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4260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docx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

 

【篇一】

说起电网,可真与我有缘,我的父亲是供电公司第一代线路工人,70年代后期,我家就住在供电所院内,我刚朦胧懂事,知道父亲上班总是来回奔跑于供电所与家之间,当时为石河子全城供电仅有供电所内的35千伏城西变供应全城,由于电源,仅靠红山一座小型水电站发电,枯水期或电站需要维修,不能发电时,供电所内柴油发电机就发电,由于功率有限,只能供应本所和通过专线供应市政府重点地区。

柴油机发电就不能象水电那样长时间运行了,从晚上18:

00时至23:

00时,快要停机时,电灯会眨3下,就是提醒即将停机,让人做好准备。

儿时的我比同龄人更早地享受电灯的光明,这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故吧。

但是联想到四川老家外婆家,晚上就只能靠点煤油灯照明了,记得外婆常说去“打洋油”之类的话词,就是白天要准备好晚上照明用的煤油灯。

在我家居住供电所院子的南侧,是一个外线车间,紧连车间的,是一个巨大的柏油池灶,几位工人师傳们在这里忙碌着,灶内的旺盛的柴火烧得池内直冒热气,气泡翻滚的柏油煮熬着池内木质线路横档,当时线路上主要使用这些木横档。

随着时间的推移,柏油池渐渐冷清下来,木质横档逐步被铁质横档所替代。

70年代未期,父亲又奔波于线路的施工现场,我目睹过当时架设线路的情景,那个年代由于没有吊车,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全部由人工完成,架一条线路所耗工期远比现在要长,80年代架设铁塔是一节在塔底装好用绳索往上吊安装,一级塔装好工人们累得精疲力尽,80年代中后期,垦区第一座火力发电厂西热电及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城西变联网向市区供电,标志着垦区电网电压迎来110千伏的时代,90年代初期,东热电厂开始发电及110千伏城东变电站,泉下莫团场杻钮变电站升为110千伏,垦区电网实现110千伏环网运行。

1995年11月,我技校毕业进入了供电公司,分配在110千伏城西变从事运行工作,参加工作的头一夭,我学会了变电设备倒闸操作,可以从事一些简单停送电操作,对变电运行知识也有了启蒙的了解。

第二年除夕之夜轮到我上班,头一回没和家人而是同师傅一起在岗位上守岁我的心情十分的激动。

以后的几年里,我和班组其他人员一起,创造安全运行1000天的好成绩,通过几年的锻炼,我也逐渐成长起来,通过公司组织的值班员考试成为一名技能娴熟的变电运行工人。

2009年5月,我同3名值班人员一起开始负责简易的富鑫变电站维护和运行。

由于变电站距离市区比较远,上班要专车接送40分钟才能到达。

没有变电值班室就借了晶鑫硅业的一间宿舍,每3小时巡检一次,宿舍离供电现场远,来回要绕一大圈,路况奇差,阴雨天,满地泥泞,风雪天是遮天蔽日,夏天刮风时满嘴泥沙,睁不开眼,冬天是天寒地冻,光线暗淡,一不小心摔得半天都不想起来。

那时晶鑫硅业生产不稳定,时常改变负荷,突变量特别大,富鑫变电站的员工们只有在现场监视负荷变化,操作时常在夜间进行。

冬天彻骨寒冷,冻的直跳。

夏天满身汗透,晒的眼冒金星。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富鑫变电站安全运行了一年。

2010年5月在供电公司领导的关心下,新变电站建成投运。

供电设施扩容到12万千伏安,周围是2米高的新围墙,紧靠着供电设施建成了一个由主控室、高压室、工具室、会议室和生活设施完善的1000平方米值班室。

供电设施周围都是平整水泥路面,巡视路线周围照明设施完善,值班室窗明几净,夏天有空调,冬天有电暖气。

同志们巡检再也不用担心天黑路滑了。

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程度提高没必要24小时有人值守,今年1月7日,经过半年的正式运行,集控中心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运行数据正常。

市区、泉莫、光华维操队进入日常工作状态,标志着电网变电站迎来“集中监控十区域维操十少人值守”运维管理模式。

供电公司对变电运维体制改革,变电站打破传统值班模式实现无人值守,今年上线运行的监控中心,市区、光华及泉莫维操队在经过半年试运行后,各项工作已全面进入日常化,确保石河子电网安全稳定作用已经开始显现。

集控中心主站设在供电公司运维综合楼内,于去年12月正式开始安装,今年4月开始对变电站进行联合调试完成对点42座,截止目前,3个维操队已对电网36座变电站进行区域维操管理,实现了有人值守变电站由22座降到16座的年度目标。

达到集中对各站点运行状态和数据信息的实时控制,各队就近维操变电站,大大提高了电网运行的科技含量,实现工作的减员高效。

2018年垦区电网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总投资超过20亿元,建设项目共计35个大项79个分项,其中共创、腾飞、丝路、振兴在内的6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同时开工建设,石河子电网形成220千伏双环网,网架结构更加稳定合理,电网的远距离电能输送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2017年开始,针对市区老旧小区配电设施进行系统改造。

今年,市区20余公里中心路段将完成电缆入地改造和线路智能化改造;250台高耗能配电变压器将更换为节能配电设施,100台10千伏环网分接柜将实现自动化改造;3小区、11小区、六工村在内的5个居民小区、两个城中村高低压配电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市区11万居民用户的电力表计在年底前全部更换为智能化电表,表计数据采集可实现智能化采集。

石河子城区建设配网智能化主站,配网布局由“网格式”向“鱼骨式”转变,遇故障停电即可实现远程负荷倒切。

40年来,我由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变电运维工人,目睹和见证了垦区电网的沧桑巨变。

在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垦区的电力事业更加蒸蒸日上,明天会更加美好。

【篇二】

那年在昆明读书,省作家毕坚老师骑着三轮车来学校卖书,我买了一本诗集《爱在深秋》,读之,那些写亲情、友情、爱情的诗句迷住了我,毕坚老师在书上题了一句话:

“文学是灯,文学是梦,是燃烧”。

那时的我由于失恋,加之家里盖房子后紧接着供我和妹妹在昆明读书,又医母亲的眼睛,家里债台高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省吃俭用,家里连买油盐的钱都没有了,我在学校里生活十分困难,我产生了辍学和轻生的念头,那时的我很孤独、忧郁,有些自卑。

这时,我读了毕坚老师的《爱在深秋》,我开始学着写诗了,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的雨季,含苞的花儿刚开的季节,花儿便被雨水打湿的季节,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我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第一本手抄诗集的名字《爱在雨季》。

我给毕坚老师写了封信,他给我回了信,毕坚老师的两句话激励了我:

“泉水因阻碍而溅起浪花,人生因波折而获得真谛。

是冰总要融化,是雁总要远行。

”于是,我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正是取得成功的老师。

课间、熄灯后,我开始偷偷在日记本里写诗,我做起了自己的“作家梦”,我多想“拢天地于一瞬,挫万物于笔端”,我多想用文字倾诉自己青春的欢乐与痛苦,我要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化作最美的诗,我要把心中的爱和苦化作奋斗的力量。

每天放学后,我总是泡在学校图书室里,我只想静静地读书,默默地思想。

下晚自习后,我总一个人在宿舍里看小说、读诗,遇到佳词妙句我就把它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感觉的时候,我也尝试着写诗、写小说,更多的是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心境,记录青春的人生足迹,我知道文学已点亮我的心灯,已开启了我的门窗,我开始变得开朗、自信、不再自卑,忧郁,也走出失恋的阴影,我觉得物质虽然贫乏,但精神绝不能贫乏。

那时我加入了校海燕文学社,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迎香港回归征文比赛,并获得三等奖,那是我第一次征文获奖,我很高兴,后来,我向班主任借了一本《拜伦诗集》和《郑愁予》诗集,甚是喜爱,接连读之,废寝忘食。

我深深迷上了诗歌,我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后来,我依然与毕坚老师进行文学交流,向他请教,他告诉我,文学写作像挖井,越挖越深,泉水越清。

他告诉我要业精业勤。

要搞好写作,必须要深入生活。

他的话启发和鼓励了我。

后来,通过假期勤工俭学,我顺利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被学校推荐分配到开远省电力技校工作。

工作后,我一方面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写作。

有时工作忙,加班加点报送各类报表、资料,回到宿舍很累,我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但当我拿起文学书时,我的心一下子沉浸于其中,感到烦恼和疲劳一下子飞到九霄云外去了,我感到无比快乐。

后来,我认识了食堂里一个美丽善良勤劳的彝族姑娘,我们一起打扑克,她喜欢听我朗诵诗歌和吹笛子、吹口琴。

每天下班吃完晚饭后,我都会去帮她们拖地板,收碗等,晚上读自己写的诗,她静静地听,有时沉思,有时默想,好像梦里长了翅膀,那时,在南桥电厂后边的小路上,月光下,她如一朵美丽的小花轻轻开放,天灯在上,天灯给我勇气,梦想如天灯给我指引方向。

后来,我渐渐爱上她了,从此手心相牵不放手,从此洒向人间都是诗,2004年,她成了我的妻子,2006年,她成了我儿子他妈。

后来,电力体制改革,我成为一名红河供电局员工,先后在开远、河口、个旧、蒙自等地工作,我依然热爱自己的文学梦,我依然笔耕不辍,我依然热爱读书,这期间,我也认识了许多作家老师、朋友,参加了许多笔会,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生命的流淌》,也先后有作品发表于《诗刊》《云南日报》《红河日报》等,入围2016华文青年诗人奖……也加入了红河州作家协会。

我感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快乐。

此刻我想说,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有心灵不苍白,诗思才能澎湃;只有心中有诗,笔下才会有诗。

我思故我在,我手写我心,我的心灯依然亮着。

我在生活中寻梦,我在梦中找生活。

如今,我的文学梦更强烈了,可以说,读书写作已是我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一生的修养。

我知道,学海无涯,一切总有一个过程,需要一种态度,路一步步走,只有弯下腰来,才能听到大地的心跳。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要走的路还很长,我渴望不断进步与提高,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格局、有担当”的作家,以人民为中心,写出好作品。

我相信,梦想并不遥远,梦想就在脚下。

【篇三】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我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时候,国家迎来了改革开放,我在成长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弹指间,迎来了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庆典。

40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国家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过程,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走过来,我们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参与者、受益者和见证者。

改革开放初期,我还是一名小学生。

记得大概5岁的时候,我跟着大哥到10多里外的一所小学上学,在学校住宿。

大哥当时是一名民办教师在那里教书,我就坐在教室里跟着大家一起上课。

6岁时,回到了本村的小学校,学校离家有3里多路,每天都要步行往返,也许是因为路远,我怎么也不肯去上学,在父母亲的多次劝说下才勉强答应去上学。

我们的学校很简陋,教室是土墙蓝瓦房,墙壁用白石灰刷的很白;学生不多,老师也少,多个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1-3年级在一个教室,4、5年级在一个教室。

每次上课,老师先给低年级讲课,再依次给高年级讲,一堂课45分钟,每个年级学生真正听老师讲课的时间只有10多分钟。

学校门口一条土路延伸向各家各户,放学后,学生们从学校自己回家,从来没看到一位学生的家长在校门口接送学生。

那时的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好,记忆最深的是,买1根冰棍只要5分钱,天气最热的时候,很多同学围着卖冰棍的小贩,看的一箱冰棍都快融化了也没几个人买,因为他们兜里连5分钱也拿不出来。

80年代,国家积蓄着改革的力量,不断摸索,努力向前。

1982年,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农村改革仍在继续,农村的经济依然薄弱,每年的学费依然是家里一笔不小的开支,每年开学,家里都要到处借钱为我凑学费。

12岁那年,我上初中了,每周日下午3点多吃过饭后,背着盛装了一周的馒头和泡菜,翻过门前的一座高山去乡里的中学上学。

平时在学校寄宿,每天晚上9点多下自习后,30多个小伙伴在通铺睡觉。

冬季时,寒风从破损的纸洞里刮进来,冷嗖嗖的。

平时在学校灶上吃饭,每天上、下午2顿饭都是玉米粥,馒头也没法加热,大家把自带的馒头泡在稀饭里,就着泡菜吃,虽然勉强也能吃饱,但这对从小就喜爱吃面食的我来说是简直就是一种煎熬。

每周五下午放学后,大家要各自回家准备下周的口粮,我借此机会好好吃顿面条或饺子。

如今回忆起初中的三年学生生活,很是心酸。

几年前回高中学校去,校舍已变了大样,学校扩建了,原来的教学楼已进行重新修盖,当时代课的老师大部分也已退休或是调离了,看到的老师们都是新面孔,但上学时的情形却历历在目。

那时晚上经常停电,大家每人点一盏蜡烛堆在桌上自习;天还蒙蒙亮,我们就聚集在操场上开始跑步,锻炼身体。

1997年,香港回归,那一年我高中毕业了。

毕业前夕,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考取了省城西安的一所高校,终于有机会翻过秦岭,走出大山上大学了,儿时的一个目标就这样实现了。

走进万峰见证中国航天辉煌发展的18年

2001年7月,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我搭乘火车,从西安前往湖北远安,到三江航天集团报到。

刚下火车,空气中的湿度很大,迎面而来的是一股热浪,迎接我们的师傅们早早已在车站旁等候,在集团办公楼的一间会议室,人事部的一名领导简要介绍了情况,我们一行10多人就被分配到了万峰厂,工厂人事部的师傅热情地把我们接到招待所住下。

只记得工厂的生产车间离职工的住宿楼很近,山上、山下都是楼房。

在远安待了一周的时间,我和一部分新入职的员工乘着大巴车就到孝感的厂区上班了。

最初,我被分配到综合计划处实习,办公室很整洁,每人一张木头办公桌,室内没有空调,屋顶2台吊扇呼呼的转着,由于我的座位离风扇较远,那时下午上班在办公室不停地出汗,办公室热情的大姐们给我们介绍当地的情况:

在哪里买被褥、哪里能买到实惠的自行车。

我们一同入职的4人住在825栋5楼的一套两居室内,2人一个房间,客厅大家公用,平时大家买菜、做饭也在一起。

炒菜时,每人一道拿手菜,很是热闹。

业余时间,大家看电视,打篮球,生活过得简单而又快乐。

那时,工厂经济效益逐渐好转,第一个月发到手的工资差几块钱就是1000元,刚领到工资很兴奋,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2002年3月,万峰厂第二次搬迁工作结束。

那时,大家精气神很足,好长时间没有任务了,大家接到任务后都在加班加点地干,生怕延误了进度。

随着工厂的科研生产任务逐渐增多,各种研制、批产任务陆续下达,生产现场经常忙碌不停,大家想尽办法保证生产任务完成,每周两次在机加车间召开现场会议,协调解决各类问题。

有时为了一项问题大家争论得很激烈,但是第二天大家再见面时却并没有出现隔阂。

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年底,工厂实现工业产值2.43亿元,工厂还为职工缴纳了1998年以来的个人住房公积金,这是工厂在效益转好后为职工办的又一件福利实事。

2008年,改革开放30年,我迈入“而立”之年。

十年间,网络和手机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国家经济发展也在这十年以赶超之势进入世界大国行列。

“5.12”汶川大地震,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捐献了1080元的“特殊党费”。

至今还在为当时距离千里的湖北孝感的余震感到不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众志成城,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救援,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伟大的团结精神;北京奥运,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越来越强大的自信。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工作以来,对于学习我从来不敢放松,工作之余,我学习报考MBA,经过努力,2009年顺利毕业,取得MBA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也是上大学时的一个梦想。

为提升在不同工作岗位的业务知识水平,先后参加过“质量工程师”“经济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考试学习,虽然只取得了“经济师”“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但每当回想起在工作之余挤时间学习备考的日子,那段时间充实而忙碌,简单而快乐,心中充满了满足感。

2018年,改革开放40年,不知不觉已进入“不惑”之年,这十年,国家经济发展飞速发展,动车、高铁已成为大家出行普通交通选择;微信、微博不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时常与母亲通电话,以及姐姐从微信发来母亲的照片,让我远在千里牵挂母亲的心得到稍稍的安慰。

如今一年回去一次的家乡,在脱贫攻坚中,也慢慢变得愈发美丽,昔日土路已经扩宽、水泥硬化,家家户户都重新修建了住房,宽敞明亮的楼房代替了原来的混合砖土房,房前屋后整洁卫生,处处都是大美田园风光。

18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我见证了万峰公司多个产品从研制试验到生产交付,内心无比自豪,感受到作为一名航天职工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

除此之外,公司参与生产的多个产品,在每年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展出,再一次向世人展示公司的制造水平。

期间,我经历了多个工作岗位调动,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再次到综合计划处工作时,有幸亲身参与了原国营万峰无线电厂正式整体改制为湖北三江航天万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工作,2010年12月27日,湖北三江航天万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孝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审批,当拿到工商营业执照的那一刻,我激动万分。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永不停息。

回头望去,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我们都是一个个细小的分子,沐浴徜徉,感受着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还需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前行,在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创造自己的幸福,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篇四】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风风雨雨。

4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华民族走上了一条繁荣富强的伟大复兴之路,中华大地迎来了历史觉醒的远大光明前景。

作为一名年轻人,也许对改革开放的40年,没有老一辈那么刻骨铭心,但我眼中的改革开放,正如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一样:

一路走来,尽管风雨兼程,但充满了一个又一个值得铭记的华丽篇章。

童年,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包饺子是家里最开心的时刻;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家家户户都是瓦木房,这里一间那里一栋,连接小屋的是一条条弯弯曲曲的乡村泥路。

下雨时候,雨水沿着屋顶瓦槽,汇成一条条雨线,在屋檐下叮咚作响。

待到三月桃花天,只见农家大叔头戴草帽,手持犁耙,赶着老黄牛在层层起伏的梯田上来来回回忙碌不停。

到了晚上,大家早早吃完饭,跑进有黑白电视机的农家里,挤在一起看电视。

遇到停电时,迎着煤油灯的缕缕青烟,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对着剧情说个不停。

赶集的日子,各家各户纷纷放下地上的农活,换上干净的“的确良”,带着家中的特产,一大清早去赶集。

调皮小孩在匆匆的人流中钻来钻去,忙着躲猫猫。

日子一天天过去,步入了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在祖国的大地上吹了10年光阴。

可口可乐、健力宝和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连环画已经被镭射录像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同时我也念完小学,踏进中学的门槛。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离家很远的镇中学度过的。

为了省钱,每个月我只能回家一次。

但每次回家都能看见一些可喜的变化。

村里的年青人纷纷南下务工,过年回家团圆时,挣到钱的人数着一沓沓钞票,让人羡慕不已。

紧接着,各式各样的小洋房如雨后春笋般替代了那些一下雨就叮咚叮咚作响的瓦木房;弯弯曲曲的小道也铺上了水泥和石子,变成了平坦结实的水泥路;小时候经常串门大叔家的黑白电视机也换成了又大又亮的彩色电视,里面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再配上洗衣机、冰箱,家电样样俱全。

黄昏时刻,忙碌一天的农民把音响打开,让《春天的故事》优美的旋律在宁静的小山村悠悠回荡: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历史走进了新千年,我也走进了大学校园。

初次进城的我,正如当年刘姥姥进大观园,对眼前的大千世界感到无比新奇,心中燃起的是一种难以描述的赞叹和仰慕。

迈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眼前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当你走近,自己是那么渺小;漫步在规划整齐配套完善的居民小区,看着生活惬意的市民,城市的生活又是多么幸福;远眺江边,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辆辆火车如巨龙来回穿梭;抬望天空,一架架飞机如雄鹰直冲蓝天,在身后划过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看着眼前的此情此景,不由赞叹城市先进发达,感慨城市舒适便捷。

青年时代的我们,尽管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不再感兴趣,汽车、火车、飞机、地铁、轻轨等各种交通工具也已经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世界各国品牌的衣服已经挂进了年轻人的衣橱,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笔记本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年轻人生活的点、线、面。

如今,大学毕业后的我,和广大80后一样,经过刻苦的勤奋学习和不懈的奋斗拼搏后,走上了改革开放新的实践者和推动者的工作岗位。

在工作岗位上,我们之所以在钻研学习中不断积累知识,在基层历练中努力增长才干,在务实创新中锤炼提高能力,在追求奋斗中无悔挥洒青春,是因为我们想用铁骨铮铮的气魄向全世界宣告:

作为即将扛起改革开放使命、挑起延续祖国辉煌大梁的中国青年一代,我们一定不辜负时代的重托,不辜负事业的召唤,争做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有理想有担当的优秀青年共产党人,为党、国家和人民续写新的辉煌。

改革开放40年,非同寻常的历史转折,决定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同寻常的伟大复兴。

我们的出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的成长,跟随着祖国日益强大的脚步;我们的未来,交织在奋斗前进的“中国梦”里。

千百万个“我们”正经历着个人命运的浮沉嬗变。

展望未来,我只想说:

“改革开放,我有幸与你共同成长,并且还将一如既往追随着你,继续走下去”。

【篇五】

油水,一是指饭菜里含的脂肪质,二是比喻分外的或不正当的收入,我这里讲的是前者。

写下这个标题,我自己都感觉很俗。

然而,俗世凡尘,有谁能离得开油水?

即便是素食者,饭菜中也该有植物油吧。

没经历过票证时代的人,绝对体会不到油水在生活中的份量,也很难比照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惊天巨变。

回顾历史、审视来路,把一边安享着成果、一边怨天尤人的心绪,放在岁月的天台上捋一捋、晒一晒,我们才会更懂得珍惜,更懂得感恩。

我出生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开远农村。

70年代初,总喜欢死缠硬磨地跟着母亲去赶街,目的不外乎在母亲心情好的前提下,能“慷慨”地在山里人的地摊前给我买几个山楂、小乌梨什么的,如果能踱进供销社,顺便买三五颗水果糖,那我肯定会快乐好多天。

当然,任何事情都会有例外,比如母亲花光了所有的钱去买一家人的生活必需品,连两分钱一只的冰棒钱都抠不出来的时候,看着嘴巴上可以挂油壶的我,母亲唯一的办法,就是指着坐在地摊塑料布上那些脏兮兮的山区孩子,对我进行现场教育:

你好好看看,人家吃的是什么。

两个跟我年龄相仿的孩子正在低头吃午饭,皱巴巴的油布纸包裹着他们的食物:

一大捧干生生的苞谷饭,外带半个黑黢黢的红薯窝窝头,一片树叶上放着类似腌酸菜的东西——这就是他们的饭菜,没有半点油星子。

大部分时间,我至少吃的是米饭,至少还可以吃猪油拌饭,在估计连冰棒都没有吃过的山区孩子面前,我应该知足!

这是母亲能有效阻止我使小性子的理由。

油水,对小孩子而言,或许只是解馋的诱惑,而对长期干重活的大人来说,意味的则是体力。

体力不足,在挑谷子、挑甘蔗、锄牛厩粪等按计件抢工分的重体力劳动中,十有八九要输给别人。

夜深人静,我多次听到父母为油水问题而发愁,在母亲的叹息声中,我知道家里的食用油即将告罄,每人每月半斤的肉票已是杯水车薪,只能想办法去弄点菜籽油来解燃眉之急。

当时的农村几乎没有吃植物油的习惯,大家认为吃植物油不经饿、干活没力气,哪怕是没新衣穿、没大米吃,都要把保证吃上猪油放在第一位。

也许有人会问,怎么不自己养猪啊。

猪当然养,但在苞谷、红薯都是主粮的年代,拿什么去给架子猪催膘?

肉食品属于国家统购统销物资,杀年猪的农民必须向国家交售任务,所谓的任务就是杀一头猪,必须向当地食品站交售一头重量不低于45公斤的生猪。

没能力交售一头的咋办?

那就杀一头,交半头!

也就是说,开膛破肚弄干净后的白条猪,必须顺着猪脊梁均匀地砍一半带前后腿的净肉交给食品站。

当然,猪头和猪下水是不用交的。

杂粮当主粮的年景,要催肥一头有板油的年猪谈何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