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19294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docx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

前言

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功能区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

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对于保持流域和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等都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对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原国家环保总局印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山东省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

2003年12月26日由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按照区域生态特点及主导生态功能将全省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采取保护、恢复和治理等措施,维持和恢复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功能。

《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示范区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在重要湿地、主要河流源头区、水源地、防风固沙区等区域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建立完善济南南部山区、南四湖和东平湖湿地、黄河三角洲生态功能保护区”。

根据国家和省关于规划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要求,山东省环境保护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2008-2020)》,提出了山东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并在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空间布局,对不同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建设任务进行了分析和规划。

各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应以本规划为依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具体实施规划,并注意与其他相关规划进行衔接。

一、建设基础和必要性

(一)山东地域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1.生态区位具有重要和特殊性。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北接京津冀经济区,南与长江三角洲毗邻。

位于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拥有世界上独特的河口湿地景观,是全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对黄河流域整体环境变化具有关口和指示作用。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枢纽节点,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该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拥有1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海岸类型多样,海洋资源丰富,在全国海洋生态功能保护区中占有重要地位。

2.生态功能区类型丰富且相对独立。

山东海陆兼备,处于南北交错地区,兼具温带与亚热带生物区系特点,物种丰富。

拥有森林、草地、湿地、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类型,山地、盆地、平原、丘陵等地貌类型多样,地域单元上相对完整且具独立性。

3.生态功能区建设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山东在全国综合实力较强,具有建设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省内区域差异与全国相似,生态环境状况在沿海省份较典型。

该规划不仅能够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提供实践经验,而且对沿海其他发达省市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1.基础优势

(1)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加强。

近年来,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镇逐级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保护区等有机结合,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生态保护体系。

全省已建成黄河三角洲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76处,总面积110.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建成各级生态功能保护区15个,面积68.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3%。

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4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24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62个,文明生态村1200多个。

(2)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2007年全省COD和SO2排放量较上年分别下降5.04%和7.1%,超额完成了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COD排放量要下降5%、SO2排放量要下降7%的任务目标。

全省主要河流COD下降了7.76%,NH3-N下降了7.83%,其中南水北调流域COD下降了21.7%,NH3-N下降了21.2%,省辖淮河流域COD下降了19.8%,NH3-N下降了23.9%。

(3)环境保护投入逐年增加。

“十五”期间累计环境保护投资1177.8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2倍,占同期GDP的比例由“九五”期间的1.1%增加到1.77%,“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投入计划占GDP的3%。

全省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42座,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67.05%,建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41个,无害化处理率80.71%,全省已建成脱硫设施的电厂装机容量31625MW,占全省装机容量的56.5%。

2.存在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

全省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局部地区出现生态功能退化现象。

水资源短缺,全省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值为3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6,生态用水无法保障。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低,综合防护效能差,结构不合理,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低下。

山东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目前仍有2.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沙化、石化面积达到2万多公顷。

地下水超采,产生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连锁灾害效应。

矿区地面塌陷以及粗放开采造成植被和景观破坏、湿地减少、生态系统调控功能明显降低。

洪涝灾害的威胁依然严重,湖面面积和蓄水量下降,洪水调蓄功能退化,湖泊河流富营养化,水污染依然比较严重。

(2)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生物多样性下降,现有120多种高等植物、2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处于受威胁和濒危状态,生境破碎并呈恶化趋势,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安全威胁不断增大。

由于森林结构不合理,湿地总面积减少,以及乱捕滥猎和乱采滥挖等因素,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条件恶化,近年来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现象严重,生物安全面临威胁。

(3)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部分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失衡,传统渔业资源衰退。

海岸工程、石油勘探开发、沿海养殖等海洋开发强度加大,水污染事件的几率增加。

沿海海域普遍受到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的污染,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在局部海域存在超标现象。

赤潮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逐渐增加。

(4)生态保护管理体系不完善。

按生态要素设置的管理体制,造成部门职责一定程度交叉,难以适应生态保护综合管理的需要。

(三)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

1.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生态安全是区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区域生态功能的破坏和丧失,将严重阻碍流域、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对区域及其周边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选择性地建立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对其主导生态功能进行保护和恢复,对于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是加强区域环境管理的有效方式。

按照现代“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从单要素管理向多要素、全系统综合管理转变,强化对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保护,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共同加强区域环境建设和管理,有利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区域环境管理的深度和效率。

3.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是整合区域生态功能的系统途径。

山东区域经济和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多数生态功能保护区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将属于同一功能区的不同行政区作为整体统筹考虑,不仅能保证不同地区生态功能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对于发挥山东区际生态功能具有重大作用。

4.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以保护区域主导生态功能为目的,通过规范管理,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各种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功能的破坏,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利用当地区域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及替代产业,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及目标

(一)规划时限、范围和依据

1.规划时限和范围

规划基准年:

2007年。

近期规划年:

2010年;中期规划年:

2015年;远期规划年:

2020年。

规划范围:

山东省省域,含17个地级市及沿岸海域,其中陆地面积15.7万平方公里。

2.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年;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08年;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2003年;

《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试行),2002年;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

《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年;

《山东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年;

《山东省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

《山东省水功能区划》,2006;

《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04年;

《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3年;

《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2001年;

《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9年。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和提升区域重要生态功能为目标,以优化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空间布局为核心,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生态工程、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监管能力、强化宏观调控为手段,正确处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努力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山东生态省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2.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缜密规划,分期分步实施。

规划近期阶段,对事关山东生态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的领域和区域,率先进行突破,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遏止其生态功能退化趋势,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然后循序渐进,全面推进。

(2)以点带面、分类指导的原则。

针对不同生态功能区现状和目标,从典型试点抓起,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逐步形成生态功能区保护体系。

实施“三区”推进战略,即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抢救性保护,对重点资源开发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对生态良好区实行积极性防护。

(3)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原则。

把环境保护摆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优先位置,以环境容量确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量,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实施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脆弱生态功能区,防止其功能的退化。

实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有机统一,科学把握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采取适当的生物和工程措施,尽快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

(4)持续发展、和谐共进的原则。

促进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作到区内发展,区外受益。

同时,与已经建设的各类保护地相衔接,在管理上尽量协调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5)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

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应当建立“国家、地方合理分摊,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

政府重点对公共和准公共产品性质的环保领域进行投资,生态功能保护区内的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风固沙、矿山恢复等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工程、项目隶属关系不变,但在资金安排上应避免重复和浪费。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提高生态功能区建设和运营效率。

(6)优化重组、高效管理的原则。

针对目前生态保护监督管理和条块分割的现状,逐步实现从封闭式管理到开放式保护的转变,从行政区管理为主向按流域管理转变。

将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功能的良好性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有机统一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方式。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明确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空间布局和主导功能,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体系;制定较为完备的生态功能保护区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理顺各级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关系和投入机制;促使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以遏制,主要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提高,实现区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循环。

2.近期目标(2008-2010年)

初步构建生态功能保护区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

优先实施黄河三角洲、马踏湖、南四湖、临邑黄河故道、东昌湖、云蒙湖、跋山水库、清峰岭水库、丁东水库、沭河源头等10个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总面积达到4000平方公里,使其主导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为中远期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积累经验。

3.中期目标(2011-2015年)

进一步完善生态功能保护区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

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

到2015年,新建济南南部山区、抱犊崮、沂河源头、大汶河源头、泗河源头、东平湖、峡山水库、白云湖、莱州湾、鲁西北黄泛平原防风固沙等10个生态功能保护区,使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数量达到20个,总面积达到1.6万平方公里。

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主要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提高。

4.远期目标(2015-2020年)

建立完善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

到2020年,新建11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使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总数达到31个,总面积约25297平方公里,占山东陆域和领海总面积的7.7%。

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主导功能稳定且良好,水环境质量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近岸海域水质稳定达到一、二类标准。

建立完备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监督体系,建立科学的环境管理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空间布局

根据山东省实际,合理确定全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类型、数量和面积。

按照《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的生态功能区划,确定5个生态区包含的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类型、数量和面积(见表1)。

全省共划定31个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总面积约25297平方公里,占陆地和领海总面积的7.7%。

其中鲁东丘陵生态区3个,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12个,鲁西南平原湖泊生态区3个,鲁北平原和黄河三角洲生态区4个,近海海域与岛屿生态区9个。

包括6个类型,其中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10个,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各1个,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保护区7个,海洋生态功能保护区7个(见图1、2、3)。

图1各生态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构成

图2 各类型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构成

表1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空间布局

分区

序号

生态功能保护区名称

主导生态功能

面积

(平方公里)

备注

一、鲁东丘陵生态区

1

昆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154

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省级风景名胜区

2

崂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446

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

省级自然保护区

3

峡山水库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

洪水调蓄

144

二、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

4

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120

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

5

蒙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180

国家级森林公园、县级自然保护区

6

济南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

水源涵养

1558

7

抱犊崮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保护区

水土保持

1800

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

8

沂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

水源涵养

2435

9

沭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

水源涵养

192

10

大汶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

水源涵养

339

11

白云湖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

洪水调蓄

17

12

马踏湖(麻大湖)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

洪水调蓄

96

省级风景名胜区

13

云蒙湖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

水源涵养

263

14

跋山水库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

水源涵养

41

15

青峰岭水库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

水源涵养

418

三、鲁西南平原湖泊生态区

16

济宁泗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

水源涵养

1092

17

济宁南四湖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

洪水调蓄

1275

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

18

东平湖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含腊山)

洪水调蓄

627

东平湖:

县级自然保护区;腊山:

国家森林公园、市级自然保护区

四、鲁北平原和黄河三角洲生态区

19

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保护区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153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

20

鲁西北黄泛平原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

防风固沙

2000

21

丁东水库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

水源涵养

23

22

东昌湖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

水源涵养

60

五、近海海域与岛屿生态区

23

荣成大天鹅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6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4

长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5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

省级地质公园

25

莱州湾海洋生态功能保护区

近海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与渔业资源保护

3000

26

胶州湾海洋生态功能保护区

近海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与渔业资源保护

362

27

日照市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区

近海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与渔业资源保护

2200

28

庙岛群岛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区

近海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与渔业资源保护

3000

29

烟台市区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区

近海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与渔业资源保护

1130

30

威海湾及刘公岛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区

近海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与渔业资源保护

75

31

荣成湾及其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区

近海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与渔业资源保护

600

四、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

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规划内容包括:

根据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类型,界定其位置与范围;明确每个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主导功能和辅助功能以及影响该功能发挥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产业引导和社区共管三个方面提出建设任务。

(一)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

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一般位于大中城市水源地的上游、河流源头,生态敏感性非常高。

1.济南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

该区位于济南市区南部,处于泰山余脉北部与济南市区交界处。

该区北部以济南南外环向经十东路和经十西路两侧的延伸线为界,东、西、南边界与泉域地下水补给区边界吻合,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

总面积1558平方公里,涉及4区12镇(办事处)637个行政村(居),现状人口62万人。

包括历城区的仲宫镇、柳埠镇、西营镇以及港沟镇、彩石镇的部分区域,历下区龙洞办事处部分区域,市中区的党家庄镇及十六里河办事处部分区域,长清区的张夏镇、万德镇、五峰山办事处、马山镇。

该区主导功能是水源涵养、地下水补给和济南南部的生态屏障,辅助功能为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

存在问题:

——泉水补给能力弱化。

南部山区是市区群泉的主要水源补给地。

多年来,泉水补给区、重点渗漏区不断受到侵占,24个重点渗漏区中的双龙、东西八里洼等5个功能消失,邵而-展家、店子-二仙等11个功能下降,泉水补给面积进一步减少。

——植被覆盖率低。

现有林草总面积103万亩,占总面积的45%,其中林地面积29.5%,草地面积15.9%。

有林地面积仅占林地面积的29.7%,高覆盖草地面积仅占草地面积的28.1%。

地下水直接补给区森林覆盖率仅为24.6%,草地覆盖率仅为10.5%。

森林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现存林木全部为人工林,新增的生态林(防护林)多以侧柏纯林为主,同龄树多,树种单一,林层单薄。

各林地斑块分布较为分散,彼此的连通性较差,生物多样性较单一,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抗干扰和自我调节能力。

——土地退化严重。

济南市建成区不断南扩,导致大量的土地资源转化为硬化地面。

功能区无明显水土流失或轻度水土流失的面积为656平方公里,占功能区总面积的43%;中度水土流失面积为47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38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5%。

旅游、房地产开发、小城镇建设及工业园区的无序开发造成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不断降低。

部分土地受到污染,土地生产能力有所下降。

——水生态失衡。

功能区内共有大小河流11条,除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等流域及北沙河上游河道能保持常年有水外,其他河流只在雨季河道才有少量水流,其他时间基本处于干枯状态。

河水断流造成河道萎缩,水生物种和河岸湿地消失。

北部近市区的区域(功能区北边界和南绕城高速路之间),地面硬化比例较高,缺乏有效的蓄水工程,排水能力大于蓄水能力,保水能力不足。

地下水水质总体优良,但局部区域地下水出现污染,地表水达不到相应功能区标准。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南部山区是济南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缺乏财力支撑和资金保障。

主要建设任务:

——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加强森林管护、草地和湿地恢复,做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小流域治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生态廊道建设。

——发展生态产业。

着力构筑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及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建设精品示范农业园区,提高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比重。

以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为重点,实行山、水、路、景统一规划,游区、景区、社区一体化建设,开发特色景区和旅游精品。

——加强水污染防治。

加强功能区主要点源的监控力度,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

建设污水处理厂,提高入河、入库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率。

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实施节水灌溉,禁止在重点渗漏区进行规模化畜禽养殖,防止未经处理的畜禽污水排入河流、水库。

——做好垃圾处理。

原有垃圾填埋场和堆放处尽快取缔,设立乡镇和旅游项目垃圾集中收集点,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

2.沭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

沭河发源于沂山南麓的泰薄顶山脉,临沂市的最北端,属于淮河流域的沂沭河水系。

沭河南流至大官庄,分东南两支,东支为新沭河,经江苏临洪口入黄海;南支为老沭河,经郯城县老庄子入江苏省新沂市。

沭河在山东省境内全长293公里,流经沂水、莒县、河东、莒南、临沭、郯城6县区,流域面积600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91051万立方米(大官庄站)。

沂水县境内流域总面积747.6平方公里,流程51.3公里。

源头区主要分布在沙沟镇镇域内,总面积192.1平方公里,包括27个行政村,人口26774人。

该区主导功能是水源涵养,辅助功能是水土保持。

存在问题:

——土壤类型以褐土、棕壤土为主,结构疏松,砂砾含量大,粘结性差,地面植被覆盖度低,坡耕地比重大,易发生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的山坡与沟谷地带。

——受地形限制,人口、耕地沿河道两侧集中分布,河流水质受生活污染较重。

农业生产亦对源头水质造成影响。

——工业基础薄弱,结构层次低,粗放式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物种不断减少、退化。

主要建设任务:

——建设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实行封山育林,积极营造山地生态林、水保林、经济林,搞好农田林网建设,搞好小流域治理,整修缓坡梯田,防治水土流失;沿沭河建设生态林带,逐步建立完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实施节水灌溉,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