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宥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8057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去宥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去宥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去宥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去宥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去宥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去宥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去宥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去宥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去宥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去宥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去宥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去宥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去宥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去宥阅读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去宥阅读答案.docx

《去宥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去宥阅读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去宥阅读答案.docx

去宥阅读答案

去宥阅读答案

【篇一:

高一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t>考生注意:

1、本试卷设试卷Ⅰ、Ⅱ卷和答题卡纸三部分,试卷所有答题都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就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第Ⅰ卷(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战栗纶巾泼脏水茫无涯际

b.迄今红鸾烂摊子走头无路

c.寒蜩放涎撑场面自鸣得意

d.半晌杜撰摆架子通情达礼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鲁侍萍这个人物也是有生活的,反映了那个时代下层妇女的悲剧。

(2)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3)在学习《苏轼词两首》时,老师说:

“你们一定要,可不要开小差,否则

难以体会到苏轼的情怀。

a.原型一齐倾耳细听b.原形一齐洗耳恭听

c.原型一起洗耳恭听d.原形一起倾耳细听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会欣赏戏剧不易,能够创作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更不易,小张对戏剧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花了不少时间,做了很多努力。

b.《莎士比亚全集》通过故事的形式,给诸多不大习惯阅读戏剧作品的读者,特别是年青读者一个轻松地阅读莎翁作品的机会,从而走进莎翁的世界。

读这本书的读者,即是愿意开启另一扇窗户。

c.在阅读课上,我们讨论并阅读了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感触颇多。

在今后的日子里,这种阅读体验将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d.宋绍圣元年,中国大文豪苏东坡谪居惠州,对惠州西湖高度赞扬,并资助建设西湖,曾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感人的诗篇。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的游戏行为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

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b.“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c.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几公里以外就看不见了。

d.婆婆也,你莫不为“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因此上把旧恩情,全不比新知契?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老头临死之时,盼望着两个女儿能来见他一面,拉斯蒂涅去请他的两个女儿。

雷斯托夫人始终没有出现;纽沁根夫人虽然来了,她跪在父亲的病榻前忏悔,然而,高老头已经听不见了。

(《高老头》)

b.“没有一个女人关切,他在这儿便一文不值,这女人还得年轻、有钱、漂亮。

”按照表姐的指点,拉斯蒂涅决心去勾引高老头的二女儿纽沁根太太。

(《高老头》)

c.宝玉挨打后,宝钗第一时间赶来探望,并送来疗伤丸药,且软语劝慰宝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一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竟让宝玉暂时忘记了疼痛。

(《红楼梦》)

d.元春贤孝才德而暴病身亡,迎春老实懦弱而受虐致死,探春精明能干而远嫁他乡,惜春孤僻冷漠而遁入空门。

贾家“四春”命运悲惨,真是“原应叹息”啊。

(《红楼梦》)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

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

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他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

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

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

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

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

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

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

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

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选自林建超《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7.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

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b.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

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c.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

入“国艺”的殿堂。

d.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

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8.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

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

b.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

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

儒士必备的艺技。

d.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

体心里产生深刻影响。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

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b.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

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c.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

中期就凭借着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d.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①去宥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

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

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

于己也,对曰:

“谢子,东方之辩士也。

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

”王因藏怒以待之。

谢子至,说王,王弗听。

谢子不说,遂辞而行。

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

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

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

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

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学典籍文献于沈尹华,昭釐恶之。

威王好制,有中谢③。

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

“国人皆日:

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

”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

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

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

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

邻父因请而以为薪。

其人不说曰:

“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此有所宥也。

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缚之,问曰: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

”对吏曰:

“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此真大有所..

宥也。

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

宥之为败亦大矣。

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

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

通“囿”,局限。

“去宥”:

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

②荆威王,即楚威王。

古时楚地亦称“荆”。

③中谢:

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

④文学之士:

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

⑤旱:

通“悍”,勇猛。

10.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益衰而智益盛形:

身体b.其唯先有度度:

度量..

c.见人操金操:

持,拿着d.殊不见人殊:

极,根本..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句读之不知..

b.人皆在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c.奸路以除而恶壅却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激矢则远,激水则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①王因藏怒以待之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②④⑤b.③④⑥c.①③⑤d.①②⑥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

(4分)

译:

(2)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

(4分)

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分)

译: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浪淘沙

①邓剡

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篇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23分)去宥①东方之墨者谢子,将】

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

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

2012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4)】

特别说明:

因时间关系,本资料试题未经校对流程,使用时请注意。

一、【济宁市2012届高三质量检测试题】

23.请以“照进我心灵的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要鲜明。

【写作导引】

“照进我心灵的阳光”,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命题作文;从内容上看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要将题目补充完整,指出什么东西是照进我心灵的阳光。

什么东西是照进我心灵的阳光?

这是一个比喻句。

既然能照进心灵,那么,作为本体的句子主语应该指让自己感动的某种美德、精神,比如善良、宽容、乐观、无私、真诚等。

照进我心灵的阳光,要求写出自己因为受到某种美德的感染,从而发生心灵的净化、升华过程,或分析其中的原因。

但是,补充完整的标题不能在作文题目中,只能在作文正文中出现。

在开头出现,则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宜写成议论性的文章;在结尾中出现,则是画龙点睛,归纳总结,宜写成记叙性的文章。

二、【淮南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齐国有一个想弄点金子的人,于是一大清早就穿好衣服戴着帽子朝卖金子的店走去。

看到有人手里拿着金子,他走上去就抢到了手里。

公安抓住他后审问他:

“那么多人在场,你抢别人的金子是什么原因?

”他说:

“当吋根本就没有看到有人啊,只看到金子罢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霹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也是安徽卷特有的要求,是属于材料作文中的“引语联想型”。

材料作文的写

作关键是对材料的审读,从材料中提炼出最符合材料涵义的观点,或根据材料的涵义生发出自己的感悟。

写好这则材料作文的关键是对材料中“齐人”故事内涵的理解。

追求物质财富,希望生活宽裕,是人之常情,但做出有悖人性、愚蠢野蛮的行动,就显得可笑而可恨了。

思考一:

从人类思维的特点切入。

在人们看来,这个齐人的行为很可笑,更不可理解,但它正道出了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动机的影响。

可以说,是过于强烈的抢金动机使这个齐人做出了事后也许连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的愚蠢举动。

这是因为动机太强,人们的全部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在目的物上,使思维活动的领域变得十分狭窄,思维僵化,人就会忽略情境中其他的对于解决问题可能是很重要的线索。

就如故事中的那个齐人,由于整日梦想发财,对金子的占有欲极端强烈,一见到金子,周围的一切就都“视而不见”了,才做出了愚蠢的举动。

所以,“齐人攫金”的故事应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在解决问题时,将动机水平调节到最适中的点上,你才能取得成功。

思考二:

从所揭示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切入。

文中的“齐人”是一个只顾眼前利益,利欲熏心,做事胆大妄为的人。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

利令智昏。

从故事看,这个齐人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清旦被衣冠”。

试想想,我们只有出门办很重要的事情的时候,才会专门换衣打扮一番。

他就是觉得去弄金子这件事情很重要,所以才特别隆重地打扮了一番。

而当被抓了之后,又非常诚实地说明,自己当时真的没有见到人,只见到了金子。

在他抢金子的时候,他不但没有看到人,而且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一举动是违背了法律的了。

如此可笑的“智力低下”,恰是“利”导致的,正是“利令智昏”啊。

联想当今社会中的贪官污吏,尤其是身居高位者,难道不是个个聪明绝顶,但为什么会最终身陷囹圄呢?

不也是“利令智昏”吗?

思考三:

从做人或修身的角度思考。

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在很多情况下,会被利益之类的东西所蒙蔽,所以,要不断告诫自己,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强化自我修养,才不至于犯一些“低级”错误。

的全貌,能够区分什么是蔽塞,就能保全自身了。

所以本篇和这一章节中“秦惠王问唐姑果”等其他三则故事共同论述认识问题的方法——去宥。

所谓“去宥”,即是说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去掉偏见,去掉认识上“一叶障目”的“障”,才能对事物有较为正确而全面的认知。

从这个角度切入,可能正是故事的本意。

三、【2012年湖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断句

邵燕祥

走在

秋天的田野上

我问老托尔斯泰

一切

成熟了的

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请以“低头”或“抬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给材料选题作文的新题型。

根据材料,考生立意要点:

一是肯定低头。

成熟的事物大都懂得谦卑而低头,成熟的稻穗低头不语,成熟的人懂得谦逊所以不张扬。

因为成熟者都懂得。

内在的丰厚才是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是不需要借助任何来宣扬的。

故成熟者低头,丰富者安静。

二是否定低头,要抬头做人。

低下头固然是谦卑的表现,但低头往往会限制人的眼界,影响人的发展,过分谦虚也是骄傲的表现。

真正的成熟者会昂起头颅,真诚而直率,当然不是为了张扬,而是为了看得更远,做人更真。

四、【湛江市2012年普通高考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诗人家赵丽宏曾经说过,一个人心灵中美好的事物就是一棵会开花的绿树。

我们只有好好守护它,才能期待它绽放美丽的花朵。

请以“守护心中的绿树”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写作导引】

本题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

①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②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能力;④调动语言和文化积累的能力。

文题解释参考:

“心中的绿树”――“美好的事物”,可以是某种精神、信念、品质、习惯,也可以是某人、某事、某种记忆,等等。

五、【皖西四校2012高三期末考试】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什么是幸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

有人说:

小时候,觉得幸福是一件实物;长大后,觉得幸福是一种状态;突然有一天,觉得幸福其实就是一种领悟。

很多人追求一生,蓦然回首时才发现:

幸福就是早上醒来有杯白开水放在床头,幸福原来如此简单。

我们到底该如何把握幸福呢?

请你根据对这段文字的感悟,以“把握幸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套作和抄袭;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导引】

怎样把握幸福?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幸福。

应当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

正如材料所言,幸福是一种领悟。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极度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很难得到满足,也就很难感到幸福。

而那些知道满足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

这部分人的生活经常充满了快乐与欢笑,或许不富有,但是和谐,幸福。

作文既可以着重写自己对如何“把握幸福”的理解,也可以写自己把握幸福的事迹与过程。

注意动宾结构的题眼在“动”不在“宾”,只写“幸福”而不突出“把握”的,算不甚切题。

六、【2012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

18.请以“你不能改变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导引】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准确审题非常重要。

“你不能改变我”表现的是一种自信,执著,坚定,一种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一种对信念的坚守,一种对理想的忠贞。

你,可以指名利美色的诱惑,可以指权力死亡的压迫;既可以指恶意的阻挠,也可以指善意的劝告。

你,可以是实在的人;也可以是虚拟的观念、情感。

准确把握“你”的含义,明确所指对象,最好保持概念的同一性,确定性,不可模棱两可,以免观点驳杂不清。

七、【湖南省四市九校201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当旅游大巴进入山区的一个拐弯处时,车上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便招呼司机停车。

他们下车后,巴士继续前行。

就在这对情侣驻足欣赏山景时,只听前方轰隆一声巨响,那辆巴士被山体滑坡滚落下来的巨石砸中,落入万丈深谷。

事后得知,车上乘客无一生还。

惊魂甫定之后,这对情侣无不感慨地说了一句话。

按常理,一般人都会说:

“幸好我们不在车上!

”而这对情侣却说:

“假如我们不中途下车,那辆大巴就能赶在山石滑落之前驶过,车上的人也许就不会遭遇这场劫难。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请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立意自定,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面对突发劫难,我们都不是先知先觉,无法事先作出选择。

但事后,我们是先庆幸自己侥幸躲过一劫,还是先悲悯同行者的不幸罹难?

这是对我们心灵的拷问,拷问着我们的良知,拷问着我们的情怀,拷问着我们的道德水准,拷问着我们的精神境界。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不是处于“命悬一线”之际,但也时常都会闪出“这一念”,而“这一念”往往就是一块试金石,在测试着我们心灵的“善恶、美丑、高下”。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记叙文要紧紧扣住“这一念”的萌生过程、感受感悟去演绎、铺染,议论文则要紧紧扣住“这一念”的前因和后果、趋势和制导去生发、透析,从而彰显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鞭挞人性中“假、丑、恶”的阴影。

八、【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这样说过“彩色的电视越来越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却越来越少。

黑白问题将是电视人永远的问题。

或许,“黑白问题”不仅仅是电视人的问题,也是我们其他每个人都应该正视的问题,你对此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受,请根据你的思考。

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