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0263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7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0页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 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

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说明书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本设计为芦家窑煤矿新井初步设计,设计规模1.5Mt/a。

芦家窑煤矿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陶村乡的东侧,行政区划隶属平鲁区陶村乡管辖。

井田东西长3.6km,南北宽3.3km,面积为8.5827km2,主采煤层为4-1、4-2、9、11号煤层,平均倾角为3°,煤层总厚度33.5m。

井田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矿井工业资源储量为371.595Mt。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Mt/a,矿井服务年限为80.9a,矿井正常涌水量35m3/h,最大涌水量70m3/h,矿井瓦斯涌出量较低,为低瓦斯矿井。

矿井为斜井、立井多水平开拓。

大巷采用胶带输送机运煤,辅助运输采用调度绞车,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

矿井年工作日为330d,工作制度为“三八”制。

本设计共包括10章:

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2.井田境界和储量;3.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4.井田开拓;5.准备方式—盘区巷道布置;6.采煤方法;7.井下运输;8.矿井提升;9.矿井通风与安全;10.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关键词:

斜井;立井;盘区;中央并列式;低瓦斯

 

设计指导思想

在贯彻执行国家和山西省政府有关能源开发的方针、政策及煤炭工业“规程”、“规范”的前提下,以矿井资源和开采条件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安全生产为原则,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积极响应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政策,通过本次修改初步设计,优化开拓方案、开采工艺,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

充分利用矿井现有井巷工程、设备和地面设施等,提高矿井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保证矿井的安全装备水平、安全培训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把芦家窑煤矿建设成为兼并重组整合后的标准化矿井。

设计主要特点

1.为了保护宝贵土地资源,矿井利用现有的工业场地作为主、副井工业场地,在现有工业场地东部500m处新选风井场地。

利用原有场地可以充分利用已有主、副井设施及地面已有其它设施、设备,节省投资。

以主井场地为生产区,以副井场地为辅助生产区,在回风立井处布置风井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行政公共设施,精心做好辅助生产区的改造和风井场地的布置。

主井生产场地、辅助生产场地、行政福利生活场地占地6.7ha,矿井总占地10.15ha。

可满足矿井1.5Mt/a设计能力的需要。

2.主斜井、副斜井、进风行人斜井、回风立井布局规范化,主斜井,净宽4.8m,装备带式输送机、检修轨道,担负全矿井的提煤任务,兼作进风井及安全出口。

副斜井,净宽4.7m,装备绞车,担负全矿井的提矸、材料设备下放等辅助提升任务,兼作进风井及安全出口。

进风行人斜井,净宽3.2m,装备架空乘人器,担负全矿井人员升降任务。

回风立井,净直径5.0m,装备梯子间,担负全矿井的回风井任务兼作安全出口。

以上四个井筒作为矿井全部井筒,各司其职,功能明确,管理方便,形成矿井规范化开拓方式。

3.生产集中化,以一个综采放顶煤工作面进行机械化开采,以两个综掘工作面保证生产接续,充分体现省煤炭工业一井一面的采煤方法改革精神,为矿井提高产量、提高效率、稳定生产创造条件。

4.开拓系统简洁化,设计有主斜井、副斜井、进风行人斜井、回风立井。

依据4-1号煤层的特点布置了运输巷、轨道巷、回风巷。

运输系统、通风系统均清晰明确,为矿井生产和安全管理创造了条件。

并充分利用好已有工程,尽量减少工程量,缩短建井工期。

5.井下煤流运输连续化,运输巷装备了带式输送机,实现煤流运输连续化,用人少、效率高,为稳产、高产,持续生产创造了条件。

6.通风系统畅通化,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设置了完善通风系统构筑物,井下各用风地点风量分配、风速均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反风措施齐全,避灾路线明确,主通风机、局部通风机均为高效节能风机,并采用KJ78N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为安全生产创造条件。

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概述

1.1.1交通位置

芦家窑煤矿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陶村乡的东侧,行政区划隶属于平鲁区陶村乡。

井田西北距井坪镇16.3km。

西邻乡镇公路,并有元(子河)—芦家窑铁路专线,全长11.02km。

沿此公路和铁路向南约5km至朔州市与大(同)—运(城)公路及北同蒲铁路线相接,向北经大同可通往内蒙、河北,向南经省城太原通往全国各大城市,交通便利。

详见交通位置图1.1。

1.1.2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管涔山脉东麓,地表大部被黄土覆盖,经长期冲刷切割,呈现为低山丘陵地貌。

纵观井田地表,沟谷纵横,梁峁绵延,地形比较复杂。

井田总的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

地形最高点为东北边界处南梁顶,标高1325m,地形最低点为井田西南边界马关河河谷T53号钻孔,标高1151.55m,最大相对高差173.45m。

1.1.3河流及水体

井田属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干河支系。

井田西部边界有马关河经过,井田内大小沟谷平时基本干枯无水,唯雨季时才汇集洪水沿沟排泄至马关河,马关河发源于平鲁县石井沟,张马营、木瓜界等地,系由泉水汇集而成,于井田西边界由北向南流过,在担水沟一带汇入桑干河。

1.1.4气象及地震

井田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燥、昼夜温差大,风沙多为本区气候的主要特点。

全年平均气温4.5℃,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2℃,极端最低气温-32.4℃。

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0℃,极端最高气温38.2℃。

平均年降水量420mm,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

年蒸发量1375.6~2898.0mm,平均2351mm,为年降水量的5倍。

全年无霜期100~120天,初霜期为九月下旬。

冰冻期为十月下旬到次年四月中旬,最大冻土深度1.51m。

本区风沙大,八级以上大风(风速大于17.2m/s)平均有25天以上。

一般风沙日在290天以上,多集中在冬春季节。

风向以西北风最多,最高风速可达21m/s以上。

据历史记载,平鲁区于1407年6月9日和1958年9月5日曾发生两次5.5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井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本区地震烈度7度。

1.1.5矿区经济概况

朔州市是山西省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的新型城市之一,全市现辖朔城区、平鲁区两区,山阴县、应县、怀仁县、右玉县四县,全市总人口约180万,农业人口占60%左右,朔州市有蒙、满、回、藏、苗、朝鲜少数民族,汉族人口约占99%。

朔州市以能源为主,次为农业,第一、第二产业为该市的主要产业,年增长率较快,第三产业完成增长率形势可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农民年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1%左右,总之朔州市以能源为主要产业而发展的势态非常看好。

1.1.6水源和电源

1.水源情况

该矿工业场地内,有水源井3眼,取自第四系砂砾层水,其供水量约为2200m3,可满足矿井生活用水需求。

生产用水取自经过处理的井下排水。

2.电源情况

在工业场地建有一座35/10.5kV变电站,杏园110kV变电站出两回35kV线路作为主供电源,导线型号均为LGJ-120mm2,长度均为10.5km;另外由西家寨35kV变电站出一回10kV线路作为矿井的保安电源,导线型号为LGJ-120mm2,长度为2km。

1.1.7矿井生产及建设概况

芦家窑煤矿始建于1981,1986年5月建成投产。

批准开采4、8、9、11号煤层,4号煤层在井田内分叉为4-1、4-2号煤层,曾开采4-1、9号煤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0.45Mt/a。

2006年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晋煤整合办核〔2006〕19号文”核准《朔州市平鲁区煤炭资源整合有偿使用工作方案》,芦家窑煤矿为单独保留矿井。

2007年5月,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该矿颁发了新采矿许可证。

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晋煤行发〔2007〕115号文“关于右玉县元堡子乡教场坪煤矿等矿井进行机械化采煤升级改造的批复”批准芦家窑煤矿机械化升级改造,生产能力从原0.45Mt/a扩建为0.90Mt/a。

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先后批复了矿井地质报告、升级改造初步设计及开工报告。

芦家窑煤矿自开工建设以来,截止2009年9月,按原批准设计,各项工程按计划进展顺利,施工现状如下:

1.井巷工程

新掘主斜井井筒、井底煤仓、一盘区大巷新掘工程及改造工程、一水平主变电所、主排水泵房、水仓、井下消防材料库及等候硐室均已施工完毕。

2.土建工程

主、副斜井井口房、筛分捡矸车间、带式输送机栈桥、锅炉房、35kV变电所、10kV配电室、机修车间、综采设备库、器材库、矿井办公楼、浴室、灯房、调度室、行政办公楼、单身宿舍及餐厅均已施工完毕。

3.安装工程

主井带式输送机、副井绞车及架空乘人器、回风井主通风机、井下大巷带式输送机均已安装完毕,其它设备已定货,部分已到货。

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36号文“关于朔州市平鲁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该矿属单独保留矿井,生产能力由0.9Mt/a增加到1.5Mt/a;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晋煤办基发〔2009〕83号文“关于加快兼并重组整合煤矿改造建设工作的安排意见”,芦家窑煤矿属于已批准机械化升级改造在建矿井。

1.1.8四邻关系

芦家窑矿西邻芦西煤矿,南邻杨涧煤矿,东邻歇马关、小芦家窑煤矿,北邻西家寨煤矿、一半岭煤矿。

经调查,各矿均未发现越界越层开采现象。

1.2井田地质特征

1.2.1井田地质构造

井田位于宁武煤田北端,井田范围无基岩出露,地表全被黄土覆盖,根据井田范围内地层及钻孔揭露情况并结合详查资料,对井田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为含煤岩系基底,埋于井田深部,在井田外马营河东侧有零星出露,本组厚180m左右,主要为青灰—深灰色石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有灰黄色泥岩、泥质灰岩和钙质泥岩。

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在井田范围内无出露资料,根据邻区钻孔资料揭露,本溪组厚度33.82~44.12m,平均38.00m,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中部一般有2层石灰岩,其中下部一层比较稳定,定为标志层K1。

底部常见山西式铁矿,呈鸡窝状赋存,在其中发育有一层铝土泥岩,最大厚度可达7~8m,中上部可见1~2层不稳定的薄煤线。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井田主要含煤地层,据钻孔揭露,本组厚度78.35~93.30m,平均厚86.00m。

主要由灰白色、灰色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8层煤层组成,分别4-1、4-2、5、6、7、8、9、11号煤层,其中4-1、8、9、11号煤层为稳定可采,4-2号煤层为较稳定煤层,其余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底部有平均5.20m厚的中粗砂岩,为K2标志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井田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粉砂岩组成,中下部发育1~3层薄煤层,分别为1、2、3号煤层,均为不稳定不可采。

底部砂岩(K3)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粉砂岩,直接覆盖于4号煤层之上,与下伏太原组融合接触。

该组厚度61.40~78.60m,平均72.00m。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本组主要为灰黄色及淡黄色厚层状中粗砂岩,间或与青灰色砂质泥岩、泥岩互层,砂岩岩性变化及厚度变化均较大,胶结疏松,上部为紫色、灰绿色相混的杂色泥岩,俗称为“桃花泥岩”,是上下石盒子组分界的良好辅助标志,中部常夹1~3层硬质或软质耐火粘土,砂质泥岩及泥岩中常含植物化石,底部有一层不稳定的粗砂岩或含砾砂岩(K4),本组厚度73.04~105.00m,平均84.00m。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本组岩性以黄绿色及暗紫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其间为主,其间夹薄层状黄绿色粗砂岩,其粒度不均,分选较差,易风化为砂砾。

底部含中砂岩(K5)。

由于地层剥蚀,本井田仅赋存下部地层。

残留厚度9.27~102.00m,平均72.00m。

7.上第三系上统静乐组(N2j)

岩性为棕红色粉砂质粘土,内含黑色铁锰质斑点,下部含钙质结核。

本组厚度0~9m,平均5.00m。

8.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主要为中上更新统黄土层,广泛分布于井田各处。

上部为上更新统淡黄色亚砂土,多为耕地,垂直节理发育。

下部为中更新统浅红色亚粘土,砂质粘土,含多层钙质结核。

该统厚度1.60~41.00m,平均15.00m左右。

9.第四系全新统(Q4)

主要为近代河床沉积物,其岩性由砂、亚砂土及不同程度的砾石组成,分布于马关河床及阶地上,厚0~8m,平均5.00m。

综合地质柱状图如图1.2所示。

断层:

井田位于区域构造宁武向斜东翼,井田总体为一宽缓的向斜构造,向斜轴位于井田西部边缘,轴倾伏于S,地层走向由东向西为NW-SE向,倾向NE。

地层倾角多在1~5°之间变化。

井田内在勘探时期发现断层2条,4-1号煤层井下开采时发现断层1条,现将断层分述如下:

F1:

位于井田西南T53孔附近,走向NW,倾向NE,倾角65°,落差15m,井田内延伸长度160m。

F2:

位于井田东南部边缘,走向NW,倾向NE,倾角70°,落差6m,井田内延伸长度330m。

F采1:

位于井田西北部,走向NW,倾向SW,落差1.8m,井田内延伸长度约100m左右,未发现陷落柱及火成岩侵入体,总体构造属简单类。

1.2.2井田水文地质

1.含水层

①奥陶系石砂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岩性以浅灰色、灰色区厚层状石灰岩为主,局部为薄层状硅质灰岩及泥灰岩,岩溶发育极不均匀,区外东北部X1钻孔揭露灰岩272.25m来看,岩溶分段发育明显,其四个岩溶发育段分别是:

247.14~247.34m、402.60~402.90m、412.40~412.70m、430.60~430.95m。

岩溶发育呈豆状、鲕状,连通性中等,裂隙发育,单位涌水量q:

0.01375L/s.m,渗透系数K:

1.3275m/d,静止水位1065m。

高于4-1、4-2、8、9、11号煤层底板,使全部煤层为带压开采煤层。

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2--k++Na+·Ca2+·Mg2+。

②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层间砂岩裂隙含水层

含水层主要为9号煤以上的砂岩带,这是太原组下段9号和11号煤层开采的主要顶板充水含水层。

本组含水层埋藏较深,胶结致密,节理、裂隙不发育,又因其间有泥岩作为相对隔水层,因此,本区太原组砂岩裂隙含水层一般富水性弱,邻区X1号水文孔对山西组、太原组抽水试验,其单位涌水量q:

0.01701L/s·m,更说明了这一点。

该含水层仅在靠近补给区的埋藏区局部达到中等程度。

③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该组稳定砂岩2-3层,厚度变化较大,以K3砂岩厚度较为稳定,K3砂岩为灰色厚层状中、粗砂岩,底部常夹有砂砾岩,砂岩裂隙发育,大部分钻孔冲洗液漏失或形成于孔,水化学类型一般为型。

据邻区X1号水文孔对山西组、太原组抽水试验,其单位涌水量q:

0.01701L/s·m,富水性弱。

④基岩风化壳含水层组

主要由上下石盒子组风化砂岩、砂质泥岩等组成。

上下石盒子组由2~4层中、粗砂岩组成,总厚约40m左右。

本井田东部T53、T59、T65、T66号孔探至该层位时水涌出地表,T66号静止水位标高1154.38m。

涌水量2.339L/S。

井田及其周边有多处泉水出露,流量0.014~0.68L/s,其水质类型为,矿化度224.29mg/L,PH=7.5,总硬度为7.85德国度。

富水性中等。

⑤第四系冲积层含水层

分布在河床中,由砂、砾石组成,洪积层中的地下水由两岩基岩渗出水及地表补给,水量较丰富。

2.隔水层

主要为本溪组,据邻区X1于T53号钻孔资料,其厚度为33.82~44.12m,其中泥质岩岩性致密,细腻,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为阻隔奥灰岩溶水与上部含水层水力联系的重要隔水层。

其次,相间于山西组、太原组各砂岩含水层之间厚度不等的泥岩,粘土岩亦可起到一定的层间隔水作用。

3.矿井充水类型

井田位于宁武煤田北中部宁武向斜轴部,地表覆盖薄,属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黄土覆盖率低,植被稀少,降水少且强度集中,不利于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区内无常年地表水体,地表泄水条件良好;井田内煤层属于深部开采煤层;目前仅采4号煤层,矿井涌水量小于100m3/h;防治水工作较易进行。

采掘工程受水害影响,井田内无古空区,4-1号煤层采空区大部分位于井田中部的上山部分,除见有少量渗透水外,无大量的采空区积水。

目前对煤矿开采不构成大的威胁;据区域灰岩岩溶水位标高1065m,高于井田内所有煤层底板,全井田煤层均为带压开采煤层。

井田内4、8号煤层其突水系数小于0.06MPa/m,正常地段灰岩水不对其构成威胁,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类型。

井田内9号煤层最大突水系数0.092MPa/m,11号煤层最大突水系0.138MPa/m,灰岩水对其开采构成威胁,属水文地质中等类型。

4.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1)地表水对矿井充水影响

马关河位于芦家窑西部边界,河面开阔,河道松散层厚度8m左右,虽平水期流量较小,但洪水期流量不容忽视,河道松散层及风化层总厚度31.42~39.36m,平均35.41m;河床附近4-1号煤层煤层埋深145.82~217.34m,煤厚5.4~15.06m;8号煤层埋深190.70~265.94m,煤厚1.65~1.96m,9号煤层埋深208.08~283.81m,煤厚13.57~15.58m,11号煤层埋深215.94~292.47m,煤厚3.26~6.06m,其4-1号煤层上覆未风化基岩厚度为100~172m。

4-1号煤裂隙带最大高度计算:

公式一:

公式二:

式中:

H裂——4-1号煤采后形成的裂隙最大高度;

∑M——4-1号煤的最大采厚,12.27m;

按4-1煤层厚度计算其导水裂隙带高度80.06m,不沟通马关河与井下的水力联系。

2)采空区积水

采空区形成以后,由于煤层埋藏浅采空后易产生大量的地面塌陷及地面裂缝,在地形低洼地段,汇集降水形成的暂时性洪流顺开采裂隙进入采空区,经过多年后,形成相当可观的采空区积水,由于地形、采空时间等原因,采空区积水量大小不一。

采空区积水对下部煤层开采影响不可忽视。

该矿曾开采4、9号煤层,据调查,井田内无古空区,4-1号煤层采空区大部分位于井田中部的上山部分,除见有少量渗透水外,无大量的采空区积水。

目前对井田开采不构成威胁。

3)底板突水性分析

底板突水主要指煤系地层下伏含水层水由于煤层开采引发底鼓变形破坏以致进入矿井,对煤层开采造成危害。

对本矿而言,煤系地层下伏主要含水层有砂岩裂隙含水层与岩溶裂隙含水层。

砂岩裂隙含水层正常地段由于节理裂隙不发育,一般富水性弱。

故下面主要分析岩溶裂隙含水层的突水性。

矿井底板灰岩岩溶水突水是在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自然因素和采矿活动等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的。

岩溶水的突水能力取决灰岩水的水头压力、富水性、构造破坏程度等因素。

控制上述因素阻碍其突水的主要为隔水层厚度、采矿活动对隔水层的破坏程度。

这些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构造、岩溶水的水头压力及隔水层厚度。

井田内未进行过专门的水文地质试验,据邻区水文地质资料,灰岩水位1086.71m,4、8、9、11号煤层均位于灰岩水位之下,灰岩水位高于4-1号煤层底板46.71~166.71m,高于4-2号煤层56.71~171.71m,高于8号煤层81.71~216.71m,高于9号煤层101.71~221.71m,高于11号煤层106.71~236.71m。

井田内开采4-1号煤层时,其等效隔水层厚度86.87m,据突水系数公式:

Ts=P/(M-Cp)

式中:

Ts——突水系数,MPa/m;

P——隔水层底板所能承受的最大静水压力,MPa;

M——底板隔水层厚度,m;

Cp——煤层开采时对底板扰动破坏的深度m,取经验值16m。

计算得出Ts=0.022MPa/m。

在井田内开采4-2号煤层时,其等效隔水层厚度80.49m,据突水系数公式计算得出Ts=0.027MPa/m。

在井田内开采8号煤层时,其等效隔水层厚度57.57m,据突水系数公式计算得出Ts=0.053MPa/m。

在井田内开采9号煤层时,其等效隔水层厚度40.7m,据突水系数公式计算得出Ts=0.092MPa/m。

在井田内开采11号煤层时,其等效隔水层厚度33.55m,据突水系数公式计算得出Ts=0.138MPa/m。

经计算,4-1、4-2、8号煤层底板最低处奥灰突水系数分别为0.022MPa/m,0.027MPa/m、0.053MPa/m,小于构造破坏地段临界突水系数经验值0.06MPa/m,4-1、4-2、8号煤层开采处于安全区域之内。

9、11号煤层底板最低处奥灰突水系数分别为0.092MPa/m,0.138MPa/m,大于构造破坏地段临界突水系数经验值0.06MPa/m,小于正常地段的临界突水系数经验值0.15MPa/m,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可以开采的过渡区域。

6.矿井涌水量

根据地质报告预测,矿井正常涌水量35m3/h,最大涌水量70m3/h。

1.2.3地质勘探程度

井田位于宁武煤田平朔矿区东南部,1966年6~7月,山西省115队在该井田施工一个钻孔(6号孔)进尺359.27m,质量合格。

1978年10月~1979年2月,省煤勘三队在杨涧煤矿扩大区进行详查勘探,在本井田内施工两个钻孔(Y13、Y14),进尺669.32m,质量合格,同年该队普查组在井田南部进行了万分之一地质测量,所填绘的地质图达到优良级。

1980年11月~1981年4月山西省228队在马关河详查范围内陶村区进行勘探,井田内及周边施工了三个钻孔(T53、T58、T59),进尺870.15m。

钻孔质量均达到甲、乙级标准。

1981年5月~1981年11月,由山西省228煤田地质勘探队在本井田内进行勘探,施工钻孔分别为P1、P2、P3、P4、P5、P6、P7、P8号孔,钻孔质量均达到甲级,并提交有《山西省平鲁县芦家窑煤矿地质资料》。

1.3煤层特征

1.3.1含煤性

井田内赋存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次要含煤地层为山西组,现将各含煤地层的含煤性分述如下:

(1)山西组(P1s)

本组含煤3层,为1、2、3号煤层,均属不稳定、不可采煤层,煤层平均总厚0.80m,本组平均厚度为72.00m,含煤系数1.0%

(2)太原组(C3t)

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共含煤8层,自上而下分别为4-1、4-2、5、6、7、8、9和11号煤层,其中4-1、8、9、11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4-2号为较稳定的可采煤层,5、6、7号煤层不稳定不可采煤层,煤层平均总厚34.44m,本组平均厚度为86.00m,含煤系数为40.00%。

1.3.2煤层

井田主要可采煤层4-1、4-2、8、9、11号煤层,现分述如下:

(1)4-1号煤层

赋存于太原组顶部,井田内分叉为4-1、4-2号煤层,4-1号煤层厚度5.10~12.27m,平均9.37m,属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可采性指数1,厚度变异系数24.19%,该煤层结构复杂,一般含夹矸0~4层,夹矸厚度0.10~0.60m,岩性多为高岭岩、炭质泥岩和砂质泥岩。

4-1号煤层直接顶板为中细砂岩或泥岩,局部为泥岩、砂质泥岩,有时有炭质泥岩伪顶。

底板为砂岩、局部为砂质泥岩。

(2)4-2号煤层

位于4-1号煤层之下,为4号煤层分叉煤层,上距4-1号煤层底4.73~6.89m,平均5.80m,煤厚0.30~4.73m,平均3.51m,属稳定大部可采煤层。

可采性指数0.86,厚度变异系数39%,结构简单,仅T53、T58(区外)两钻孔不可采,顶板为泥岩或细砂岩,底板为中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