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695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docx

资金安全警示录二

出纳贪污39万的舞弊案例

 

 

  2003年底,厦门市某企业集团在一次内部例行审计中发现,集团下属的公司有一笔三万多块钱的支出帐目来历不明,这家企业马上向检察机关报案。

办案人员找来当时经办这笔帐目的出纳叶志承了解情况,并没有发现什么疑点。

出乎意料的是,检察机关的这次正常询问,却牵出了一起涉嫌贪污公款39万元的大案。

涉案的犯罪嫌疑人不是别人,正是与这笔不明帐目无关的公司出纳员叶志承。

  [录播]一年一次的内部审计制度在这家企业集团已经实行多年,往年都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问题。

但在2003年底进行的这次查帐过程中,集团下属公司的一笔未达帐目让检查人员怎么也搞不清楚。

  [同期声]访某集团总会计师曹华:

发现了我们出纳的未达帐项,还有些没有把他查清楚,那顺着这个出纳未达帐项这个线索就一直查找原因。

  [录播]令检查人员头疼的是,银行存款未达帐项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正常每个月都会有,因此,有未达帐项并不能就说明有什么不对。

  [同期声]访某集团总会计师曹华:

关键就是未达帐项是不是企业真实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未达帐项。

而且,这个未达帐项是不是非常清楚。

那我们的检查的话,应该是从严要求,对每一笔未达帐项都应该把他查清楚。

那我们通过查帐的话,我们应该是在2001(?

)年的内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问题。

  记者:

怎么发现其中一笔有问题呢?

  曹华:

那查了以后,其它的未达帐项都事出有因,都非常清楚。

那这笔查出来以后呢是我们支付出去的。

  记者:

多少钱?

  曹华:

现金支票,3万多块钱。

  [录播]三万多块钱对一家企业集团而言,并不是什么大数目。

但是,首次发现这样的问题,引起了集团的关注。

他们对这笔3万多块钱的帐目进行了仔细的核对,依然查不清楚这笔帐的来龙去脉。

到底是谁经手这笔帐呢?

  [同期声]访某集团总会计师曹华:

我们当时查了以后呢,确认,应该是在他(叶志承)担任出纳期间形成的,这笔未达帐目,时间应该是在1998年,形成的未达帐目。

  [录播]1998年形成的未达帐目,到发现问题时已经躲过了几个年度的例行审计。

企业方面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担心,这后面是不是还隐藏着什么。

  [同期声]访某集团总会计师曹华:

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呢,我们觉得怀疑叶志承有贪污公款的嫌疑。

那么通过我们企业内部的审计,我们企业投资主体聘请会计师来,审计事务所来审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我们企业也没有审问他,隔离他这样的权利,等等这样的权利我们觉得是远远不够的。

那我们企业的负责人以及我们集团公司的财务的负责人对这个问题是高度重视,我们所查的仅仅是这一笔,还可能会有其他方式贪污公款的嫌疑。

  [录播]为了把事情搞清楚,集团马上向思明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报了案。

检察机关对支票的笔迹进行鉴定后,确定字迹就是公司出纳员叶志承的。

于是,办案人员依法传唤叶志承进行询问。

  [同期声]访思明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李双结:

那这个案件一开始,厂方报案的,这个怀疑这个3万多块钱的,他厂方报案的,按现在我们查证的情况来看,就是说还不是,不能够认定是叶志承做的。

  [同期声]访犯罪嫌疑人叶志承

  记者:

当时检察院第一次问话的时候,问你什么样的问题?

  叶志承:

他问我就是一直叫我要交待一些事情。

  记者:

当时检察院怎么说?

  叶志承:

也没怎么说,就是让我交待问题,我就交待了。

  记者:

当时是什么原因?

  叶志承:

有一笔什么款项什么,跟我没关系的款项,然后我刚开始毕竟做贼心虚嘛,我以为是这些问题被发现了,我就把这些问题想一下,反正也整天提心吊胆的,干脆就承认了,检察院也是,跟我做了很多教育,我就把我自己做的事情给承认了。

  [录播]检察机关原本是让叶志承说清楚那笔三万多块钱的未达帐目到底是怎么回事,对这笔帐目毫不知情的叶志承当然也提供不出什么情况,但他随后主动交代的事情却让办案人员大吃一惊。

  [同期声]访思明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李双结:

当时立案的时候就承认了三笔,一共是11万元的贪污公款的数额。

  [录播]从1996年大学毕业后,叶志承就一直在这家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

一口气就交代自己利用职务便利将11万元的公款收入囊中,自然引起了检察机关的重视。

于是,办案人员决定开展进一步的侦查。

  [同期声]访思明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李双结:

他跨年度跨得比较大,数额比较大,年度也跨得比较长,我们就依靠我们的侦查的力量,把他这几年当中所有的帐目搞清楚,查清楚,然后发现他有篡改的,然后把他拿出来,经过他本人辨认。

[录播]由于这家企业是全国同行业最大的食品企业,业务量大,账目也非常繁杂。

办案部门不得不聘请了专业审计机构进行彻底清查。

  [同期声]访思明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李双结:

帐目这一块专业性比较强,要委托审计来做,给我们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里头有把他这几年当中篡改的,篡改什么项目,篡改了多少钱,列得比较清楚,翻过头来我们再对他提审。

  记者:

这个案件涉及到的帐有多少?

  李双杰:

反正是这几年吧,从1998年到2004年吧,这五年的帐,因为他这个企业比较大,发生的数额也比较多,好几箱的帐,都抬过来,一本一本地翻。

  [录播]为了尽快破案,办案部门经过提请批准,把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延长了一个月。

他们核实了叶志承担任财务工作以来经手的所有账目,逐一地与叶志承进行核对。

  [同期声]访思明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李双结:

最后他都承认,那最后认定是39万5。

  [录播]案情基本清楚后,无论是资深的总会计师还是办案人员都对叶志承作案手法之隐蔽感到惊叹,如果不是刻意聘请专业机构单独对叶志承一人经手的账目进行彻底清算,要发现这些问题几乎不可能。

  [同期声]访某集团总会计师曹华:

那如果按通常的我们去查帐的方法来做的话,几乎是不可能查出来的。

  记者:

为什么会这么讲?

  曹华:

我们要查一个企业的帐有没有问题的话,应该是从一个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的事项,这些原始凭证重新来跟他做一次帐,做一次财务报表,才能够发现他帐目里面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有人在贪污公款。

/如果要去查概率的话,应该是2000分之一,你要去查的这一笔帐的话,可能是2000分之一,那你再确认他这笔帐有没有问题,跟我们的电脑去核对,然后把我们下面的原始凭证,我们一张记帐凭证下面有很多原始凭证,把一张记帐凭证跟我们的原始凭证进行核对,再跟我们电脑帐进行核对那这个概率又会低了很多。

  记者:

又会更低了?

  曹华:

会更低了,可能是万分之一。

  [录播]1996年参加工作后,头脑灵活的叶志承就一直想多赚些钱,以后好自己做生意,正常的工资收入自然满足不了叶志承的需要。

于是,他渐渐地盯上了公司的公款。

但是,公司早就针对财务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再加上内部例行检查以及专业审计,叶志承刚开始一直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同期声]访犯罪嫌疑人叶志承

  记者:

你当时怎么发现财务上有漏洞?

  叶志承:

当时因为每次的审计啊之类的,我都跟在那些审计的后面嘛,各个方面情况对财务都比较清楚,一直在这里面涉及面也比较多,所以也比较了解。

  记者:

你怎么发现里面有漏洞可钻的呢?

  叶志承:

他实际上所谓的漏洞就是,业务量比较大,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大的漏洞。

  记者:

就是说大的漏洞没有?

  叶志承:

实际上就是业务量比较大,财务人员的工作量都比较大,然后就没办法顾及那么全面就是了,罐头厂那么大的厂,实际上会计人员比较少,每个人负责的业务量都很大,所以就难免就在每个月业务量那么大的情况下,难免就没办法做到这么细致,就是这样子。

  记者: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没有时间把这个帐很细地过一遍,是不是?

  叶志承:

可以这么说吧。

  [录播]慢慢的,叶志承注意到,公司采用一级核算,采购部门只核对原材料的数量,不核算采购总成本,并不能发现采购账目有没有问题。

而且,财务采用电算化核算,月底或者年终核对账目时,会计、出纳只会核对银行的存款、现金余额是否相符,不可能重新核对电脑帐与实际已经装订好的凭证是否相符。

他盯住了这个套取现金的机会。

  1998年底,股市开始一片红火,叶志承按奈不住心中发财的欲望,为了能在股市大捞一把,他开始动手了。

  [同期声]访犯罪嫌疑人叶志承

  记者:

你第一次往外套取现金是在什么时间?

  叶志承:

是1998年。

但是最早1998年11月吧。

套取现金3万多吧。

  记者:

3万多元你当时用什么方法来套取现金的?

  叶志承:

就用现金支票直接到银行里面提款。

  [录播]1998年7月,叶志承转为担任公司销售会计。

想要套取公款,就必须拿到公司的现金支票以及财务印章。

已经不再是出纳员的叶志承自然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心怀不轨的叶志承早有准备。

  [同期声]访犯罪嫌疑人叶志承

  记者:

你是事先在你做出纳把现金支票截留下来是吗?

  叶志承:

对。

  记者:

你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叶志承:

当时实际上,想法就是说要套取现金嘛,有机会就弄,没机会就没什么,当时就这样子。

  记者:

那你那个现金支票上的章是从哪里来的?

  叶志承:

现金支票的章的,最早的章是当出纳的时候,支票上面已经有盖好的。

  记者:

就是你当出纳的时候,你保管章?

  叶志承:

对,保管的时候,就有这种。

  记者:

你把这个章盖好了?

  叶志承:

嗯。

  [录播]一段时间后,叶志承预留的现金支票用完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同期声]访犯罪嫌疑人叶志承

  记者:

你后来做会计你怎么办呢?

  叶志承:

这些支票是通过后面业务中间,反正从出纳那边盗取的嘛,可以这样讲。

  记者:

支票?

  叶志承:

空白支票。

  记者:

那没有盖章?

  叶志承:

没有盖章,偷盖嘛。

  记者:

偷盖,你把这个过程说一下?

  叶志承:

可能就是通过有时候,业务上面的,因为接触的业务比较多嘛,而且是当会计嘛,当会计会有机会接触到财务章嘛,就拿来就可以盖上去了。

  记者:

那他没有很好的保管吗?

  叶志承:

不是说没有很好保管,有些业务,有些特殊的情况下,有些情况下会接触到这个章,因为同在一个科室里面,业务量又那么多,有可能就会盖上章。

  有了盖好印章的现金支票后,还要知道支票的密码,才能从银行提取这些钱款。

更重要的是,必须取得进入公司记帐电脑的密码,把里面的帐目做平做好,这样才能确保不会东窗事发。

而这两样密码,都不在叶志承的手中。

那么,叶志承又是钻了什么空子,解决这些棘手的难题呢?

  跟踪报道第二部分:

  在上星期天的《检察视点》节目中,我们向您讲述了某公司财务人员叶志承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私自截留和盗取公司的现金支票,从银行提走公款。

那么,叶志承是怎么知道支票密码,轻轻松松地套取现金的?

他又是怎么在帐目上做手脚,顺利地躲过了公司几年来的内外检查和审计呢?

  [录播]1996年被这家企业聘用后,叶志承在生产车间实习了半年就开始担任公司财务部出纳员,1998年7月调整为公司销售会计。

  

  [同期声]采访集团总会计师曹华:

  记者:

那他平时工作表现怎么样?

  曹华:

挺聪明的,做事情反应都比较快,接触一些企业的情况了解情况,反应都比较快。

  记者:

这个怎么能够看出来呢?

  曹华:

具体做财务工作来讲,熟悉起来快,做起来速度,工作效率比较高,人的反应能力,加上工作能力是比较强的。

  

  [录播]先后轮换过几次工作岗位的叶志承对公司的运作流程十分清楚,再加上常年在财务部门工作,同事之间都非常熟悉,相处的也不错,处心积虑要从同事那里盗取支票密码,对叶志承自然是小事一桩。

  

  [同期声]访叶志承

  记者:

那你这个密码是怎么获得的?

  叶志承:

就盗取嘛,就看嘛,看他们的新出纳按密码。

  记者:

你站在旁边偷偷地看?

  叶志承:

对啊,那个变码器自己很熟悉嘛,一看就知道。

  记者:

你怎么个偷看的,采取什么方法,你总要伪装一下?

你以什么借口去偷看他的密码?

  叶志承:

我不要,都在同一个办公室里面,难免会有,工作忙的时候,难免没有注意到旁边人的那个,再说都是自己同事,就这样子偷看到了。

  

  [录播]偷看了进入变码器的密码后,出纳员出身的叶志承对如何通过变码器计算出支票密码自然是再熟悉不过了。

  [同期声]访叶志承

  记者:

你那个变码器是怎么使用的?

直接往里面输入密码?

通过他算出来什么样的密码?

  叶志承:

支票的号码跟支票的金额跟支票的日期,输到支票的变码器里面去,产生一个跟银行相对应的号码,这个号码是人工计算不出来的,必需通过变码器。

  记者:

你偷看的话有没有偷看这个密码?

  叶志承:

对,只要知道密码,因为我曾经做过出纳,懂得操作。

  记者:

知道这样条件,你就可以自己算?

  叶志承:

对。

  记者:

密码器你都可以取得,所有的密码器都是一样的?

  叶志承:

因为变码器是需要密码进入的,所以在保管上面就不是那么好保管,就象电脑一样每个人都要设一个密码,但是你不可能每次把电脑都藏起来,都锁起来一样的道理。

 

 

  [录播]所有这些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后,接下来就是开现金支票到银行领钱了。

  

  1998年11月16号,叶志承使用变码器算出现金支票的密码后,战战兢兢地开出了一张尾号是“6769”的工商银行现金支票,从银行领取了3万2300块钱存入自己的建行卡。

随后便是最为棘手的电脑帐目处理了。

之所以棘手,是因为叶志承自己并没有进入公司这项电脑帐目的权限,他需要的依然是密码。

 

  [同期声]访犯罪嫌疑人叶志承

  记者:

比方你去修改电脑里面的帐目有一些密码,你能进入吗?

你能进入所有的电脑吗?

  叶志承:

这里面的密码,同事经常在一起工作那么久,比较容易取得密码。

  记者:

你这个电脑的密码是怎么取得的,取得得有个方法?

  叶志承:

还是因为平常同事的信任,用久了一般都会知道。

  记者:

你能不能讲一下你修改帐目的方法?

  叶志承:

首先,先用正常的方法做出正确的记帐凭证,然后过后根据需要,进入到电脑帐里面去修改相关数据。

  记者:

你说这个需要就是根据你套取了多少钱?

  叶志承:

对。

  

  [录播]叶志承偷看了出纳员陈某的密码,打开陈某的电脑,按照事先的计划,把45号记账凭证上的10万0361公斤电素铁的价格从每公斤5.2991元改为每公斤5.6211元,同时把原来的总金额从53万1589元改为56万3889元。

但在实际装订的记账凭证里,叶志承并没有另外粘贴上这笔多支付出去的3万2300元的单据。

 

 

  [同期声]叶志承

  记者:

进去时候怕不怕?

  叶志承:

怕,其实我现在看到你们也怕,说真的。

  记者:

那你当时做那个帐的时候?

  叶志承:

怕。

  

  [录播]怕归怕,叶志承心里很清楚,公司的业务量太大,对已经输出的记账凭证,出纳不会再回头核对。

只要在电脑里面把帐目做平,一般不会被发现。

  

  虽然觉得很有把握,但毕竟做贼心虚,第一次拿了这3万多块钱后,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叶志承没敢再有所行动。

直到1999年的9月,叶承志看到没人发现他的所作所为,而且年底的审计也顺利地通过了后,他忍不住又手痒了。

  [同期声]访犯罪嫌疑人叶承志

  记者:

你虚增采购的材料单价,第二笔是什么时间?

  叶志承:

1999年9月。

  记者:

虚增什么单价?

  叶志承:

当时是冻肉的单价。

  记者:

冻肉的单价?

  叶志承:

是啊。

当时1999年现金支票,当时现金支票的号码是2357嘛,提取现金4万9600(元)。

然后1999年9月份,冻肉的单价从6.37(元)修改到6.67(元),相应的原材料的成本就由每吨104万8390.08(元)增加到了109万7990.08(元)。

  

  [录播]按理说,叶志承套取多少现金,总帐上的成本就会相应增加。

为什么没人察觉呢?

 

 

  [同期声]访总会计师曹华:

他当时在做采购核算,这个材料采购业务是非常的多,有时候一笔就是几百万,他加个3、5万进去,在我们产品的里面,每一件产品里面可能就占一分钱,他所贪污公款里的3万5万,在我们产品里面的材料成本只占一分钱,有时候还不到一分钱,你不易察觉。

他在材料成本里面占的很小。

一分钱,有时一分钱还不到,他这个成本的话没有波动异常了以后的,按我们的财务管理制度,采购成本波动3%我们就重点关注,那他这个千分之一都没有,我们没有具体上的比例,可能就是很小的比例,不能够引起企业的重视。

  

  [同期声]犯罪嫌疑人叶志承:

没错,太多了,成本太明显了就会被发现,这样子虚增单价不多,看不出来。

  记者:

就在总量上看不出来?

  叶志承:

对,混在一起的时候看不出来。

  记者:

那几万块钱的差距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叶志承:

它影响到总的产品,只影响到,罐头厂单单马口铁的品种就有50几种,然后每种品种没有办法一样一样地去对,每个月的单价都有所变化,所以一般来说是看不出来的,如果不认真去核对是看不出来的。

  

  [录播]就这样,叶承志先后6次采取篡改采购材料单价,虚增采购成本的做法,将公司的26万5887元装入了自己的腰包。

  

  除此之外,从2000年的6月起,叶志承还采用虚构篡改委托加工材料业务的办法侵吞公款。

  

  [同期声]访犯罪嫌疑人叶承志

  记者:

第一次是在什么时间?

  叶志承:

2000年的6月份

  记者:

当时是什么材料的加工费?

  叶志承:

就是马口铁的加工费,虚增加工费9万5000多,还有第二次是2000年的11月份,虚增加工费3万多,合起来刚好12万多。

  记者:

那这个会不会被人发现呢?

会不会引起总帐的变化?

  叶志承:

情况跟前面的材料是类似的,也就是说有被发现的可能,但是一年几百笔,很难发现的。

  

  [录播]2000年11月23号,叶承志趁出纳不在的时候偷走现金支票,并且偷盖上公章,填写了一张尾号为9415的支票,到银行领取现金3万1156元。

之后,叶承志打开别人的电脑,将这笔委托加工的金额由4228元篡改为35385元,平了这笔帐。

  

  频繁作案且屡屡得手后,叶志承越来越贪了。

甚至连几千块钱也不放过。

有一次,别人报销一笔业务招待费2万4403块钱,叶承志顺手就在电脑帐上把金额改为2万6963元,拿走了虚增的2560块钱。

 

 

  至此,叶承志前后累计侵吞了39万多元的公款,这些钱哪去了呢?

 

 

  [同期声]访叶志承:

当时股市比较红火。

投到股市里面去,去赚更多的钱。

最早的想法就是想套取一部分现金吧,手头没有资金嘛,然后到股市里赚点钱回来再把这个钱给补上。

当时最初就是这样想。

  记者:

你炒股赚钱没有?

  叶志承:

没有。

  记者:

亏吗?

  叶志承;亏。

  记者:

亏多少钱?

  叶志承:

亏很多。

  记者:

多有多少?

  叶志承:

亏了十几万吧。

  

  [同期声]访思明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李双结:

据我们调查,还有他自己本人交待吧,他这个赃款主要是这么三个方向,一个是他用几十万用于炒股,还有用了十多万块钱用来买房产,还有其余部分用来个人消费。

到最后他这个案件到发案以后,我们去调查这个帐户,帐户上只剩下六万块钱,然后我们作为赃款已经给他收缴了。

  

  [录播]有意思的是,就在叶志承提心吊胆的时候,公司里面有个财务科长的空缺需要从财务人员中提拔,叶志承还主动跑到集团财务主管那里,毛遂自荐。

虽然说他的业务比其他竞争者要强,但集团领导察觉到,叶志承作风不是很踏实,于是任用了别人。

并在2003年4月,根据集团公司的财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将叶志承调到集团公司总部担任会计。

  

  没过多久,叶志承看到再也无机可乘,就找了个借口辞职了。

  

  叶志承涉嫌贪污的案件是我市近年来比较少见的利用电算化这种新的财务管理形式进行侵吞公款的高智商犯罪,作案手段极其隐蔽,这也引起了企业的重视。

 

  [同期声]总会计师曹华:

我觉得要预防这种高智商的犯罪呢,首先来讲的话,要从我们的教育,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主要是从我们的道德水平。

第二个来讲,从这个软件技术方面,(应该)能够控制象这类的贪污犯罪,现在的软件做不到,所以我们的电脑里面很多是一个模块一个模块的运行,而且进行重复的输入,这个模块运行的结果要拿出来输入到另外一个模块里面,进行下一步的管理和核算,那这样在每一个模块交换中间,他就有机会修改或篡改,给他犯罪制造一些机会。

而且这个电脑信息化的管理使用以后也会给人造成一种麻痹,他认为他算得就对,而且他速度又是非常的快,又自动生成了很多的报表出来。

第三个来讲呢,要采用一些先进的服务器要随时追踪,及时发现在电脑里篡改记录的痕迹,要加强这些硬件和我们的系统管理,要设置更加严密的这个更加安全的指令口令或者叫密码。

这都需要我们的硬件应该加强。

防备预防这种高智商的作案。

有了这些制度以后,我想这些预防措施之后,我想这一类高智商的,高技巧的这种犯罪才有可能得到预防。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卷走了39万元的公款,躲过几年的检查和审计,并顺利地离开公司后,自以为一切已经风平浪静的叶志承还是在检察机关的审查下露出了马脚。

等待叶志承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