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浩瀚的海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02568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更浩瀚的海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更浩瀚的海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更浩瀚的海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更浩瀚的海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更浩瀚的海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更浩瀚的海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更浩瀚的海洋.docx

《更浩瀚的海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更浩瀚的海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更浩瀚的海洋.docx

更浩瀚的海洋

4.更浩瀚的海洋

更浩瀚的海洋

这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一、基础知识积累:

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瀚(hàn)垢(gòu)谧(mì)撇(piē)萋(qī)虔(qián)

2.形近字

┏裸(luǒ)裸体┏幻(huàn)幻想┏尊(zūn)尊敬┏袒(tǎn)袒护

┗棵(kē)一棵树┗幼(yòu)幼儿┗遵(zūn)遵守┗坦(tǎn)平坦

3.多音字

┏(piē)撇开彩┏(lù)露水┏(qiào)地壳┏(mǒ)涂抹

撇┫露┫壳┫抹┫(mā)抹布

┗(piě)撇嘴┗(lòu)露面┗(ké)蛋壳┗(mò)抹墙

4.词语解释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

【污垢】积淀的脏东西。

【遮人耳目】遮断别人的视线,阻隔别人的听力。

【悲观】精神颓废,对事物的发展缺乏信心。

【笑口常开】形容人精神愉快。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慈善】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

【顶礼膜拜】表示极度崇拜。

顶礼,佛教徒拜佛最尊敬的礼节;膜拜,合掌加额,俯地跪拜。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袒露】裸露。

5.文学常识填空

(1)《更浩瀚的海洋》选自____,作者__是__国诗人,___家。

(2)本文是一篇___式的散文,作者采用___手法,通过描写“____”的一次次“__”,表达了对几种人生态度的否定。

(3)我和我的心一起走向____的大海,要用_____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____和___。

【参考答案】

(1)《纪伯伦全集》纪伯伦黎巴嫩小说

(2)寓言象征我离开

(3)浩瀚海水灰尘污垢

二、课文学习

1.作者回顾

【明确】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

1883年1月6日生于北部山乡卜舍里,1931年4月10日卒于美国纽约。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贫民区,进入侨民学校。

两年后回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其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了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专门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

他组织和领导了由旅美作家参加的笔会,成为旅美派的代表作家。

逝世后,他的遗体被运回祖国,在家乡安葬。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

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及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奸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是阿拉伯现代文学早期重要成果。

他的散文、散文诗等用双语写作。

用阿拉伯文发表的有散文《音乐短章》,散文诗集《泪与笑》、《暴风雨》,诗集《行列圣歌》,以及《珍闻与趣谈》、《与灵魂私语》等。

用英文发表的有散文集《疯人》,散文诗集《先驱者》、《先知》、《沙与沫》、《人之子耶稣》、《先知园》、《流浪者》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纪伯伦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裁的作家,《先知》为其代表作。

主人公为即将乘舟回归东方故园的智者,他在临别赠言中论述爱与美、生与死、罪与罚、婚姻与家庭、法律与自由、宗教与善恶、理智与热情等一系列社会人生问题,充满哲理,用喻新奇,具有东方色彩。

作者并自绘寓意深刻、情调浪漫的插图。

纪伯伦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

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流露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力量。

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最早的中文版是冰心译的《先知》。

他在逝世50周年和诞辰100周年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被纪念。

2.题目解说

【明确】“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词,用其修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辽阔的大海。

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对七种人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3.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对哪几种人生态度的否定?

【明确】作家用寓言式的手法,表达了对以下七种人生态度的否定:

(1)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感受不到生活的丰富、美好的悲观者。

(2)缺少对生活本质的认识,轻浮的乐天派。

(3)虚伪的慈善家。

(4)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5)愚顽的空想家。

(6)自以为是的庸人。

(7)拒绝痛苦逃离生活的懦夫。

4.结构分析

段落段意概括:

本文共有22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开篇点题,营造一种诗的意境。

第二部分(2-19):

作者用寓言式的手法否定了七种人生态度。

第三部分(20-22):

卒章显志(篇末点明中心),体现了作者执著地追求理想境界的精神品格。

三、深入探究写作特点分析

【明确】本文具有寓言的特点,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

(1)象征手法和复沓写法的运用。

作者以七个相似的行文思路,通过七个场面象征了七种人:

悲观者、乐天派、慈善家、苦行僧、空想家、自以为是的庸人,懦夫,并对他们一一否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不懈追求的精神。

(2)借鉴寓言的写法,以此喻彼,使主旨深入浅出。

本文通过“我一次次离开”,表达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一主题。

作者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富有哲理或象征一样的简单小事,以此喻彼、以小见大地阐发深刻的道理,或寓言,或散文,力求言近而旨远。

(3)结构严谨,语言生动。

本文通过“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以时间顺序来构思全文:

想去—寻找—离开,线索清晰,用意鲜明。

本文的语言是接近诗歌化,很自然地营造了一个诗的意境,使读者在潜移默化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2.结合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

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

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担忧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摘自纪伯伦《泪珠和欢笑.引言》

【明确】作家在文章最后说“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因素:

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

引文表现出诗人的人生观念----“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

这段引文可以看做是对本文的一段注释。

它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分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心对我说……

【明确】本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七次,作者在描述每一种人后,都用“我”和“我的心”的对话,对那种人进行否定,并以“不配看见我的身体”为理由,继续理想之所的追求。

(2)昨天,多么远又多么近的昨天,我和我的心一起走向浩瀚的大海,要用谁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

【明确】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用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营造了一个诗的意境,表现了作者一直的追求,他追求的是生活之美、精神之美。

(3)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明确】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文章是卒章显志,在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离开后,作者执著地追求理想境地的精神品格跃然纸上。

这里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

(4)于是我们离开了这地方,继续前行。

【明确】本句用在第一个和第二个场面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后面几个场面之间也有类似“我们又往前走”的句子勾连。

这样使文章显得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4.作者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描绘各有特征的七种人不同的精神世界,从而点明文章的主旨?

【明确】开篇,作者就用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营造了一个诗的意境。

同时,也表现出许多寓言的元素,“多么远又多么近的昨天”“我和我的心”“要用海水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

接下来,作者用七个相同的行文思路,为读者描绘了七个场面和其中活动的七个人物。

并通过对他们各自行动和道具的个性化、戏剧化的描绘,揭示了七种不同的人的精神世界。

大致概括如下:

(1)把盐撒向大海的悲观厌世者。

道具是盐。

盐的味道是又苦又咸的。

(2)手捧珠宝匣,往大海里扔糖的人。

道具是糖。

糖只有甜的味道。

这是一个没有体会生活的全部味道的轻浮的乐天派。

(3)捡死鱼放回大海的虚伪的慈善家。

道具是死鱼。

行为是把死鱼放回海里。

(4)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行为是在沙滩上勾画自己的想象。

(5)追求虚无的空想家。

道具是泡沫和一只玛瑙缸。

(6)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庸人。

道具是一只贝壳。

行为是背对大海,把一只贝壳的轻微声响当作是大海的声音。

(7)为拒绝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

行为是把头埋在沙子里。

作者在描述每一种人后,都用“我”和“我的心”之对话,对那种人进行否定,并以“不配看见我们赤裸裸的躯体”为理由,继续理想之所的追求。

直到最后“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卒章显志,在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离开之后,作者执著地追求理想境地的精神品格,跃然纸上。

四、课内阅读

昨天,多么远又多么近的昨天,我和我的心一起走向浩瀚的大海,在用海水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

我们一到海边,便开始寻找本块可以遮人耳目的空地。

我们一面走,一面四下张望,只见一个男人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手里提着一只口袋,他从口袋里捧出一把一把的盐,撒向大海。

我的心对我说:

“这是个只看生活阴暗面的悲观者,悲观的人不配看见我们赤裸裸的躯体。

我们离开这个地方吧,这里无法沐浴。

于是我们离开了这个地方,继续前行,来到一棵长在海边的白杨树。

只见一个男人站在一块白色的岩石上,手里举着镶满珠宝的匣子,他从匣了取出一块一块的糖,抛入海中。

我的心对我说:

“这是一个没有喜事也笑口常开的乐天派,要小心,不能让乐天派看见我们赤裸裸的躯体。

1.第一段中为什么说“昨天,多么远又多么近的昨天啊”?

2.“用海水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这句话有什么寓意?

3.文中所说的“沐浴”实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中见的两个人,他们分别是哪种人?

(不超过10字)

5.为什么说不能让这两种人“看见我们赤裸裸的躯体”?

【参考答案】

1.因为昨天已离去,再也不会回头,所以说“多么远”;而“昨天”是刚刚才过去的,又是“多么近”,这里慨叹时光流逝的意味。

2.表示作者对美的追求。

3.洗去灵魂的灰尘和污垢。

4.悲观者和乐天派。

5.因为这两种人都不能正确地对待人生,文中这样讲,包含对这两种态度的否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