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语文学生版完美整理版.docx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语文学生版完美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语文学生版完美整理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语文学生版完美整理版
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语文(学生版)
高中语文模拟试题
05201109
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
(温馨提示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积累与体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神游世界,笔走龙蛇。
在这个世界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
现在,我们就来检阅一下,自己收获了些什么。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70分,第Ⅱ卷80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请将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所说的姓氏,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
姓,代表了氏族血统,最早来源于氏族的图腾。
氏族在交往中通过展示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明其身份,区别不同的氏族和方位,氏族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
一般认为中国人是先有姓,后有氏。
事实上,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互相转变。
在夏朝之前,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这时姓是氏的分支。
比如:
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国第一个姓。
夏朝时,氏的本意发生了变化,氏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
周武王灭商后,重新确立了姓、氏的关系:
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辨贵贱,随时更移。
由于分封制分出的诸侯都有自己的氏,而姓不变,导致先秦时保留下来的姓仅仅在三十个左右,而保留下来的氏却有近千个。
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汉朝以后姓和氏也就不再进行严格区分了。
考察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少以及分布的集中程度如何,可以用同姓率这个量来表示。
一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在这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这个值的大小能大致反映一个地区姓氏多样性的状况。
如果一个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说明姓氏的多样性好。
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同姓率最低的地区。
这是因为在南北宋时期,特别是在南宋,由于蒙古人入侵,人们向南迁移,以躲避战争,逃至长江受到阻隔,而长江流域又很适合人类生活,便定居下来,与原有的居民混居在一起;同时,长江以南的人也经常会往北方迁移,最终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口比较混杂,姓氏的多样性比较好。
相反,在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姓氏比较单一,又和外界比较隔绝,导致这些地区的同姓率很大。
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并不总是有较高的同姓率。
甘肃的嘉峪关等就是例外。
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城市,历史上周边民族不断进入,外来人口很多,姓氏也很多。
因此,一个地区的同姓率能反映出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不同地区之间也可以定义同姓率。
两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两个地区各取一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
显然,两个地区姓氏分布越接近,同姓率就越大。
因此,地区间的同姓率能衡量这两个地区姓氏分布的相似性。
对同姓率做简单变换就能得到衡量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的姓氏距离,也可以叫遗传距离。
一般来说,两个地区之间的距离越远,遗传距离越大。
这是因为空间的隔离使得人们不能充分混杂,姓氏分布的差异就越大。
通过计算两个地区的遗传距离,我们再次印证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现象。
东北三省和山东虽然隔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但是他们的遗传距离却是最小的。
事实上,清朝中晚期以后,大约有两千万人从山东、河南等地迁移到了东北地区。
所以,研究不同地区间的同姓率能发现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事件。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7期下)
1.下列対“姓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氏中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
姓,代表民族血统,来源于氏族徽记。
氏,始终是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B.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相互转变。
在夏朝之前,姓是氏的分支,夏朝时,氏就成了姓的分支。
C.周朝建立后,重新明确了姓氏关系:
姓明婚姻,氏辨贵贱。
由此可知在当时,氏同姓不同者,可通婚;姓同氏不同者,不可通婚。
D.到秦汉以后,由于中央集权取代了分封制,这时用来区分不同封地诸侯的“氏”,也就失去了它的历史价值而与代表血缘关系的姓渐渐混为一谈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姓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寡,它是一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
B.如果一个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比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说明该地区姓氏分布的多样性好。
C.不同地区的同姓率有高有低,比如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同姓率较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同姓率较高,这和这些地区的文化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D.研究两个地区的同姓率,如果这两个地区的同姓率比较接近就说明这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小,也可以说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小。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代,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国第一个姓,这说明在夏朝之前,姓是氏的分支。
B.秦并六国之前,帝王分封诸侯,姓是他们的血统,并且他们都有自己的氏。
由此可见,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C.遗传距离是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两个地区间的同姓率是反映不同地区的姓氏分布相似性的主要参数,一般来说,空间距离越大,遗传距离越大。
D.一个地区的同姓率能反映该地区的文化和历史,而两个地区之间的同姓率则不能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是研究人口迁移的手段之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劢字敬德,渤海蓚人也。
幼聪敏,美风仪,以仁孝闻,为齐显祖所爱。
性刚直,有才干,甚为时人所重。
及后主为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邺。
时宦官放纵,仪同苟子溢尤称宠幸,劢将斩之以徇。
太后救之,乃释。
刘文殊窃谓劢曰:
“子溢之徒,言成祸福,何得如此!
”劢攘袂曰:
“今者西寇日侵,朝贵多叛,正由此辈弄权,致使衣冠解体。
若得今日杀之,明日受诛,无所恨也。
”文殊甚愧。
后主弃邺东遁,劢恒后殿,为周军所得。
武帝见之,因问齐亡所由。
劢发言流涕,悲不自胜,帝亦为之改容,授开府仪同三司。
高祖为丞相,谓劢曰:
“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
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
”劢再拜谢曰:
“劢,亡齐末属,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高祖甚器之,拜楚州刺史,民安之。
先是,城北有伍子胥庙,其俗敬鬼,祈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
劢叹曰:
“子胥贤者,岂宜损百姓乎?
”乃告谕所部,自此遂止,百姓赖之。
七年,转光州刺史,上取陈五策,又上表曰:
“叔宝肆其昏虐,毒被金陵。
数年以来,荒悖滋甚。
有功不赏,无辜获戮,烽燧日警,未以为虞。
民神怨愤,灾异荐发,天时人事,昭然可知。
臣以庸才,猥蒙朝寄,频历藩任,与其邻接,密迩仇雠,知其动静,天讨有罪,此即其时。
”高祖览表嘉之,答以优诏。
及大举伐陈,以劢为行军总管,从宜阳公王世积下陈江州。
以功拜上开府,赐物三千段。
陇右诸羌数为寇乱,朝廷以劢有威名,拜洮州刺史。
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服,其山谷间生羌相率诣府称谒,前后至者,数千余户。
豪猾屏迹,路不拾遗,在职数年,称为治理。
后卒于家,时年五十六。
(选自《隋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劢将斩之以徇徇:
示众
B.既蒙获宥宥:
宽恕
C.致速官谤速:
招致
D.乃告谕所部部:
部下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劢“有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及后主为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邺②帝亦为之改容,授开府仪同三司③拜楚州刺史,民安之④高祖览表嘉之,答以优诏⑤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服⑥豪猾屏迹,路不拾遗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劢很受器重。
他在齐国时就受到齐显祖宠爱,被周军俘获后,周武帝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入隋之后,被多次任以要职。
B.高劢担心国运。
他对宦官弄权误国十分不满,就想杀掉其中最受宠幸的苟子溢,但太后认为他干预朝政,逼他释放了苟子溢。
C.高劢留心国事。
他在边疆任职时,对相邻的陈国有深入的了解,后来他向高祖上“取陈五策”,认为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一举灭陈。
D.高劢关注民生。
任楚州刺史时,他见百姓祭祀伍子胥都用牛和酒,常常导致破产,就下令废止祭祀,百姓因此获益。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
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数年以来,荒悖滋甚。
有功不赏,无辜获戮,烽燧日警,未以为虞。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①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③烟景有谁争?
注:
①蝴蝶:
用典,出自“庄生晓梦迷蝴蝶”,指梦境的美妙快乐。
②“自是”是“是自”之意。
③五湖:
用典,春秋时,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泛五湖而去。
8.颔联历来被名家誉为抒情佳句,试分析这一联是如何抒发的某种情感的?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除抒发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后两联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予犹疑之。
, 。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
(2)淇则有岸, 。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
(《诗经·氓》)
(3)民生各有所乐兮,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屈原《离骚》)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鸡缸
我家住宅后面就是南市,解放初期,那里的街道两旁,有很多小摊。
每到晚上没事,我好到那里逛逛,有时也买几件旧货,价钱都是很便宜的。
有一次,我买了两个瓷缸,瓷很厚很白,上面是五彩人物、花卉,最下面还有几只雄鸡,釉色非常鲜艳。
可能是用来装茶叶或糖果的,个儿很不小,我从南市抱回家中,还累得出了一身汗。
抱回来,也没有多少用途,我就在里面放小米、绿豆。
“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物和别的一些瓷器被抄走,传说我家有廿多件古董,这自然是其中之一。
关于书,我心里是有底的,说有这么多古董,我却没有精神准备。
这些瓷器都是小贩们当做破烂买来的,我掏一元钱买一件,他们还算是遇到了大头。
现在适逢其会,居然上升为古董,我心里有些奇怪。
这当然也是有人揭发的。
我们住的是个大杂院,门口有个传达室。
其中值班的,有个姓钱的老头,长年穿黑布服,叼着铜烟袋,不好说话,对人很是谦恭。
既然是传达,当然也出入我的住室,见到了我的用具和陈设。
此人造反以后,态度大变,常常对着我们住的台阶,大吐其痰。
不过当时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时代的自然点缀,我也不以为意,我个人是同他没有恩怨的。
冬季,我到了干校,属于牛鬼蛇神。
这个姓钱的,作为“革命群众”,不久也到干校去了。
有一天,他指挥着我们几个人,在院里弄煤,态度非常专横霸道。
忽然,有一个同伴对他说:
“钱某某,你是什么人?
你原是劝业场二楼的一个古董商,专门坑害人,隐瞒身份,混入机关。
你和我们一样是牛鬼蛇神,不要在那里指手画脚的了,快脱了大衣,和我们一起干活!
”
当时,我真为这位棚友捏一把汗。
谁知这个姓钱的,听了以后,脸色惨白,立刻一转身,灰溜溜地钻进屋子里去了,以后再也不来领导我们。
他虽然并没有从此就划入我们这个阶层,同我们去住一个棚子,但这件事,颇使我们扬眉吐气于一时,很觉得开心。
后来我想,一个古董商人,解放以后,变成了传达,内心对共产党当然是仇恨的,也就无怪对进城干部是这样的态度了。
他向上级谎报我家有多少古董,也就是自然可信的了。
过了几年,书籍和瓷器都发还了。
书籍丢失了一些,并有几部被人评为“珍贵”,劝我“捐献国家”。
瓷器却一件没丢,也没人劝我捐献,可见都是不入流品,也不惹人喜爱的。
我把这些瓶瓶罐罐,堆放在屋子的一个角落里。
一年夏天,忽然在一个破花瓶里,发现了一只死耗子,颇使人恶心。
我把耗子倒出来,把花瓶送给了帮我做饭的妇女。
这两个瓷缸,我用它腌上了鸡蛋,放在厨房里。
烟熏火燎,满是尘土油垢,面目皆非了。
时间过得真快,又过了几年。
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与外国通商往来,旧瓷器旧文物,都大涨其价,尤其日本人敢掏大价钱。
那位妇女,消息灵通,把那只花瓶送到委托店论价,竟给十五元。
还说,如果不是把人头磨损了一些,可以卖到二十元。
她喜出望外,更有惜售之心,又抱回家去了。
并好意地来通知我说:
“大叔,你那两个缸子,不要用它腌鸡蛋了,多么可惜呀,这可能是古董。
我给你刷刷,拿到委托店去卖了吧。
”
我未加可否。
但也觉得,值此旧瓷器短缺之时,派以如此用场,也未免太委屈它们了。
今日无事,把鸡蛋倒到别的罐子里,用温水把它们洗了洗,陈于几案。
瓷缸容光焕发,花鸟像活了一样。
使我不由得有一种感慨,就像从风尘里,识拔了稀世奇材,顿然把它们安置在庙堂之上了。
看了看缸底,还有朱红双行款:
大清光绪年制。
还查了一本有关瓷器的书,这种形制的东西,好像叫作鸡缸。
这不是古董是什么!
对着它们欣赏之余,因有韵文之作,其辞曰:
绘者覃精,制者兢兢,锻炼成器,希延年用。
瓦全玉碎,天道难凭。
未委泥沙,已成古董。
茫茫一生,与瓷器同。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选自孙犁《芸斋小说》)
【注】覃:
深。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钱姓老头是要批判的对象。
钱姓老头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企图在政治、经济上大捞一把,借助某种契机扶摇直上,占据一定职位便作威作福。
B.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如文中交代钱姓老头“当然也出入我的住室,见到了我的用具和陈设”为铺垫,后面写他“向上级谎报我家有多少古董”即为照应。
C.“鸡缸”既是小说的线索,又是小说中人物命运的衬托,表明“特殊年代”的客观现实原因一定会使人与物具有相同的命运。
D.本文语言简易平淡,虽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但笔下的所有人物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E.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等,展示了两类人物的命运。
相关时代背景的交代,强化了人物命运与社会时代环境的关系。
(2)“文似看山不喜平”,波澜起伏正是小说的独特魅力。
请指出本文情节设置上的三处波折。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姓老头是一个怎样的人?
塑造这个形象有什么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匠心独具的安排,可以很好地让读者窥见丰富的社会生活,更好地揭示文章主旨。
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影画合璧”的发明者
陈复礼的画意摄影思想可以溯源到他的童年。
1916年7月20日,他出生在广东湖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
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使其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左传》《古文观止》《千家诗》等古籍。
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
之后迫于战乱,离开家乡到越南谋生。
“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
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
举一个例子,潮汕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功底。
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
”陈复礼说。
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陈复礼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摄影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讲究中国画意,中国气派,形成了独特的“陈氏风格”。
“陈氏风格”的精髓是:
写实与画意结合,写实为摄影根本目的,画意为表现手段,画意讲求的是中国画意。
国学大师王国维将词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以之形容摄影,“陈氏风格”恰恰是有我之境居多,偶有无我之境。
中国画意是陈复礼摄影作品的重要标签。
几十年来,陈复礼创作出大量彰显民族特色的摄影作品。
陈复礼镜头下的华夏美景、中国画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陈复礼回忆说:
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
因为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从这个角度说,陈复礼的摄影一开始就是为了弥补不能绘画的不足,是天然的画意摄影。
陈复礼最初对暗房套放技术深感兴趣,后来进一步仿照郎静山先生的集锦摄影,即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理法,撷取多张底片的精华,重新组成富有诗情画意的“画幅”。
随后,陈复礼摆脱暗房技术的拘泥,尝试风光摄影,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他最大的艺术成就。
在这个阶段,陈复礼大力提倡在风光摄影中揉进画意,并强调中国画意。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分别之一是画面布局,西洋画极少留白,中国画中则多留白,以此产生深度,营造境界,引发联想。
陈复礼认为,在风景摄影里,也可以运用空白,只要掌握中国画法的原则,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在色调运用方面,陈复礼意识到,中国山水画主要是用墨线来区分物体的,与黑白摄影运用单色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相似。
越是简化色彩,拍摄物所体现的精神和性格就越强烈。
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陈复礼鼓励摄影者,在透视问题上,只要有足够的胆识来创作,以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构图,放弃地平线的限制,可以做成无比广阔的画面,使观者仿佛置身照片之上,尽收天下于眼底。
1955年移居香港后,进军摄影沙龙的陈复礼凭借着一手画意摄影的绝活,连续两年取得香港摄影学会甲级月赛全年最高成绩。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照片中。
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复礼的父亲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这都对陈复礼产生了深远影响。
B.引用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意在表明陈复礼“中国画意,中国气派”特点的早期作品,尚未达到“无我之境”。
C.陈复礼不仅在暗房套放技术上取得最大的艺术成就,而且之后他仿照郎静山,开始尝试集锦摄影,也同样取得最大的艺术成就。
D.陈复礼认为越是简化色彩,拍摄物所体现的精神和性格就越强烈,就越能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