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人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8917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数民族人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少数民族人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少数民族人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少数民族人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少数民族人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少数民族人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少数民族人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少数民族人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少数民族人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少数民族人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少数民族人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人口.docx

《少数民族人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人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少数民族人口.docx

少数民族人口

少数民族人口

      少数民族人口  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湖南已是拥有56个民族成份的民族大家庭。

全省总人口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增加个百分点,而同期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为%,下降个百分点,表明湖南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高于汉族;与全国相比,不仅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全国高个百分点,增幅也比全国高个百分点,表明湖南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

  民族成份的增加,民族人口的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不仅享有政治上的平等,能够并且愿意充分表达自己的民族意愿,民族人口流动和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各民族间的团结更加紧密,而且也证明随着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已经能够承载比过去更多的人口。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人口与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互相作用、互相制约。

少数民族人口的过快增长,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会从两个方面制约民族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分散有关民族政策的优惠量,影响民族政策的效益;另一方面加剧了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难度,制约着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湖南少数民族人口的基本情况少数民族人口构成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湖南各少数民族构成,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畲族、满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达6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其他44个少数民族人口共万人,占%。

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17个,在1000人以下100人以上的有16个,人口在100人以内的有22个民族。

湖南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6%,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居第6位。

    表1    少数民族人口构成状况民族人口数占少数民族民族人口比例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满族蒙古族布依族彝族藏族朝鲜族哈尼族畲族傣族黎族傈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6410694263953419214958421237045641255979736823559793982061586931734116293026931337289158786214510529222534156346100    佤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哈萨克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难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塔塔尔族普米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其它未识别的民族外国人加入中国籍人口数8031894802702811311013610109711671973100272523979329162266857151317210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状况及原因  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湖南少数民族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表2    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少数民族人  口比前次统计增长占全省总人口比重12  33  40  51  55  注:

本表所列少数民族族别及人口数不含未识别的民族和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

仅从可对照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变化来看,1953年到2000年,少数民族族别12个增加到55个,全国56个民族在湖南都有分布;人口万人增加到万人,增长倍。

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新增加4个民族,人口增加万人,增长%,比同期汉族人口增长幅度快倍;人口超过1000人的少数民族,1990年的12个增加到2000年的17个。

  与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情况相比,从1953年到2000年,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从3401万人增长到10846万人,增长倍,湖南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是同期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的4倍多。

  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少数民族人口的相对增加,如公民民族成份的恢复与更改,二是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对增加,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入。

湖南少数民族人口增幅较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族成份的确认。

这是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二是民族成份的个别更改;三是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四是省外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入。

1953年以后增加的43个民族,基本上都是解放后从全国各地迁入湖南的。

此外,部分群众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在人口普查期间自行填报为少数民族成份的约有几十万人。

  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从行政区划上来看,湖南少数民族分布广泛,遍及全省14个市州及所辖各县市区。

在14个市州中,少数民族人口100万以上的有自治州、怀化、张家界;100万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永州、邵阳、常德市。

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态势,自治州、怀化、张家界、永州、邵阳、常德等6州市集中了全省%的少数民族人口,其他8市的少数民族总和只占全省的%。

  表3  2000年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地区别少数民族占全省少占该地区地区别人口数民族人总人口口比例比例少数民族占全省少人口数民族人口比例占该地区总人口比例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永州市邵阳市常德市郴州市    长沙市益阳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娄底市    从民族分布来看,湖南几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互相交错,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州、张家界市和常德市,这3个州市有土家族244万人,占全省土家族人口的%;苗族主要聚居在自治州、怀化市和邵阳市,3州市苗族人口万人,占全省苗族人口的%;侗族主要集中在怀化市,有万人,占全省侗族人口的%;瑶族以永州市为主,有万人,占全省瑶族人口的%;白族主要分布在张家界市,有人口万人,占全省白族人口的%;回族是湖南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泛的民族,全省绝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常德、邵阳两市,有万人,占全省回族人口的%;壮族分布较散,主要聚居地在永州市,有万人,占全省壮族人口的%;维吾尔族人口总量不大,主要分布在常德市,有万人,占全省维吾尔族人口的%。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南少数民族多分布在武陵山、雪峰山、南岭山脉及罗宵山等边远山区,而且大多集中在自北西到南、与外省接壤的边界地区。

如土家族、苗族主要集中在武陵山脉和雪峰山以西的地区;雪峰山南麓则为侗族的主要分布区域;湘南五岭山区以及罗宵山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地。

  表4    湖南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少数民族地区别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总计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永州市邵阳市常德市郴州市长沙市益阳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娄底市100  100100100100100100100              100  二、少数民族人口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  习惯上关于民族地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民族地区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区和民族乡。

据统计,广义上湖南民族地区的面积有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8%;狭义的民族地区仅指民族自治地方,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8县市、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及2个享受自治地方待遇的县区共17个县市区。

据统计,狭义的民族地区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人口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万人,占自治地方人口的%,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4人,比全省人口密度少154人。

  考虑到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以及统计口径的原因,为便于比较研究,并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科学性,主要对少数民族人口与狭义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文中所指少数民族人口为全省的少数民族人口,而所研究的民族地区经济则为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状况。

  在湖南这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

  

      以来,为了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到20世纪末基本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自1994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优惠政策。

加大了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力度,提出把湘西自治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举全省之力扶持湘西自治州;要求省直单位挂钩对口扶持自治州的8个贫困县;省辖6市对口支援自治州的6个县。

同时,要求其他有少数民族县、乡的市,也要参照省里的做法,制定具体规定和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战。

2000年,省委又以正式文件颁召全省,对自治州的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延伸到2005年不变。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直各部门和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6个省辖市参与到对口扶持的行列,其他有少数民族县、乡的市也为民族地区治穷脱贫倾注了大量心血,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纵向比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步很大,但是,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所占的经济比重与其人口和面积在全省的比重不相适应,差距仍然很大,并且有不断拉大的趋势。

据统计,2000年,全省民族地区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13元和1522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少2427元和657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仅占全省7%。

从产业结构上来比较,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

,全省为:

:

,第一产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

民族地区17个县有16个是贫困县,占全省贫困县总数的55%,尚有44万人没有解决温饱。

  少数民族人口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1、少数民族人口的过快增长,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少数民族人口过快增长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包括两个层面。

  少数民族人口的相对增长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主要是政策方面的:

①对民族建政的冲击。

少数民族人口达到一定比例后,要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不断出现,不利于行政区划的稳定。

②对民族政策的冲击。

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加,民族地区面积不断扩大,而民族优惠政策所包含的优惠量并没有随着人口的增加而相应增加,使原有的民族优惠政策被分散,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③对民族关系的冲击。

民族人口相对增长中出现了假民族成份,影响各民族间的关系。

  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对增长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则主要是经济方面的。

  少数民族人口的大量增加,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多为偏远山区,平均海拔高度大都在500至1500米,这种自然环境,山多田少,交通闭塞,生存空间有限,人口承载量本来就远不如平湖区那么大;加之民族地区人口增长幅度比全省大,从1949年到2000年,民族地区人口增长万人,增长倍,同期全省人口增长倍,民族地区人口增长幅度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同时,民族地区人口密度增加,导致一些民族地区人口已经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加剧了人口与环境的矛盾,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相对较少,经济发展基础较差,且于交通、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的难度较其他地方大。

人口增加过多,使本来就有限的资源被过多的人口所消耗,低速增长的经济效益,亦被新增人口所消费,势必影响资源开发和其他方面的资金投入。

据统计,2000年,民族地区人均农业总产值比1990年增加%,同期人口增长%,农业人口增长%,人口发展速度接近于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绝大部分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真正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很少,导致经济的长期徘徊不前。

近20年来人均粮食拥有量几乎没有变化,1978年为368公斤,2000年为379公斤。

  2、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结构不合理,加大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结构不合理,表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经济发展不快的因素之一。

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不合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表5  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及其与汉族比较  单位:

%行业全省汉族少数民族农、林、牧、渔业  采掘业  制造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地质堪查业、水利管理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  一是在业人口的产业分布不合理。

2000年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如表5所示,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为%,比汉族高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比汉族低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比汉族低个百分点。

说明少数民族第一产业人口偏重,第二、三产业相对滞后。

  纵向比较,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结构向合理的方向转化。

与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下降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上升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上升个百分点。

横向比较,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结构调整速度明显慢于汉族。

1990年,少数民族第一产业人口比汉族高个百分点,2000年已增加到个百分点,差距增加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人口比重比汉族低个百分点,差距增加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人口比重比汉族低个百分点,差距增加个百分点。

说明在过去的10年间,少数民族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小于汉族。

  民族地区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了相当多的劳动力,劳动结果却并不如人意,在业人口产业分布的畸形性比较明显。

据统计,2000年民族地区人均农业总产值只有944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0年少数民族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为%,所创造的按当年价计算的产值只占这些地方社会总产值的%;从事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产值占%;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产值占%。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调整也落后于全省其他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大。

据统计,民族地区人均GDP增长较快,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逐步拉大。

1980年,人均元,比全省元低%;2000年人均GDP2513元,比1980年增长倍,但与全省平均4940元比较,低%。

1980年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全省高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比全省低和个百分点。

2000年,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

,全省为:

:

,第一产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在业人口的智、体构成不合理。

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以农、林、牧、渔劳动者为主。

少数民族从事智力型劳动人口  的比重只有%,比汉族低个百分点;相反,体力型劳动人口的比重高达%,比汉族高个百分点。

在业人口的这种构成,使民族地区至今不能完全摆脱土地的束缚,不能完全摆脱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从而不能使劳动力资源达到有效、合理的配置。

    表6  几个主要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及其与汉族的比较  单位:

%民族在业人国家机关、专业办事人商业、农、林、生产、运不便分口数党群组织、技术员和有服务牧、渔、输设备操类的其事业企业、人员关人员业人水利业作人员及他劳动单位负责员生产人有关人员者人员全省100  汉族100  少数民族100  土家族100  苗族100  侗族100  瑶族100  白族100  回族100  壮族100  维吾尔族100  特别是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后,导致了民族地区的人才越来越紧张,在业人口智、体结构更加不合理。

市场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的配置要求很高,而“双向选择”、“合理流动”人才分配使用机制的出台,使得计划经济时期给予民族地区人才的一些优惠政策,与发达地区吸引人才的政策相比,已显得微不足道。

发达地区每吸走一个人才,民族地区便少了一份有生力量。

民族地区因工作生活条件差,经济待遇低,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愿来,形成了低水平的恶性循环。

  3、少数民族人口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2000年,湖南6岁及6岁以上少数民族人口文化构成及其与汉族比较。

未上过学及扫盲班人口比重为%,比汉族高个百分点;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比重为%,与汉族的%基本接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比汉族低个百分点。

从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的初等教育普及程度与汉族相差不大,但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口比重高于汉族,中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差距比较大。

  表7  6岁及6岁以上少数民族人口文化构成及其与汉族比较  单位:

%  民族总计未上过学扫盲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全省汉族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这种人口文化构成格局也是民族教育现状的真实体现。

一方面,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民族教育政策,鼓励和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教育。

为了解决民族地区贫困学生的困难,湖南从1994年设立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省级财政每年给每个民族县安排40万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民族地区寄宿制中、小学建设,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在大中专院校招生录取时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照顾。

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民族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到目前为止,全省民族地区已基本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

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绝对贫困人口比重高于其他地区,教育工作上的历史欠帐较多,人们思想观念落后,读不起书和不读书的人口比重比其他地区高。

此外,高等教育的并轨,大中专学校的高额收费,又给民族地区教育加了一道高高的门坎。

民族地区学生家庭难以承受数千上万元的学费,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只好望学兴叹。

每年民族地区都有不少人因交不起学费而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不高的突出表现是文化水平低,导致民族地区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和劳动力质量不高,影响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技术在民族地区推广应用,影响民族地区经济运行质量。

  4、少数民族民族人口城乡结构不合理,影响民族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镇的人口为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其中汉族万人,占全省汉族总人口的%;少数民族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全省市的人口为1万人,占总人口的%,其中汉族1万人,占汉族总人口的%;少数民族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少数民族镇的人口比例高于汉族,市的人口远低于汉族。

  

  

      表8    少数民族镇及市的人口与全省及汉族的比较镇的人口市的人口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占镇的人口比重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占市的人口比重汉  族  少数民族  民族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于全省。

人口城市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一方面,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市场繁荣程度不高,城市就业机会较少,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高;另一方面,因民族地区没有大中城市和经济相当活跃的中心城市的带动,城市对农村经济的辐射能力不强,又反过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速度。

  5、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及汉族突出,但抚养比远大于汉族,加重了民族地区人口的社会抚养负担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湖南少数民族60岁以上老年人口共有649676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低于汉族个百分点,但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老年人口净增295270人,增长%,比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高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占人口比重比1990年增加个百分点。

表明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从表9中还可以看出,湖南少数民族人口抚养比为%,比汉族高个百分点。

而且,与1990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抚养比与汉族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表明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抚养负担比汉族重。

  表9  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构成    单位:

%  民族全省汉族少数民族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老少比  抚养比  社会抚养负担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抚养负担与抚养能力不相适应,社会抚养比越大,需要  的劳动力越多,客观上刺激着人口的生育;同时,人口越多,社会抚养负担越重,社会财富被新增人口消耗越多,进而妨碍经济的发展,影响抚养能力的提高,形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三、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世纪之初,在我国加入WTO的大环境下,在如火如荼的西部大开发热潮中,市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但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更大的挑战。

湖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周边地区,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都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一是除湘西自治州以外,包括张家界市和怀化市在内的大部分民族地区没有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

二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小农经济思想仍然比较严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是科技文化相对落后,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五是底子薄、基础差,贫困面大。

相对于省内其他地区来说,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要素配置不合理,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竞争中处于弱势;相对于相邻省份接壤地区来说,于接壤地区大都已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范围,政策的灵活性和优惠程度远高于民族地区,在与接壤地区的竞争中,民族地区同样处于劣势,成为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人才流的过渡地带。

  在省内其他地区和省外接壤地区的双重压力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必需调整心态,找准自己的发展优势,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创造出比其他地区更加有吸引力的经济发展环境,构筑经济发展要素的“洼地”,吸引更多更优的经济发展要素。

  从人口学的角度来说,民族地区主要是要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促进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采取切实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主流的时代,过去那种单靠劳动力的简单扩大再生产来维持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存续与发展经济运行模式显然已行不通。

事实证明,于少数民族民族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影响到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延缓了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拉大了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

民族地区必须采取措施,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控制少数民族人口的相对增长,主要是调整民族成份管理政策,严格控制民族成份的更改。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国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  特色的民族成份识别、认定和管理政策,为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现行民族成份管理面临一些新问题,使作为民族政策基础的民族成份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

为了有效控制少数民族人口的相对过快增长,消除因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消极影响,要严格执行民族成份更改政策,明确规定民族成份识别和集团性更改民族成份已经结束,今后不再进行民族成份的识别和集团性更改;调整民族政策,使民族政策更多地反映在对于少数民族整体的关怀上,减少对少数民族个人的优惠量,而且,对个人的优惠待遇也要区别对待;广泛宣传民族知识,宣传民族成份是发展变化的,民族成份本身是一个相对的范畴,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把人们的精力引导到经济建设上来;加强公民个别更改民族成份的管理,制止不符合政策的个别更改,特别是在人口普查过程中,严格民族成份的统计,防止因公民擅自更改、登记民族成份,产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