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570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docx

十二五空间布局研究115

 

 

“十二五”期间

长春市城市空间布局研究

 

长春市规划局

目录

第一章“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发展评析1

一、“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状况2

(一)城市发展的基本状况2

二、城市建设存在的不足4

(一)、经济总量规模较小,城市建设资金不足。

4

(二)、中心城区极化效应明显,城市中心负荷仍然过重,空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4

(三)、城市道路交通体系逐步完善,但交通瓶颈和静态交通等问题比较突出。

5

(四)、基础设施竞争力较强,但部分资源供给偏紧,生产要素短缺问题仍然存在。

5

第二章“十二五”城市建设的目标与规模6

一、“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点6

二、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6

三、城市建设任务及策略7

(一)区域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7

(二)突出重点,优化空间结构和布局;7

(三)发展产业,构筑多元化的产业发展空间;8

(四)改善环境,加强环境整治和绿化建设;8

(五)提升交通,努力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9

(六)完善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9

(七)建设低碳城市,减少碳排放。

10

四、“十二五”期间城市建设范围及规模12

(一)城市建设范围12

(二)人口和用地规模14

第三章“十二五”城市空间布局16

一、空间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16

二、“十二五”期间城市建设重点16

(一)加快建设三城两区16

(二)优化发展双阳城区19

(三)培育和壮大重点城市边缘及城镇20

(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20

三、中心城区重要功能片区规划21

(一)居住区21

(二)城市绿地22

(三)工业园区23

(四)仓储物流区25

(五)历史街区保护25

(六)风景名胜区27

(七)生态整治区29

(八)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建设规划30

第四章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措施33

第一章“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发展评析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位于我国东北平原腹地,吉林省中北部地区,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与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

“十一五”期间,长春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开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经济总量进一步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经济总量比2006年增长1.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193元。

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72.1亿元,增长3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18.8亿元,增长34.7%。

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6年的9.3%:

48.9%:

41.8%,调整到8.5%:

51.2%:

40.3%。

主导产业作用突出,汽车、食品、光电信息、生物与医药4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31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1%。

200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7.9亿美元,增长26.5%。

实际利用外资20.4亿美元。

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副省级城市中均位居前列。

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5大类20个组团150个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汽车、轨道客车、玉米加工、农机装备、能源产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扩能。

南部新城、西部新城、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启动建设,北部新城、西南工业区开发初具规模,奠定了长春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一批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不断进步,被正式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002.5元和5291.9元。

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7.76平方米。

城市居民百户拥有彩电118.08台,电冰箱及冰柜95.92台,洗衣机94.17台,拥有家用电脑和移动电话59.77台和194.17部。

城市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32.4%和41.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4‰。

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粮食产量达到176.8亿斤,获得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完成了72万亩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和312万亩的深松整地。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5县(市)区生产总值增长22.2%,全口径收入增长30.6%。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56.1%,工业投资增长56.3%,这些指标均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新建农村公路2060公里,解决12.6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状况

“十一五”期间,长春市实施了引松二期、“三北”工程、伊通河整治、轻轨、道路改建和市政公用设施等建设项目,使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市容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一)城市发展的基本状况

截止2008年末,长春市中心城区现状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达到286.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总人口308.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285.6万人,居住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22.2万人;城市道路长度达到2011.2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14.91平方米;长春市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为104.5万立方米;全市拥有营运公共电、汽车4127辆,运营线路网长度1229公里,拥有轨道运营车辆133辆,运营线路网长度32公里;全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0888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24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92%,人均拥有公共绿地9平方米。

长春市2008年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城乡面貌得到很大改善。

一是改造了主次干道网及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网功能日趋完善。

编制完成了中心城区380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土地管理和利用工作得到加强。

2008年全年新建续建14座桥梁、117条道路,精细化改造278条街路,轻轨三期开工建设,长吉城际铁路、哈大客运专线顺利推进,长双烟铁路竣工通车,在全国大中城市畅通工程评比中位列第三名。

二是新建改造了供水管网及二次供水设施,全面提高了供水质量。

新建改造供水管线69.1公里。

三是抢建了输气管线,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紧急抢建输气管线和脱碳装置,新增60万立方米的日供气能力。

四是实施了集中供热改造工程,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

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50万平方米。

五是实施了一批园林绿化和环境建设工程,完善了城市面貌。

2008年,新植树木20万株,绿化街路30条,新建改造10个公园、165块大块绿地。

石头口门水源地保护工程顺利启动,栽植芦苇145公顷。

南部污水处理厂通水试运行,东南污水处理厂和4县(市)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

六是实施了城区照明改造工程。

“十一五”期间,城区居民楼道、主要公园亮化基本实现全覆盖,火车站等6个重点区域和人民大街等44条街路实现高标准亮化。

七是实施了住宅与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地产建设。

2008年,长春市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增长33.5%,投资增长55.5%。

新建15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工业地产开发渐成规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八是全面推进开发区发展。

高新区启动超达北区基础设施建设,汽开区和经开区兴隆山区域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增强,各省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迅速发展壮大,都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项目集群。

九是中信农博园、会展中心大综合馆建成投入使用,全年举办各种旅游展活动140多项,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4.9%。

2008年,全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环境质量特别是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长春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双拥模范城”实现“六连冠”。

2008年,城区供热面积达到8568.6万平方米,使用煤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户数达到99.9万户。

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42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3.4%。

石头口门水库和新立城水库水质状况良好,符合国家设定的28项考核指标。

城市噪声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2008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68.6分贝,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74.2%以上,达到全国文明城市A类标准。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长春市生态示范区面积已达到1.9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92.4%,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成率达到100%。

二、城市建设存在的不足

“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城市面貌有了日新月异的改观,但由于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内部发展还不均衡,还有诸多城市问题有待解决,其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总量规模较小,城市建设资金不足。

2008年,长春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61.9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会城市中排位靠后。

长春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年均投入100亿元,在城市建设投资上明显落后于东北三省其他主要城市。

(二)、中心城区极化效应明显,城市中心负荷仍然过重,空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存在中心城区居住环境质量不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强,交通压力大等城市病。

(三)、城市道路交通体系逐步完善,但交通瓶颈和静态交通等问题比较突出。

城市边缘区和部分组团道路建设投入不足,影响城市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方面,在道路建设投入上明显落后于其他副省会城市,致使区域间的联系道路和综合交通枢纽设施比较缺乏;另一方面,道路建设发展不平衡,目前呈中心区较好,外围较差;新区较好,旧区较落后的局面。

(四)、基础设施竞争力较强,但部分资源供给偏紧,生产要素短缺问题仍然存在。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城市基础设施负担沉重,水、热、气等资源短缺现象时有发生。

尤其是老城区尚有大量日伪时期遗留的地下管线,其本身设计负荷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再加上年久失修,更加重了资源供给的矛盾。

第二章“十二五”城市建设的目标与规模

一、“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点

本轮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主要为了落实《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保持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建设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因此,本次近期建设规划编制重点紧紧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近五年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公共利益空间,及时调整城市建设的重点,强调行动计划,使新一轮近期建设规划更加贴近现实,更具实际指导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明确城市“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提出具体科学可行的城市发展策略,确定规划期间建设范围以及中心城区的规模、发展方向、重点区域和空间布局。

2、重点提出城市“十二五”期间要建设的道路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公共安全等公共利益空间的选址、布局和具体行动计划。

3、确定“十二五”期间历史保护街区、风景名胜区、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措施与具体行动计划。

4、合理确定“十二五”期间居住用地以及工业、仓储等各类产业用地的安排和空间布局。

5、提出合理的土地供应计划,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十二五”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二、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基本完成长春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使命,不断增强城市综合辐射能力。

把长春建成经济实力较强、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文明、城市结构较合理、生态环境较好、能源利用率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备、交通便捷的适宜居住、富有北方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城市建设任务及策略

未来5年内,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快更好的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为此,规划将重点落实“区域统筹、突出重点、发展产业、改善环境、提升交通、完善设施、低碳城市。

”等7个任务及策略。

(一)区域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认识新变化,推动新发展”的思路指导下,在进一步优化发展主城区和大力发展外围产业组团的同时,统筹协调区域发展与城市远景发展的关系。

本次规划充分考虑主城区和周边区域统筹发展的需要,打破行政界线的束缚,将东湖开发区、合隆工业经济开发区、米沙子经济开发区、范家屯经济开发区纳入本次规划研究区域,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协调城市之间与城乡之间的发展,协调城市建设、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关系,明确长春市远景发展战略,构筑长春大都市区范围,在此基础上,确定未来5年发展重点、方向,落实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为长远发展做好前期准备。

(二)突出重点,优化空间结构和布局;

目前,长春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但应当看到,现阶段我市公共投资能力仍然有限,因此,未来5年,城市应该把有限的投资向城市的重点发展区域倾斜,向城市发展的动力点上倾斜,才能保证城市获得更大的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未来5年,重点推进南部城市中心的建设,促进主城区“两核”结构的形成,拉开城市空间框架。

结合发展实际,进一步建设西部、北部中心,培育壮大西南汽车文化中心、净月综合科技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形成由主中心、分区中心多级带动发展的格局,实现空间布局的全面优化和均衡发展。

未来5年,持续推进第二产业向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转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产业片区和产业组团的建设。

十二五期间主要建设西南--东北两大产业片区和外围4个产业组团,以促进“三城、两核、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

(三)发展产业,构筑多元化的产业发展空间;

未来5年,突出发展第二产业,深入开展项目活动;完善第三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

物流产业、信息产业等;加快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如:

旅游业、会展业、文化产业等。

规划要优先满足汽车、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轨道客车和建筑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对空间的需求,扩大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东北、西南两大产业集群的形成。

同时要积极发展外围产业组团,为传统工业、退二进三企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载体。

围绕工业建设强化发展物流业,推进企业物流和生产、生活等综合性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的建设,为物流产业的发展预留发展空间。

在发展工业产业同时,努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改造和提升人民广场周边、站前商贸区、红旗街商贸区等传统服务业集中区;依托南部城市中心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东南文化中心、展览中心等专项中心建设;为旅游和会展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预留发展空间。

(四)改善环境,加强环境整治和绿化建设;

未来5年,需加强城市外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加快城市内部环境综合整治以及绿化建设,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城市外部加强以城市东南方向上大黑山脉为主要区域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和以水源保护、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为重点的水域环境保护。

依托净月国家级森林公园,放大生态空间规模,推进生态延展区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保护森林资源,扩大森林面积,优化森林品质;加大城市水源地的保护力度,保证饮用水安全;清理整治河道,加大河道两侧的绿化建设,恢复生态功能;加大城市西北部的生态环境敏感区防护建设。

在城市内部,加强城市出入口、精品街路两侧的绿地建设,加强城市特色空间的塑造,结合水系、水体建设大型的休闲郊野公园,结合新区发展同步建设公园绿地。

(五)提升交通,努力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

未来5年,应对100万辆机动车保有量的挑战,重点完善主城区道路体系建设,建立快速路系统,同时加大中心区道路面积、道路密度,形成以快速路为骨架的城市道路网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城市结构,拉开城市框架,建立起“分区、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力促分区范围内实现职居平衡,改变原有向心性单中心交通结构,缓解城市核心区的交通压力;优化交通结构,建设以快速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调整出行方式;合理配置静态交通设施,满足机动车发展功能需要;优化管理,建立采用先进的检测系统、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电子控制技术改善交通管理。

(六)完善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

未来5年,为有效改善民生,要继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三级级配体系,重点建设城市主中心、分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强化各专项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继续完善居住区级、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

要做好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准备工作,优先引入和建设事关民生的重要能源及设施,结合中部城市群供水工程,实现再次引松;要实现“开源与节流”并重,建设节水型城市,保证城市供水需求;要加快城市集中热源点的建设,尽快实现以热电联产和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为主的城市供热布局,提倡绿色供热,发展清洁能源;要完善分流制排水体制,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结合生态环境建设理顺排水系统,实现城市环境改善和排水系统的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生态环境;要持续加强加快旧区老化管网及设施的更新改造;增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施污水治理工程、污水回用工程和建设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效益化综合处理设施

(七)建设低碳城市,减少碳排放。

1、调整产业结构。

在产业结构中加大碳强度低的产业比例,逐步减少甚至取代高碳强度产业所占的比例。

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力争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碳强度降低的目标。

2、节能技术的应用与调整能源结构。

通过节能技术的创新、普及和应用减少产业对电力能源的需求程度,进行低碳化改造。

加大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生产中应用的比例,改变社会供电中碳元素的比例,降低化石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3、建设绿色交通。

优化公交系统,减少居民开私家车的选择,为城市交通降碳开辟途径;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推广新能源公交车。

4、兴建绿色建筑。

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包括:

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标准、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推广应用。

5、建设森林、提升城市绿化覆盖比例,增加碳汇。

多建生态景观,少建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广场,限建高耗能的喷泉、多营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氧、减少热岛效应的树林绿荫地,保留自然山体和河湖水景在城区的位置,提高城市绿地单位面积的绿化功能和吸碳功能。

另外,推广城市屋顶绿化,设计和建造富有景观美的太阳能屋顶和光能利用建筑,推广住宅小区太阳能路灯和景观照明。

表2-2-5-1“十二五”期间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分类

指标名称

2008年现状

2015年规划目标

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561.9

680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34193

4900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818.8

11400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87.9

315

社会指标

年末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内常住人口(万人)

286.5

36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1.5

2.0

恩格尔系数(%)

32.4

31

平均预期寿命(岁)

75.9

76

每万人拥有病床(张)

40

45

千人拥有职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1

2.7

城市建设指标

城镇化水平

51.5

56.5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

27.76

3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11.6

12

绿化覆盖率(%)

37.92

45

公路网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

34

48

供水普及率(%)

97

98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100

中水回用率(%)

15

30

城市综合气化率(%)

96.6

97

城市热化率(%)

71

80

年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时)

800

1300

环境控制指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9.4

100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95.32

10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5

90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20

≥80

区域环境噪声(分贝)

56

<56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74.2

>75

城市空气质量

国家二级

国家二级

四、“十二五”期间城市建设范围及规模

(一)城市建设范围

本次城市近期规划范围为城市规划区。

规划区范围包括长春市原市区范围(3583平方公里)以及06年初新划入长春市区的卡伦镇、龙家堡镇、东湖镇、米沙子镇、万宝镇、合隆镇以及原范家屯三个村,总面积4789平方公里。

其中: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指绕城高速公路以内的主城区以及绕城高速公路以外净月组团、富锋组团、兴隆组团的建设用地。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城市土地,避免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和城市土地的粗放型利用,本次规划确定了基于“保护”为前提的土地资源利用原则,划定了城市发展的基本生态保护区、近期重点建设控制区和远期发展备用地。

1、基本生态保护区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划定基本生态保护区。

基本生态保护区范围:

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地保护区以及规划区东部和东南部海拔高度300米以上山体、坡度15度—25度的丘陵地带、规划区西部和西北部环市防风御沙林带、环城绿化带以及结合湿地建设的郊野公园和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

基本生态保护区管制要求:

通过控制建设、适当绿化、减少水土流失等多种手段,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改善和提升。

各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其他地区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水源保护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其他水体水质逐步达到相应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

同时在保障基本生态保护区生态承载能力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布局,可适当建设一些重要的城市市政工程设施,以及适宜的建设项目。

2、重点建设控制区

依据城市建成区的现状情况、已确定“十二五”期间建设重大项目的布局情况以及各行政区合理的发展计划,在近期土地供应计划的指引下,按照《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的近期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十二五”重点建设控制区。

“十二五”重点建设区范围:

包括城市、城镇近期建设用地范围以及为了提高规划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保证建设弹性而确定的空间范围。

其中不包括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独立工矿用地以及公路、重大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生态绿化用地和重要特殊用地。

“十二五”重点建设区管制要求:

对区内重点建设项目,要从项目审批和资金分配等各方面保障其实施;在大房身机场、龙嘉国际机场及大屯机场净空控制区域,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建设应符合净空区的要求;在危险品仓库周边要控制足够的安全距离;在城市三四环之间,结合哈大铁路客运专线长春段线路和西北防风御沙林等预留城市市政管线及交通走廊,适度控制开发建设。

3、远期城市发展备用地控制区

远期城市发展备用地范围:

是指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介于基本生态保护区和近期重点建设区之间的远期可以开发利用的城市建设用地。

远期城市发展备用地管制要求:

对区内的土地要实行严格的控制,保护农业用地。

除为保障近期城市发展的道路交通用地、重大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和重要特殊用地外,不允许进行任何未经城市规划许可的建设和开发行为。

区内现有城镇建设用地原则上限制扩大规模,部分农村居民点按集约发展的原则逐步迁入城市建设控制线范围内或保持原状,不得扩建和新建。

对计划要突破“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区的重点项目,必须经过充分研究和严格论证,并通过城市规划法定程序的批准方可实施。

(二)人口和用地规模

1、人口规模

到2015年,到2015年,长春市规划区范围内,规划城镇人口约420万人左右;其中: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380万人左右。

截至2008年底,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实际居住人口30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包括农业及非农业人口)为285.6万人,居住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