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18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7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上册语文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

1、学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教师提出问题。

(1)、“我”眼中的学校是个什么样的情形呢?

(2)、从学校的情形来看,我们能得到一些什么信息呢?

教师总结。

2、全班朗读3~7自然段,教师指导朗读。

(1)、请同学说说田老师第一天上课是什么样的情形吗?

田老师是怎样给学生上课的呢?

(2)、如果你是作者,你取得了这么多的成绩,你想对田老师说什么?

3、指导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升华主题。

8~9自然段。

(1)、当“我”再次回乡见到老师时,“我”是怎么做?

怎么想?

(2)、学生思考:

作者四十年后仍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这两种行礼有什么不同?

(3)、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4)、指导学生带着对田老师的感激与怀念,朗读这两自然段,注意语气。

五、指板书总结全文。

1、学生跟老师在小楷本上书写。

2、请个别同学回答第

(2)个问题。

3、交流如何“感恩”

4、回答问题

1、个别回答问题1、。

2、同桌交流后答问问题2,再听听老师总结。

1、四人小组交流分段并说明分段原因。

1、专心思考老师给出的提问后交流个别回答,再听老师总结点评

2、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朗读。

3、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交流回答。

4、按老师的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师恩难忘

学兄带着,描红摹纸

印象深刻山村故事,娓娓动听

如临其境,入迷开窍

作业

布置

1、“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幼小的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重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1、理解“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幼小的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解决的办法:

合作探究交流后代表回答讨论意见,教师总结。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合作探究,交流后学生代表回答讨论意见,教师点评、总结。

教学

反思

2、陶校长的演讲

1、学会生字,结合课文语境及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探究性学习,感悟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1、学习课文,了解演讲的特点,并能自己演讲。

2、引导学生明白“每天四问”的原因以及陶行知做演讲的原因。

一、板书课题,解疑

1、导入新题

(1)、教师板书课题,提问疑题:

陶校长是谁呢?

(2)、教师用横线画“演讲”二字,请同学回答“演讲”又是怎么回事?

(3)、听教师朗读课文,谈感受。

二、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一段:

1自然段

二段:

2~5自然段

三段:

6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思考:

陶校长问了几个问题?

2、按照“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的思路都课文,理清每一问的内容。

每一段演讲的主题是什么?

3、指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

从陶校长的结束语中明白了些什么呢?

还有什么不懂的?

4、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说说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教师补充说明。

学生交流,说出各自的理解。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读课文

学生思考,自读自画

边读边画

学生交流

学生谈收获

提出话题——每天四问

一问:

身体有无进步

二问:

学问有无进步

写人阐述话题三问:

工作有无进步

四问:

道德有无进步

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1、课后练习题

2、练习册

陶校长和同学们谈了哪四个问题?

他为什么要谈这些问题?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3、古诗两首

3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寻隐者不遇》

一、揭示课题

指导揭示课题,师简单介绍诗人。

二、初读,初步理解。

1、全诗共提到几个人物?

图中人物分别是谁?

2、这三位人物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提出不懂的诗词和诗句。

三、合作探究,悟解诗意。

1、指导朗读,齐读。

2、学习诗句。

①指导理解“童子”、“言”、“只”、“此”、“深处”

②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3、指导体会思想感情。

由贾岛的隐居和诗人访友不遇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指导背诵。

①师范读。

②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所见》

一、看图导入、解题。

1、指导观察图、看图上都有什么?

连起来说说看到了什么?

2、出示课题、解题。

3、介绍诗人。

二、初读诗。

1、要求:

①读准读通诗文。

②结合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指名读诗文,相机指导评议。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小组学习。

①齐读古诗。

②交流:

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有不明的地方吗?

有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①理解“林樾”、“意欲”、“鸣蝉”。

②请你把这首诗的意思在小组内说说,互相补充,然后老师请同学说说。

三、读诗想画面。

①师范读,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②师引导根据画面背诵。

③从“林樾”、“鸣蝉”看出是什么季节?

四、续编故事。

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

小组讨论,试编一个故事。

读题、解题、了解诗人

①自由读,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②根据要求思考,思考后全班交流。

自由朗读、齐读。

理解词语意思,先小组内说,指名交流。

了解贾岛、理解诗人。

听、体会节奏和重音、背诵。

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题意,了解诗人。

根据要求读古诗。

交流读诗。

生在小组内读诗,交流,质疑。

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想画面、背古诗、判断季节。

试着续编故事。

《寻隐者不遇》所见

诗满怀希望诗中有画

人牧童的天真可爱

情失望画中有诗

变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一、抓好“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寻隐者不遇》中,就要抓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关键诗句,通过对比体会,使学生感悟到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展开想象,领悟诗的意境。

对隐者无羁无绊,自由自在的生活赞叹,是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诗句,展开想象,体会意识,体会隐士自由自在,自得其乐。

1、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把两首诗的意境写下来。

习作一

1、学习例文,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描写得细腻感人的。

2、通过讨论交流学会选择典型事例,能自拟题目。

3、学习写好人物动作、神态的要领,做到细腻感人。

学习借鉴例文的写法,选取典型事例,抓住细节刻画人物。

引导学生回忆事情的经过,使文章言之有物。

一、学习例文,借鉴写法

1、组织学生重读《师恩难忘》的第二段内容,再次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

讨论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生动?

(是因为他选取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

2、组织学习《我的班主任》。

(1)初读片段,整体感知。

文章选取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片段,要求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冯老师帮我纠正写字姿势的语句。

然后组织讨论,作者从哪方面刻画了冯老师的。

(3)交汉、讨论,得出结论:

动作、眼神。

(4)组织学生讨论:

作者把主要人物刻画得十分细致了,那么与这件事有关的人物是不是就不写了呢?

3、小结写法

(1)师生联系两篇例文讨论:

怎样才能写好一个人?

(2)师相机板书:

选取典型事例

抓住细节描写(动作、语言、

神态、心理

……

相关人物的感受、反应

(3)师小结:

凡是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令人感动事情,不论事情是大还是小,都可以秒之为典型事例。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指导学生读写作要求,自己审题。

2、指导选材。

(1)确定写作对象:

刻画一位教过自己的老师。

(2)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写作范围。

3、小组互说

(1)要求学生确定一位老师,选取有关他(她)的一两件典型事例,互相说一说。

(2)指名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指导。

三、学生练习写作,完成初稿,教师巡视,相相点评指导。

生读《师恩难忘》

第二段,讨论并得出结论。

边读边思考,读后讨论。

学生动笔圈画后讨论。

(小组)

生交流

先小组内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生全班交流

学生认真倾听

生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审题。

生在心里确定写作对象。

师生交流,明确可写的范围。

生四人小组内互说。

生全班交流。

生动手写作。

动作

语言

抓住细节描写神态

心理

……

相关人物的感受、反应

一、如何选择典型事例,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

教学时就要从两篇例文体会。

之后,又引导学生联想,从两篇例文想到自己与老师之间发生的典型事例,或别的同学与老师之间发生的典型事例……

二、从说到写。

“说”是“写”的基础,在写之前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让学生动笔时“有物”可写。

修改誉写作文。

练习一

4

1、了解诗歌节奏的复沓,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照样子写诗。

2、引导学生积累古诗《题秋江独钓图》,增强学生将文字还原成图象的配合。

3、指导学生写好钢笔字。

4、学会向别人请教问题。

1、了解诗歌节奏的复沓,续写诗歌。

2、掌握如何向别人请教。

(一)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

一、画“风”,捕捉风的踪迹。

1、师说谜语让生猜,入题并板书“风”。

2、师小结并请大家画风,还请几个同学上黑板上画。

二、说“风”,感悟风的意境

师问:

风在哪儿呢?

三、读“风”,感受风的情趣。

1、请学生读20页的一首现代诗,并想想它告诉我们,风在哪儿?

2、指名读。

3、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比较;

这两小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4、指导朗读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吟“风”,创作风的灵动。

1、指导续写“风”。

2、指导吟“风”。

五、背“风”,比赛背古诗句,赛出风的韵味。

1、把同学分成两大组,轮流背诵,背过的不能重复,看哪组背的最多?

2、师小结。

(二)第二部分诵读与欣赏

1、由唐诗引入课题,板书:

题秋江独钓图。

2、师范读,生听,边听边找出生僻字。

3、师:

听清楚哪些僻字了呢?

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4、指名读、齐读。

观察这首诗,你一眼发现了什么?

(数字诗)

5、你能不能结合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呢?

6、简介作者(王士祺)。

7、熟读成诵。

8、总结。

(三)第三部分写好钢笔字

1、师:

这两句话选自哪篇课文?

请读一读。

2、请同学们整体上观赏四行字的布局行款,再观察每个字的笔画走势。

3、让学生看清范字后描红,注意笔画走向。

4、让学生在小楷本上仿写。

(四)第四部分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一、导入课题并板书:

学会请教

1、你有过请教别人的经历吗?

对方是不是积极地给予你帮助呢?

2、模拟情境,明白如何向别人请教。

(第1小题)

①如果你是燕莉莉,我是科学老师魏老师,你准备怎样请教我。

现在假设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你来找我。

请你们读一读课本第

(1)小题,想想后再说。

②点评:

这位同学请教成功了吗?

为什么?

师边评边指导边板书:

①要有礼貌

②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

3

(1)让学生在小组内练

(2)(3)(4)

(2)指名分别表演(分角色)。

向他人请教时,首先要有礼貌,然后要注意把要请教的问题说清楚,还要注意对方的身分和所处的地点。

生猜谜语。

生动手画风。

生根据自己所画说风。

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生交流,明白这种诗的结构叫做复沓。

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同学根据自己画的“风”,模仿写诗。

指名把自己写的“风”读给大家听。

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积累,背诵带有风的古诗句。

生听,注意听准字音。

生自读生字。

生读、想。

先在小组内练说,再个别说。

生听。

生在小组内练读,互相指导。

生说、读。

生仔细观察。

红猫红。

生仿写。

生积极发言。

同学先读读题,然后想该如何说,之后个别同学上台与老师一起表演。

同学积极发言。

学生边听边适时发言。

生在小组内练习。

生参与上台表演。

生注意倾听。

一、了解诗歌的复沓,照样子续写。

在学生反复读两节诗,找出两节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之后,再让学生明白诗歌的这种节奏叫复沓。

在让学生续写之前,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画“风”、说“风”、读“风”,了解两节诗的结构,这样,学生写“风”就很容易了。

二、口语交际是本练习的重点,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向别人请教。

在教学时,我们老师一开始就不要和学生讨论,应该怎么请教?

请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而是直接通模拟情境进行教学。

请学生在具体的模拟情景中感悟请教的方法,学会请教。

1、续写诗歌,写得越多越好。

2、收集整理有关写风的古诗句。

3、与父母一起练习向别人请教。

王才努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3、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领悟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读了这本书,能带给我们多少收获与欢乐?

从而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缘由。

一、掲题。

1、板书:

课本。

2、说说课本。

3、板书: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

二、初读课文。

1、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

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荫”,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第二至五节)

1)细读第二节。

指名读第二节。

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

指导朗读。

2)细读第三节。

女生齐读第三节

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指导朗读。

2、细读第四、五节。

男生齐读。

理解诗句的意思。

小结

3、细读第三部分(第六节)

齐读

读第一、六节,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四、总结课文。

1、分段并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2、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反复

(2)押韵(3)拟人手法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指名背、小组背、齐背。

自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

这样可以让我们想象绿色大自然正向我们徐徐展开,感受到绿色大自然的秀美与神奇。

女生读第三节。

畅谈自己的感受。

发现翠竹松柏

描绘果园沃野热爱大自然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联欢鸣禽野花探索大自然

相聚青山绿水

1、背诵课文。

2、抄写生字。

3、按课文内容填空。

(略)

课文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

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绿色大自然的秀美与神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诗句去体会大自然里蕴藏着的丰富知识,绿色的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5、装满昆虫的衣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1、从阅读课文第三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

2、了解本课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一、谈话导入。

1、请你们把手放进衣袋,说说你的衣袋里放了些什么?

2、现在有一个人,他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你们奇怪吗?

3、板书课题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感知。

1、想一想,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指导分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莱昂小溪纺织娘鸟栖虫居鼓鼓囊囊

2、释词。

小溪纵横鼓鼓囊囊痴迷

四、精读课文。

1、思考:

课文是紧紧扣住哪句话写的?

2、指导朗读第一段,思考:

课文通过哪几件事具体写法布尔从小就对小昆虫非常着迷?

1)捉“纺织娘”2)捉“小甲虫“

3、课文是怎样来写这几件小事的?

4、齐读第三段。

读后指名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总结谈话。

1、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突出写了他的哪一个方面?

2、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讨论:

这篇文章为什么要有“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学生自由谈自己口袋里的东西

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

他是哪儿的人?

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

学生自读课文,并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分段朗读。

指名个别读,集体读。

交流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快速朗读课文,划出句子。

自读课文第二段,划出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句子。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谈自己明白的道理。

指名说。

(1)对昆虫的着迷

装满昆虫的衣袋分(1-10)①捉纺织娘热爱自然

②捉甲虫热爱科学

总(11)引进科学殿堂

1、抄写课本第30页第二题的词语。

2、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课文第二部分主要讲法布尔从小对昆虫非常着迷,学生对课文通过哪几件事说明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此部分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先从整体上感知这部分是写什么的,再从具体的自然段体会是怎样写的。

6、变色龙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并有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特点,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按顺序学会观察动物。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

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它有许多的奥秘等我们去揭开。

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你们知道吗?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朋友,变色龙。

(出示图)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解决字、词、句。

2、检查自学。

3、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分小组讨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

2、按“发现——端祥——放回”的顺序分段。

3、分段朗读,引生评议。

四、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