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02397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7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docx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

  

课前导语

时间洗尽铅华,岁月催生白发。

物是人非,伤感满怀。

感时伤事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词人常因一事而发感慨,抒写心中的感慨。

常见的有春花秋月中的人生感怀,吟咏风物中的遣怀寄慨,怀古咏史中的兴亡之感和亡国之痛的哀吟等。

理解这类词,要结合作者及创作背景,弄明白感慨的缘由,体味词人寄寓的真挚情感,学会分析情感的表达方式。

通过朗读、品味、联想,体会宋词的抒情手法和词的意境美。

学习本课,学会在细致的观察中融入观察者的情感,做到物我相融地表情达意。

蝶恋花

一、词人名片

柳永(?

—约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更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人称柳七。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属福建武夷山)。

初考进士,未取。

五年后再考又未取。

他忍不住发了牢骚,写下了著名的《鹤冲天》,广为流传。

三年后再考,好不容易过关,发榜前却被宋仁宗给勾掉了,绝望之极,流落民间,专写歌词。

47岁,终于登进士第。

曾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晚年流落不偶,病疫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寄柩僧寺。

二十余年后,王安礼知润州,出资葬于北固山。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专业”作家,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是婉约派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词长于铺叙,工于写景言情,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流畅自然,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有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其词反映了中下层市民和自己身世穷愁之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有《乐章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

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原名三变。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妓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以擅长写“淫冶讴歌之曲”闻名,他写了一首《鹤冲天》,末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据说考进士时,曾因此而被宋仁宗黜退: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致使仕途坎坷。

此后柳永便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三、文题背景

蝶恋花,《彊村丛书·乐章集》题作《凤栖梧》,是同一词调的别名。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一首怀人之作。

这是一首表现刻骨相思相恋的情歌,表达了主人公为爱情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词,感知词的内容。

伫倚/危楼/风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

草色/烟光/残照/

,无言/谁会/凭阑/

 拟把/疏狂/图/一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

衣带/渐宽/终/不

,为伊/消得/人/憔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体会词的感情,把握词的韵律,并背诵默写其中的名句。

提示 《蝶恋花》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词中最能表现主人公主要情绪的词语就是“春愁”。

表现愁苦无法排遣的句子是: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词中表现了主人公对思念无怨无悔的句子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诵读时应从理解该词的意象着手,通过对情景交融艺术特色的把握和对该词佳句的理解,以求准确把握诗人传达出来的感情。

二、悟读,诗情画境

我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

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会理解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作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

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古人作诗填词,很注意锤炼句子,所谓“一句之灵,能使全篇俱活”。

指出柳永《蝶恋花》的佳句,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 《蝶恋花》的词眼就是最后两句。

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两句词非常警策,不仅写出了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而且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

所谓形象大于思维,这两句所构成的境界,不仅可以用来表现本词所要表现的真挚爱情,也可用以表达对理想、对事业等的执著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2.词的上阕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阑”等几个体现愁思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

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春景和春愁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情。

3.“草色烟光残照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草色烟光残照里”以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借景抒情,表现了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

4.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情景交融”,请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答案 上片从凭栏的所见所感,将春景和春愁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

点出愁字而不说破愁之内容。

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含蓄。

下片先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

最后才揭明“春愁”原来就是“相思”,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

“终不悔。

”全词曲径通幽,曲折达意,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武陵春

一、词人名片

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以散文见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她自幼颖悟,博闻强记,少时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伉俪情深,志趣相投,诗词酬唱之余,校勘金石书画,收藏颇丰。

徽宗大观元年(1107),因赵明诚父赵挺之狱事,夫妇离京,屏居青州乡里十余年。

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起知莱州,后改任淄州。

靖康之变,仓皇南渡。

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调任湖州知州,不久病逝。

此后,李清照只身辗转流离于越州、台州、温州、衢州一带,所收藏金石文物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后卜居金华,为赵明诚遗著《金石录》作后序,备述一生哀乐参半。

晚年寓居临安,境况孤苦凄凉。

二、诗词故事

李清照的气节

在随南宋朝廷南渡的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

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却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

叛乱平定后,他被朝廷撤职。

李清照很为之羞愧。

二人逃亡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写了著名的《夏日绝句》。

赵明诚读了,自责不已。

丈夫去世后,她的生活更加艰难。

而当朝宰相秦桧的夫人是李清照二舅的女儿,她的亲表姐。

但李清照从不同他们来往,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

三、文题背景

武陵春,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双调,四十九字。

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一叠韵。

李清照创作《武陵春》时已经五十三岁,当时避乱金华。

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丈夫病死、文物丧失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情感。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词,感知词的内容。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

物是/人非/事事/

,欲语/泪/先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

只恐/双溪/舴艋/

,载不动、许多/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体会词的感情,把握词的韵律,并背诵默写其中的名句。

提示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直接抒情、细节传愁、比喻摩愁等手法,表达词人心中愁云笼罩,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细致传达出旷世才女如泣如诉的愁情。

诵读此词时,要读出“愁重舟轻”的千古哀叹。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朗读时节

奏可放慢,语调可深沉些,让人品出千言万语,欲诉无人的痛楚;“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要恰到好处地读出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只恐”二句,则是一个猛烈的跌宕,用重低音读出那种无奈恐忧之情;“许多愁”三字应读得长一点,声断意不能断,让愁绪变得绵延悠长。

二、悟读,诗情画境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答案 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2.请谈谈你对《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理解。

答案 运用夸张和比喻,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忧愁之沉重。

3.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答案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用夸张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比喻(设问、夸张),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4.词中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 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扬州慢

一、词人名片

姜夔(约1155—1221?

),字尧章,南宋词人、音乐家。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道人。

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

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

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

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

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亦称格律词派。

对史达祖、吴文英等人都有影响。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词集《白石道人歌曲》等。

二、诗词故事

姜夔妙制得佳人

姜夔三十多岁时在长沙结识了诗人萧德藻。

萧比他大二十多岁,是当时著名的诗人,非常赏识姜夔的才气,把他看作自己作诗四十年来难得的诗友,而不以老师自居。

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歌。

萧对姜《姑苏怀古》诗“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两句赞不绝口。

萧爱才,不久,就做媒把侄女嫁给了姜夔,成为诗坛一段佳话。

后人写诗云:

“应是冰清逢玉润,只因佳句不因媒。

三、文题背景

《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度曲,也是格律词风的代表作,写的是作者在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经过扬州时的所见所感。

南宋时期,金人曾两次侵宋,扬州两度遭掠。

这首词是在扬州第二次被掠十五年后写的。

作者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扬州劫后的萧条,抒发了“黍离之悲”。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词,感知词的内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体会词的感情,把握词的韵律,并背诵默写其中的名句。

提示 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写词。

故读时吐字宜慢,句后停顿也要长一些,要读得从容不迫。

本词抒发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即“黍离之悲”。

全词真实地再现了战后扬州惨不忍睹的景象,使读者真切地体会到作者胸中不能抑制的悲愤。

二、悟读,诗情画境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地方,解下马鞍稍微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

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场战争。

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当年那样钟爱并赞美扬州的杜牧,要是看到如今的残破景象,也一定会感到吃惊的。

纵然有能写出“豆蔻”“青楼”这些美好诗句的才华,也很难写出自己面对扬州残破景象时内心的悲痛之情。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但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

桥边的芍药花虽然盛开,却无人欣赏,花年年又是为谁而生的呢?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请对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试作分析。

答案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拟人。

作者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

3.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说说它们的来历和作用。

答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的用典主要表现在化用现成诗句上。

在这一点上,姜夔颇费苦心:

他不想把前人诗句硬套进自己的作品里,便精心剪裁,使之故露痕迹;为避掠人之美,还特地在词中直截了当地点出“杜郎”其人。

词中多次化用杜牧不同的诗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同为名士风流的杜牧其人其诗的崇拜,另一方面又以扬州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残破,可谓用心良苦。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

”《赠别》: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同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遣怀》: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如此之多的佳句,被一曲《扬州慢》网罗殆尽。

剔除杜牧的旧句,真正出自姜夔之手的词句,不过参半而已。

杜牧旧句皆在言扬州的风流繁盛,而姜夔“填补”的,则全是“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冷月”一类令人断肠的词语。

这种大胆地化用成句,使得此词与众不同,其魅力不仅没有因多用杜诗而减损,反而越发显得深沉凝重。

扩展阅读·导思助读

一、阅读《浪淘沙令》,思考:

1.“春意阑珊”所表达的两层含义。

①表层意义是:

形容寂寞冷落的残春。

②深层意义是:

表达时不再来的慨叹与无奈。

2.简要分析上片所运用的倒叙手法、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 本词上片用倒叙手法。

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境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对比,倒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强化了伤别之情。

3.“独自莫凭栏”一句,有人认为用“莫”好,有人认为用“暮”好。

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答案 

(1)用“莫”好。

词人正凭栏,但“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就是见了又能怎样,失去的国家不能再回来,逝去的美好生活不能再回来,自己的生命之春也不能再回来,所以告诫自己还是“独自莫凭栏”,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以及对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莫”字更有力度,表达了深深的悔恨之情。

(2)用“暮”好。

这个意象与全词的意境更加契合,传达出现实的凄凉。

与下文衔接更恰当。

正因为暮色茫茫,所以放眼望去才会“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4.对结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从修辞角度分析所蕴含的意思。

答案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使用对比、比喻等手法直抒情感,就像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个“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

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像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

“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

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二、阅读《相见欢》,思考:

5.“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林花春红”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答案 

(1)伴随春花凋零,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2)“林花”“春红”象征着生命的鲜艳和美丽。

6.这是一首深挚感人的伤别之词,词人将个人的人生体验,上升到人类的生命共感。

请反复诵读作品,谈谈“无奈”和“自是”在上下片中的作用。

答案 这首伤别之词,从惜花写起,惜花惜人,语带双关。

上片中“无奈”句,由惊叹转为怨恨,其中“无奈”二字,满蕴无力护花、无计回天之意,一片珍惜怜爱之情,跃然纸上。

下片“自是”句重落,以水之必然长东,喻人之必然长恨,语最深刻,其中“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闷之意蕴。

7.“胭脂泪,相留醉”中“醉”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与“林花”为何能“(流)泪”“相留醉”?

答案 

(1)醉,指留恋雨中落红,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

(2)作者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林花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遥指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

林花为风所侵欺,状如胭脂,即所谓“胭脂泪”。

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了。

三、阅读《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思考:

8.这首词全篇写“愁”,上、下片用了三个“愁”字。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

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

词中“欲说还休”实际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

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

辛弃疾曾在《论盗贼札子》中提到自己的处境,说“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这正是“欲说还休”句的注脚。

可见“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的生活处境。

从艺术表现技巧方面说,作者在词末用“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他这首词外表虽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9.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 反衬(对比)。

揭示了历经岁月的打磨,饱尝生活的忧患,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苦乐这一哲理。

10.“爱上层楼”“欲说还休”在词中反复出现,结合具体语境分别说说它们表达的意味。

答案 此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叠句),强化和深化了感情。

词的上片说,年轻时不懂得真正的愁,却硬要摆出一副愁态来。

因此,“爱上层楼”的反复,有表达年轻人故作姿态的意味。

下片说,人到中年,便真正懂得“愁”是什么,即便真“愁”也因为具有某种承受力而不愁了。

因此,“欲说还休”的反复,有表达默默承受、从容坚忍的意味。

四、阅读《虞美人》,思考:

1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

歌楼听雨:

_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舟听雨:

________________。

僧庐听雨: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欢乐 失意 无奈(同义词均可)

12.词人在词中描绘了怎样的三幅“听雨”的画面?

答案 ①温馨香艳的“歌楼夜雨图”。

少年时,放荡不羁,不识愁滋味,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

听雨时,也会选择在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一个光与色的组合的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

②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雨图”。

壮年时,恰遇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如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

听雨时,选择在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一客舟中。

③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

晚年时,江山已易主,少年欢乐与壮年愁恨,已如雨打风吹去。

听雨时,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听着夜雨,品尝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13.“悲欢离合”本来表现的都是一个“情”字,可作者偏偏说它“总无情”,这样写矛盾吗?

为什么?

答案 不矛盾。

“悲欢离合”是作者对自己从少年到晚年不幸遭遇的陈述,“一任”是全都听便的意思,即作者的内心不十分在乎了,是从“总无情”中生发的听雨僧庐下的无奈。

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听雨到天明吧,一切都无所谓了。

因而可以看得出“悲欢离合总无情”是用议论表达作者对人生的认识,慨叹深沉,表达内心的惘然、茫然之情。

1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

答案 这首宋词主要采用了“映衬手法”。

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整合与检测

感时伤事诗词

感时伤事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诗人常常是因时令的变化或某件事的触发而抒写心中的感慨。

感时伤事诗词的情感特征是:

遭遇仕途坎坷挫折的文人墨客或是表达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叹;或是抒发韶华易逝、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或是豁达大度、从容开阔的胸襟;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或表达思乡、赠人、人生感悟等。

感时伤事诗词的常见主题主要有:

忧国伤时类,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李煜的《相见欢·明月几时有》;

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青春易逝、时光匆匆的情感,如李清照的《醉花阴》。

感时伤事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有:

“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

感时伤事诗词鉴赏指南

一、理论讲解

在高考中,感时伤事诗词的鉴赏一般从思想主旨、形象情怀、写作技巧等方面命题,下面分别从提问方式、答题步骤两个方面加以阐述指导。

分析思想主旨

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词)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这首诗(词)写了什么事;第二步,分析诗歌各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三步,分析诗歌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分析形象情怀

从诗中意象入手,判断诗歌的题材,由此推知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人物特点;第二步,概括人物形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分析写作技巧

要着重明确诗歌中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的表达效果。

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或:

请分析这首诗(词)的表达技巧。

或:

诗(词)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

有何效果?

]

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词)句解释这一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情景;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突出了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感情。

二、真题剖析

(2014·天津)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 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 

(1)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 春风将尽 子规啼叫

(2)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

(3)《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

要抓住诗中表现“暮春”的意象来分析。

“芳事阑珊”“落花”,表明花儿开始凋谢,是暮春;“三月”,暮春时间;“柳绵飘白”,“柳绵”就是柳絮,春末特有景物;“东风”即春风,东风已老,可见是暮春时节;“子规”即杜鹃,它会在春末啼叫着“不如归去”。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是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