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6970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2.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节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二十四节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四节气.docx

《二十四节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十四节气.docx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后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农历二十四节气

遗产级别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批准文号

国发〔2011〕14号

批准日期

2011年5月23日

形成年代

秦汉

反映

太阳的回归运动,寒暑季节的变化

外文名

The24SolarTerms

项目编号

516X-68

申报单位

中国农业博物馆

起源年代

先秦

划分依据

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1节气含义(二十四节气基本象征)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历”,既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法知识,不知道的人不多。

她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处于各季的中间。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概念含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中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至”意为极、最。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雨连连,冬至雪纷纷。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另有清淡明智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表

立春:

2月4日前后,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 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意思是:

每个节气15天,每个月正好两个节气。

是上半年的节和气的日期分别是6号和21号,下半年的节和气的日期分别是8号和23号,最多相差一两天,阳历的月初是节月末是气,立春是节雨水是气......如2012年的清明节是4月4号与6号比就差两天,2012年的谷雨是4月20日,比21差1天。

中国智慧博大精深,令人叹服。

今天的我们仰望星空、回顾历史,不由得感恩各位祖辈圣贤,他们的智慧,令我们敬佩不已。

2历史起源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来历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每年运行360度,因此分为(共经历)24个节气。

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阳)历中日期基本(相对)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如今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

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较大(闰年13个月)。

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

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5日。

3节气日期

节气太阳黄经度数所在公历日期所在阴历日期*所分三个气候

立春315°2月3——5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330°2月18——20日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惊蛰345°3月5——7日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0°3月20——21日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15°4月4——6日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30°4月19——21日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45°5月5——7日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60°5月20——22日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75°6月5——7日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90°6月21——22日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105°7月6——8日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大暑120°7月22——24日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135°8月7——9日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150°8月22——24日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165°9月7——9日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180°9月22——24日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寒露195°10月8——9日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

霜降210°10月23——24日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225°11月7——8日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240°11月22——23日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大雪255°12月6——8日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冬至270°12月21——23日(苗历新年)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小寒285°1月5——7日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

大寒300°1月20——21日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注:

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2008年冬至为12月21日,但2009年冬至却为12月22日,因为2009年12月21日为苗历十月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是苗历新年。

4划分依据

方法/步骤

《奇门遁甲》是中华民族的精典著作,号称帝王之学,又为夺天地造化之学,也是论天体、人和地球运动规律的科学巨著,而地球的磁场就隐藏在奇门遁甲之中,进而使其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也最为深奥,最为精确实用。

    奇门遁甲,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术数,是一门传统珍贵文化遗产。

    “奇门遁甲”的含义是由“奇”“门”“遁甲”三个概念组成。

    “奇”就是“乙、丙、丁”三奇;

    “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惊、死、开”八门;

    “遁”即隐藏,

    “甲”指六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甲”是在十干中最为尊贵,它藏而不现,隐遁于六仪之下。

    “六仪”就是“戊、己、庚、辛、壬、癸”。

    隐遁原则是甲子同六戊,甲戌同六己,甲申同六庚,甲午同六辛,甲辰同六壬,甲寅同六癸。

另外还配合蓬,任,冲,辅,英,芮,柱,心,禽九星。

根据具体时日,以“六仪、三奇、八门、九星”排局,以占测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在人事关系方面选择吉时吉方,就构成了中国神秘文化中一个特有的门类----奇门遁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奇门遁甲以易经八卦为基础,结合星相历法、天文地理、八门九星、阴阳五行、三奇六仪等要素,是我国预测学中集大成者、是易经最高层次的预测学,因此奇门遁甲自古被称为帝王学。

历代政治家、军事家以及现代企业家把奇门遁甲用于决策,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奇门遁甲,由九天玄女传授给黄帝,黄帝之后,流传至今,是帝王的不传之秘。

古代使用奇门遁甲之术的贤圣们大多是治国平天下的军师,如姜太公、范蠡、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

奇门遁甲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国事、兵法方面。

当今多用于商业发展、市场经营、管理方面,收效非常显著。

在商场如战场的全球化时代,奇门遁甲是中国企业家治胜的秘笈。

  奇门遁甲的长处,在于剖析事理透彻,运用适中的方法统筹一切,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中,奇门遁甲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可以指导我们正确把握机遇、趋利避害。

    二十四节气,是奇门遁甲的基础,诸葛长青将二十四节气的基本内容与有缘者分享。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但却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划分的。

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

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

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

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

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

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

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

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

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

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

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实际是四始八中。

它们是界定四季的。

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

夏季不是热天吗?

,冬季不是冷天吗?

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

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

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

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

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

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

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

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

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

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

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

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

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

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

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

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

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

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

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

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

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

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

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

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

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

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

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

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

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

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

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

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

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

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

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

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

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

所以说:

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

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

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5节气分解(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

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秋季的开始。

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

昼夜平分。

寒露:

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下雪。

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冬至附近天气变化大,提醒亲人朋友注意保暖)

小寒: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立春

立春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干支历的岁首,建寅月之始日;到达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