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8787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发育现象称为春化现象

14作物的需水临界期:

作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不同,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

15营养临界期:

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常有一个对某种营养元素需要量虽不多但又很迫切的时期,称为作物的营养临界期。

16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在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的某一时期,作物对养分的要求,不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吸收速率上都是最高的。

此时使用肥料所起的作用最大,增产效果也最为显著。

这个时期就是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17光周期现象:

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受日照长度的影响或受昼夜长度的控制,作物发育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18土壤肥力:

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土壤能经常不断地、适量地给作物提供调节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19种植制度:

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

20混作:

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混合种植的方式。

21间作:

在同一田块内,同一生长期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的方式。

22套种:

在前作物的生长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23连作:

即连年在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

24轮作:

指在同一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

25复种:

是指一年内同一田地上收获二茬或二茬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6单作:

在同一田地、同一季节种植同一作物的种植方式。

27土壤耕作:

是根据对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特性,应用机械方法改善土壤的耕层结构和理化性状,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消灭病虫杂草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措施。

28杂种优势:

两个遗传性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F1),其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品质等方面都比双亲优越,这种现象叫做杂种优势。

29作物布局:

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的分布:

是指作物通过扩散,并在不同地理区域位置上种植后的空间配置情况。

30作物生长:

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作物育种:

是研究改良作物遗传性状,特别是改良经济性状,使之更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理论和技术。

二、简答题

一、现代农业的特征概括起来:

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市场化

1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2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3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4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

二、农学的性质(特点:

生物性、复杂性、实用性)

1农学是为发展种植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农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经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性学科。

3农学是必须兼顾作物生产和环境安全的一门应用生态科学

三、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1人多耕地少,人口压力大2农业经营规模小,设备差,农业经济落后

3农村经济地区差异大4资源分布不均匀,自然灾害频繁

四、作物生产发展对策

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1)耕地资源

(2)水资源

2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复种指数,二是提高作物单产

3调整粮食发展战略

(1)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2)开发新的食物源

五、影响作物生育期的因素

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栽培措施

六、种子休眠及其解除

种子休眠:

是指具有活力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而不萌发的现象。

休眠是作物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

休眠的种子对不良环境尤其是寒冷和干旱的抵抗力较强。

种子休眠的原因有:

1种皮厚,透气差由于种皮厚或构造致密,水分和氧气不易进入种子内,种子内的二氧化碳也不易排出,使种子处于休眠状态。

例如,豆科作物中的蚕虫、绿豆等种子。

2胚未发育完全有些作物的种子在脱离母体时,胚发育尚不完全,这些种子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贮藏,待胚完全长成后才能发芽。

例如人参、银杏的种子。

3后熟作用未完成有些作物的种子收获后,需要经历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生理上的成熟,这一过程叫后熟作用。

种子经过后熟作用以后,吸水量增加,各种酶的活性增强,呼吸作用加强,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含量下降或转化成其他物质。

需经后熟才能萌发的种子有茶、黄瓜、棉花、小麦等。

4抑制物质的存在种子在成熟过程中,产生一些抑制种子萌发的化学物质,例如有机酸、生物碱、酚类、醛类等。

这些有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有的存在于果实的汁液中,如番茄、黄瓜、西瓜等。

有的存在于种子内。

如苹果、桃、李、杏等。

种子休眠的解除为了做到适期播种,促进种子提早萌发,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除休眠。

对于厚种皮、透性差的种子,可采取机械摩擦、加温或强酸处理等方法,种皮破损后可提高种皮的透水和透气性能。

因胚发育不完全和后熟作用引起休眠的种子,常采用层积法、变温处理和激素处理等方法解除其休眠,层积法主要用于林木和果树种子,是将处理的种子与湿砂分层堆积,温度保持在0~5℃,堆放1~3个月。

农作物常采用晒种或化学药剂处理等方法,促进种子后熟的完成。

对因抑制物质的存在而引起休眠的种子,采用水浸泡、冲洗、高低温和生长调节剂处理等方法解除其休眠

七、根的生长发育

双子叶作物根系为直根系、单子叶作物根系为须根系

八、产量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1、产量因素的相互制约2、产量因素的相互补偿

九、提高产量的方法

1适宜的光合面积2提高光合强度3有效的延长光合时间4减少消耗5提高经济系数

十、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1是漏光损失2反射和透射损失

3光饱和现象4环境条件不适宜

十一、源、流、库理论及其之间的关系

1“源”是指光合产物供给源或代谢源,是制造和提供养料的器官,主要指叶、茎为主体的全部营养器官

2流是指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

它与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转速率有关

3库是指光合产物的贮藏库和代谢库。

主要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及其接纳养料的能力。

也就是接纳或最后贮藏养料的产品器官

关系:

1从源与库的关系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2库对源的大小和活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3库、源的大小及其活性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起着“接力”和“推力”的作用。

4源、库、流在植物代谢活动和产量形成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三者的发展水平及其平衡状况决定着作物产量的高低

十二、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光能利用率)

1选育高光合效率的品种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3、降低呼吸消耗

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

十三、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栽培技术4病虫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十四、提高作物群体内CO2浓度的途径

1改善群体冠层内的通风条件,加速空气CO2与群体CO2浓度的交换速率。

2土壤增施有机肥料或碳酸氢铵,增强土壤CO2释放量以提高冠层内CO2浓度。

十五、间、混、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增产合理的间、混、套作比单作具有增产的优势。

从自然资源来说,在单作的情况下,时间和土地都没有充分利用,太阳能、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有一定的浪费,而间、混、套作构成的复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作的不足,能较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转变为更多的作物产品。

从社会资源利用来说,我国人多地少,劳力资源丰富,又有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实行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多余劳力,扩大物质投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劳动集约、科技密度的集约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上,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

2增效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之间的有利关系,可以用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多的产品输出。

间、混、套作是目前许多地区立体种植、提高种植业效益的技术手段。

3稳产保收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复合群体内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

4协调作物争地矛盾间、混、套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粮食作物与棉、油、烟、菜、药、绿肥、饲料等作物间以及林果之间的的矛盾,促进多种作物全面发展。

十六、间、混、套种增产原理及技术

1利用不同作物的互补关系,充分利用了光热资源

2利用不同作物的互补关系,充分利用了土地

3利用时间上的互补,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4发挥作物分泌物的互利作用

技术:

1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确定作物种类的原则是“生态上大同小异、生物学上互补有利、生产管理上方便容易”。

2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田间配置是间套种植方式中重要的技术环节,建立合理田间配置,必须坚持3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保证生产目标的完成,有利于解决作物争肥、争水、争季节的矛盾,有利于田间管理措施的实施3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技术

十七、轮作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1提高作物产量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降水和光、热等自然资源,又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具、肥料、农药、灌溉用水以及资金等社会资源,还能错开农忙季节,均衡使用劳畜力,做到不误农时和精细耕作。

2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不同类型的作物轮换种植,能全面均衡地利用土中各种营养元素,充分发挥土壤的生产潜力

3减少病虫害抗病作物或非寄生作物与容易感染病害的作物实行定期轮作,可以消灭或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从而减轻作物因病害所受的损失。

种植抗病作物或非寄主作物时,病菌没有寄主而减少或死亡。

4消除土壤有毒物质轮作能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消除有毒物质。

某些作物根系分泌物及作物残余物分解的有毒物质能引起自身中毒,而对另一些作物又可能无害,甚至成为其能量、养料的来源

5减少田间杂草为害作物的杂草,其生长季节、生态条件及生长发育习性,都与所伴生或寄生的作物相似,有时连形态也相似,不易根除。

十八、作物耕作的任务及作用

1改善土壤及耕层结构2创造深厚的耕层和适宜的播床3清除残茬杂草肥料,消灭病菌

十九 作物生产技术要点

1播种与育苗移栽2合理施肥3灌溉与排水4植物生长发育调控

二十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应用

1植物生长促进剂2植物生长抑制剂3植物生长延缓剂

二十一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1增施有机肥料2种植绿肥3作物秸秆还田4合理轮作,用地与养地结合

二十二害虫的防治原理及方法

害虫的防治方法分为五大类,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要全面有效地解决虫害问题“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政策

二十三作物布局的原则

(一)生态适应性(作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二)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自给性生产需要,即直接用于生产者吃穿用烧等各种产品;

二是商品生产需要,即市场经济需要

三)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可以改善作物的生产条件如水利、肥料、劳力和农机具等,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解决能不能种植某一作物的问题。

二十四、影响作物生产的环境因素

1气候因子(光照、温度、水分、空气资源及活动现象)

2土壤因子(土壤的理化性状、土壤肥力、土壤生物结构)

3生物因子(除作物本身外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种类及活动现象,有害有益)

4人为因子

三、填空题

1现代农业的特征概括起来:

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市场化

2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

作物特性、自然条件、社会需求和生产技术、人们的习惯

3世界三大粮食作物:

玉米、小麦、水稻

4肥料三要素:

氮磷钾

5按作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性可以将作物分为:

短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定日照作物

6C3作物的特点:

光补偿点高,光饱和点低——产量低

C4作物的特点:

光补偿点低,光饱和点高——产量高

7作物的繁殖方式分为: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8根的主要功能:

吸收、输导、支持、合成、储藏

茎的主要功能:

支持、运输、储藏、繁殖

叶的主要功能:

光合、蒸腾、繁殖、吸收作用

叶由叶片、叶柄、托叶组成,叶一生经历分化、生长、功能、衰老四个阶段

9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干物质量。

经济系数也称收获指数,是作物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值。

经济系数高经济产量不一定高。

经济系数反应作物光合产物的分配比例。

10光合作用是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作物品质分为粮食作物(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和经济作物的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

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是形态指标和理化指标。

11红、橙光被叶绿素吸收最多、光合活性最强,为生理有效光;

绿光被作物叶片反射和透射,很少利用,为生理无效光。

蓝紫光、青光抑制作物体伸长、红光促进作物体伸长;

紫外线抑制作物体伸长、促进花青素形成,红外线促进作物体伸长、促进种子萌发。

12作物的需水特性分为:

生理需水和生理需水

13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部分组成

14温度三基点温度:

最适温度:

作物生长发育最快要求的温度

最低温度:

作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起点温度(低限)

最高温度:

作物生长发育所能承受的高限温度

15土壤质地中壤土类最好,团粒结构是土壤结构中最理想的一种。

16从化学元素看,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主要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是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7不同作物的营养临界期有差异:

多数作物的磷营养临界期都在幼苗期、作物氮营养临界期一般比磷营养临界期要稍晚一些,往往是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期、作物钾营养临界期的确定有一定难度

18复种指数: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收获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复种的意义:

1扩大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年产量2调节土壤肥力

3保持水土4缓解作物争地、争时、争肥矛盾5有利于稳产

19在单作时,南北行向比东西向增产,但在间套作时,为了取得两种作物丰产,缓和作物争光矛盾,东西行向在一定情况下对矮作物有利

20施肥要做到看天、看地、看苗、瞻前顾后,综合考虑。

21施肥的基本原则:

1、用养结合的原则2、需要的原则3、经济的原则

22肥料的种类一般分为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三类

23有机肥料适合各种作物和土壤,常用作基肥施用。

氮肥可分为三类,即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

硝态氮肥不易被土壤胶粒吸附,因此,不能用于水田,也不宜作基肥和种肥。

尿素在水田中施用后,不宜立刻灌水;在旱田施用,也要注意深埋和覆土,防止转化碳酸铵后挥发损失。

磷肥分为水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不溶于水,能被弱酸溶解,逐渐被作物吸收,肥效缓慢、持久,适合作基肥。

钾肥在沙地可采用分次施用,防治肥料损失。

氯化钾价格低,但有些作物忌氯,如烟草、马铃薯、甜菜等,只能施用硫酸钾。

24、常用肥料所含三要素的有效成分来命名。

如15-12-10表示肥料中含氮15%,P2O512%,K2O510%;15-12-10-1.5Zn表示含氮15%,P2O512%,K2O510%;和锌1.5%。

25、植物激素分为: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

26、害虫的防治方法分为五大类,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政策。

27、不同种植方式的田间配置差别很大,确定合理田间配置的原则是瞻前顾后、兼顾左右、便于管理、增加密度、保证产量。

确定作物种类的原则是“生态上大同小异、生物学上互补有利、生产管理上方便容易”。

28、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划分常以花芽分化或抽穗分化为标志。

29按作物的亲疏关系进行分类。

以界、门、纲、目、科、属、种为分类的各级单位。

30、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作物生长的周期性2作物生长的极性现象3作物的再生现象.4生长的昼夜周期

31、按用途和植物学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分类:

(一)粮食作物(3类)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

(二)经济作物(工业原料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类作物

香料作物(三)绿肥及饲料作物(四)药用及调味品作物

32、短日照作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时,由于北方生长季节内日照时数比南方长,气温比南方低,往往出现营养生长期延长,开花结实推迟的现象,要选择生育期短的品种。

反之,短日照作物由北方向南方引种时,要选择生育期长的品种。

33、长日照作物正好相反,由南向北生育期缩短,由北向南生育期延长,应选择适合的品种。

34光周期现象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引种、控制花期、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35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蓝光对蛋白质的合成有利,紫外线照射对果实着色起良好作用

36作物育种的方法:

引种、系统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生物技术育种

论述题

1作物生产的特点

(一)严格的地域性

由于不同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水分、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各异,作物的种类以及品种也不相同;再加上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生产条件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所有这些构成了作物生产的地域性。

因此作物生产与工业生产很不相同。

工业上,一条生产线在A地适用,在B地也适用。

但在农业生产上,在某一地区适宜的作物种类、品种或栽培措施,在另一地区就不一定适宜。

如北方的春小麦蛋白质含量高、品质好,但引到南方种植时,则表现为成熟延迟,产量低、品质差;又如北方的冬小麦品种,引种到南方后,就有可能不抽穗成熟。

因此,在作物生产上,特别强调因地制宜。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二)明显的季节性

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如温、光、水、热等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

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性的强烈影响。

作物生产必须掌握好农时季节,否则,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

如浙江的慈溪大白蚕(蚕豆)10上旬播种时,产量可达158kg/亩,但到11月中旬播种时,产量只有25kg/亩。

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晚种一休,秸矮二指,晚种一天,秸矮豆扁;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苗正当时。

(三)生长的规律性

作物是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在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长期进化中,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了显著的季节性、有序性和周期性。

(四)生产的连续性

作物生产要有全局的观点,对土壤进行合理使用,做到前季为后季,季季为全年,今年为明年,这样才能持续地高产、稳产。

(五)作物生产的综合性

作物生产是生物体、环境和人的措施三者综合的过程,而三者都各自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和因素,各种不同的因素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某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因素,从而影响到整个作物生产。

因此,在作物生产中,技术措施的实施,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增产效果,还要考虑该措施对整个作物生产乃至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2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

1.生产率目标

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可来自两个途径:

一是通过改善和提高作物的管理水平以及选用抗虫、抗病和抗各种不良环境的品种,从而缩小现实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提高产量的措施主要依靠综合的栽培管理技术的改进与应用,包括养分管理、水分管理、土壤管理、综合的病虫害防治、作物高产适用种植技术等。

二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

2.可持续性目标今后的农作物生产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要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农业环境和资源。

要继续发展良种、化肥、灌溉和农药等行之有效的技术,但这些技术必须根据持续性目标进行改进,并开发出新的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技术。

3.营养安全目标国际上关于农产品安全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饮食能量安全转向能量安全和营养安全的结合。

因为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营养学家发现,在以往作物品种改良中没有同步改善营养价值,致使许多品种产量很高,但微量元素含量很低,这些高产作物品种的推广,取代或减少了那些富含铁和其他微量营养的传统作物或品种,致使世界上40%以上的人口已受到微量元素缺乏的影响。

今后农作物生产应全面实现产品安全、环境安全和营养安全。

4.经济高效目标像其他经济活动一样,作物生产必须服从本身内在的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做到生态、技术、经济上的统一,形成效益型的生产结构。

在稳定粮食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生产,推广应用简化轻型栽培技术等提高作物生产的效益。

一名词:

1.生态型:

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2.作物发育:

作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质变的过程。

3.顶端优势:

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4.经济产量:

指单位面积上所收获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

5.土壤结构:

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与组合形式。

6.土壤肥力: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7.混作: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种在同一块田地上的种植方式。

8.连作:

指一年内或连年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的种植方式。

9.种子产业

10.杂交育种:

指不同种群、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进行杂交,并在其杂种后代中通过选择而育成纯合品种的方法。

11.生活型:

12.作物生长:

13.作物温光反应特性:

14.生物产量:

15.土壤:

指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6.种植制度:

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

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17.复种:

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连续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8.轮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

19.杂种优势:

两种遗传基础不同的植物或动物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各种性状均优于杂交双亲,比如抗逆性强、早熟高产、品质优良等。

20.病害:

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

二填空

1.农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因此农学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业。

目前,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是玉米和水稻,其次是小麦和油料作物。

2.在作物信息技术中,以3S(GIS、GPS、RS)分别是指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

3.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4.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可分为C3、C4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

5.大豆是人类主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其营养丰富,用途广泛。

起源于中国,但在美洲有较大发展。

6.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7.有些作物的种子即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正常萌发,这一现象称为休眠。

8.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及空气。

9.仙人掌类作物肉质部分器官是茎,其上的刺是变态叶。

10.作物的根系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两大类。

11.按芽所形成的器官不同可分为枝芽、花芽和混合芽。

12.单子叶作物叶脉的特征是平行脉。

13.桃的食用肉质部分是果皮,桃仁则是胚。

14.各种作物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作物对温度要求的三基点。

15.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5大类群。

16.钾肥的主要品种是和。

17.按土壤中各粒级的构成情况,可以把土壤质地分为3类,即砂土类、壤土类、黏土类。

18.地面灌溉按其田间工程和湿润土壤方式又可分为淹灌、畦灌和沟灌。

19.种子市场由、、三个要素构成。

20.两种肥料同时施用对作物的效应要大于每种肥料单独施用时作物效应的总和,称为养分的协同作用;二者共同效应小于二者单施效应之和,称为养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