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2919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docx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

沿线综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工程概况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宜宾市的宜宾县、翠屏区。

本项目的建设主要为提高宜宾市路网的通行能力和促进城市发展,项目在布线时充分考虑了沿线各重要城镇的发展规划,避免了对宜宾市城市发展的干扰。

宜宾城市总体规划为本项目确定走向的重要依据之一。

路线起于乐宜高速公路,设枢纽互通,经金城、玉龙、止于宜水高速公路,设柏溪枢纽互通与公路相接。

推荐线(K+A+K)路线全长24.273km,建设里程24.179km,A线对应的K线长7.002km。

经统计,初步设计外业勘测共完成以下工作量:

1、沿线工程地质调绘12.41km2。

2、工程地质类比调查4处。

3、静力触探孔226.3m/44孔。

4、初设阶段完成的钻探工作量,机械钻孔1801.92m/84孔。

5、共调查天然砂砾石、砂及碎石料场2处,机制砂料场1处,灰岩碎石料场2处,砂岩片块石料场2处,其余料场可参考利用与公路相交或邻近的公路等工程已有资料,共收集6处。

1.2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规定如下: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D30-2004;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5、《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

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7、《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

8、《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

9、《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

10、《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

1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

12、勘察申请表及审批意见、技术指导书。

13、《岩土勘察设计分院工点工程地质勘察项目技术管理办法》,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岩土勘察设计分院,2009年6月

14、《岩土勘察设计分院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要求》,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岩土勘察设计分院,2009年6月

15、《岩土勘察设计分院地质钻探、试验测试及编录技术要求》,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岩土勘察设计分院,2009年6月

参考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3)《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以往地质工作及参考资料:

(1)区域地质资料:

1:

20万,H-48-(27)宜宾幅地质图。

(2)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初步勘察报告。

上述资料对工作区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质环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本次勘察有较大参考利用价值。

2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2.1地形地貌

项目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的南西缘山地亚区及四川盆地南低山丘陵区,路线走廊带的地形、地貌单元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

将工作区划分为两种地貌类型和五种次级类型地貌,分为侵蚀堆积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两大类。

(1)侵蚀堆积地貌

①河流堆积漫滩和一级阶地(Ⅰ1)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滩地。

堆积漫滩由近代冲积粉砂土、砂砾卵石构成。

表面低平,宽数十至千余米,后缘高出江面4~10m。

一级阶地由近代冲积粘质砂土、粉砂土、砾卵石组成,表面平整宽阔,略倾向江面,顺江延伸,长数至十余公里,宽约1km,前缘高出江面10~30m。

②河流堆积阶地(Ⅰ2)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二三级阶地。

上部堆积黄色砂质粘土,下部为粘土夹砾卵石,组成二级及三级基座阶地。

阶地台面不平整,切割处可见基岩出露。

二级阶地高出江面50~80m。

延伸1~4km。

(2)构造剥蚀地貌

①浅切丘陵(

1)

主要分布于岷江以北大塔场一带,绝对高程一般300~400m,相对高差多在20~60m,平缓宽谷较为发育,短而多,形成珊瑚状丘陵,河谷横断面多呈箱形,丘陵形态呈圆丘、块丘状。

②深切丘陵(

2)

分布于岷江南岸宜宾一带,由侏罗系砂岩和泥岩组成,绝对高程400m以上,相对高差60m左右,局部可达100m,丘陵形态多为串珠丘、脊状丘、塔状丘。

沟谷一般为“V”字型。

纵沟之坡角、坡长均不对称,顺向坡缓。

③台状低山(

3)

分布宜宾市以西,主要分布于向斜构造上,海拔500~1000m,高出周围丘陵顶200m。

台地多呈条带状,四周上部壁立,台面不平整。

纵横沟谷极为发育,沟谷多呈“V”字型,坡角15°以上。

2.2气候、水文

2.2.1气象

路线所在区域属中亚热带暖湿润型季风气候,表现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冬暖夏热,夏季雨量充沛,冬季少雨而干燥,秋季多绵雨,春末夏初常有冰雹。

据多年统计资料,年平均气温17.5~18.0℃,极值气温-2.5~39.5℃,最热月平均气温在7月为27.3℃,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月为7.9℃。

春季长约85天,夏季长约130天,秋季长约90天,冬季长约60天。

无霜期平均340~360天。

全年多西北风,风力3~5级,最大6级,风速4~7m/s,最大14m/s。

区内降水时间分布不均。

据路线所在县气象局记录资料:

平均相对湿度81~83%;雨季为5~9月,雨量占年平均雨量的76.4%,7~8月多暴雨;平均最低降雨量794~886.4mm,最高年降雨量1303.6~1597.9mm;最大暴雨强度为115mm,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315.2mm,最大月降雨量为433.4mm。

一般特点是:

浅丘区降雨较少,深丘区及山区则相对较多,少见冰雪。

2.2.2水文

区内江河水系发育,均属于长江水系,主要河流为岷江、金沙江、南广河和长宁河。

金沙江为长江的上游,长江江源水系汇成通天河后,到青海玉树县境进入横断山区,开始称为金沙江。

流经云南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宾接纳岷江为止,全长2,316公里,流域面积34万平方公里。

金沙江落差3,300m,水力资源一亿多千瓦,占长江水力资源的40%以上。

流域内矿物资源丰富,但流急坎陡,江势惊险,航运困难。

由於河床陡峻,流水侵蚀力强,金沙江是长江干流宜昌站泥沙的主要来源。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干流总长711km(若按自大渡河源头至宜宾汇入川江,河长1203km),流域面积135881km2(其中四川境内126280km2),河口流量2830m3/s。

总落差2877m,水能蕴藏量820万kW。

岷江下游段自乐山大渡河口至宜宾岷江河口,河长155km,区间流域面积11294km2。

有高场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135378km2,多年平均流量2820m3/s(49年),水位变幅15.9m,含沙量0.57kg/m3。

调查到1917年7月23日洪峰流量51000m3/s;实测1961年6月29日洪峰流量34100m3/s。

乌尤寺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124587km2,实测多年平均流量2490m3/s(44年),其中来自大渡河的流量为2005m3/s(包括青衣江所来的535m3/s),占80.5%。

水位变幅9.2m。

调查到1917年7月22日洪峰流量54000m3/s;实测1955年7月14日洪峰流量28300m3/s、1981年7月14日洪峰流量26300m3/s。

南广河两河平面上呈“λ”字型展布,由南向北,依序途经筠连县、高县境内,并在高县符江镇辖区黄水口相交后,继续一路北行,在宜宾市注入长江。

县境流程约140km。

南广河宽70~110m,常年水位307m,最高洪水位(1/100)约326m,最大流量2870m3/s。

宋江河宽40~80m,发源于云南省盐津县,干线总长67.3km,流域面积579.80km2,在高县流程29.10km。

落差86.30m,河口多年平均流量9.53m3/s。

2.3地层岩性

走廊带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地层,零星出露寒武系上统地层,现将项目区域内地层岩性按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路线段主要地层及岩性特征如下:

(1)侏罗系

分布于宜宾、长宁、叙永一带,整合于三叠系之上。

①自流井组(J1-2z):

为湖相红色碎屑岩沉积,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夹粉砂岩、钙质粉砂岩及少量细砂岩。

中下部泥岩中见有铁矿化,顶部砂岩中夹赤铁矿透镜体。

厚86~200m。

②新田沟组(J2x):

灰紫、紫红色钙质粉砂岩、泥岩、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夹杂色页岩和泥灰岩,底部为砾岩或含砾砂岩。

厚度在0~20m之间。

③下沙溪庙组(J2xs):

暗紫、紫红色泥岩与灰黄、紫灰色块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组成2~3个韵律,顶部为“叶肢介页岩”,东北部夹油页岩。

主要分布于岷江南岸宜宾柏溪镇附近。

厚109~215m。

④上沙溪庙组(J2s):

为河湖相砂、泥岩沉积,岩性、岩相变化不大。

上段岩性为紫红色泥岩、砂泥岩与长石石英砂岩互层。

下段岩性为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顶有一层页岩。

泥岩多于砂岩,一般含钙质,顶部出现钙质结核。

厚665~872m。

⑤遂宁组(J3s):

属河湖沉积,岩性单一,变化不大。

为一套鲜红色、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少量粉砂岩及细砂岩,泥岩一般含钙质,局部钙质结核富集成层。

厚192~253m。

⑥蓬莱镇组(J3p)

为河湖相沉积。

底部以4m鲜红色细至粉砂岩质粉砂质石英砂岩与下伏遂宁组呈整合接触,其上为鲜红色灰紫色钙质砂岩与砂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偶夹薄层泥灰岩,厚度140-452m。

(2)白垩系

主要分布于宜宾金家寺~宗场一带、新瓦房、马家场、兴文县三江口及叙永县宝炫寺一带。

1窝头山组(K1w)

砖红色厚层块状铁泥质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底为含砾砂岩或砾岩扁豆体,下部夹少许泥岩,顶为厚2~5m砖红色泥岩。

2打儿凼组(K1d)

砖红色块状~巨块状不等粒泥质长石砂岩,普遍具大型斜层理及平行层理,局部夹少许泥岩凸镜体。

③三合组(K2s)

砖红色薄~厚层状不等粒泥质岩屑长石砂岩与泥岩不等厚互层,组织疏松,夹透镜状泥岩及薄层状粉砂岩,上部颗粒变细。

偶见膨润土化。

(3)第四系

工作区第四系共分为更新统(Q2-3)及全新统(Q4)

①中更新统(Q2al)

零星分布于岷江河谷和金沙江高四、五级阶地上。

上部为黄、红色粉质粘土,下部为黄色砾石层,砾石风化剧烈。

②上更新统(Q3al)

零星分布于岷江河谷和金沙江高二、三级阶地上。

上部为黄、红色粉质粘土,下部为黄色砾石层。

③全新统(Q4al)

分布于岷江河谷、金沙江河谷等地。

组成一级阶地和漫滩。

岩性上部为杏黄、土黄色粘质砂土、粘土;下部为砾卵石夹杏黄色砂质粘土等。

砾石成分有砂岩、灰岩、花岗岩、玄武岩和变质岩等,粒径一般为5~20cm,分选性与磨圆度较差。

其它如坡积、残积、崩积堆积层,厚度小,分布于沿线沟谷、缓坡路段。

2.4地质构造

项目所在区域属扬子准地台,川中台坳,自贡台凹构造带内。

工程区区域地质构造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线路行经的背斜、向斜及断层分述如下:

(1)柏树溪断裂:

该断层为压扭性逆断层,断裂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位于岷江河谷南岸,倾向南西,倾角47~51°,断距250~300m,使J2s逆于J2sn之上。

该断裂区域上为峨嵋宜宾断裂带,系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界断裂,大体为上扬子台坳与四川台坳的分界线。

沿断裂带地震频繁,多滑坡,建筑在断裂带上的龙甲房屋发生歪斜、墙壁裂缝宽20余厘米,多见断层崖,表征挽近活动比较强烈。

(2)观斗山断裂:

分布于观斗山东侧,走向基本上与宜宾背斜轴线平行,该构造受华莹山深断裂制约,呈现为由北东转向北北东,或者偏转为弧形。

倾向北西,倾角25~60°,断距50~450m。

(3)佛现山断层:

位于宜宾县瓦窑坝、高县双河场东及贾村,断线主要呈北东40°~50°,其南段转为近南北向,出露长达25Km。

断层断于三叠系、侏罗系中,为逆断层,估计最大断距约三百余米,本断层与柏树溪断层,在地貌上共同形成一箱型谷。

(4)大塔场背斜,位于宜宾大塔场一带,轴向北东45°,长约15Km,遂宁组构成核部,高点在大塔场以西,四周叠次出露蓬莱镇组、窝头山组、打儿凼组。

2.5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1)新构造运动

工程区新构造运动明显,以间歇性垂直上升运动为主,区内阶地不甚发育,且均为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之剥蚀阶地。

在金沙江沿岸及各大支流上,断续零星分布着数量有限的Ⅰ-Ⅱ级阶地。

现代河漫滩、河心岛高出河面0~5m,金沙江岸打渔村和新滩坝,横江楼子坝、南广河河岸符江糖厂等阶地高出河床15~20m,属江北期产物;而南广河上游建武、上罗场,关河岸横江镇巴龙坝高出河面40~60m的阶地,应属雅安期,另外区内灰岩发育地区,分布着高出现代河床30~50m及60~80m不同高度之卡斯特溶洞,约相对于江北期和雅安期所形成。

柏树溪断层、观斗山断层在挽近时期有所活动,如上、下盘地形高度相差明显,断层崖笔直如屏,1965年建筑在柏树溪断裂带上的农民房舍,到1962年,门窗产生歪斜,墙壁裂缝达20余厘米。

(2)地震

四川的强震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6级以上的强震大致以龙门山断裂带与荣经-马边-盐津断裂带为界,西部相对集中,地震活动显示了强度大、频率高的特点;东部地震相对微弱,仅个别6级左右和少量5级左右的中强地震发生。

四川省发生的69次≥6级地震中,其中68次发生在上述西部地区,几乎占99%。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震中地区伤亡惨重,损失巨大,工程区内也有明显震感,但对构筑物都未造成破坏性影响,都能正常使用。

据县志记载,历史上曾发生5.5级地震(明万历三十八年一月十日寅时),近35年来发生4次地震,其中最大地震发生于1989年11月19日在仁爱乡4.6级地震。

据2001年版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宜宾市附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因此全路线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2.6水文地质

项目区内地下水丰富,类型齐全。

根据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地下水可分为四大类: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碎屑岩孔隙裂隙层间水、基岩裂隙水。

2.6.1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a.

级阶地砂砾卵石孔隙含水层

主要分布于岷江沿岸和金沙江宜宾段河流沿岸的漫滩、阶地上。

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粘质砂土、砂砾卵石、砂质粘土及冲积砂砾石层组成。

形成较平坦的漫滩和

级阶地。

上部为0.5~6.42m的粘质砂土或粉细砂,下部主要为不等厚的砂层和砂、卵、砾石层,其砾石成份以侵入岩为主,沉积岩、变质岩次之,磨圆度较好,有分选性和定向排列,粒径2~15cm,厚度约0~20m。

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1~13m,涌水量100~400吨/日。

水位、流量随季节变化,水质良好,属重碳酸盐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左右。

b.

级以上基座阶地冰水堆积砾石含水层

分布于岷江、长江的

级阶地之上。

含水岩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物,上部砂质粘土,下部为砾卵石夹中砂,砾石成份以玄武岩、砂岩、花岗岩为主,次为灰岩、白云岩等。

由于长期侵蚀结果,阶地不平整,分布零星,堆积物厚度变化大,层厚15~20m,常呈盖顶形式残留在基岩之上,基本无水或含水微弱,井、泉露头少、供水困难。

水化学类型属重碳酸钠钙、重碳酸硫酸钠钙型水,矿化度0.15~0.25克/升左右。

2.6.2碎屑岩孔隙裂隙层间水

含水层主要为须家河组。

矿化度为0.1~0.3g/L,水化学类型以HCO3~Ca·Na、HCO3~Na·Ca型水为主。

该区域汇水条件较好,单井涌水量146~288.58吨/日,矿化度0.25~0.33g/L。

2.6.3基岩裂隙水

区内广泛分布,根据其赋存特征和岩性的不同可分为三个亚类:

即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岩浆岩裂隙水。

其中,以前者分布广泛,后二者仅局部有分布。

项目区地貌为中高山、高山区,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分布及不均匀,含水岩组多为砂岩,泥岩、板岩等,泉流量以0.1~1L/s者多见。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白垩系夹关组、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统遂宁组砂、泥岩浅部风化带裂隙和深部层间孔隙、裂隙中,其中浅部风化带裂隙水含水一般微弱,泉流量一般小于0.1L/s,仅局部丘间谷地边缘低洼地带富水性好。

2.6.4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灌溉水的垂直入渗和河水、基岩裂隙水、河谷潜流的侧向补给。

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次接受冰雪融化水的补给,富水性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地下水埋藏较浅,以短途的浅循环为主。

一般在沟底、斜坡或低洼地带以泉水的形式排泄。

2.7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路基

全面收集了测区1:

20万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工程可行性文件,结合全线工程地质调查资料,全线的不良地质现象和特殊路基类型主要有:

挖方高边坡、顺层边坡、软弱地基、高填路堤及潜在不稳定陡坡路堤等。

2.7.1挖方高边坡

路线多跨越山体和展布于山体斜坡上,斜坡自然横坡较陡,一般为20-35度,最陡可大于45度,受地形控制,路线挖方边坡高度大于30米的的岩质高边坡较少,岩层多为厚层砂岩、泥岩夹砂岩、厚层砂岩夹泥岩。

经统计,挖方边坡高度大于30米的段落推荐线(K+A+K)共计590m/8处,A线对应的K线段共计100m/1处。

其中逆向坡和顺层边坡中挖方总体坡率小于岩层倾角的挖方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但坡面稳定性较差,易发生崩塌和掉块,且边坡开挖后泥岩易受风化剥落、软化,需及时进行坡面防护。

根据边坡岩性特征,选取恰当坡比进行放坡,设计采用护面墙及矮挡、系统锚杆框架梁+挂网植草及坡面直接挂网植草绿化等方式进行坡面防护。

2.7.2顺层边坡

测区地貌类型主要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测区地质构造较发育,背斜、向斜及断层相间分布,路线总体方向与构造方向即岩层走向方向大角度相交,局部交角小,全线顺层边坡段落少,边坡岩体主要为侏罗系沙溪庙组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与砂岩不等厚互层,岩层倾角10~20度不等,软质岩和硬岩互层分布,由于泥岩与砂岩强度差异极大,泥岩、页岩常形成地下水隔水层,其顶面聚水后易形成泥化夹层,强度急剧降低,抗滑稳定性较差,当下方存在流水侵蚀或路线开挖形成临空面时,易引发顺层滑坡。

路线通过顺层地段时尽量采取绕避方案,或采用分离式路基,减少边坡开挖工程,并采取合理的加固处理措施。

本项目顺层边坡的处治原则如下表:

岩层倾角

处治措施

<8°(或视倾角小于8°)

视为一般边坡进行处治,正常放坡,不进行特别支护

8~10°

计算稳定

砂岩边坡

视为一般边坡进行处治,正常放坡,不进行特别支护

非砂岩边坡

坡高≤6m

视为一般边坡进行处治,正常放坡,不进行特别支护

坡高>6m

坡脚采用4m高挡墙支挡

计算不稳定

采用预应力锚索或抗滑桩防护

>10°

计算稳定

砂岩边坡

坡高≤15m

视为一般边坡进行处治,正常放坡,不进行特别支护

20m≥坡高>15m

边坡采用压力注浆锚杆框架梁防护

坡高>20m

一级边坡采用普通锚杆+1序500KN预应力锚索,二级及以上边坡采用压力注浆锚杆防护。

非砂岩边坡

坡高≤6m

视为一般边坡进行处治,正常放坡,不进行特别支护

20m≥坡高>6m

边坡采用压力注浆锚杆框架梁防护或1:

1.5放缓坡处理

坡高>20m

一级边坡采用普通锚杆+1序500KN预应力锚索,二级及以上边坡采用压力注浆锚杆防护。

计算不稳定

顺向坡或横坡较陡

预应力锚索或抗滑桩防护

横坡平缓或呈倒坡

根据地形采用1:

1.5~2放缓边坡或顺层面清方

经统计,推荐线(K+A+K)顺层边坡共计280m/3处,A线对应的K线段共计290m/2处。

设计时首先通过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探查明挖方边坡内的岩性组合和单层厚度,合理选用清方、系统锚杆(索)框架梁+挂双网植草等进行综合处治。

2.7.3软弱地基

路线区主要为丘陵区,出露地层以白垩系、侏罗系砂岩、泥岩为主,长期处于构造剥蚀状态,基岩多直接出露,上部仅有少量不均匀的残坡积层。

但在河谷中仍有较厚的第四系新近沉积物。

软基主要分布于沿线沟谷、平坝或凹槽地段,地表一般为水田或冬水田,地基承载力一般为0.06~0.12Mpa,软弱土层厚度多为2.0~8.0m,局部黏土层厚8~12m。

该软弱土具有含水量高,承载力低,抗剪强度小的特性,易引起填方路堤的失稳或产生过大工后沉降。

经统计,推荐线(K+A+K)软弱地基共计4603m/53处,A线对应的K线段共计350m/9处。

设计中结合软弱地基特性及场地条件进行地基处理:

1)软弱土层厚度小于4m的填方路堤,主要进行浅层处治,软弱土层厚度≤1.5m时,主要采取清除、换填或砂砾石盲沟进行处治;软弱土层厚度在1.5~3m时,采取换填0.5~1m+砂砾石盲沟处理;软弱土层厚度在3~4m时,则采取换填1~1.5m+1.5~2.0m砂砾石盲沟方式处理;软弱土层厚度≤4.0m的局部低洼地薄层淤泥质土层(冬水田路段、鱼塘、水塘等)路段可考虑采用抛石挤淤处理。

2)软弱地基厚度较大(>4m),填方高度较大,有条件促使土体固结沉降的段落,主要采用插板或碎石桩进行处治;

3)软弱地基土层较厚(≥10m),应合理安排施工周期,采用塑料插板处理软基,也可采用碎石桩处理该类深厚软基;

4)对于低填方路段(填高<5m)且软弱土层厚(>5m),或薄层淤泥质土层(冬水田路段、鱼塘、水塘等)时,采用换填0.8砂砾石垫层+抛石挤淤+土工格栅进行处理;

5)尽量避免在沟谷软弱土基路段设置涵洞构造物,实在无法避免时,涵基一定范围须采用振冲碎石桩进行加固处理。

6)当软基段落同时为高填路堤、斜坡路堤时,对软基处理采用相对较强的处治措施,以确保路堤稳定。

2.7.4高填路堤

路线多在缓丘及沟谷地段通过,部分沟谷较深段填方高度18~25m,一般结合消除废方进行填方通过,全线高填路堤整体稳定性较好,但易发生局部的滑坍。

经统计,高填路堤段落推荐线(K+A+K)共计910m/7处,A线对应的K线段共计140m/3处。

设计采用铺设土工格栅、反压护道、冲击碾压、普夯等措施处理,对于沟谷内低液限黏土层较厚,土性软弱的段落,设塑料插板或碎石桩处理软基。

2.7.5潜在不稳定陡(斜)坡路堤

路线部分路段布设于单斜山坡上,受地形横坡、地表覆盖层厚度及成因控制,部分路段采取半填半挖或全填的方式通过,如直接进行路堤填筑,极易发生沿填筑界面和路堤内部的剪切破坏,导致路堤失稳。

根据陡坡稳定性分析,当陡坡路堤不稳定时,必须采取挡土墙、抗滑桩板墙、设置反压护道等措施进行支挡。

同时,在其稳定性及工后残余沉降均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当地表坡度陡于1:

5时,要求在原地表开挖成向内倾2~4%的反向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3.0m;当地表坡度陡于1:

2.5且路堤边坡高度大于8.0m时,为避免路基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路面拉裂破坏,除要求开挖台阶外,还应在路床顶部以下铺设2~3层土工格栅进行加固。

当为半填半挖路基时,格栅应伸入挖方段不小于4.0m。

经统计,推荐线(K+A+K)潜在不稳定陡坡路堤共计961m/11处,A线对应的K线段共计290m/4处;A线对应的K线段潜在不稳定斜坡体180m/1处。

设计采用开挖宽大填筑平台、铺设土工格栅、设排水渗沟、设路肩(路堤)挡土墙、桩板墙、设半边桥、反压护道等措施处理。

2.8工程地质分区

项目区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地区,主要为河谷堆积地貌和丘陵山地地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