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及不断深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2917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及不断深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考点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及不断深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考点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及不断深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考点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及不断深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考点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及不断深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考点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及不断深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考点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及不断深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考点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及不断深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及不断深化.docx

《考点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及不断深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及不断深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点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及不断深化.docx

考点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及不断深化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

形成及不断深化

一、选择题

1.(2010·四川高考·T15)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

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命题立意】此题以林则徐的致信为切入点,考查了鸦片战争的背景。

题目的材料提供了新情景,考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能力要求较高,是近年高考的典型题目,各地高考题的命题主流。

【规范解答】选A。

林则徐恳请女王制止鸦片贸易,不能反映出林则徐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没有英王回信表态,无法体现英王对开展禁烟态度;由于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无从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类题拓展】工业革命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扩大海外市场是其必经之路,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就是典型代表事例。

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而中国的禁烟为其提供了借口。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也应多角度分析。

2.(2010·全国文综Ⅱ·T17)革命党人陈天华说:

“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D.民贵君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情况,意在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运用能力。

试题难度不大,但切合近年高考命题习惯。

【规范解答】选B。

陈天华是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家,他把皇帝和官府比作“舵工”、“水手”,把百家比作“东家”,当“舵工”“水手”不能如“东家”之意时,“东家”(百姓)就把他们换掉,这体现了“人民主权”说,因此答案选B。

【类题拓展】陈天华生平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

湖南新化县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考入新化实学堂,深受维新思想影响,倡办不缠足会,成为变法运动的拥护者。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撰《猛回头》和《警世钟》,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痛斥清朝政府是“洋人朝廷”,风行于世,影响甚大。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与孙中山等发起中国同盟会,任《民报》编辑。

后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尽,以死报国。

3.(2010·全国文综Ⅰ·T14)

【命题立意】本题以表格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1885年到1892年清朝田赋、厘金、关税收入情况的理解。

中档难度,体现了高考命题能力立意、重视不同类型材料运用的趋势。

【规范解答】选D。

图表内容反映了1885年到1892年在清政府年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田赋在总收入中比例持续下降,厘金在总收入中比例基本不变,关税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1885—1892年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不符合“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这几年战争较少,不符合“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民族工业受洋务运动和外商企业的刺激,得到发展,不符合“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

【类题拓展】图表型历史选择题

特点: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

试题都是受这些背景调控的,要重视对背景的解读,明确其时限和范围及所考查的主旨等。

解法:

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

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

4.(2010·全国文综Ⅰ·T15)

【命题立意】本题以民国社会生活方式切入,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等知识及材料运用能力,中档难度,为近年高考常见的命题方式。

【规范解答】选C。

题目材料发生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1913年,而“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是1912年元旦以前的事,故B错;材料没有体现反日问题和农民是否支持辛亥革命的问题,故A、D错。

【类题拓展】辛亥革命的意义

首先,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

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次,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国建立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第五,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赶跑了清朝皇帝,还使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

5.(2010·重庆高考·T16)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

“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

【命题立意】此题以楹联为切入点考查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经济主张。

以楹联作为试题的情境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为试卷增添了几分趣味,主要考查材料阅读与解析能力。

这类题目难度不高,但是是近年命题者青睐的新题型。

【规范解答】选B。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把握材料的有效信息和时代特点。

“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材料核心信息是商战和收回利权,体现了资产阶级愿望。

题干关键词是“最早提出”,与早期维新派相符。

洋务派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康梁维新派的核心思想是君主立宪;民主革命派的核心是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类题拓展】近代各阶级救国道路的探索关系:

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创了开眼看世界的先河,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洋务派则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付诸实践,并且由军事向经济发展;维新派主张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由军事、经济发展到政治领域;革命派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全面发展资本主义。

学习西方由器物到经济,由经济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并且开始注意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6.(2010·上海单科·T21)某学生要以“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为主题撰写小论文,他可以选择的研究对象有()

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B.《几何原本》、冯如

C.商务印书馆、冯如D.同文馆、利玛窦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思想影响之下出现的新事物

【规范解答】选C。

在题干中把握住关键信息“近代以来”、利玛窦、《几何原本》都是近代以前的,故排除A、B、D。

7.(2010·上海单科·T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在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B。

题干中已经明确时间1913,根据历史基础知识,A项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B项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C项当在1926年以后;D项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

8.(2010·上海单科·T18)有学者认为,电视台“名家讲座”虽然办得好,但内容过于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

离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宗旨相去甚远。

这里所说的“新史学”宗旨是()

A.充当帝王的“政治教科书”B.让国民从中受益

C.复兴传统史学D.宣传历史进化论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史学转型,梁启超与新史学。

【规范解答】选B。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史学革命”的首倡者,其“新史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批判为“君统”不为“民统”的传统史学,主张为普通群众,为一般人撰写历史。

当然此题对上海的学生不难。

D项是梁史“新史学”的另一方面,但与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及要求无关。

9.(2010·重庆高考·T17)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

“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

”这位领导人是()

A.孙中山B.蔡锷C.宋教仁D.黄兴

【命题立意】此题以一段演讲词为切入点,考查知识点是民国初期的责任内阁制。

考查材料分析和运用能力。

难度系数较低,是各地高考命题的重要形式之一。

【规范解答】选C。

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有时间1913年、国民党、国会、责任内阁,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是宋教仁改组国民党,期望国民党成为第一大党,希望能组建责任制内阁。

此时孙中山已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倾心于经济;蔡锷重要活动是护国运动,但时间不是1913年;黄兴此时基本退出了政治舞台。

10.(2010·上海单科·T20)“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

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护国运动B.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D.二次革命

【命题立意】本题以挽联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治格局。

【规范解答】选D。

题干材料所提到的中心事件很明显指“刺杀宋教仁”。

通过这一事件很容易得出结论即之后爆发的二次革命。

11.(2010·上海单科·T14)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春秋战国、隋唐、清末民初三个时代的时代特征。

【规范解答】选D。

将三个时间转化为春秋战国时期、隋唐前期、辛亥革命,答案自然一目了然。

二、非选择题

12.(2010·上海单科·T37)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

“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

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

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

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

五、将总署交还中国。

六、康有为回国治罪。

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

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

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

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

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

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

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

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

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

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

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

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

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

(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

(4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

(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15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一位义和团团民所拟的一份“和约”为载体,考查朝贡贸易;《马关条约》;《天津条约》;义和团运动等基础知识。

同时进一步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和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