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8551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26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docx

浙江省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一文言实词学案

文言实词

[知识速览]

一、“记”类文言散文的特点

“记”这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等来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等。

“记”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等。

碑记是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多通过对人物的肯定阐发作者的观点态度;游记以描写游行见闻为主,多在描写中寄托作者的志向和见解;杂记多以记事为主,写生活杂感,阐发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序”类文言散文的特点

“序”作为一种文体,可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

1.“书序”相当于“前言”或“后记”。

写在作品前面的称为“前言”,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书序”多是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深入阐发。

2.“赠序”始于唐初,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用于临别赠言,集而为之序,称为“赠序”。

“赠序”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方法指导】

第一步,快速浏览有效信息。

充分利用实词解释、概括赏析等题目获得信息。

尤其是选择题,信息量极大,据此可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文段后的注释具有重要提示作用,也要有效利用。

第二步,整体阅读把握重点。

整体阅读全文,快速把握文章的核心人物或核心事件,能确定人物的突出特点或事件的突出性质。

第三步,抒情议论确定主旨。

结合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来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

抒情议论句多在文章开头或结尾。

[读文演示]

文本内容

阅读步骤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

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

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

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

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

饥者饱,坏者筑。

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

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

侯语教授沈瀛曰:

“学如是!

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

力不赡耳!

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

“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

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

人而已耳!

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

《诗》曰:

‘无竞维人。

’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

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

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第一步,快速浏览有效信息。

快速浏览“概括与赏析”题,确定有效信息为:

1.核心人物是________。

2.主要事件是____________。

3.作者的态度是________,辅以注释②可进一步确定。

第二步,整体阅读把握重点。

首段,主要记叙古今重学的传统以及王秬到位之前当涂县州学的状况。

第二段,重点记王秬到任后________、________以及修学之事,表明他________、重学的品质。

第三步,抒情议论确定主旨。

第三段,“客”叹王秬既有能力,又为民解忧,是真正的________。

第四段,由王秬而引申到历代社会治理,“客”感叹社会治乱强弱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表现了作者关心政事、心忧天下的特点。

自我核对

第一步

1.王秬 2.修葺州学(或“兴学”) 3.赞颂

第二步

救灾 备敌 勤政

第三步

贤者 人而已耳

【真题试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坎而置之屋壁 坎:

挖洞。

B.当涂兵之冲冲:

突袭,冲击。

C.侯下车下车:

初到任。

D.力不赡耳赡:

足,够。

解析 “冲”,本指大道交叉路口,要道,这里指军事或交通上的要地。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助词,表判断;助词,表将然语气。

B项,副词,表承接,可不译;副词,表转折。

C项都是连词,表修饰。

D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学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解析 并不是“只有王秬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当涂历任长官都认识到了,但没有能力修葺州学。

答案 B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解析 找出可以做主语的词——“郡”“材”“侯”,“先是”是一种常见说法,其后通常要断开,另外“凡”往往在句首。

综合起来判断即可。

答案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3分)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4分)

解析 

(1)略,大致。

孰,有“哪一个更……”的意思。

于,比。

(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以……为,把……作为。

兵,战争。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结合注释把“王侯”翻译准确,不能翻译成“王侯将相”。

答案 

(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参考译文】

学校,是古代以来就有的。

在学校立牌位来祭祀孔子,是后世兴起的制度;在学校建阁来收藏天子的书籍,是古今共同的合乎正义的事,是做臣子的应该奉行的事。

当涂在江淮地区是有名的郡治,有学习的人,没有传述解说的地方;有牌位,没有祭祀的地方;有天子的书籍,挖坑放在墙壁之中。

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秬来担任太守,正赶上发生水灾,把堤防都冲坏了,百姓没有一粒粮食吃。

到了冬天,边境地区又发生战事,当涂是军事要地,上下震动。

王秬初到任,救灾的措施,防备敌人的方略,都安排得井然有序。

饥饿的人能吃饱,倒塌的堤防进行了修筑。

紧急情报日夜送到,王秬都平静地对待。

第二年春天,和议达成,改元乾道,打算在学校中举行祭奠先圣先师的典礼。

王秬对教授沈瀛说:

“学校竟然到了这样(衰败的程度)!

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命令他的属官蒋晖、吕滨中拆除后重新修建它。

在此之前,郡里打算建楼,建材已经全部准备好,王秬让人取来建造楼阁,开辟了两道门,凡是学校应该有的,没有一样不具备的。

有一位经过的客人感叹说:

“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

现在的当涂,还是过去的当涂,来担任太守的,哪一个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却唯独忘记修葺,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

是力量达不到罢了!

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王侯解除百姓的担忧,使他们进入安乐的处境,用他的余力重新修葺这个学校,没有役使老百姓,用下巴示意一下就办成了。

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

客于是又有感叹说:

“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天下,流传到现在,天地的位置,日月的光明,江河的流动,流传万世没有衰败。

有时太平,有时动乱,有时强盛,有时弱小,除此之外,难道还有别的吗?

只是人的原因而已!

财物用具不充足,武器装备不强大,人才不够多,难道是真的不可改变吗?

《诗经》说:

‘国家强盛必须有贤人。

’如果认为我的话不真实,请观察新办的学校。

夏季四月十六日,历阳人张孝祥记。

练真题 明考情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0分)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贞

呜呼!

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

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

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幹角立。

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

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

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

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

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

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

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③。

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

然雅非子相指也。

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

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

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

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幹、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子相独不然。

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闽藩。

属有岛寇事⑥,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

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

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

“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

不得之,不能为圣世。

吾厌吾鸡犬,行去矣!

”于鳞大赏之,为诗曰:

“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

”其曹偶持论若此。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①宗子相:

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

②矩镬:

犹规则、法度。

③碔:

似玉的石头。

④考功郎:

吏部官员。

⑤参:

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

⑥岛寇事:

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叩之泠然中五声      中:

符合。

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难:

诘问。

C.字不得累句累:

积累。

D.以不能附会附会:

依附(权贵)。

解析 “累”是“牵累”的意思。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均为连词,表转折。

B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

D项,动词,是;介词,替。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

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闽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

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解析 宗臣之所以对两人表示不屑,不是因为两人达不到这样的境界,而是因为两人“不敢尽斥矩镬而创其好”。

答案 B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解析 “屈法而伸其才”和“屈才而就法”的结构一致,其后均应断开;同样,两个“乃往往”前也应断开;“悲夫”表示强烈的情感,根据文言文句子的习惯,应单独成句,前后均应断开;“以子相之诗”作状语,其后可断开也可不断开。

答案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则岂尽人力哉?

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4分)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4分)

解析 

(1)“人力”,人的力量。

“岂……哉”,难道……吗。

“盖”,表推测,大概。

“微”,精妙。

“旨”,意图。

(2)“尚”,崇尚。

“通显”,通达显赫。

“日”,名词作状语,常常。

“无毛发之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指没有丝毫的用处。

答案 

(1)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

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2)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参考译文】

啊!

这广陵宗子相的诗歌就像他的文章一样。

武昌的吴国伦给他写了传,而吴郡的王世贞给他写了序,说:

以前在建安时期,曹氏父子文采出色,公幹(刘桢)卓然特立。

到了晋代的潘岳和陆机,辞藻华丽,太冲(左思)追求质朴,唐代诗人沈佺期、宋之问文采华丽,必简(杜审言)锋芒毕露,李白、杜甫并驾齐驱,龙标(王昌龄)洒脱不羁。

古代的豪杰之士在文辞方面,常常志向相合而水平相当,文气方面虽不同却又能互相借鉴,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

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有一天,我和于鳞(李攀龙)在燕中游历,子相带着吴国伦和天目山人(徐中行)来了。

子相文才高超,气魄雄健,很能自我欣赏,曾经和吴国伦多次论诗,不能取胜,就趴在酒杯上,把它咬裂了,回家后整日沉思默想,到了喀喀吐血的地步。

当他恣意的时候,心神与文才互助互成,灵感自发,(这感觉)就像一敲乐器则声音清越,合乎五声音阶,一读文章就爽快舒畅,如清风吹于腋下而饮甘露于咽喉,然而当他达到恣意的程度而意犹未尽之时,那么所悟的道理不一定是天地间有的,语言不一定是千百年来人们常用的,是偶尔之间悟到的。

凭借着于鳞那样的才华,然而不敢完全排斥规则而创作他喜欢的作品,更何况王世贞呢?

子相只是对此时常表示不屑,说宁做有瑕疵的玉也不做似玉的石头。

我却无法诘问子相。

众人中称赞子相的,认为子相超越常规而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年轻人中反对子相的,认为子相想达到更高的境界而舍弃了常规。

然而这向来不是子相的意思。

扩充我构思撰述的思路,扩大我才华的界限,来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境界合,那么我就获得了全部的精华;境界不合,我姑且取其精华放任瑕疵。

字不能牵累句子,句子不能牵累篇章,我经常用上等马,按照顺序来和天下的中下等马来对决,有一场不胜利,而没有第二次不取胜,就像这样罢了。

今天,他的文章都在,即使公幹、太冲、必简、龙标这些人略微贬损自己,而附于各位贤才之末,子相也以此为乐啊。

子相的文笔尤其奇特,只是笔力足以冲破冗腐之文风,成就一家之言,吸引人们的注意的,却主要是在北地郡的李梦阳。

凭子相的诗,足以在文法上没有缺憾,却往往违背文法而彰显他的才华;他的文章足以显现他的才华,又常常不能充分发挥才华而去遵守文法,然而他寿命不长,早早去世了。

可悲啊!

然而这样,他也是不朽了。

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子相唯独不这样。

(子相)担任考功郎有声誉,因为不愿依附权贵,不久外调担任闽藩的布政参议。

接连有倭寇侵扰福建沿海,(他)安置吏民,调拨军粮,才干为一方之首。

不久又辅佐臬台成为儒生的表率。

等到死了,家里的人祭祀而世人痛哭,但子相在活着时始终不高兴,说:

“麒麟凤凰,怎么能和鸡犬一样用呢?

不得到这样的人,不能成就圣世。

我讨厌自己成为鸡犬一样的人,将要离去了!

”于鳞非常赞赏他,写了一首诗说:

“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

”他的同辈对他的评价到了这种地步。

(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20分)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

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

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

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

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

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 ①殿负:

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

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拘:

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废:

(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治行:

政绩。

解析 “发言”是“开口”的意思。

答案 A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B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C项,介词,在;介词,给,引出动作的接受者。

D项,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助词,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

答案 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

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

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

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解析 “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

答案 C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解析 “又”“虽”“故”这些词语常常放在句首,其前均应断开。

再根据语意、语境可以将其他三处断开。

答案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4分)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4分)

答案 

(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

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参考译文】

天下不崇尚儒学很久了。

现在的士大夫,开口一定自称儒生。

儒生究竟是怎样的呢?

戴着高高的帽子,系着宽宽的衣带,穿着有宽大袖子的衣服,就可称为儒生了吗?

手拿着书或趴在书上吟诵不止,就可称为儒生了吗?

更何况用笔墨圈点文章,编造华丽的文辞来称为儒生,(这些离真正的儒生)也差远了。

除去这个不说,至于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人所说的大儒,果真足够能担当儒生的称谓吗?

鲁地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常对这种情况感到愤怒。

他诵读古代圣王的典籍,不研究章节字句,一定探求到其中的道理才罢休。

(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如果)他自身同一般的乡党没有什么两样,在他的身外就不可能发扬光大。

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道义就如同被隐藏而晦暗不明了,于是探求国家政治风俗的得失,创作诗歌文章来宣扬先王之道。

景祐初年,青州知州以荒淫放荡的作风办事,仰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四方的士大夫喜欢他没有名教的束缚,一致效仿他,逐渐成为风气。

颜太初憎恶他的行为极大地扰乱了风俗教化的根本,写了《东州逸党》一诗来讽刺他。

诗于是被皇上听闻,皇上马上治了青州知州的罪。

又有郓州知州对清廉正直且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下属官吏感到愤怒不满,诬告他有罪,施拷打刑罚(使他)死在狱中。

下属官吏的妻儿软弱不能自我申诉,颜太初向来与他交好,可怜他冤枉而死,写了《哭友人》一诗,知州也因此获罪被罢免。

在当时有人举荐颜太初学识渊博有文采,(皇上)下诏起用他担任国子监直讲。

适逢有个向来不与太初交好的御史,向皇上进言称太初为人狂妄偏激,不可以担任学官。

诏书立即下达,改任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确实宽厚温良有政绩,不是狂妄的人。

从临晋改任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府,在睢阳去世。

旧制中,判、司、簿、尉四考,没有因欠国家赋税考核下等的,按例录用为县令。

即使愚笨懦弱昏庸年老没什么可取之材的人,积累年数久了,也必定得到官职。

但是太初这样有才干见识,考中进士做官近十年,最终直到去世也没有脱离判、司、簿、尉的行列,死时大概四十多岁。

唉,天要灭亡儒者,一定使他们到最糟糕的境地啊!

狗对怪异的事物狂叫,那些暴虐奸恶之人一定会被铲除吗?

为什么他的仕途和寿命都很快到达尽头呢?

世人见太初所担任的官职不能调动别人,再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诘问他人,德行有瑕疵有问题的人厌恶听到(这些言语),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它,所以丢弃遗失的居多,我只得到其中两卷。

在同州又得到他所作的《题名记》,现在收集成书并为它写序。

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