港——鹅湖——瑶里

主要内容:

五股尖地形地势,高际山瀑布形态、成因,沉积河床,小水库附近典型岩层、岩相,原始森林附近阴坡、阳坡不同植被及成因等等。

(三)、精心细致,做好准备工作

地理野外观察的准备工作比一般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要复杂困难得多。

不仅学生人数多,而且时刻都在运动之中,甚至有的同学还存在着“就是出去玩一玩”的想法,如不精心进行严密的组织,就会显得乱糟糟,影响观察效果。

为达到预期目的,作为指导教师要对观察点和观察路线十分熟悉。

为此,就要做好预先考察工作,这就等于普通课堂教学的备课。

为使观察过程保持一定的纪律与秩序,临行前把学生编成几个小组,认真细致地把野外观察学习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务和作业向学生交待清楚,并宣布几条需要注意的事项:

1、服从指挥,注意安全,不到危险的地方去;

2、护花草树木,文物古迹;

3、管理好随身携带的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

4、做好地理事物观察记录,尽可能充分掌握地理实况以后再离开观察点并当场完成草图、素描和摄影等工作;

5、注意环保,一定做到在野外不产生垃圾。

此外,每个小组还要尽可能地准备一些必需的仪器。

如本区地形图、平面图;罗盘、测角仪等观测仪器用以确定方位和地质测量;地质锤用作打制标本;照相机拍摄有意义的地理事物;植物标本夹、土壤袋用以采集标本;背包装用具、岩石标本、干粮等物品。

(四)、走向大自然,加强观察实践

大自然是最大最好的课堂,野外观察教学客观条件“得天独厚”。

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但要注意方法,形式多样,正确引导。

总结近阶段的实践,我重点抓好了“讲、看、绘、写、展”这样几个环节,并注意了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

1、讲:

地理野外观察的进行,有些地方比课堂教学的难度要大得多。

因此,在到达目的地时,我把本次观察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以及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再向学生重复一遍,使每一个小组和学生个人都明确自己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在观察过程中,我运用合适的方法,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而不作过多的讲解。

为了巩固观察的收获和做好下一步的准备工作,每停顿一次,我都要把前一段的观察结果向学生作简要小结,并对下一步的观察进行必要的指点。

这对保持学生观察的积极性、提高观察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2、看:

就是带领学生到基地实地观察,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对所选路线上的地理事物最大限度地观察。

学生在聚精会神地独立观察时,不要进行讲解或发问。

观察一定时间后,如果发现学生对问题有所领悟或发生疑难时,再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这次我带领学生到五谷尖,首先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一片暗红色的岩石,学生惊奇之情溢于言表,争相观看。

根据课本所学内容,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比较、讨论,都能够得出“这是沉积岩”的结论,五谷尖岩石为陆源沉积岩,形成于白垩纪晚期,矿物组成主要有石英、长石和岩屑,富含高价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为红色砂页岩,含水量大,易风化。

我带领同学们一起找到了几块比较典型的岩石,不仅认识了石英、长石等,还进一步了解了岩浆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区别及鉴定方法。

在进行野外综合考察时,有的观察点地理事物太多,学生便不知道观察什么了。

如高际山附近,这里有水、有林、有形态各异的岩石,层次明显的岩层和近于笔直的陡崖。

这时我提出观察问题,学生再进行独立观察。

如高际山是何种地质构造?

地貌特征如何?

等等……

站在高处,可以看到高际山为一背斜构造,倾斜岩层明显。

它在发展基础是本地区中元古代(距今约10~14亿年)被海水侵没,厚达1万余米的沉积物构成了褶皱基地。

中元古代末至晚元古代初,本区逐步抬升成陆地,成为杨子准地台和江南台隆的组成部分。

至早石炭世晚期(约3.5亿年前)再次发生海侵,在官庄至鹅湖和寿安至东流一带形成狭长的带状海湾,持续2亿年之久,使本地区形成滨海相的碎屑沉积、海陆相交互沉积的并存地质。

距今1.5亿年前发生的燕山运动时期,本地区又上升为陆地,并缓慢上升一直至今。

本区境域属江南台隆九龄——高台山台拱的东段,南临萍乡——乐平台陷,北濒修水——都昌台陷,褶皱构造也很发育,宜丰——景德镇深断裂经市区南缘的鲇鱼山、南安、天宝,延伸至安徽祁门境内,在境内长约60公里。

境内最大的岩浆体是鹅湖富斜花岗岩,出露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还有大洲、桃岭、等小岩体,均形成于1.6亿年前的殊罗纪燕山运动早期。

这些岩体经风化蚀变,形成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

此外,境内还有长英岩、微晶花岗岩、细晶岩、长石石英斑岩等脉浆岩,在深断裂附近出露,脉长100米到1000米不等,脉宽数米至20多米,这些脉状岩体风化蚀变后,常形成软质或硬质瓷石。

高岭山隆起于距今0.7亿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巨大的褶皱构造,背斜成山。

各种外力作用长期侵蚀,风化剥蚀地貌随处可见。

整个五谷尖起伏和缓,山顶浑圆,没有陡峭的山峰,为典型丘陵地貌。

然后我指导同学们使用罗盘和测角仪。

经过量算,高际山瀑布高约60米,岩体陡峭,近于垂直,倾角大致83度,是一正断层,上盘岩石比较坚硬,受流水的作用,水蚀地貌明显。

野外综合观察,土壤、植被也是重要内容,原始森林最具代表性。

这一带主要为棕红壤,表层浅红色,淋溶性强,呈微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少,土层薄,肥力差。

红色砂页岩的风化物分布广泛。

在此土壤基础上生长的植被主要为针阔混交林。

在原始森林同学们拍下了两幅对比明显的照片。

山的阳坡阳光充足,主要生长阔叶次生林——樟树;山阴坡淋溶强,蒸发弱,微酸性土,主要生长针叶林——马尾松。

3、绘:

在野外观察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把典型的地貌、景观绘制下来,在制高点上把观察对象的整体画出图来。

并且,用相机进行摄影。

提高他们的兴趣。

每次活动,我们都能留下许多绘画和大量的照片,留作展览和课堂教学使用。

4、写: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野外观察的收获,根据各自的兴趣,自拟题目,撰写地理小论文。

论文要求抓住一点、一个方面,写得短小精悍。

5、展:

观察活动结束,我适时地把学生采集到的实物标本,素描图画、摄影照片及各种标本,写出卡片。

整理野外观察过程中获得的文字材料和所绘路线图、地理描述、照片,选出较好的地理小论文,在全校公开展览,内容不断翻新,每次都引起不小的轰动,受到校领导,教师和同学们的普遍赞扬。

文后附“小组设计方案格式表”,“小组课外实践论文”

4.野外地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策略

4.1观念

野外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初始的地理和环境体验,它对一个人地理和环境观念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而野外地理实践基地是有组织的稳定地发展户外地理教育的好举措。

4.2选址

应选择自然条件良好、靠近发达地区的山区作为人类认识、研究自然的场所,其丰富的资源,为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提供了无穷的素材。

4.3投入

国内教育的主管机构已开始重视野外地理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形象也乐意为地理教育投资。

4.4教材

如一中在瑶里设计的野外活动,一方面借鉴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有关活动方案,另一方面。

也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联系学生实际有所突破与创新。

4.5合作

瑶里野外地理教育实践基地,就是在当地政府和志愿者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通过与各个方面的合作,实现地理教育的社会化,大大促进了地理教育基地的建设,具体的做法包括将地理基地的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建设与鼓励的规划,利用当地的校舍、农舍,聘请当地的管理人员和当地群众参与地理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创新是灵魂”。

当然,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

通过地理野外实践基地创设的各层次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多元化的追求与选择,获得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性活动的体验中,也获得创造性能力的升华。

 

附:

小组设计方案格式表(小组填写)

专题名称

关注科学、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专题调查研究

题目

瑶里风景区植物考察

班级

高一(14)班

组长

曾行

指导教师

邹春华

小组成员

余杰、张潇、刘俊威、李俊伟、王德伟

本项调查的设计背景说明(课题是如何提出的)

瑶里风景区为江西重点生态环境旅游区,我们就是来考察瑶里成为生态游区的的特点和原因。

瑶里还是景德镇一中的社会实践基地。

本项调查的现实意义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发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加强保护森林资源,绿化祖国,保持水土。

本项调查的主要内容

瑶里风景区“原始森林”内生物群落植被类型、分布。

本项调查采用的主要调查方法

实地考察、规划出样块、清查植被类型、数量

调查研究的详细计划(时间安排、资料收集、地点选择、人员分工、调查内容、拟访问的人员、校内外的导师等)

时间:

期终考试前;资料收集:

土壤相关知识;地点:

瑶里基地;

人员分工:

记录1人、清点1人、取样2人、分析1人、总结1人

调查内容:

植被类型

调查需要的条件,已经具备的条件,尚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打算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等)

请当地向导或熟悉植物类型的智者、老师带队,标本夹、剪刀、绳子、包。

本项调查研究预计最大困难是什么?

打算如何克服?

测量精度问题,采用简易仪器测量(由于目前条件所限)

本项调查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及其表现形式

总结报告或论文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填表说明:

位置不够填写,可将有关材料附于表后

瑶里风景区植物地理研究报告

高一(14)曾行

3月23日,我们地理兴趣活动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到瑶里进行社会实践综合活动,我作为小组长与其他5位兴趣相投的同学合作,组成地理研究组第六分组,主要是对瑶里的植物进行调查和研究。

瑶里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因而植被类型以亚热带长绿树种为主,生物多样性优良,受气候及土壤影响,这里植被最常见的是樟树、茶树、杉树等。

我们在沿途的观察中,也确实不断发现这些树木。

我们6人准备爬上高际山附近一座小山上采集植物标本。

在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后(带上标本夹、剪刀、长绳、望远镜等),我们动身了。

上山途中,我们看到林木主要是樟树、茶树、杉树等。

随着海拔的升高,在山上的大树林中(当地农民称“原始森林”),我们发现树种几乎都变为是杉树。

小路的地上布满枯枝落叶,大概有2――4厘米厚。

小道两旁有许多新嫩绿的蕨类植物和许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低矮植物,品种繁多,我们每走几步就有新发现。

在“原始森林”中,我们重点观察植物的空间位置。

经大家一番考察,得出以下的结论:

参天大树都是高大喜阳的乔木。

它们将大部分阳光据为已有,为争夺每一寸阳光,它们你争我赶,越长越高;而且都把枝条最大幅度的张开,以获得更多的阳光。

正由于如此,林中光线较昏暗。

与人齐高的一些矮树灌木丛,它们对阳光需求不像杉树那么多,从高大乔木中漏下的阳光就可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

再靠近地面的则是一些低矮的喜阴植物。

如蕨类植物等。

大家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这些植物之所以有高有矮,形态各异都是适应环境发展的结果。

在采集完植物标本后,我们从另一方向走出原始森林,准备下山。

在途中我们遇见正在采集土壤成份样本的另一分组。

他们告诉我们,在他们的上山路上,看到了几棵形状奇特的树。

我们便直奔向他们所说的地方。

原来,那几棵树有明显的旗形树冠,枝条都朝一个方向生长。

我们推断,由于它生长在山的迎风坡的风口地带,从它还是小树苗开始,迎风面长期受同一风向吹拂,生长受到限制,而背风的一面枝条生长茂盛,形成类似“迎客松”的形状。

假如林中植物空间生长特点是“先天因素”,那么这几棵“旗形树”就属于“后天培养”。

继续下山,在途中我们还观察到一片开阔的“黑”地。

地上是黑的,没有枝、叶的树干也是黑的。

原来此处以前发生了一场小森林火灾。

“虽说森林火灾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但小型火灾,对森林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

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觉得这句话是对的。

原因是:

1.火灾可优胜劣汰,用自然法则对生物进行筛选。

“强者”留下,劫后余生,继续茁壮成长;而“弱者”被淘汰出局,最终消亡。

2.焚烧后的树木,残灰中含有大量矿物质,对植物生长来说,是十分有营养的“肥料”。

3.火灾还可以将一些坚硬种子烧裂,从而帮助其繁衍。

可见,凡事都有两面性。

坏事也有好的一方面。

下山后,我们把沿途采集的标本整理好,以备回校后继续研究。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巩固了许多课本知识,还获得了许多课外知识。

更重要的是:

通过活动,让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实际问题,争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了我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2002年3月25日

 

地理研究组第六分组成员:

曾行、余杰、张潇、刘俊威、李俊伟、王德伟

 

小组设计方案格式表(小组填写)

专题名称

关注科学、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专题调查研究

题目

瑶里风景区地貌考察

班级

高一(4)班

组长

孙启明

指导教师

邹春华

小组成员

余亮、钟翌曦、舒璐、黄文超、朱航

本项调查的设计背景说明(课题是如何提出的)

景德镇市地处江南丘陵,丘陵、山地多,平地少。

为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了解景德镇市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我们的实践基地瑶里,特开展本次活动

本项调查的现实意义

认识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既可以接受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又可以进行实地调查,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本项调查的主要内容

实地考察瑶里社会实践基地(瑶里风景区)的地貌特点及分布

本项调查采用的主要调查方法

实地观察

调查研究的详细计划(时间安排、资料收集、地点选择、人员分工、调查内容、拟访问的人员、校内外的导师等)

时间:

期终考试前;资料收集:

课本相关知识剪辑;地点:

瑶里基地;

人员分工:

孙启明负责收集资料,其他人员以合作为主

调查内容:

观测、绘制简易地形图、地理素描图、测定岩层走向、丈量沟谷深浅

调查需要的条件,已经具备的条件,尚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打算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等)

罗盘、简易经纬仪、卷尺、绘图板

本项调查研究预计最大困难是什么?

打算如何克服?

最大困难:

测量精度问题

克服方法:

采用简易仪器测量(由于目前条件所限)

本项调查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及其表现形式

实地考察报告或论文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填表说明:

如位置不够填写,可将有关材料附于表后

瑶里风景区地貌考察报告

高一(14)班孙启明

3月23日,我们地理活动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瑶里风景区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及相关课题的调查研究。

我和其他几名感兴趣的同学组成地理研究组第一分组,准备着重对该地区的地形地貌进行考察研究。

瑶里镇处于江南丘陵地带,群山环绕,流水潺潺,植被丰富且形态多样。

绿化面积估计达70%以上。

我们从课本中知道,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地形地貌发育过程。

在许多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今天,瑶里风景区的环境却保持了较为原始的状态,特别是瑶里人民在保护森林、耕地、河流方面的工作做得相当好。

他们能合理地利用资源、平整田地、修筑梯田。

使山区土地得以充分利用,既增加了耕地面积、获得了经济效益,又有效地减少了地表侵蚀、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发生。

勤劳的瑶里人民通过开山筑路、挖河修渠、建造小水库、人工绿化等活动,不断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为了探求瑶里较为原始的地貌形态,我们小组离开了瑶里镇,进入了瑶里自然风景区,开始了本次调查活动。

一、瑶里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活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

在瑶里风景区里,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一些裸露在地表的岩层,有的是倾斜弯曲的,有的是断裂错开的。

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也就是课本上所谓的地质构造,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现象在地质学上被称为褶皱。

它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通过观察我们意识到岩层并不是连续分布的,这给我们判断褶皱形态带来了困难,但我们根据岩层的倾向和走向,绘制了一些地层走向示意图,并把缺失的部分补充完整后发现这些山岭基本上是由背斜发育而成的,而山间的谷地或盆地由于上覆土层太厚,我们无法看到向斜构造,也不能说是一种遗憾。

后来我们在回瑶里镇的路上,无意中发现了开山修路留下的山体断面,竟然是向斜构造,大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余亮说:

“那一定是课本上讲的向斜成山的特例,因为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出现的裂隙多更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裂隙相对较少,被侵蚀程度减慢,反而成为山岭”,我们也都同意这一观点。

我们在山间小路上行走,发现一处出露地表的岩石很特别,它有一个表面很光滑,“这是什么石头?

”大家都觉得很好奇,于是我们决定探个究竟,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光滑的岩石面上有一些划痕,并且是楔状的,而且方向一致,根据我们先前准备的资料来看,划痕是断层面的典型特征,所以我们估计这应该是个断层出露。

我们又到附近看了看,又找到了一些类似的出露面,并且发现了小溪在附近流过。

这符合我们课本上所谈到的关于断层的描述,也更加明确的证明这就是个断层构造。

二、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为了研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我们登上高山,进入丛林中进行考察。

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

我们找到了一条小溪,并沿着小溪的流向自上而下观察,小溪流水首先在地表冲刷出小的凹沟,随着地势的变化,出现了小的瀑布(后来我们找了资料,这些小瀑布应该叫跌水,因为落差太小了,只有2~3米左右),溪水越汇越多,水面也变宽了些,水面冲刷地面,并且下切形成了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发育,到下游沟谷变得又宽又深。

流水在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带物质便沉积起来,流出山口时,一些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我们查找了资料,这便是山麓冲积扇的雏形。

以上的研究结果是我们考察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出来的,也算是我们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所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