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行性报告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5997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行性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县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行性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县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行性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县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行性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县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行性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县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行性报告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县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行性报告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县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行性报告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行性报告书.docx

《县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行性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行性报告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县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行性报告书.docx

县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行性报告书

××县××镇

2011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1、总论

1.1总体概括

××镇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位于××村,是已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分片面积800亩,农田产量低于当地平均产量,投入大、产出低,当地政府重视,干部群众对农田水利建设有较高的积极性。

根据现在水网水资源的实际情况,灌水方式采取地面自然灌溉方式,设置灌溉渠和排水沟,灌溉农田规划水塘成方格化,高标准“三面光”的干、支、斗、农灌溉渠道,渠系设计根据现在灌溉渠系的分布,进行合理布置,完善结构,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

使项目区达到“涝能排、旱能灌、渠相连”、增产增效的目的,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合理化、科学化、确保农村大局稳定,依据××省农业厅《关于印发2011年省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制定本项目。

1.2项目名称

2011年××县××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

1.3建设地点

××县××镇××村。

1.4建设单位

××县农业局

1.5项目责任人

项目责任人由××县农业局局长×××担任,技术指导由×××工程师担任。

1.6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可深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又可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管理的方针,立足于大农业发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强项目区农业农田水利建设,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确保农田用水需要,为发展项目区高效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7建设内容与规模

工程区面积:

800亩。

挖建主渠3条。

主渠1、上顶净宽0.6米,下底净宽0.6米,渠净高0.6米,长2200米;主渠2、上顶净宽0.4米,下底净宽0.4米,渠净高0.4米,长800米;主渠3、上顶净宽0.6米,下底净宽0.6米,渠净高0.6米,长900米;总长3900米。

1.8项目期限

该项目建设计划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完成。

建设工期为4个月。

1.9进度安排

该项目建设计划在2011年11月开工,2011年1月份中旬完成主干渠1、支渠1、支渠2;2012年2月底完成排渠,2012年3月完成全部工程。

1.10投资估算

工程可行性投资估算为79.59万元。

其中建筑工程74.04万元,工程设计费4.29万元,招标费0.16万元;工程监理费1.1万元。

1.11预期效益

项目区农田改良后,当年即可投产、增产创收。

以年亩产900公斤稻谷计,800亩可产720000公斤稻谷,以现价200元/百公斤计,产值1440000元;较改造前3年年均产值为800公斤/亩×800亩×200元/百公斤=1280000元,年增达16万元。

1.12结论

农田灌、排渠系改造后,可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大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由于粮食产量高,可提供更多商品粮,减少地方政府为筹措粮食花费资金,又可支援国家建设,效益良好同时又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速度,从而使农村大局稳定。

2、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县××镇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区面积800亩,项目区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区内种植水稻为主。

气候为亚热带气候,夏长冬短,全年平均气温21.4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433毫米,适宜种各类亚热带经济作物。

项目区地表水源丰富,可全年供水,可以满足项目区灌溉用水的需要。

项目区内所有排灌渠为人工挖掘的简易水圳,在汛期,易受洪水灾害,农田积水,作物损毁;到旱季,由于排灌能力低,又易受干旱威胁,对项目区作物生长不利。

2.2农业农村经济概况

(1)区内有人口500人,农户105户,劳动力250,人均耕地1亩,农林牧渔业产值500万元,农业总产值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46元。

(2)粮食生产情况,区内水田800亩,播种面积为800亩,粮食总产量为240吨,人均可支配财力为1950元。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的。

(1)增加灌溉面积,实现农业稳产高产

项目实施后,可基本达到农田旱涝保收,同时还可解决全区人多地少与粮食供需矛盾。

(2)实施综合开发,调整产业结构

项目实施后,为发展林、果、桑、渔、禽等立体农业提供水源保证,将对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关键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节约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益

项目实施后,水资源的利用率将大大提高,项目区供需水矛盾将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村农田基本水利工程是项目区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项目实施后将解决××镇项目区长期受水资源贫乏的困境,推动全区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2.1增产潜力方面

我镇项目区内所有排灌渠为人工挖掘的简易水圳,在汛期,易受洪水灾害,农田积水,作物损毁;到旱季,由于排灌能力底,又易受干旱威胁,对项目区作物生长不利,造成减产甚至没有收成,严重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

通过对区内水利排灌渠进行改造建设,改善水利设施后做到旱涝保收,提高亩产量,大大提高农民的种粮的积极性。

而且,改造后可在秋收后增加一季冬种作物,或者调整种植结构,种植生长期短、收效快且价值高的作物,保证增收。

3.2.2组织领导、技术力量和群众基础方面

(1)县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一把手担任组长,组织好各项工作;分管副职抓落实;成员由县委农办、农业局、水务局、财政局及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

县农业局配备技术人员,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管理和技术指导、检查验收工作。

同时专门落实资金,为开展该项目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保证。

(2)由于连年低产低收,项目内农民对低产田改造要求非常迫切,多次到镇府、村委会要求支持水利设施等建设及进行农业技术咨询,群众基础好。

3.2.3以往经验方面

由于以往已进行过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已有一定经验。

针对项目建设设施不配套、资金难落实、技术力量不足的教训,区内农民能做到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改造。

3.2.4物质投资

镇政府可提供测量仪器,技术员能熟练操作;本项目区在镇附近,交通便利,加上石、砂、水泥等建材能快捷地供应到施工现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4、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

4.1工程建设规模

2011年××县××镇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位于××村,项目区总面积为800亩。

4.2项目工程建设内容

工程区面积:

800亩。

挖建主渠3条。

主渠1、上顶净宽0.6米,下底净宽0.6米,渠净高0.6米,长2200米;主渠2、上顶净宽0.4米,下底净宽0.4米,渠净高0.4米,长800米;主渠3、上顶净宽0.6米,下底净宽0.6米,渠净高0.6米,长900米;总长3900米。

设计详见图纸。

5、投资估算

2011年××县××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估算为79.59万元。

详见项目工程投资明细表。

6、主要管理措施

6.1组织领导

项目领导小组负责人负总责,亲自抓;分管副职具体抓,成员由县委农办、农业局、水务局、财政局等部门和组成,对项目进行技术指导,管理和检查验收等工作。

6.2项目管理措施

6.2.1施工管理

项目开工前确保工程所需设备材料全部到位,并进行质量检验。

工程一般为季节性施工,工期较紧,要保证施工质量。

首先,应做好工期安排,做好物资设备购置计划交付采购,严格按照技术质量标准检查验收入库,组织施工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国家和部级的标准及规范,并在施工中严格执行;其次做好施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三实行层层验收制度,上一工序或工种未合格前不得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并安排专人做好竣工准备、资料整理和竣工验收。

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应及时进行总结和自验,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制定行之有效的管护措施和规章制度。

6.2.3进度管理

(1)审核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计划、并督促其按计划完成,确保工期。

(2)建立进度控制工作制度,每月向领导小组及上级有关部门书面报告各方面进度情况。

6.2.4质量管理

(l)认真审查施工单位的技术方案,保证工程质量期和安全生产。

(2)工程放线需进行校测,校测无误方可施工。

(3)做好施工日志和施工记录。

(4)检查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各项隐蔽工程的验收签证。

上道工序经检验合格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5)工程竣工,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初检,符合标准后,报省、市有关部门进行工程竣工验收。

(6)整理工程竣工图纸、技术文件,并编目归档。

6.3资金筹措及管理措施

项目资金来源:

省级补助。

项目资金管理按照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报帐制实施办法>的通知》(粤财农【2005】117号)和《××省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并设立专帐,指定专人负责,实行专人专帐管理。

 

7、效益分析

7.1经济效益

项目区农田改良后,当年即可投产、增产创收。

以年亩产900公斤稻谷计,800亩可产720000公斤稻谷,以现价200元/百公斤计,产值1440000元;较改造前3年年均产值为800公斤/亩×800亩×200元/百公斤=1280000元,年增达16万元。

且改造后可增种一季冬种作物,如种美国超甜玉米,亩产值可达1000元,则800亩可收800000元。

即可年增收36万元,每亩每年增收1200元,经济效益显著。

7.2社会效益

农田改造后,由于土地产出高、农民收入增加,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又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速度,从而使农村大局稳定。

由于粮食产量高,并可提供更多的商品粮,减少地方政府为筹措粮食花费资金,又可支援国家建设,社会效益良好。

7.3生态效益

通过改造,优化了种植环境,作物产量大大增加,加上农田合理整治,生产条件改善,将大大加快“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进程,整个生态系统更加合理化、优良化。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将为我镇农业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效、农村稳定。

 

8、结论

从以上报告分析中,可得出如下结论:

⑴2011年××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程,符合××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的法律程序,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项目的实施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⑵2011年××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优良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确保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达到预期的目标。

⑶2011年××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程,不仅能够增强人们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国土观念,而且能够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农业生产向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