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2232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docx

《古代汉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docx

古代汉语

第四章语法二

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三、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四、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

五、说明下列灵活运用的判断句表达的意义:

1、族庖月更刀,折也。

(庖刀解牛)

2、曹公,豺虎也。

(鸿门宴)

3、百乘,显使也。

(冯谖客孟尝君)

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冯谖额孟尝君)

5、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

6、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六、说明下列句中“是”的用法:

1、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天论)

2、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3、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

(齐桓公伐楚)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5、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齐桓公伐楚)

6、求!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7、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

(西门豹治邺)

8、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论语.述而)

9、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为政)

七、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各句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和双宾语句,并指出其结构类别。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2.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五人墓碑记》)

3.若变起,足下以—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谭嗣同》)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5.杇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

(《论语·公治长》)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八、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

(《汉书·张骞传》)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汉书·张骞传》)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论衡·自纪》)

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许行》)

九、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词序,并指出其类别。

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

2.《商书》曰: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谓矣。

(《左传·襄公二年》)

3.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4.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左传·昭公十二年》)

5.且晋慼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

(《左传·僖公十五年》)

6.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五、请指出下列句子的习惯句式,说明其用法,并加以翻译。

1.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季氏》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论语·述而》)

3.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战国策·秦策一》)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季氏》)

5.今有医於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

(《墨子·非攻中》)

6.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殽之战》)

7.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

(《左传·定公十三年》)

8.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六、请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词语,并说明其省略的类别。

1.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扁鹊见蔡桓公》)

2.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概王欲攻之,惧而去之。

(《左传·宣公四年》)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4.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

5.人皆有兄弟,我独无。

(《论语·颜渊》)

6.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韩非子·和氏》)

7.胥靡逃之魏,卫赎买之百金。

不与,乃请以左氏。

(《战国策·卫策》)(注:

左氏,卫国地名)

8.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

“嗟乎!

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第四章语法二练习参考答案

一、主要有四种形式:

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

荀卿,赵人。

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

张骞,汉中人也。

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

陈轸者,游说之士。

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

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

“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

“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

如《尚书•吕刑》:

“蚩尤惟始作乱。

”“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

“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三、1.“于”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如《孙子兵法•行军篇》: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韩非子•五蠹》:

“而身为宋国笑。

”“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

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汉书•霍光传》: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

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

如《韩非子•说难》: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

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

如《史记•楚世家》:

“必见欺于张仪。

”“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

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

“臣被尚书召问。

”“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有以下一些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

(见P288)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

(见P290)

3、一般句子中,代词用“之、是”等代词复指,如:

……。

(见P292)

4、介词宾语前置:

如何以知之。

一以当十。

等等。

五、1、说明原因

2、表比喻

3、说明一种比较复杂的内容

4、说明原因

5、说明原因

6、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

六、1、指示代词“复指日月星辰”

2、判断动词

3、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不谷”“先君之好”

4、指示代词,复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指示代词,动词“问”的前置宾语

6、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7、判断词

8、指示代词,定语。

9、判断词

七、1、“为之辞”,双宾语句。

2、横线部分为全句。

判断句:

“……者,……也

3、横线部分为全句。

判断句:

“……,……也”。

4、横线部分为“见欺干王”。

被动句:

以“见”、“于”作标志。

5、横线部分为全句。

被动句:

无标志。

6、横线部分为全句。

判断句:

以“为”为判断词。

7、横线部分为“非某之所敢知”。

后一分句为省主语的判断句,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8、横线部分为“为之所”,双宾句:

“之为”为动宾语。

八、1、前句是,无标志

2、是,“见……于”式。

3、前句是,“于”字式。

4、后句是,“为……所”式。

5、前句是,无标志。

6、后句是,“为……所”式。

7、前句是,“见”字式。

8、后句是,“于”字式。

九、1、横线部分为“五”“一”“三”。

表动量数词置动词前作状语。

2、横线部分为“祁奚之谓”。

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标志。

3、横线部分为“突……者”。

定语后置。

4、横线部分为“不我与”。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5、横线部分为“感忧以”“天地以”。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横线部分为“夫人”“谁”。

前:

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后: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

五、

(1)“无乃……与”,表推测,译为“莫非”。

“恐怕吧。

(2)何有:

用于反问句,表强调,泽为“在我有什么困难呢”?

(3)“何……也?

”表一般疑问。

(4)“何以……为”,反问句式,译为“为什么要…呢”?

(5)“今有……於此”,表假设。

(6)“无乃……乎”,表推测,译为“莫非”。

“恐怕吧。

(7)“唯所…”对所字结构有强调作用。

(8)“唯……是……”动词宾语前置式,有强调动宾作用。

六、

(1)“使”前省主语,“桓侯”承前主语者。

“已”……“扁鹊”……宾语省。

(2)隔句承前省。

“惧”前省主语“子山”。

(3)“自厚”后面省谓语“责”,蒙后省。

(4)“令”后省兼语“尉”。

(5)“无”后省宾语“兄弟”。

承前省。

(6)“楚山”前省介词“于”。

省主语“卫”。

为相邻句不同主语同时省,“左氏”后省谓语“赎之“,承前省。

(8)“吾岂忧”前省掉一句话:

“若得廉颇、李牧为吾将”。

第五章语法三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以”用作连词的是()。

A.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左传·隐公元年)

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世家)

C.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

岳阳楼记)

2.下列各句中“且”表并列的是()。

A.先生且喜且愕。

(马中锡:

中山狼传)

B.王以天下为尊秦乎?

且尊齐乎?

(战国策·齐四)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列子·汤问)’

D.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3.《史记·高祖本纪》: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句中前一个“则”的用法是()。

A.表承接B.表转折C.表假设D.表因果

4.下列作连词不表转折的是()。

A.则B.而C.然D.以

5.下列各句中“而”用作连词表因果的是()。

A.玉在山而草木润。

(荀子·劝学)

B.得其精而忘其粗。

(列子·说符)

C.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左传·隐公元年)

D.昭公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6.下列各句中“因”表凭借的是()。

A.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沈括:

梦溪笔谈)

B.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C.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战国策·齐四)

D.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孟子·离娄上)

二、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副词的类别和意义。

1.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春申君列传》

2.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史记·魏公子列传》)

3.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

“少却,吾恶紫臭。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受累仅三十口。

(韩愈《与李翊书》)

5.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史记·魏公子列传》)

6.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孙膑》)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代词的用法

1.(屈原)谏怀王曰:

“何不杀张仪?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史记·项羽本纪)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列子·汤问)

4.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

(史记·滑稽列传)

5.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史记·陈涉世家)

7.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

(荀子·天论)

8.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人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史记·滑稽列传)

9.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柳宗元:

捕蛇者说)

10.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柳宗元:

捕蛇者说)

11.从兹始免征云南。

(白居易:

新丰折臂翁)

四、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用法,并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1.不慕仁义而治强者,秦也;然而未帝者,治未毕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也。

(《史记·项羽本纪》)

3.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鸿门宴》)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谏逐客书》)

5.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

(《史记·淮阴侯列传》)

6.先生不羞,事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冯谖客孟尝君》)

7.吾以女为死矣。

(《论语·先进》)

8.能以礼让为国乎?

(《论语·里仁》)

五、请说明下列句中结构助词“之”的用法。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齐桓公伐楚》)

2.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4.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

(《吕氏春秋·长兄》)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第五章语法三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A3.C4.D5.A6.D

二、

1.益:

时间副词,逐渐。

2.稍:

时间副词,渐渐。

3.少:

程度副词,稍微。

4.仅:

范围副词,将近。

5.曾:

语气副词,竟然。

6.相:

范围副词,互相。

三、

1.“何”,疑问代词,作状语,相当于“为什么”。

2.“若”,第二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你”。

3.“汝”,第二人称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你的”。

4.“之”,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说话人的自称,作宾语,可译为“我”。

5.“其”,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说话人的自称,作定语,可译为“我的”。

6.“或”,无定代词,作主语,可译为“有人”。

“之”,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他”,指扶苏。

“其”,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他的”,指扶苏。

(一说,“其贤是主谓词组作宾语)

7.“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

8.“是”,近指代词,作定语,相当于“这”或“这个”。

“之”,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他”,指河伯。

9.“斯”,近指代词,作定语,相当于“这”。

10.“其”,远指代词,作定语,相当于“那”或“那个”。

11.“兹”,近指代词,作介词,相当于“此”。

四、

1.指示代词“然”+转折连词“而”“这样,但是”。

2.以:

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3.以:

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

4.以:

介词,表原因,省介宾。

5.为:

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译为“对”。

6.为:

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替,省介宾。

7.以:

动词,认为。

为:

表肯定的动词,译为“是”。

8.以:

介词,用。

为:

动词,治理。

五、

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

2.用于充当句子成分的主谓之间。

3.用于前一分句的主谓之间。

4.用于主语与介词短浯之间,具有突出介词短语的作用。

5.用于充当时间状语的主谓之间。

第六章修辞

一、选择题

1.《左传·隐公元年》:

“公人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所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合叙B.夸饰C.省略D.互文

2.苏轼《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所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代称B.比喻C.双关D.委婉,

3.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运用的修辞方式()。

A.双关B.对偶C.比喻D.代称

4.《孟子·离娄下》:

“抽矢扣轮,去其金。

”句中“金”的意思是()。

A.比喻贵重B.代称兵器C.代称箭头D.代称印

5.《史记·项羽本纪》: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所运用的修辞方式()。

A.明喻B.隐喻C.博喻D.借喻

6.李清照《如梦令》: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所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双关B.比喻C.代称D.委婉

7.《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句中“三晋”是代称,其类型是()。

A.以部分代全体B.以具体代抽象C.以古代今D.以泛称代个别

8.柳宗元《捕蛇者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所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双关B.合叙C.对偶D.委婉

9.刘禹锡《竹枝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所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对偶B.双关C.合叙D.倒置

10.李白《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所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比喻、夸张B.借代、双关C.合叙、夸张D.互文、合叙

11.陆游《游西山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正对B.反对C.串对D.句中对

12.《荀子·劝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所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单句对B.复句对C.句中对D.串对

13飞南朝乐府·子夜歌》:

“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

”句中的“匹”是()。

A.谐音双关B.词义双关C.句意双关D.以上都不是

14.杜甫《秋兴八首》: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所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互文B.委婉C.倒置D.合叙

15.《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单句对B.隔句对C.反对D.严对

16.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

”所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比喻B.倒置C.互文D.合叙

17.杜甫《潼关吏》:

“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

”所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代称B.比喻C.双关D.夸张

18.《史记·陈涉世家》:

“伐无道,诛暴秦。

”所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互文B.合叙C.借代D.委婉

19.《荀子·天论》: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所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互文B.夸张C.合叙D.比喻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

2.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巫山·巫峡》)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巫山·巫峡》)

5.杇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论语·公治长》)

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

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人珠廉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诗》)

9.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公十九年》)

10.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

(《风赋》)

11.公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赤壁之战》)

13.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无论》)

14.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别赋》)

1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16.一登龙门,则声价百倍。

(李白《与韩荆州书》)

17.淮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河广》)

18.及三闾桔颂,情采芬芳。

(《文心雕龙·情采》)

19.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枝。

(《秋兴八首》)

20.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汉书·高帝纪》)

三、简答题

1.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有哪几种?

2.引用有哪几种情况?

举例说明。

3.什么是代称?

举例说明代称的几种情况。

4.什么叫委婉?

委婉有哪几种?

举例说明。

第六章修辞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A3.D4.C5.D6.C7.D8.C9.B10.A

11.D12.B13.B14.C15.B16.C17.D18.A19.C

二、

1.引事;

2.引言;

3.委婉;

4.并提;

5.譬喻(包含两个暗喻);

6.互文;

7.夸张、譬喻、互文;

8.对偶;

9.引言、倒置;

10.并提;

11.代称,“方寸”代“心”,数代物;

12.委婉;

13.并提;

14.倒置,应为“心惊骨折”;

15.互文;

16.引事;

17.夸饰;

18.代称“三闾”以官代人;

19.倒置;

20.代称;,“三尺”代剑,数量代物。

三、简答题

1.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及双关等

2.见本PB72—874

3.见课本P875—876

4.见课本P879—881

第七章工具书和工具书的使用

一、选择题

1.部首编排法始于()。

A.《史籀篇》B.《仓颉篇》

C.《尔雅》D.《说文解字》

2.我国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是()。

A.《康熙字典》B.《汉语大字典》

C.《中华大字典》D.《说文解字》

3.《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结构的术语“从某从某”或“从某某”,是说明该字属“六书”中的()。

A.象形B.会意C.形声D.指事

4.《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海》的部首数分别是(C)。

A.540、250、214B.214、250、540

C.540、214、250D.214、540、250

5.《广雅》的作者和时代是()。

A.刘熙,东汉B.张揖,三国·魏

C.刘熙,三国·魏D.张揖,东汉

6.我国最早的韵书是()。

A.李登的《声类》B.孙愐的《唐韵》

C.陆法言的《切韵》D.陈彭年的《广韵》

7.《经籍纂诂》的编者是()。

A.毕沅B.戴震C.阮元D.王念孙

8.《经籍籑诂》的编排方法是()。

A.部首法B.笔画法C.注音字母法D.平水韵目法

二、填空题

1.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检字法主要有________、音序检字法、___________和四角号码检字法;

2.古代工具书的注音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________较为科学。

3.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_____编著的《________》,宋代徐铉等校定。

全文分为____篇。

加目录和自叙共______篇,共_____卷,分为_____部首,共收______单字;重文字______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