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2115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docx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指导策略

————桃源县2012年暑期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科知识培训

 

稿

 

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葛国清

二0一二年七月六日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指导策略

——————桃源县2012年暑期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科知识培训讲座稿

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葛国清

各位老师:

上午好!

昨天与大家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课堂设计的策略”,这是从老师的角度来说的。

今天我们把视野指向学生,和大家一起研讨的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指导策略。

课程标准提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的全新理念必然对教师的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

既要求教师具有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功,又要求教师具有鼓励学生预习与超前学习、引领学生交往合作的基本功,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指导学生读书读网、提升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功。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传授有关学习的知识,指导学习的方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的一种能力。

简言之,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就是指促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的能力。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对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有计划地进行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的自我培养、自我训练和自我提升,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成为培养新型人才的领头人。

今天我和大家一共具体选择四个小专题来交流,即: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2、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策略;3、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策略;4、指导学生读书、读网的基本方法。

重点讲1、2点;3、4点略讲;讲完1、2点后休息,后面留点作业时间;

 

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应进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探索。

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罗杰斯曾说:

“自由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就愈高。

语文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自觉地主动地经历语文学习的全程,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就是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成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自己首先要具有强烈的教书育人意识,要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辨,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让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从而积极主动地求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下面我们一起观看视频:

“省级培训项目:

2012教学基本功及课堂教学策略中的:

教学小策略——视屏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时间:

约30分钟)。

评价:

1、自主选择内容;

2、自主确定主题;

3、自主制定标准;

4、自主实践操作;

具体体现在:

手抄报——老师提供模版——学生自制模版——师生共议-----确定主题、内容、样式等等环节之中;

作为我们农村小学,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还可以体现在数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如带出去观察大好河山,实地描写,触景生情,写出体会;有如: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走访、观察、等方法介绍家乡特产、交通、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特色,

在实际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学习的情境。

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紧张的,不愉快的。

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到心理。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期盼和希望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找到自己,激发兴趣,自主地学习。

例如:

上课伊始,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

《乌鸦和狐狸》一课,让学生分别扮演乌鸦,狐狸,读好它们之间的对话,了解乌鸦和狐狸的不同性格,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虽然一节课时间较短,但教师也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状态之中,来进行合作条件,自主学习。

如:

生字词的学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抓住音,形,义,词几个方面分组自学。

弥补自己学习的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达到共同提高到效果。

(三)培养学生问题学习能力。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好习惯。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在复习课上,也尽量想办法,问题让学生提,答案让学生总结。

  

(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会学习。

首先,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不会学习的现象,表现在:

家长或老师督促学习,管着学习,不动脑思考,不动手实践等不良习惯。

作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会学。

用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发展他们的个性。

其次,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如: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兴趣。

像:

识字中的字理演变图,小幽默,小儿歌都能引起学生注意。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

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通过动感声像,美丽的图片等吸引学生,还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奖励法···而对于那些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课堂的学生,我则是多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患”,把学习以外的事交给他们去做,像:

取送作业本,让他们轮流检查室内外卫生,当一次小组长,来打开他厌学的心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如何从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出发,引导自主学习,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yi)说过: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此可见,兴趣是儿童探索追求知识的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先导,也是培养高素质语文人才的先决条件。

一堂语文课能否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心,导语很关键。

精彩的导语,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优势兴奋中心,激发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1、“导”要精彩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

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

因此,教师导入语言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语言的艺术性。

只有这样,上课伊始,教学才尽可能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2、“导”要适度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

导入也要讲究个“度”,要导得适度,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练而不冗长、简明而又准确,体现语言的魅力。

通过教师导语的表述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热爱上语文。

例如:

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我这样诱发学生质疑,山谷中有什么让人费解的谜团?

他的谜底究竟是什么?

又是谁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开的呢?

让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

很好的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的迫切欲望。

又如:

学习《示儿》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学生立即被乐曲中所体现出来的哀痛氛围深深地感染着,然后我深情地陈述: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

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

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可是,他到底没能实现这最后的愿望,在悲愤交加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位爱国诗人的临终绝笔----《示儿》。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情境。

二、教给学生自读方法,学会读书。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教师的灌输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己的思维。

学生只有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说话中学会说话。

与其教师千辛万苦地越俎代庖,费力讲解,不如教会学生读书,夯实思维能力的基础。

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让他们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时间。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激情,自主、创造性的读书。

教师则在关键处指导读书方法,提高自读能力。

1.指导学生综合归类,进行自读。

指导学生运用综合归类读书,就是教会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基本规律,掌握分段规律,弄清文学脉络;掌握质疑、评析、鉴赏文章的方法。

例如,对词语的理解,就可采用拆词法、合并法、近义词解释法,反义词解释法,联系上下文解释法等等。

教给学生方法,在自读中灵活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2.指导学生研讨,进行自读。

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讨论,多分析,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3.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查资料,进行自读。

引导运用工具书的好习惯,通过查找,在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4.指导学生手脑并用,进行自读。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圈、划、勾、点、批注,养成自读习惯。

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处于活泼状态,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学生有着无穷的想像力,充满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应该说,课堂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是老师培养的,也是老师压抑的。

要学生自主学习,就要保护他们的这种可贵精神。

欢迎学生在提问,不因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或不合时宜而呵斥。

消除孩子的心理负担,积极鼓励表扬。

同时针对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修改指导。

如果是读书马虎产生的,经努力可以解决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游离于学习任务外的,适当冷处理;有启发性、导向性的,表扬并组织讨论研究。

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也不必直接回答,可以把问题反传给学生:

“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使得一堂课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积极动脑、动口,甚至动手实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四、建好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学生是需要被理解的,教师应“深知每个儿童的内心世界”,学生方能用心灵感觉到教师的情绪,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世界是美好的,如果你理解它,在其中感到如鱼在水中一样,那它会给你带来良好的感受和心情,要比不好的多得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情感或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批评、嘲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

一位在加拿大读书的华侨子女说,那里的师生关系完全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老师虚心接受学生的挑战,激发学生最大限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都是课堂的主角。

总之,引导自主学习,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大胆实践这种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育,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无我”、“无童”方式,完全告别单纯的“灌输式”、“训练式”教法,让学生都灿然闪现出“创新”之花。

 

二、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理念下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孩子们自主交流学习的舞台。

然而,在这个平等民主学习的舞台上,孩子们又是否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呢?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视频吧:

视屏评价:

问题——1、小组内发言多少不均衡,甚至有的不发言;

2、记录员不会记录;

3、小组总结没有反应全组意见;

4、发言不代表小组;

5、小组讨论没有不同观点;

6、不会总结;

对策————(略)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与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并重的新的学习方式。

那么,小学生合作学习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又该采取哪些对策?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存在的问题

1、心理障碍,影响合作。

在日常小组学习中,我们观察发现存在着以下普遍现象:

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多数在家里处在“小太阳”的地位,形成比较自私、狭隘、自我优越感强的不良性格。

②小学生不愿与人合作与交流;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指责”和“埋怨”。

③成绩较好的同学自视过高,把一切包办,不把其他组员的意见放在眼里,认为不需要倾听别人的意见。

④成绩较差的同学自卑感强烈,害怕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意见,认为总被别人否定。

2、分组随意,分工不明

①目前大多数教师座位的编排仍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教师分小组时,只是按座位而定,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没将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使小组的分组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②学生合作学习时呈现的“热烈场面”失真、失实、无序。

从听课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还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

3、任务不清,时间不足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清楚的占20%,基本清楚的占12%,不清楚的占68%。

其原因是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上只要学习方式多学生积极性就高,课堂气氛就活,学习效果就明显。

于是在备课中,忽视了对教材的理解,只重视了课堂的“花样”,对教学目标吃不透,重点难点把不准,教学过程不清晰;设计教学时也不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制定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

由于合作学习任务不清,导致了课堂上教师开展合作学习盲目、随意,还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

另外,有明确合作学习任务又能合理安排时间的教师仅占8%。

92%的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安排时间都不足。

他们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将合作问题呈现后,未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

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

结果由于时间不足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

4、热情不均,评价不全

小组合作学习的确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调动了学生了积极性,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却很不均衡,好学生机会多、热情高,困难学生机会少、学习情绪低。

一方面表现在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另一方面表现在一部分教师不善于调动学生合作学习时的热情。

再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评价不全面。

(二)、对策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的实效性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供以下有效策略:

①、精选问题,明确任务,是小组合作交流的核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得如何,依靠教师主“导”得是否得当。

因此,教师要重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结合,设计有讨论交流价值的问题。

教师要适时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可给予学生交流讨论的原动力。

反之,过深过浅的问题到导致学生丧失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兴趣。

没有价值的交流,学生围在一起无话可说,甚至开小差、说笑话,失去了交流学习的意义,甚至使课堂秩序混乱。

例如:

《两小儿辩日》一文的教学设计中,就可以从:

一小儿曰的一种观点“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次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我们就可以抓住能引起争议的“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这一问题引导讨论,真的是这样吗?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两小儿观点都是错误的,因为两小儿观察事物光凭直觉,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早晨、中午的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太阳的大小也是相同的,只是背景不同罢了。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能消除学习新知识的困惑,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了学习的信心。

反之,像:

这篇课文的内容?

有几段?

有多少人物?

都不是理想的问题设计。

问题选定了,就要明确合作学习任务,有时老师在归纳学生的很多意见后,会抛出几个有价值的出问题,这样也可以先分别布置给不同的小组,然后选代表发言,这样也就使全班学生都得到了学习与锻炼。

②、合理分组,明晰学习程序,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前提。

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因此我们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充分考虑到:

A、人员配置合理化。

我们学校的合作学习小组以4人为一组,男女生人数搭配均衡;性格喜好搭配得当,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学习能力层次比较全面,低、中、高都有,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B、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教师必须根据合作学习任务,合理分工,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做;明确职责,使每个学生知道怎样做事。

我们可以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各一名。

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

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检查员的职责是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是否都完成了学习任务。

③、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引领作用。

每小组以组长为组织核心,小组长要作定期培训,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有为小组服务的意识。

根据各组员的特点作合理分工,汇报、展示、记录等工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在交流过程中,小组长充当主持人角色,力求做到人人有话说,不能让优生包办一切,也不让后进生躲进被遗忘的角落。

小组成员分工做到每周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合作意识。

④、制定小组交流程序。

根据小组内的学习层次,把组员编号。

如可分A、B、C、D号,后进或不善言语的为A,中等层次为B,成绩较好为C,组长为D。

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及学习难度的高低,指定按不同的顺序进行交流。

可让A、B号组员先发言,C、D组员作补充,把交流的主动权让给后进生,有利于小组团结互助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能提高小组的整体素质。

C、榜样示范,是小组有效交流的助燃剂。

①、教师的示范引领。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缺乏合作交流的机会,而且,面对的是小组内的同年人,没有经验可循。

因此,教师的示范引领显得至关重要。

老师抛出一个需要小组交流的问题后,可不必急于让学生在小组内3展开讨论,可以请几位同学先在全班面前与老师展开交流,让学生学有榜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小组的榜样力量。

虽说小学生缺乏交流合作经验,但同时他们又有着无穷的创造力,甚至超越老师的想象。

在班中小组内,老师可适当挑选在交流学习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小组作示范,让该小组享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成为大家追赶超越的对象,达到双赢的效果。

D、学会倾听与分享,是小组交流质量的保证。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学生进行思考领悟的前提,是学生提高各种能力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前面提及到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多数在家里处在“小太阳”的地位,形成比较自私、狭隘、自我优越感强的不良性格。

或者部分小学生不愿与人合作与交流;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指责”和“埋怨”。

同时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自视过高,把一切包办,不把其他组员的意见放在眼里,认为不需要倾听别人的意见。

而成绩较差的同学自卑感强烈,害怕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意见,认为总被别人否定。

对于部分性格较孤僻与特别骄傲、不合群的学生,教师作定期的谈话了解其学习动态,给予帮助,发现其闪光点要给予及时表扬,让其有成功感。

倾听与分享是一种学习能力的表现。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恐怖重写”让孩子们了解,第56号教室是一个认真看待学习的地方,所以他们最好注意听讲、努力理解、提出问题,在第一时间就把该学的都学起来。

那里的学生就是掌握了倾听与分享的能力,我们要告诉学生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

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

如猜想要发言的同学会说些什么;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倾听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教师要求在小组讨论时,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一人说其他人听,然后补充交流形成比较完整的观点,先倾听再补充,最后分享成果,从而共同提高进步。

E、多元化、多方位的评价制度,是小组合作交流的推动力。

①、制订小组内合作交流评价表。

如有些老师设计评价表如下:

合作学习交流开展情况评价表

小组名称:

组员姓名:

项目

评价内容

自评

组评

交流

发言紧扣主题,能与每个小组成

员很好地交流。

责任

能尽职尽责,做好自身岗位。

倾听

能耐心倾听组员发言

合作

能乐于与同学一起学习,具有

合作精神

分享

有创造力,会跟组员分享成果,

会帮助他人

综合

评价用星级表示,最多获五星,每天统计。

学生的互评过程是一个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在互评中,引导学生更多的挖掘组员的闪光点,让学生学会辨证的看待自己、看待每个组员的活动结果,通过外在的舆论调整自己的思路、改进活动的方式,使互评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②、教师的合理评价,给学生合作交流的动力。

  教师的评价要合理公正,不能只看讨论的结果,更要关注讨论交流的过程,对讨论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细节作适时的点评指引。

在使用评价用语时,不能总使用“你真能干”之类的评语,因为任何一个组员的回答代表着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

要对所有成员的合作做为评价的标准,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赞许是由于他在小组交流中不断完善的成果。

以此来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应做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交流有了质的提升,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效率一定有质的提高。

小组给组员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的智慧得到碰撞与整合,资源得到互补,课堂自然显得异常精彩吸引。

“合作交流”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当今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与素养。

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只要我们奉行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师生都会在每节充满生机的课堂中不断历练,不断成长!

 

三、培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备用专题)

何谓“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思维方式层面上的解释是,“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一种敏感,产生这种敏感的动因是人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

”而也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意识,才产生了创新。

在教育层面“问题意识”是“表现为孩子在学习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一心理状态既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表现,又再一次促进了学生去积极思考,扩展思维、提出问题和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在学习中问题意识的产生,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仅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还有利于强化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培养孩子良好思维能力和实践与创新能力。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问题意识的表现与反应是不同的。

一年级的孩子最活跃,上课你不叫他回答问题他不舒服,而且心里总装着十万个为什么,你上上课,他冷不丁地还总会在一旁问:

“为什么呀?

”;二年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