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8598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研究.docx

《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研究.docx

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研究

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研究

  摘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地通过产业竞争体现出来。

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经济发展也面?

临着重要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合理的产业组织是增强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而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又是提升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二者相辅相承才能提高国家的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

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创新;优化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1)07-0241-0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

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通过产业竞争体现出来,各国为取得国际相对竞争优势,纷纷确立了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产业、发展支柱产业以及改组改造传统产业为主的结构调整目标,加快了全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

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尤其是在“十二五”时期,中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产业组织创新必须与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依托产业组织创新,产业组织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者相辅相承才能提高国家的产业竞争力。

  

  一、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综述

  

  

(一)产业组织及其创新方面的理论及相关研究

  产业组织理论是以具体的特定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的,着重研究产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以谋求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竞争和垄断的一些论述。

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

组织。

由于马歇尔最早提出产业组织的概念,并揭示了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矛盾,这个矛盾被后人称为“马歇尔困境”。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正是在解决这个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因此,许多西方产业组织学者把马歇尔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围绕“马歇尔困境”进行了一系列更为接近实际的理论探讨。

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大学的一批经济学家,总结了美国几十年来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践,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即以市场结构(market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conduct)和市场绩效(marketperformance)为基本框架的理论体系。

贝恩于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正式形成。

由于它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决定作用,故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施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波斯纳(R.Posner)、麦吉(Y.McGee)、布罗曾(Brozen)等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对当时被奉为正统的结构主义理论进行了激烈抨击,并逐渐形成了效率至上的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心。

他们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的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理论分析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产生了实质性的突破,大大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因此这种变化了的产业组织理论称为“新产业组织理论”,以区别原来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

由于新产业组织理论特别重视企业行为的研究,因此也被称为“行为主义学派”或“厂商主义学派”。

  迄今为止,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在欧美一些国家也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较为成熟的学科。

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发表了大量有关产业组织理论的论文,大大丰富了产业组织理论,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对产业组织的有关特性及组织创新方面的研究,如史铭鑫(2005)对产业组织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提出产业组织优化的新趋势是合作竞争模式,并分析了合作竞争的目标模式特征,理论依据和路径选择;毛枳鑫(2005)提出产业集群是对产业组织的创新;顾丽英(2006)对信息化与产业组织创新的探讨;杨江泉(2007)关于产业组织创新对科技进步与我国纺织业发展的研究等。

  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组织,实现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简单地说,进行产业组织创新,就是力求找到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均衡的产业组织状态,达到产业市场的适度竞争和适度垄断,实现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形式。

  

  

(二)产业结构及其优化方面的理论及相关研究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一定经济体系内产业的组成结构、产业之间的联系、各产业与总体经济的联系,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研究,揭示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

配第(WilliamPetty)在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中揭示了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希尔(Fisher)提出了“三次产业”分类法。

此后,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在配第和费希尔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出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是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造成的。

这一成果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其研究开创了产业结构研究的新局面。

  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和日本的一些经济学家又对产业结构理论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了拓展。

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S.Kuznets)在1941年出版的《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一书中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重要联系。

从这一阶段开始,经济学家与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逐步从最初的实证分析转向理论研究。

  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起步于对经济结构理论、工业经济结构理论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产业经济的概念引入中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体系与方法有了新的突破。

  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和高度化升级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机整体。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们发表了大量论文:

(1)结合国际产业转移条件下探讨我国的产业调整和升级方面的研究,如胡元礼、张宇(2004)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升级问题;刘静、向颖佳(2007)研究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产业升级问题。

(2)结合我国有关行业和区域的产业调整探讨我国产业升级方面的研究,如刘志彪、王建优(2000)研究了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战略;李培育(2003)对落后地区产业升级战略中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史耀媛、张秀君(2005)讨论了产业转移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问题;吕政(2007)研究了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问题。

  产业结构优化就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这在目前产业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尤为重要。

  

  二、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研究

  

  

(一)产业组织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

  1.产业组织创新实质是产业结构微观基础的优化

  产业结构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各个部门或产业之间的配置,产业组织的实质是产业内各个企业或企业内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所反映的是生产要素在产业内部的配置,是一种微观的产业结构。

没有产业组织作为微观上的载体,产业结构对生产要素的宏观上的配置就无法完成,产业组织的创新与优化实质是产业结构的微观基础的优化。

从交易费用理论来分析,当企业内部交易费用过高时,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外化”;当市场交易费用过高而企业更有效率时,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来使交易费用“内化”。

  2.产业组织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

  我国经济正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现阶段更应该从产业组织创新人手。

单纯的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只不过是所谓的“宏观产业结构”的改变,“微观产业结构”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如果单靠这样来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既定的目标很难实现。

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必须是宏观和微观、表面和深层的结合,必须以产业组织创新为前提。

  3.产业组织创新可促进产业政策调节目标的实现

  产业政策的主体是国家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但这只是针对产业政策的发布,真正实践产业政策调整时的主体则是企业。

企业对产业政策做出的反应直接表现为生产要素在各企业或各产业之间的重新配置和企业之间的信息、物流的自适应调整,使产业结构向既定的产业政策目标转变。

即没有产业组织的反应,产业政策作用机制就会遭到破坏,通过产业政策的诱导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产业组织创新是实现产业政策调节目标不可缺少的微观环境基础。

  

  

(二)产业结构优化对产业组织创新的促进

  1.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促使产业组织创新

  产业结构影响需求,需求拉动技术创新。

由于需求诱导,某一产业可能会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为了使整个产业的总产出水平能够保持适当的规模,为了提高或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再加上竞争影响,这一产业中的企业会加大技术投入,改善工艺流程,重新组合现有技术,掀起新一轮固定资产投资或更新高潮(也可能渊源于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

这种过程必将对科技创新形成强大的需求,从而推动科技创新。

相反,如果某个产业处于落后状态或进入衰退期,该产业将“自然”地选择(假设没有其他外力作用)退出或重生。

前一种选择可能会延迟科技创新进程,因为它不会对科技创新构成需求,而需求却是科学和发明之母。

后一种选择则将促使这些“落后”产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进行重组和改造,这无疑会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的互动促使了产业组织创新,优化了产业组织结构。

  2.产业结构优化改善产业分布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改善各种经济成分的行业分布,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布格局,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根据企业的规模经济和相应的技术实力,合理分配资源,优化大、中、小企业的共存条件。

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是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基础,它可以解决为大企业配套和实现专业化生产的许多问题。

  3.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刺激产业组织创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决定着各种经济资源在产业中配置的合理性和运转的高效性,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的功用。

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远远超过了个别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刺激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二者相辅相承,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意味着可以形成适度的进入壁垒和较低的退出壁垒,可以有效阻止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导致的资源滥用,促进资源在企业间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净收益,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这可以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实现产业的经济增长。

此外,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有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这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实现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三、促进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一)根据不同产业制定不同的进入、退出壁垒,引导产业组织合理化

  对那些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为国家提供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战略工具的行业,如宇航工业、原子能工业等,要严格控制企业的进入。

对要求进入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符合国家各项要求的才准予进入,审批权由国家直接控制。

  对那些规模经济显著,具有区域自然垄断性质和社会公益性质的产业实行进入管制,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自来水工业、煤炭工业等。

提高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可以避免因企业的过度进入而导致过度、低效率的竞争。

对这些行业的企业,国家要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通过扩大企业规模、行业内的技术协作和联合攻关,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在提高进入壁垒的同时,也要降低退出壁垒。

国家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对退出的企业实行经济补贴,对企业转让进行资金及技术扶持,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解决企业人员的社保问题,对自谋出路的职工给予优惠。

  对占大部分的竞争性行业,如食品工业、印刷工业等,则要大力降低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

这样,有助于形成有序、有效的市场秩序。

特别是要变革那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方性行政进入壁垒,消除市场分割,建立全国性的大市场,真正实现企业进退自如。

  

  

(二)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所以,我们必须统一认识,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的强大动力。

  大部分企业,由于自身融资能力的限制以及创新风险的存在,普遍缺乏科技创新投资的热情,在相关制度安排尚不甚完善的条件下,将会出现“创新投资不足”的现象。

作为社会计划者的政府,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支持基础研究与开发以及私人部门的创新投资。

政府可以制订如下科技创新政策:

①直接提供科技投资支持或津贴;②税收政策,包括对高新技术企业予以税收优惠,对传统产业的投资或设备更新给予税收减免优惠等;③专利政策;④实施阶段性政府采购政策;⑤其他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安排等等。

  增加教育投资,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在保证九年基本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以普遍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这是保证科技创新有不竭动力的关键。

采取多种措施开发人才资源,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和吸引人才。

此外,完善市场中介服务,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大学兴建科技园,将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结合起来,等等,也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