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4930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docx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说明:

1.本次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试卷分阅读理解和语言文字表达表达两部分内容;

3.请各位考生严格按照考试要求将个人信息和答案写于答题卡指定位置;

第Ⅰ部分阅读理解

1、现代文阅读(35分)

(1)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

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

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

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

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

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

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

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

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

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姓与氏合流。

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

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

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

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

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

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B.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

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B.春秋时期的盂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

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大概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姓氏合流之后,同姓却不一定同祖,原因在于合流后的新姓多自以前的氏转化而来,而先前同样的氏未必是同一个姓。

(2)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

祠内有他的塑像:

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

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

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

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

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

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

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了。

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

消息传来,全朝廷的官员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

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

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

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

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

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

“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

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

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

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

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

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

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

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

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转变。

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

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

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

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

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

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

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有删改)

4.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生动而传神。

B.作为短小精简的传记,文章第一段通过写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直入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凸显了人物精神,是人物传记的典型笔法。

C.“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D.“替叛贼说话”“震怒”了武帝终至“就极刑”,归根到底是司马迁文人性格使然,刚硬而敢于说真话,不人云亦云,他的悲剧其实是他性格的悲剧。

5.“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

(4分)

答:

提升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根骨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处,集中点染了司马迁的风骨与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补益。

请结合全文,选择两个方面,对他的人格与精神进行评析。

(6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

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

怎么比?

谁来比?

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

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

”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

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

怎么比?

谁来比?

”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

”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

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

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

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

”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

“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

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

“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

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

”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

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

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

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

“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国学热升温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2017年4月25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是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

B.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

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在一则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

C.三段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表达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

D.在《中国诗词大会》这一高口碑、高收视率节目的影响下,中华大地上必然会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从而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

9.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5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文阅读(35分)

(1)文言文阅读(19分)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项羽目之,问为谁。

张良曰:

“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

“壮士。

”赐之卮酒彘。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

“能复饮乎?

”哙曰:

“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

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

“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

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屠狗为事为事:

为职业。

B.项伯常屏蔽之屏蔽:

用屏风遮挡着。

C.暴师霸上暴师:

使军队暴露。

D.问其遗老遗老:

前朝的旧臣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①暴师霸上,以待大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C.①群臣绛、灌等莫敢入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①高帝笑而起②泉涓涓而始流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

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伯常屏蔽之。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4.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

B.“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写诗人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C.“明月来相照”中,作者把倾洒着银辉的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月夜幽林的“静境”,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用弹琴、长啸之声来正面衬托环境的幽静。

E.这首诗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的语言沉郁顿挫,但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

15.简要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6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

”(《荆轲刺秦王》)

(2)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出了真的猛士是怎样的人的句子是:

“真的猛士,,。

第Ⅱ部分语言文字应用

3、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划横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术批评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需要民主、平等、理性和包容的学术品格。

B.高考,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再有两年就进考场了,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届时心有余悸。

C.高华研究历史的特长不在于他获取史料的能力,而在他解读史料时显露出的悟性。

他能见微知著,通过细碎的史料洞彻历史的真相。

D.领导干部学习应始终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多方请教,不断学习,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综艺节目《中华百家姓》用姓氏做纽带,以亲情和地缘的家族文化为载体,激活了全体华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共同情感。

B.抗战胜利70年后的今天,中国首次以阅兵这种特殊的形式来纪念,源于抗战胜利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中国要历史地位所决定。

C.我国交通部拟于今年出台更为严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继续加大对开车使用手机的处罚,以期尽快纠正这一驾车恶习。

D.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分赴东北三省等地,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的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关于稳定粮食生产、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出版社有意请杨绛出席她的作品研讨会,杨绛谢绝说: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B.李凡向导师请教如何写研究生论文,导师开门请他进屋,李凡说:

“我不能久坐,我们就站在这儿聊聊吧!

C.同学聚会,小张对小李说:

“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D.高考临近,为了激励莘莘学子,考场的工作人员在大门柱上贴出一副对联: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5分)

新京报讯(记者林斐然)近日,青岛一大排档兜售天价大虾事件引发热议。

有旅客结账时发现,一盘普通的虾要价高达38元一只,整盘收费1500余元。

昨日上午,青岛市物价局官微发消息称,在10月15日接到旅客投诉后,青岛市物价局及市北区相关部门人员及时赶到位于市北区乐陵路92号的大排档进行现场检查。

经查,该大排档名为“市北区善德成烧烤店”,其提供的菜品虽有明码标价,但不规范,并涉嫌误导消费者消费。

对该大排档的行为,市物价局已责成市北区物价局予以立案处理。

昨日晚间,青岛市市北区委宣传部发布消息称,青岛市市北区物价局已于昨日下午做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对市北区善德成烧烤店做出九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并责令其立即改正价格违规行为。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

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示例:

一个微笑,就是一个明媚的春天;

一个微笑,就是一缕醉人的芬芳;

一个微笑,就是一抹绚丽的阳光。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因为责任,烛之武临危受命,智退秦师;因为责任,刘和珍欣然请愿,殒身不恤;因为责任,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因为责任,巴金深情忏悔,呼唤人性……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铁肩担道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的内涵。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小说除外),自拟标题;

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D项,“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错误,原文为“有些成员甚至可能也已经找不到……血缘联系了”。

2.CC项,“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说法错误,今人之所以将周文王等三人的称谓弄错,是因为不了解先秦的姓氏应用规则。

3.BB项,“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于文无据。

4.CE

试题分析:

文章从塑像写起,并未介绍人物的身世与经历,并未直入后文的中心事件,只是通过写塑像,突出人物精神与特征,增强可读性,与后文的内容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