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840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00以内数的反思.docx

1000以内数的反思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校要举行对外公开课活动,我在接到任务后,进行了一番思索,最后确定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课时。

上课前对这课时内容进行分析,“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认识的进一步学习。

怎样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认识规律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是教学的关键。

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力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建立计数单位“千”的概念,认识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同时,注重数感的培养,结合现实,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讨论,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以往教学的经验中,我发现如果再简单教给学生“10个一百是一千”,已不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了。

因此,这节课上,我准备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建立1000的数感上,让学生自己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

整个过程是:

估数——验证——交流——再验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程标准》提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让学生在借助小棒、黄豆、纸张等数数过程中,发现如果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计数单位已远远不够。

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会想到需要新的计数单位“百”。

当学生的思维有了碰撞,就很自然地渗透到“10个一百是一千”。

通过估一估、想一想、数一数,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观察交流。

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给学生交流学习的机会,可谓一举数得。

经过几次试教,指导老师提出了不少意见。

第一次试教时,我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读写及感知数的组成时是这样的:

一、认识1000以内的数

师1:

老师手里有3张卡片,谁能帮助老师把这3张卡片组成一个3位数?

(9、0、1)

生:

生尝试书写,请一生板演:

109、901、190、910。

师2:

谁能读出这些数?

师3:

小朋友真的很厉害!

我们只学过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些比100大的多的数也能读出来啦!

二、感知数的组成

师1:

那这些数你们知道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板书)

请多个学生说说,同桌互说。

(每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师2:

老师有个疑问,109的1和9与901的1和9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为什么?

师3:

老师又想问了,这里的0可以不写吗?

为什么?

师4:

小朋友们真聪明,能真正理解了这几个数的组成了。

师5:

现在,老师换个卡片,给那些刚刚没有发过言的小朋友一次机会,这3张卡片又会组成哪些三位数呢?

(919、199、991)

师6:

请学生说说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师7:

现在增加些难度,不用卡片直接说说。

901往后数一个数是多少?

有没有意见?

……

比190大一个数是多少?

有没有意见?

……

109往后数是多少?

(110)怎么会变成110了呢?

和前面说的规律不一样了吗?

讨论一下,怎样说的清楚?

……

上完课后,指导老师就对我说,第一部分的学习太过程序化了,有一种机械学习的味道,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浓,也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一想,是啊!

这与我的教学目标并不符合。

如何修改呢?

在经历磨课中,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大胆的尝试了另一种教学方法。

我先请小朋友画10个小方块,请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接着请小朋友画26个小方块和100个小方块。

在完成任务之后,请小朋友说说画的方法,谁能画的又对又快。

交流时,主要让学生说出计数单位,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最后再数300个小方块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想到一百一百地数。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画图上花的时间太多,失去了学习的意义,虽然学生体验感知的部分还可以,但是总觉得学生不在这个理念上。

在经过教研室胡老师的指点后,我们决定还是采用直截了当进入课题的方法比较好。

因为,这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放在数感的培养上,对数的组成学生已有经验,只要稍微点拨一下即可。

所以,在教学第一部分时,不需要太“花俏”。

于是,重新进行了思考,改变教学思路,就有了第三种方案。

一、认识1000以内的数

我们曾经学过100以内的数,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100以内的数呢?

说说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考试的分数、马路上的限速、我们班共有50人)

我们班里一共有50位同学,可以怎么数呢?

对!

数的方法有很多,大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数的方法。

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

比如,老师知道二

(2)班也有50位同学,和我们和起来一共有100位同学,这个数,我们一般是怎么数的呢?

(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100)。

(板书)

看来100以内的数小朋友们已经掌握的不错了,生活中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的数,等着我们去研究呢!

比如老师知道二年级三个班的同学有这么多(148人),这个数你们会读吗?

(读作:

一百四十八)

小朋友真厉害,比100大的数也会读啦,那这个数到底有多少呢?

小朋友能在老师给你们的方格图中圈出来吗?

请小朋友拿出方格图用铅笔圈出这个数。

我们一起比一比谁圈地快,并且说说你是怎么圈的?

说说你是怎么圈的?

投影学生圈的方法。

(你是我们班里画的最快的同学,你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

你们是这样圈的吗?

谁能再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说。

齐读组成。

148是由1个百、4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

(板书)

像这样的数生活中还有很多。

……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课,让我又收获了不少。

虽然说教无定法,但从中学习到的知识,获得的经验是难得的。

在每一次的试教中,总能让我收获不少。

珍惜每一次机会,让自己在不断摸索中提高,这是我成长历程中宝贵财富!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

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数学意义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与教学材料、教师等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新的数学知识、技能与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经历学习过程,融情感态度的培养于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成为我执教的《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的首要任务。

课中我创设了“数方块”这一情景,具体做法是:

出示画有100块方块的学习计数卡,让学生去数有多少个?

然后追问是怎样数的?

要求每位学生能通过动口、动手等操作活动来勾起对10个一是10、10个10是100的旧知的回忆,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唤起对新知学习的欲望,“数100个方块到底有什么作用?

”学习动机的正确把握是理解1000这个数的含义的关键。

我乘胜追击,同桌合作,将两人手中所有的方块计数卡合起来,再次数一数有多少块方块。

学生的活动是:

1个百、2个百、3个百。

10个百地活动开了。

有的说我手中的是5个百加上你手中的5个百就是10个百,这儿共有1000块。

简单的计数卡,通过合作,感受到1000就是通过一百一百地数,数出10个而得到的。

与一年级建立的10的概念,100的概念的方法一样,只是今天学的数要比以前的多得多。

而后,我邀请学生一百一百地数,学生数,老师将一张张平面的有100个小方块的计数卡贴在黑板上,慢慢地,平面发生了变化,成了一个大的正方体,从而再次感受到1000块方块就有这么多。

课件出示:

从1个小方格变成10个小方块,再10个10个地变成100个,再100个100个地成为了1000个。

此时的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对1千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进行了一次清晰地梳理,重点的落实到位,渗透了十进制数之间的进率。

对1000这个概念的构建是合理的,有效的。

“数”方块贯穿于整个概念学习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掌握了学习数的数学思考方法,初步建立数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让学生经历了1000数概念建立的过程,并切实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

数数是本节课的难点。

特别是接近整百数时的数数则是难上加难。

因此利用计数器数数是本节课中的一个亮点。

凭空地从385数到400对学生来说不难,难的是将数与数的意义有机结合。

利用计数器可以突破数数的难点:

其1:

让学生通过边拨边数操作,真正理解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十位不够向百位进1,则哪一位上的数满10向前一位进1的原因。

其2:

则可将数与计数器上的数位、数位上的数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他今后学习具体数的组成及意义、读写法相对容易,更远的,比万大的数的学习也可以此来仿效。

因此计数器这一学具的有效利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将1000数的概念的建立、数数及数的组成、读写法有机整合又是本课的一大特色。

教材安排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读法与写法为一节课,而我将两课时进行整合。

改造、重组后的学习材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计数单位“千”的同时,借用计数器,随机介绍了数位、数位顺序,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的认知不再是孤立的无序的,认识数位顺序的提前为下面的认读做好了铺垫,其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我创设了打靶游戏这一情境,例如:

课件演示,打一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当第一次打靶完成后,问:

打了多少分?

你会写吗?

怎么读呢?

331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此设计正因为有了前一操作(计数器上拨珠)的铺垫才有读法、写法意义新知的落实。

教材这样整合,顺着这些学生的思路安排了教学顺序,把握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了从原来的知识结构中提取相关的知识经验,通过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本课中,从概念的发生到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也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体现,但课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当学生借用计数器数数时,有很多中差生看着计数器不知所措,即便是老师个别辅导,他也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对于数数这一难点该如何更好地突破?

是在课前复习100以内的数多数几遍?

还是删掉读写更恰当?

课中学生生成的部分较少,是否每一节课中都要凭借学生的生成而来判断学生学习的效率呢?

还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良好平台,让其良性发展?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

它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本教材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让学生认识更大的自然数。

同时,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是学习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课时教材分析】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页的内容。

对于本课时的教材分析主要有:

  

一、定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更大的数的组成,发现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的关系。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感悟到数较大的数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

认识“千”后,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数数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练习第68页“做一做”是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内容,这是数数的一个难点,教师要做好恰当的引导。

  

二、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千以内各数的认识和读法。

难点有:

(1)掌握千以内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内容(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三、定教学目标  

1、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 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处理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千以内数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时重要的数的概念。

我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优化知识结构,设计教学内容。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材的设计上要让学生体会到,一方面,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与数有关,利用数可以进行简捷而丰富的信息交流。

  

教学时,我把本是体育馆的情景图改成了校运动会的开幕式,因为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县城学生,我认为他们对本校情况的生活信息更容易接受与理解。

也就是说,我本着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物出发来认识数。

同时,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也是从大量的生活例子中收集有关数的知识,使学生对数的产生与作用有了更好的体验。

  

二、组织数学活动,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要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

教师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

  

如何使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和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思考和探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例1时,我的设计是从1000的认识出发,并在1000的表象中去回顾一十、一百的数法。

也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自己体会、自己发现:

数数,除了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

并让学生思考“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数数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发现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的关系。

  

最后,这些数数的方法,数的组成规律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自己操作探索过程中自己感悟,自己总结。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 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

千以内各数的认识和读法。

  

教学难点:

千以内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数的数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情境图(校运动会开幕式)  

(1)观察,介绍图中所发生的事情。

  

(2)提出问题:

猜猜开幕式上大约有多少人?

  

2、揭示课题  

二、借助学具探究新知  

(一)1000的认识  

师:

老师这里有1000根小棒,你会数吗?

怎么数?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多少?

(10个一是一十)【板书】  

电脑出示: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

  

2、我们一个一个地数,数出了10,接下来能快速数出100吗?

怎么数?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十是一百)【板书】  

电脑出示: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怎样数更大的数?

(同桌交流)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

(1个一百是一百,2个一百是二百,3个一百是三百,……9个一百是九百,9个一百再添上一百就是一千。

一千里面有几个一百?

)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  

电脑出示: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师:

“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

  

(个或一、十、百。

)  

4、计数器上表示一千  

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一千吗?

一百一百数到一千,千位上这一个珠子是怎么来的?

  

(二)十进制关系  

观察屏幕上的三句话。

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  

小知识:

十进制是以10为基础的数字系统,用不多于10个号码,代表一切数值,不论多大,以进1位表示10倍,“十进”即满十进一。

(电脑插件)  

(三)数数  

师:

我们已经能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了,接着我们一个一个地数,会吗?

  

1、从一百九十八起,数到二百零六。

  

2、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

  

小结:

在数数时,当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贴近生活巩固新知  

1、生活中的数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1000以内的数,其实,这样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

(1)海龟的寿命最长可达152年,是动物中的老寿星。

(2)一只蜻蜓1小时能吃840只蚊子。

(3)长江三峡全长 193千米 ,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4)上海东方明珠塔高 468米 ,是亚洲第一高塔。

  

2、我会猜  

(1)我们的这个大教室能坐几个人?

  

(2)1000元钱大概能买什么?

  

(3)我们学校二年级段有几人?

  

(4)图书馆中有几本书?

  

3、我会找  

下课后你们也去生活搜集几个1000以内的数,同学之间交流交流,增长一些见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者:

沈慧娇文章来源:

横溪中心小学点击数:

836更新时间:

2008-12-1716:

36:

4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下册)》第68页的内容。

  

【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在现有基础方面: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以及家长的一些教学,部分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已十分熟悉,而且学生对“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的十进制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学习动力方面:

二年级学生处于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自觉性很差,动力明显不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能力方面:

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间不长,他们思考、观察、表达、练习、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2.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千以内数的认识,同时,它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要为学习10000以内数的认识做好铺垫,因为,1000或10000都是比较大的数,在学生的认识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能尽快的建立起大数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格外重要。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的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算。

  

本课只要让学生经历1000内数数的过程,并在操作过程中感受更大的计数单位“千”产生的必需性,体会数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发现“千”、“百”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还要会数千以内的数。

再者,学生对“拐弯处”的数法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这部分教材是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课题之一。

在这一阶段给学生打好基础,对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处理】  

本课教材就安排了例1和做一做。

例1通过数由1000个小立方体组成的大立方体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数数,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更大的数的组成,发现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的关系。

并利用“小精灵明明”引出问题“怎样数更大的数”,引导学生动手试一试。

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

一个一个地数,10个小正方体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从而认识计数单位“千”,进而发现“十”“百”“千”等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做一做中安排了两道数数的题目。

  

对于教材的安排,我做了以下几点处理:

  

1.例1是让学生数大立方体,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其次是没有这么多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少了动手数数的过程,也就意味着感性认识不丰富,其理性认识也不深刻,也影响了学生数概念的形成。

所以,我充分利用实物——豆子,通过让学生从猜到数的过程中,丰富学生数的表象,为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那么对于例1的数大立方体,我觉得素材很好,很能反映一个一个地数,10个小正方体是“ 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于是我把它拿来当作习题,这样处理,我觉得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理解。

  

2.教材的练习就是两个数数题目,我觉得比较单调,乏味。

为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像数数、填写开放题等,并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的练习层次分明,富有生活味。

  

3.在教学中,我力求增加感性材料,如1000颗豆子、1000粒米、1000张纸等生活素材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使学生能深刻地认识1000。

  

4.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了计数器,这在教材中是没有安排的。

我通过“实物——计数器——抽象的数”的教学程序,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促使学生对1000的自然生成。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1000内数数的过程,并在操作过程中感受更大的计数单位“千”产生的必需性,体会数的产生和作用。

  

2.通过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千”,发现“千”、“百”、“ 十” 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掌握“百”和“千”的十进制关系。

  

【教学难点】“拐弯处”的数法。

  

【教学准备】豆子、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出示一盒豆子,让学生猜大约有多少颗?

  

学生猜后,指出是1000颗。

  

师:

怎样知道它是1000颗?

  

(让学生进行方法讨论。

预设:

学生可能会说一颗一颗地数,也可能会说十颗十颗地数……)  

2.师演示一颗一颗地数,学生边看边数,数出十颗,引出不太合理——要花大约23分钟。

同时复习在计数器上怎么数。

得出10个一是十。

(同时板书:

10个一是十)  

3.由一颗一颗地数不太现实得出一小杯(10颗)一小杯(10颗)地数。

师数了10小杯刚好倒满了一大杯。

问:

你发现了什么?

引出10个十是一百。

(同时板书:

10个十是一百)  

4.问:

那这一盒豆子怎样数比较好呢?

  

(学生可能会说一百一百地数)  

追问:

为什么?

  

再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

  

问:

1000在计数器上怎么拨呢?

  

问:

为什么一个珠子就能代表一千?

(引出千位上的一个珠子就是一千)  

问:

那一千又是怎么写的呢?

(让学生结合计数器写数)  

追问:

1000后面3个0什么意思?

  

同时引出课题。

  

二、动手操作,建立1000的数感  

1.数小组的豆子  

师:

大家都有一碗豆子,而且都比1000多,请小组合作数出大约1000颗的豆子?

  

要求:

(1)请小组同学先商量怎么量。

(2)请每组的1号同学量,其他3位同学大声地数出来。

(3)请每组的2号同学把盒子的盖子盖好,并把这一盒豆子放好,各小组的4位同学摸摸这一盒豆子,感觉1000颗豆子的大小。

(4)请每组的3号同学介绍你们这一组刚才是怎么量的?

(得出10个一百是1000,同时板书:

10个一百是一千)(5)请每组的4号同学把盒子与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