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4664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春

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①楼阁帘栊②,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阑干:

即栏杆。

②帘栊(lóng):

窗户上的帘子。

栊,窗户。

1.本诗画线句通过描写、______、______等自然景物,渲染了春天__________的氛围。

2.请结合结尾两句“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的内容,体会这首小令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春山暖日(或和风杨柳皆可)生机盎然(风和日丽或和煦明媚等)

2.示例1:

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

这两句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示例2:

这两句描绘了美丽的春日图景:

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鸣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抒发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示例3:

黄莺啼鸣,春燕飞舞;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这两句通过描写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丽春光中的喜悦之情。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

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

如一、二两空可直接提取“春山暖日和风”中的“春山”和“暖日”作为答案,当然也可提取“风”“杨柳”。

三空,这几句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

所以可填“生机盎然”等词。

2.体会这首小令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要求结合结尾两句“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的内容分析。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

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

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

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由此抒发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律·喜闻捷报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①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注)①度:

通“渡”,过的意思。

1.“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最能表达这层感情的是第______联。

2.这首诗是毛泽东喜闻捷报后诗兴大发而作,诗歌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首联。

【答案】

1.三

2.首联点出时令,铺写近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表现出诗人闻捷报的喜悦之情和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每逢佳节倍思亲”分析,需要找出思念亲人的诗句。

故应该是“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答案是第三联(颈联)。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的意思“暮色苍茫,挟秋带晚的风冉冉从河上吹过,晓来一眼尽收的无边原野渐渐与天地溶为一体。

”分析:

秋风:

点出时令。

度河:

铺写近景;大野入苍穹:

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

从而衬托出领袖的心境和胸怀。

3.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中,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发挥想象,说说诗中画线句描绘出了怎样一幅画面?

3.“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人可以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永不褪色的亲情;可以把雁视为传递音讯的“使者”;可以用雁来表达雄浑悲壮或凄苦伤悲的审美感受……下列选项中,把雁作为传递音讯“使者”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D.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答案】

1.示例:

诗人用“蓬”“雁”自喻,写出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般出使边塞,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抒发了自己的惆怅、孤寂之情。

2.示例:

茫茫大漠,无边无际,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一点儿风声,只有一缕袅袅青烟,直升天际;一条大河静静流滴,圆圆的落日孤悬,夕阳下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

3.B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归雁”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作答时要注意突出沙漠的荒凉和景物的单调。

3.本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

A的句意为: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B的句意为: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

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C的句意为: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D的句意为: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

故选B。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释)①断肠天:

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解析】

【详解】

对比手法1.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

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2.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

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表现其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2.诗的结尾两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写出这两句诗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案】

1.D

2.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志向远大等,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错误。

诗歌最后两句不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而是希望有朝一日,一定要登顶,俯视天下。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意思为“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故可以衍生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志向远大等意思)。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诉衷情①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②,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公元1172年,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公元1189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十二年,期间写下了一系列诗词,《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

②《后汉书·班超传》记载:

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2.下面诗句中,与诗人“关河梦”所回想的画面不相仿的是()

A.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

C.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烽夜举。

(《谢池春·壮岁从戎》)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个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胸怀壮志,不畏劳苦,一心报效祖国;身披战甲,驰骋疆场,渴望建功立业。

2.B

3.“胡未灭”,表达诗人对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功业没有建成的遗恨之情:

“鬓先秋”,表达诗人雄心虽在,两鬓已苍,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

“泪空流”,表达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解析】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两句的意思是: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2.B对作者苏轼率众打猎的描写,是实写。

其余三项都是对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

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3.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

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未”表达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先”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空”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是______,“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的意思是______。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白居易(乐天)振作

2.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根据诗题可知,“君”指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暂凭杯酒长精神”的意思为暂借杯酒振作精神,所以“长”的意思为振作。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据此做答即可。

8.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的?

3.“马”在古代诗歌中有丰富的内涵。

诗人借“马”或表达积极性上的情感,或传达悲伤凄凉的情感,或对于平庸无能的慨叹……下列诗句中借“马”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B.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答案】

1.写了游子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羁旅之苦)表达了思乡(孤寂、愁苦)之情

2.示例:

作者选取了十个景物,以夕阳为大背景,形成不同的画面。

用“小桥流水人家”这一温暖的画面,来反衬(对比)“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景物所描绘的凄凉、萧瑟的画面,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凄凉、孤寂、思乡之情。

3.B

【解析】

1.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

突出了作者凄凉、孤寂、思乡之情。

3.A我愉快地骑着马儿奔驰在春风里,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看完了。

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B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C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刻画了词人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英雄形象。

只有B项与此词“瘦马”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是一致的。

9.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小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的上片描述军旅生活,开头两句写军营中的事情,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

B.词的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

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C.作者作词用典丰富,如“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D.“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2.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

”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怎样理解?

【答案】

1.A

2.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最后一句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解析】

1.A“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分析不正确。

开头两句写军营生活情景,这也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失去的生活情景。

2.“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

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曾有的凌云壮志,此时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一定要把诗句所抒发的情感答出来。

10.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词语。

“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要求学生结合诗中描写的景色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赏析。

【答案】

(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

【详解】

(1)此题是词语注释题。

是近年来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时需要牢记重点字词释义。

洛城:

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赏析艺术手法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为: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作者思想感情把握。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

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菩萨蛮①

[宋]张元干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

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

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注释)①该词作于诗人晚年。

作者晚年遭逢厄运,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上片“______”和“______”两句流露出词人狂气和不服老的心境。

2.“插花还起舞”和“把酒共留春”两个行为,展现了词人________的生活状态。

【答案】

1.“老夫争肯输少年”“醉后少年狂”

2.洒脱、旷达乐观

【解析】

1.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具体考查对流露出词人狂气和不服老的心境的两句诗的提取。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如可分别提取“老夫争肯输少年”和“醉后少年狂”作为答案。

这两句都流露出词人桀骜不驯、老当益壮的心境。

2.考查对诗句所表达的生活状态。

头上插着花起身狂舞,要尽情地享受春光。

让我们举杯共同留住春天,不要让花儿笑人们不懂惜春。

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旷达乐观的风貌,开阔洒脱的胸襟。

这首词中性灵的流露,具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①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释:

①并州:

地名,诗人长期客居并州。

1.简要分析“客舍并州已十霜”中“霜”字的妙处。

2.本诗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说说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

【答案】

1.“霜”,本义是露所凝聚的冰珠,这里的含义是“年”。

这里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

2.诗人的感情复杂,表现的情感有:

诗人久居并州,思念家乡;一旦回乡,又觉得舍不得久居之地;感慨命运对人的追弄,让人惆怅不已,又无可奈何。

【解析】

1.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句中的“霜”在诗中的含义是“年”,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这种意象更富有凄凉、酸楚之感,更易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诗的前半写久客他乡的思乡之情。

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

可是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愈去愈远的并州时,怀念并州的情绪竟出人意外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两种感情,让诗人不觉感慨命运的追弄,惆怅不已又无可奈何。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妙处。

2.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解读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答案】

1.用“磨”“洗”“认”几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发现“折戟”到“认出”它是前朝之物的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2.示例一:

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历史重大事件和前朝人物的慨叹。

示例二:

以东吴美女“二乔”的个人命运,暗指赤壁之战吴魏双方形势的变化,劝诫当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的意思是: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磨”“洗”“认”几个动词,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2.考查对诗歌“以小见大”的手法的理解。

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②路,羁危③万里身。

乱山残雪④夜,孤烛⑤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⑥。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⑦新。

(注释]①除夜:

除夕。

②迢(ti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