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1991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重点重点.docx

微生物重点重点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细菌的形态:

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菌的结构:

革兰染色革兰阴性菌:

成蓝紫色。

革兰阳性菌:

成红色。

第二章细菌的生长繁殖与生态

细菌细胞的代谢过程:

按功能分为物质摄取、生物合成、聚合作用及组装4个步骤。

1、物质摄取:

通过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及基因转位等方式进出细菌细胞。

2、生物合成:

细菌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环境中获得。

3、聚合作用:

细菌DNA的聚合作用称为复制。

包括转录与翻译过程。

半保留复制。

4、组装:

自我组装(又名自我凝聚):

可在体外完成,如鞭毛及核糖体等采用此方式。

指导组装(又名特异机制):

细菌表面膜结构。

第三章消毒灭菌及兽医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辐射灭菌法、超声波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滤过除菌:

通过机械、物理阻流作用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除去的方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

熏蒸消毒、喷雾(常量喷雾消毒、气溶胶喷雾消毒)、擦拭消毒、浸泡消毒。

实验室生物安全:

1主要指防止病原微生物等及其他有害生物或物质传入实验室;

2主要指防止病原微生物等传出实验室;

3实验室人员的自身安全防护。

第四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柯赫法则:

1、特殊病原菌出现在同一疾病,健康者没有。

2、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

3、纯种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导致同样病症。

4、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病原菌的纯种。

基因水平柯赫法则:

1、致病菌株中某些基因或其产物无毒力菌株中无。

2、毒力菌株中某个基因被损坏,毒力应减弱或消除。

3、接种动物致病基因表达。

4、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

细菌毒力减弱的方法:

1长时间在体外传代

2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培养

3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培养中培养

4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

5通过非易感动物

6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

细菌毒力增强的方法:

1、回归易感动物。

2、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改造毒力基因,达到增强毒力的目的。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变异

常见变异现象:

1、形态和结构变异。

2、菌落形态变异。

3、毒力变异(自然条件和人工诱变,病原菌毒力的改变)。

4、耐药性变异(抗生素的使用)。

5、代谢变异(因变异失去合成某种营养成分的特性,需人为提供营养成分。

自然界中无法生存,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菌,确保生物安全)。

6、抗原性变异(环境条件影响或基因突变造成)。

第六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分类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菌株与型的区别:

菌株之间不存在鉴别性特征的差异,命名不同的菌株无需分类学依据;不同型的细菌之间存在鉴别性特征的差异,命名或鉴定不同的型必需有分类学依据。

《伯吉细菌鉴定手册》、《伯吉系统细菌学手册》

鉴定方法:

1、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

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

2、血清型和噬菌体型:

血清学试验、噬菌体型。

3、氨基酸顺序和蛋白质分析。

4、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

细菌学

第七章革兰阴性球菌

葡萄球菌属

形态特征:

葡萄球菌呈球状;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呈典型的葡萄串状排列,但在脓汁或液体培养基中常为双球状或短链状排列;无鞭毛、无芽胞,一般不形成荚膜。

革兰阳性,但衰老、死亡或被白细胞吞噬后的菌体常转为革兰阴性。

微生物学诊断:

第八章肠杆菌科

埃希菌属(大肠杆菌)

致病性:

多数不致病或机会致病,少数特定血清型可致病,一般存在于健康机体内

致病性大肠杆菌:

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

 

微生物学诊断:

沙门菌属

大部分归属于肠道亚种

形态染色:

1、革兰阴性菌,直杆状.

2、除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其余各菌:

周生鞭毛,绝大多数具有菌毛。

微生物学诊断:

第十章巴氏杆菌科

形态及染色特性:

革兰阴性,细小短杆菌,两端钝圆,中央突起,近似椭圆形,无芽孢无鞭毛,有荚膜,两极染色(美兰和瑞氏染色)

培养特性:

①兼性厌氧,最适温度37℃,PH7.2~7.4。

②营养要求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贫瘠,加入血液、血清或少量血红蛋白可促进生长。

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

③菌落形态:

血琼脂上呈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淡灰白色露滴状小菌落,不溶血。

血清肉汤或胰蛋白胨肉汤中初期呈均匀浑浊,后期管底出现粘稠轴性沉淀,表面形成菌环。

微生物学诊断:

第十一章革兰阴性需氧菌

布氏杆菌属

形态及染色特性:

革兰阴性,细小短杆菌或球状,多单在,无芽孢,无鞭毛,光滑型菌株偶尔形成荚膜,常用柯氏染色法:

布鲁氏菌呈红色球杆状、其他细菌呈绿色或蓝色

培养特性:

6、对糖类分解能力微弱,一般只分解葡萄糖,产生少量酸不产气。

致病性:

羊种最强

第十三章革兰阳性无芽孢杆菌

猪丹毒丝菌

形态及染色特性:

革兰阳性,纤细小杆菌,常单在、成对或成丛。

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

有形成长丝的趋势。

致病性:

经消化道和损伤皮肤感染,吸血昆虫也可传播,局部定居或进入血液。

毒力因子为神经氨酸酶和黏附素,不产生外毒素。

皮肤出现菱形疹块。

第十四章革兰阳性产芽孢杆菌

炭疽芽孢杆菌

形态及染色特征:

革兰阳性杆菌,长而粗大,无鞭毛。

体内和体外培养有很大差异。

体内:

单在或短链状,竹节状;形成荚膜不形成芽胞;相连菌端平截或微凹,游离端钝圆。

体外:

长链状,形成芽孢,普通培养基上不形成荚膜。

培养特性:

需氧,最适温度37℃,PH7.2~7.6;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扁平、干燥、边缘不整齐、灰白不透明);血琼脂上不溶血,个别菌株微溶血;肉汤中24h上清透明清澈、管底絮状沉淀,不形成菌膜和菌环;明胶穿刺呈漏斗状液化明胶,呈倒立松树状。

串珠反应:

在含青霉素0.5IU/ml的培养基中,炭疽杆菌细胞壁合成受抑制,形成原生质体并相互连接呈串珠状

微生物学诊断:

梭菌属

破伤风梭菌

形态:

细长、正直、单在;菌体呈鼓槌状;有芽孢、有鞭毛、无荚膜。

培养特性:

严格厌氧,营养要求不高;鲜血琼脂上呈扩散生长,微B溶血,

致病性:

自然界分布广泛,为人畜共患病原菌。

感染途径:

通过皮肤和黏膜的伤口侵入机体。

能否发病的条件:

伤口厌氧微环境。

破伤风痉挛毒素可与神经抑制性突触前膜的神经节苷脂结合,阻断抑制性介质的释放,导致神经持续兴奋,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微生物学诊断:

第十六章螺旋体

是一类菌体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无鞭毛、能活泼运动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

某些螺旋体可细到足以通过一般的细菌滤器。

第十七章支原体

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形态具有多样性,可通过细菌滤器;是目前已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的最小微生物

第十八章立克次体和衣原体

立克次体

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小型革兰阴性、原核型、单细胞微生物,形态结构与生殖方式与细菌类似,生长要求酷似病毒。

衣原体

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学

病毒子:

病毒以病毒颗粒的形式存在,一个形态和结构完整的病毒颗粒为病毒子。

病毒结构:

测量单位:

纳米

化学组成:

核酸、蛋白质、脂质、糖类

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作为传染性核酸的条件:

不分节段,本身能作为mRNA;能利用细胞的RNA聚合酶转录病毒的mRNA

科和属是病毒分类最主要的单位。

分类权威机构: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

复制过程:

吸附、穿入(吞饮作用、跨膜转位、融合)、脱壳

反转录病毒复制过程:

释放方式:

1、无囊膜病毒以细胞裂解形式释放;

2、有囊膜病毒以出芽或胞吐方式释放;

3、另一些病毒在高尔基体或粗面内质网出芽,获得囊膜后以胞吐方式释放。

突变:

病毒本身的基因组由于某个碱基改变或由于一小段核苷酸序列的插入或缺失而导致的遗传变异。

性状变异:

1、毒力的变异;2、空斑的变异;

3、抗原性的变异;4、对某些理化因素抵抗力或依赖性的变异。

病毒的细胞培养:

Ⅰ动物接种接种后以动物感染、死亡作为感染的指标。

Ⅱ鸡胚接种一种比较经济简便的方法。

优点:

技术简单、来源充沛、价格低廉、数量可大、不需要特殊设备;

缺点:

很多病毒不能适应,主要是哺乳动物的病毒。

Ⅲ细胞培养指利用机械、酶或化学方法使动物组织或传代细胞分散成单个乃至2~4个细胞团悬液进行培养。

优点:

细胞培养的方法:

1、静置培养:

实验室常用。

细胞悬液装瓶,5%CO2温箱静置培养,细胞沉降并贴附在玻面上生长分裂,最后长成单层。

2、旋转培养:

大规模生产疫苗。

细胞在玻璃瓶内生长时,玻瓶不断缓慢旋转,细胞贴附于玻瓶四周,长成单层。

病料采集与送检:

1、病料的种类主要决定于疫病的性质

①全身感染→血液及内脏②局部感染→病患部位③特殊病例→特殊处理

2、病料采集时间

①活体病料→应考虑病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部位的变化;

②患畜死后→应立即采集病料,越早越好。

3、带有杂菌(如棉拭子、粪便)的病料,在分离病毒前,应做无菌处理(高速离心或使用抗生素)。

4、某些病毒易失活,相关病料应低温保存并尽快送检。

5、血清样品应在病初和病后2~3周内各取一分,一边对比双份血清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

接种方式:

尿囊腔、绒尿膜、羊膜腔、卵黄囊、静脉

双股RNA病毒

痘病毒科

鸡痘病毒

培养特性:

能在鸡胚中增殖,在绒尿膜上产生白色痘疱;也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增殖。

腺病毒科

减蛋综合症病毒:

培养特性:

①在鸭胚和鹅胚复制的滴度高于鸡胚;

②能在鸭及鹅胚的肾细胞、肝细胞、成纤维细胞上复制,并产生CPE(细胞肿胀、变圆、聚集成葡萄串状)

致病性:

1、可直接传播,口腔接种易感鸡可复制该病;性成熟前无症状,产蛋初期发病;除鸡外,家鸭、野鸭及鹅也可感染。

2、产蛋母鸡产蛋量下降和蛋的质量降低(蛋色变淡、蛋壳粗糙不平,软壳蛋、薄壳蛋、破蛋)。

产蛋下降一般持续4~10周逐渐恢复。

3、输卵管黏膜水肿,有炎性渗出物。

疱疹病毒目

疱疹病毒科

马立克病毒

α疱疹病毒亚科/马利克氏病病毒属成员,又名禽疱疹病毒2型;

单分子线状双股DNA,传染性核酸,有囊膜,衣壳20面体对称。

根据毒力大小分类:

低毒力株、中等毒力株、高毒力株、超强毒力株、特超强毒力株

病毒培养:

1、鸡胚培养:

卵黄囊接种4日龄鸡胚,18日龄左右绒尿膜上形成白色痘疱。

2、细胞培养:

初次分离用CK和CEF,可产生CPE

微生物学诊断:

1、病毒分离:

采集病鸡肿瘤组织,接种CEF或CK细胞单层

2、血清学试验:

①琼扩试验:

流行期常用已知抗体检测病鸡羽囊上皮中的病毒;流行后期可用已知抗原检查病鸡血清中的抗体。

②荧光抗体试验。

伪狂犬病毒

致病性:

主要症状:

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少数出现轻微发热和神经症状。

病猪磨牙、流涎,有时有神经症状。

幼猪多呈发热麻痹昏迷等症状,死亡率高。

病仔猪倒地,神经症状,呼吸困难。

怀孕母猪表现为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

流产死胎大小差异不显著。

微生物学诊断:

①动物实验:

1~2ml适当稀释的病脑组织悬液皮下接种兔。

2~5天后接种部位奇痒,咬伤后出血,最后麻痹致死。

②病毒分离:

常用PK15细胞;24~72小时出现CPF,细胞层折光性上升,最后脱落,形成合胞体。

③病毒检测:

取脑或扁桃体做成压片或冷冻切片,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

④分子生物学方法:

病毒基因组保守区段的PCR扩增。

多用于隐性感染检测。

⑤ELISA方法:

已有标准化的ELISA试剂盒能迅速检测大量样品。

单股DNA病毒

圆环病毒科

圆环病毒是最小的病毒

鸡贫血病毒

单分子单股环状DNA,仅有一个血清型

致病性:

严重免疫抑制和贫血;发育不良、精神不振、鸡体苍白、软弱无力;血细胞减少,血稀如水,颜色变浅;骨髓萎缩,呈黄白色并含有脂肪。

反转录病毒科

特性:

复制:

禽白血病病毒

衣壳蛋白p27:

具有疏水性,构成病毒粒子双壳层的内壳—衣壳。

病毒亚群分类:

禽白血病病毒分为A至J共10个亚群。

A、B亚群在野外是常见的外源性病毒;E亚群包括极普遍的内源性低致病力或无致病性白血病病毒。

双股RNA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临床症状:

由于法氏囊损伤导致雏鸡免疫抑制。

3~6周龄的幼鸡最敏感,表现为精神抑郁、羽毛粗糙、厌食、腹泻等,死亡率通常20%~30%。

病鸡发生白色或水样腹泻。

发病鸡法氏囊肿大出血。

胸肌、两腿外侧肌肉出血。

单负链病毒目

副黏病毒科

新城疫病毒

HN:

红细胞凝集素、神经氨酸酶

功能:

①H可介导吸附,启动感染;

②N可加强病毒颗粒移动和促进释放;

③HN可促进F蛋白的细胞融合作用

F:

融合蛋白

功能:

①在HN参与下融合、溶解细胞;②与病毒的毒力有关。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呼吸道有“呼噜”异音;病鸡拉米汤样黄绿色稀粪;病鸡出现精神症状;产蛋减少,产畸形蛋;口腔中流出粘液;腺胃出血;喉头气管严重出血;小厂盲肠黏膜和浆膜出血;产蛋母鸡卵巢的卵泡出血。

微生物学诊断:

弹状病毒科

狂犬病

临床症状:

狂躁不安,怕风恐水,故称“恐水症”;流涎及咽肌痉挛,终致瘫痪麻痹而死亡。

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

正黏病毒科

禽流感病毒

形态:

①病毒符合科的特性。

球形,新分离毒株常有长短不一的丝状形式。

②单股负股RNA,分8节段;螺旋对称核衣壳。

有囊膜,表面有H和N纤突。

致病性: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消化道传播,尚无证据表明可垂直传播。

通过H吸附于黏膜上皮细胞,然后侵入细胞进行繁殖。

引起各种类型禽流感,主要症状为发热、呼吸系统疾病及全身症状,产蛋减少。

微生物学诊断:

套式病毒目

套式转录:

基因表达是通过转录一系列3’端相同的mRNA完成的。

冠状病毒科

传染性支气管病病毒

培养能在鸡胚以及鸡胚的多种细胞上生长;初次分离最好尿囊腔接种9~11日龄鸡胚。

不致死鸡胚,但发育迟缓,卷曲呈球形,即“卷曲胚”。

血凝性:

不能凝集红细胞。

鸡胚尿囊液以胰蛋白酶或乙醚处理后可以凝集鸡的红细胞。

一般认为由于鸡胚尿囊液中有能抑制病毒吸附红细胞的物质。

干扰现象:

IBV能干扰NDV在雏鸡鸡胚和细胞中的增殖;而AEV则又能干扰IBV在鸡胚中的增殖。

微生物学诊断:

1病毒分离:

采集呼吸道或肾脏或腺胃,尿囊腔接种9~10日龄SPF鸡胚。

2血清学试验:

①血凝血抑试验:

主要用于病毒的鉴定

②中和试验:

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也可用已知抗血清鉴定病毒。

③琼脂扩散:

即可检测抗原又可检测抗体。

3分子生物学方法:

RT-PCR;RFLP

动脉炎病毒科

猪呼吸繁殖综合征病毒/蓝耳病

基因型:

不同毒株间的抗原差异性显著,根据基因序列可分为两种基本基因型:

欧洲型、美洲型。

欧洲型毒力强、传播快、症状重、死亡率高;美洲型毒力弱,传播慢、症状较缓和。

我国分离到的毒株多位美洲型,但临床表现接近欧洲型。

致病性:

以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和育成猪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

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经交配感染。

引起母猪不孕、流产、产死胎、弱仔。

仔猪呼吸困难,死亡率高。

病猪耳部严重发绀,故称“蓝耳病”。

正链RNA病毒

黄病毒科

猪瘟病毒

增强效应:

NDV能增强CSFV对猪睾丸细胞的治病效应。

名词解释

H抗原:

鞭毛抗原,是一类不耐热的鞭毛蛋白抗原,,加热至80℃或经乙醇处理后即可破坏其抗原性。

每个有鞭毛的菌株仅含一种H抗原。

K抗原:

荚膜抗原,细菌的荚膜抗原,热不稳定,多存在于荚膜或类似结构中,个别位于菌毛中。

根据耐热性不同,K抗原分为L、A、B三型。

一个菌株可含1~2种不同的H抗原,也有无K抗原的菌株。

O抗原:

菌体抗原,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的脂多糖的特异多糖侧链,是一种耐热菌体抗原,121℃加热2h不破坏其抗原性。

每个菌株只含一种O抗原,其种类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可用单因子抗O血清做玻板或试管凝集试验鉴定。

卫星现象:

在血琼脂上培养时,如同时有葡萄球菌生长,可出现葡萄球菌周围的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葡萄球菌越远则越小。

巴氏消毒法:

是以较低温度杀灭液态食品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又不致严重损害其营养成分和风味的消毒方法。

具体分为在63~65℃维持30min的低温维持巴氏消毒法,在71~72℃保持15s的高温瞬时巴氏消毒法,在132℃保持1~2s的超高温巴氏消毒法。

半数感染量ID50:

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一定时限内50%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感染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

能使50%被感染细胞产生CPE的病毒量,是病毒的毒力和病毒量的指标。

半数致死量LD50:

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50%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包涵体:

是某些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特征性的形态变化,是具有嗜酸或嗜碱染色特性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小体,可存在于细胞核内或细胞质内。

病毒: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严格细胞内寄生,以复制为其繁殖方式,对于干扰素敏感的一类非细胞结构型微生物。

病毒感染性克隆:

利用或及反求遗传学技术构建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全生长基因组。

感染性克隆一般以细菌质粒为载体。

有的通过体外转录,有的则需特有的表达系统,可以感染相应细胞或动物,获得完整病毒颗粒,前者如戊肝病毒,后者如流感病毒。

感染性克隆是将感染性核酸的概念具体应用的产物。

串珠试验:

炭疽杆菌在含青霉素0.5U/ml的培养基中培养,由于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受到抑制,原生质体相互连接成串的试验。

定殖:

细菌粘附在宿主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尿道及眼结膜等处,以免被肠蠕动、黏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等作用所清除,是细菌感染的第一步。

毒力:

指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其毒力不同,是菌株的特征。

毒力岛:

是位于细菌基因组之间的潜在的可移动的分子质量较大的DNA片段,分子结构和功能有别于细菌基因组,是病原菌的某个或某些基因群。

毒力因子: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主要有侵袭力和毒素。

感染比MOI:

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病毒颗粒数与感染细胞总数比。

感染性核酸(传染性核酸):

直接注入易感细胞内就能引起感染,,并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的病毒核酸。

具有不分节段、本身能作为mRNA或者能利用宿主细胞的RNA聚合酶转录病毒的mRNA的特点。

机会致病菌:

是指某些细菌通常并不主动侵入宿主,但当宿主的免疫屏障被打开或免疫功能异常时,这类细菌就会进入机体的血液或组织,造成感染并致病。

菌落:

某个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分裂繁殖出巨大数量的菌体,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

若长出的菌落连成一片,称为菌苔。

抗毒素:

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可用于紧急治疗和预防。

抗生素:

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另一些微生物的物质。

空斑:

又称蚀斑或噬斑,将一定稀释度的病毒样本接种吸附于单层细胞后,用含营养液的琼脂予以固定,病毒可在细胞间传递,经过一定时间培养,进行染色,原先感染病毒的细胞及病毒扩散的周围细胞会形成一个近似圆形的斑点。

类毒素:

外毒素在0.4%甲醛溶液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脱毒,但仍保留原有的抗原性。

灭菌: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霉菌孢子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消毒:

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的方法。

内毒素:

特指革兰阴性细菌外膜中的脂多糖成分,细菌在死亡后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才释放。

外毒素:

是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的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前病毒:

逆转录病毒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先产生一个RNA-DNA杂交分子,然后在同一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单股DNA,再形成双股DNA,并整合入细胞DNA基因组。

此种插入的病毒DNA称为前病毒。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

是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的或潜在病原性微生物的动物。

细胞病变CPE:

某些病毒接种培养的单层细胞后,第一轮感染产生的子代病毒将蔓延感染邻近的细胞,最终感染所有细胞,并导致细胞的病理性损伤的现象。

CPE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是病毒学检测和研究的常规手段之一。

凝血作用HA:

指某些病毒能与动物红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从而凝集红细胞的作用。

血凝抑制作用HI:

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可特异性抑制其血凝的作用。

血凝试验:

应用动物病毒能够凝集某些种类动物红细胞的特性来检测病毒的方法。

血凝抑制试验:

利用抗病毒血凝活性抗体可阻断病毒与红细胞结合的特性建立的检测病毒或滴定抗体效价的方法。

原代细胞:

动物组织经胰蛋白酶等消化、分散,获得单个细胞,再在培养器皿中生长成单层细胞,大多数组织均可制备原代细胞。

原生质球:

用溶酶体等作用革兰阴性菌,仅能去除细胞壁内层的肽聚糖,形成仍有外膜层包裹的菌体称为原生质球。

原生质体:

革兰阴性菌经胰蛋白酶或青霉素处理后,可完全出除去细胞壁,形成仅由细胞膜包住细胞质的菌体,称为原生质体。

正链:

以mRNA的碱基序列作为标准,凡与此相同的病毒核苷酸称为正链。

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多呈环状的双螺旋DNA分子。

致病性:

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是细菌种的特性之一。

准种:

指由一种母序列和来自该序列的大量突变基因所组成的病毒群体。

用来描述彼此有差异并相互竞争、快速进化的病毒群体,是对病毒“种”的概念的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