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08418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docx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

科学发展如何准确认识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0-08-2808:

50:

08来源:

【大中小】跟贴0条

  就自身来看,青海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面大,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尚未改变。

必须看到,青海与全国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但跳出青海看青海,立足全国看青海,青海在生态、资源上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快速发展,青海已经站在了加速起飞的新的历史起点,正处于向科学发展迈进的关键阶段。

只有从这一基本省情和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才能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以更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顺应时代潮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以大无畏的革新精神,把握时代特征,破解发展难题,寻求新的跨越;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履行时代使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视野上谋划发展思路,谋划发展实效。

本文就青海煤炭资源现状、开发历史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青海资源状况分析

  1、青海资源性质、种类、储量、分布等。

  水能资源——

  全省有270多条较大的河流,水量丰沛,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就有100多条,平均径流量620多亿平方米,蕴藏量2160多万千瓦,居西北之首。

尤其是黄河上游龙羊峡到寺沟峡360公里的河段,水量丰富,高山峡谷,落差集中,坎址条件十分优越,距离符合中心近,淹没损失小。

造价低,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下降20~40%,是我国水电能资源的“富矿”带。

  盐湖资源——

  柴达木盆地有30多个盐湖,已初步探明储量氯化钠3317亿吨,氯化钾7.06亿吨,镁盐59亿吨,氯化锂1809万吨,锶矿1928万吨,芒硝89亿吨,储量均居全国首位。

其中氯化镁、氯化钾、氯化锂等储量占全国已控明储量的90%以上,溴储量29万吨,硼矿1573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石油天然气资源——

  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西部,目前共发现油田16个,气田6个。

石油资源量达12亿多吨,已探时2.54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2200亿立方米,进入全国四大油气田行列。

  有色金属和黄金资源——

  储量较大的有铅169万吨,金属铜199万吨,锌218吨。

此外,镍、钴、铜、钨、锡、汞也有相当大的储量,岩金和砂金分布也十分广泛。

  非金属矿产资源——

  全省共发现金属矿产36种,石棉、石膏、石灰岩、石墨等5种矿产在全国占第一位,其中石棉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3%。

  畜牧业资源——

  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和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拥有3160多万公顷的可利用草场,主要类型可分为草地甸草场、草原草场、沼泽草场、荒漠草场、森林草场等,适宜放牧牦牛、藏细羊、绵羊等。

  野山动植物资源——

  全省陆生脊椎动物395种,野生植物群落中已发现经济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680余种,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21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6种。

  旅游资源——

  青海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

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别具一格,极为情趣。

  太阳能资源——

  青海阳光灿烂,日照充足,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光能资源。

全省日光辐射量在160~175大卡/平方厘米。

青海的柴达木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3553.9小时,是著名的“阳光地带”,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风能资源——

  全省范围内风能密度在150瓦/平方米以上,一年中3~20米/秒的风速大于3000小时以上的地区占全省面积的90%,年风能资源理论值折合7854万吨标煤,相当于电能1745亿千瓦时。

全省风能资源的分布特点是西部丰富,东部较贫乏,北部大于南部。

目前,省政府已开始重视风能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林业资源——

  全省林地面积26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3728多万立方米。

其中林地面积44.2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0.61%;疏林地25万公顷,占0.3%;灌木林地172.7万公顷,占2.4%。

主要林区有坎不拉国家森林公园、孟达林区、互助北山林区、麦秀林场、祁连山原始森林、玛可河林区等。

  农业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54.2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48.9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6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51.5%,油料物面积15.9万公倾,占32.5%,蔬菜作物面积2.8万公顷,占5.7%%。

  土地资源——

  全省土地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42.55万平方公里,占58.9%;盆地22.29万平方公里,占30.9%;河谷地3.46万平方公里,占4.8%;戈壁沙漠3.14万平方公里,占4.3%;丘陵地0.79万平方公里,占1.1%。

  水产品资源——

  全省水域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河流、湖泊众多,适宜野生鱼类繁殖和人工养殖。

特别是人工养殖水产品数增长迅速,种类增多,一些内地鱼、虾、蟹等品种落户高原水域。

煤炭资源——

  (1)煤炭资源分布情况

  青海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柴达木北缘、唐古拉山、积石山、昆仑山五大含煤区中。

目前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柴达木北缘两大含煤区。

根据省煤田地质局第三次煤田预测,远景煤炭资源储量约为380亿吨,全省累计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49.7亿吨。

西宁地区(含大通矿区)资源总量为1.79亿吨,其中保有资源储量为1.13亿吨。

海东地区资源总量为948.6万吨,其中保有资源储量为746.8万吨。

海北州资源总量为7.405亿吨,其中保有资源储量为6.611亿吨。

海西州资源总量为40.24亿吨,其中保有资源储量为40亿吨。

海南州、果洛州、玉树州资源总量为1979万吨。

  (2)煤质、煤类分布

  青海省的煤类较为齐全,烟煤和无烟煤分布较广,其中尤以长焰煤和不粘煤分布最广。

炼焦煤类储量集中,以木里煤田的西部为主。

贫煤和无烟煤在青海省北部和中部主要沿构造带分布,在青海省南部则呈面状分布。

  青海省各时代形成的煤层均以腐植煤为主,仅在下侏罗统上部和中侏罗统上部地层中发现少量与油页岩共生的腐植-腐泥煤。

全省可划分为7个煤类区带:

  ①祁连山北部高变质煤带

  本带位于托莱南山—黑河—八宝河—冷龙岭一线以北,为贫煤、无烟煤分布地带。

  ②疏勒河——大通河中变质煤带

  在疏勒河南岸到黑河南岸为焦煤、瘦煤分布地带,在大通河上游两岸为木里组、江仓组瘦煤、焦煤、气煤分布地带,至门源一带为肥煤、气煤分布地带,其变质程度略有由西向东变浅之势。

  ③祁连山东部低变质煤区

  该区包括冬库、默勒、海德尔一带和西宁煤田,主要为不粘煤、长焰煤,向东延至甘肃窑街、天祝煤田。

  ④大通山——拉鸡山中高变质煤带

  本带西起外力哈达和热水矿区,向东经青海湖北岸的围江沟煤矿点和大茶什浪矿区直到民和官亭镇附近,属于贫煤、瘦煤、弱粘煤、焦煤、肥煤、气煤分布地带,以煤类繁多而不稳定著称,向东延至甘肃省永靖一带。

  ⑤柴达木北缘低变质煤区

  该区西起冷湖,东到德令哈、乌兰一带。

均以长焰煤、不粘煤为主,仅石灰沟矿区上石炭统克鲁克组为瘦煤,德令哈以北断裂带中有少量气煤。

  ⑥阿尼玛卿山中高变质煤带

  本带沿昆南断裂带南侧分布,以大武煤田为主,煤类包括贫煤、焦煤和少量无烟煤,向东延出省外。

  ⑦唐古拉山高变质煤区

  本区位于沱沱河-扎曲河两岸的唐古拉山含煤区主体部位,又分两个亚区。

西北部以贫煤为主,兼有少量无烟煤的亚区。

东南部则以无烟煤为主,并延入西藏昌都地区。

  青海省煤类的分布与成煤时代和构造背景均有一定的联系。

以昆仑山为界,其北的古生代、中生代煤田以中低变质煤类为主,而其南以高变质煤类为主第三纪煤除外 。

  2、青海资源在青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2005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省政府主要领导首次提出了柴达木盆地资源“综合利用、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的发展思路和把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设想。

  2006年7月,海西州委提出“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四园”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区: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四园:

格尔木工业园区(盐化工业小区、炼化工业小区、昆仑工业小区)

  德令哈工业园区(盐碱化工、建材、生物制品加工、煤化工、农畜产品加工)

  大柴旦工业园区(煤炭、盐湖资源、天然气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煤化工、盐湖化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三大产业)

  乌兰工业园区(煤化工业园区、盐化工业园区、畜产品工业园区)

  2007年6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批准成立柴达木“国家西部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同时“中国柴达木循环经济研究院”在格尔木成立。

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模式,在青海条件适宜的柴达木地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面临的迫切任务和必然选择。

  ①在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是青海资源开发和推进工业化的重点地区,面积25.66万平方公里,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39个,产地208处,资源总储量3315亿吨,潜在经济价值15.5万亿元,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90%以上,区域内分布有丰富的盐湖资源、油气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煤炭资源及其他非金属资源,具有资源类型全、品位高、品种组合好和产业关联度强的特点。

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柴达木地区的盐湖工业、油气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工业等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发展势头良好。

区域内已建成中石油青海分公司、盐湖集团、西部矿业、青海煤业、青海锂业、青海碱业等一批大型资源开发龙头企业。

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一批战略投资都介入柴达木地区的资源开发,资源开发的区域和领域不断拓宽,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不断提高,已经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

  柴达木地区又是青藏高原的交通枢纽。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柴达木地区的公路、铁路、航空、能源等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09国道贯穿盆地,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全线已贯通,西宁--格尔木段复线电化工程也已开工建设,铁路年货输送能力可达5000万吨以上,柴达木—木里等地方铁路也在规划建设之中。

格尔木市还建有一座4D级机场,可停靠波音757-200型及以下各类客机。

在水资源、电网、通讯、天然气管网等方面的保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因此,已经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配套条件。

  在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充分发挥该地区的有利条件,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利用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矿主资源的有效、综合、可持续利用。

在各产业链、在各产业集群间、在各地区间进行互动,共生和整合,把传统的资源配置的线型经济网络化,也可以为青海循环经济的发展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发挥示范效应。

  ②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型工业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型工业的构想:

将电力、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有色金属、煤化工等几大主导行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产业关联度。

通过产业链的“链接”形成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煤焦化工、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产业横向扩展和资源深加工的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型工业,以及副产物和废弃物的资源相结合的资源循环圈,构建起生态工业链。

  油气产业——

  加强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和石油应用技术研究,努力提高资源的开采利用率。

加强原油加工的过程中副产物、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工作,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

加快天然气制乙烯工艺的开发引进工作,为全省实现天然气化工与盐湖化工的融合发展,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奠定技术基础,积极发展天然气下游加工产品及精细化工产品,努力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盐湖化工——

  加强盐湖中锂、硼等共生、伴生资源的开发,根据不同类型的盐湖,确定不同的开发方案和产品,发展览锂盐、金属锂等锂系产品,硼酸、氧化硼、碳化硼等硼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

加快钾肥生产过程中废弃物资源的利用工作,利用盐湖“老卤”发展无水氯化镁、氢氧化镁、金属镁等产品,利用钾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化钠发展纯碱、烧碱、氯酸盐等产品,利用纯碱生产的蒸馏废弃液发展氯化钙产品。

大力发展硫酸钾、硝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钾、复混肥等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煤炭开采和煤化工——

  加强煤炭开采的统一规划和政府监管,实现有序发展。

努力改进煤炭开采工艺,减少安全和环境风险,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回采率。

抓好矿井的环保工作,及时进行地质环境和生态恢复,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协调发展。

积极有序推进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构建“煤炭开发—焦炭及焦油”等综合利用的煤焦化一体化产业链,支持引导煤焦油、精细化工产品等下游产业的发展。

建设氯、碱、三项工程,实现煤化工、盐湖化工、电力工业的融合发展。

  金属资源开发——

  加强对铅、锌矿产资源和开采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利用铅锌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精砂,大力发展硫酸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弃物排放量。

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在解决盐湖水氯镁石脱水工艺和高效电解镁生产工艺等关键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电解镁与镁合金属等深加工系列产品,逐步构建铁矿开采—生铁冶炼—钢材生产产业链。

  ③积极推进各产业的融合

   加快延伸发展“油气—盐化工”产业链、“煤—焦—盐化工”、“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铁矿—焦炭—钢铁”等产业链,积极发展焦炭、电石、烧碱、烯烃、PVC、氯化钾烷、硫酸、复合肥等产品,将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多种产业横向链接起来,构建生态工业链网。

3、青海资源对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具体到青海来说,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最根本的就是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努力探索符合青海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

青海在发展中,立足省情,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颇有成效。

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循环型工业和特色产业,才能真正实现青海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一“强省富民”发展战略。

  青海的实践证明,循环经济是一项新型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技术、社会及各个行业,需要进行跨企业、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跨区域合作。

因此,首先要实现资源的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的有效配置。

要通过对上下游产业、相关行业进行系统研究、论证、规划推动各产业之间相互衔接,协调发展,落实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

其次,要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副产品的互换。

通过加强对循环利用、废弃物排放和环境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明确目标措施,制定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

再次,要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坚持以综合开发为前提,以有效配置为手段,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骨干企业为依托,落实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企业循环生产、发展和生态型产业三大重点任务,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和污物排放。

  循环经济模式是现代工业发展理念,也是国家产业政策提倡和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方向。

因此,青海充分利用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以及财税、投资、信贷等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调节和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形成自觉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意义重大。

作为生态立省的欠发达地区,我们更要积极推动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成熟技术、工艺、设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三废”利用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重点支持矿业、建材、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改造项目和矿渣、废渣综合利用项目,建立有利于企业循环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从根本上促进青海工业经济的循环发展。

  围绕青海省“十一五”规划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柴达木地区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节约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和永续利用;坚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完善政策支撑,努力构建资源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共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正因如此,青海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我国工农业生产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青海煤炭资源开发历史

(1950~1990)青海煤炭开采,一般在煤层浅部采掘,直到清朝康熙年间(1872-1881)出现了小型手工采煤场,并逐渐由露天转入到井下开采。

民国25年(1936)马鹤天所著《西北考察记》记载“全省煤点近20处,其中曾开采的八堡山、金娥山、五峰寺、樵鱼堡、多洛、峨堡、东沟等”。

可见,当时青海煤矿开采比较普遍。

民国27年(1938)马步芳任青海省政府主席后,花白银三万六千元购买大通矿区12家私人小煤窑,成为官窑。

第二年,成立了“大通公平煤窑”。

1944年,又在大煤洞开凿平硐,1947年建成投产。

当时的采煤方法都是手工操作,用手镐、镢头、铁钎落煤,木锨、铁锨攉煤,人力背斗运煤。

井下开采时,井口安装井口盘,井筒和巷道不支护,用牛皮装煤,辘轳绞麻提煤,猫儿灯(青海瓷灯)照明。

1949年9月,青海解放。

是年9月12日,青海省军管会派军代表,接管了马步芳的“西北工矿公司”所属的“大通公平煤窑”成立了大通人民煤矿。

是年,全省煤炭产量4.27万吨。

1950年,大通煤矿进行民主改革。

同时,进行旧井的技术改造。

一分厂将1、2号立井手摇小辘轳改选大辘轳,日产提高了50%。

二分厂维修巷道,平硐铺轻便轨道,并试用木轨道成功。

用铁轮木框方笼车运煤,提高了运输效率。

1950年10月9日,西北工业部决定在小煤洞建新井。

至1952年10月,大通煤矿新井落成投产。

1953年,井下继续进行了技术改造,并学习苏联长壁采煤法,进行新法采煤的试验。

首次使用手摇麻花钻打炮眼,黑色炸药、火雷管、导火索爆破,提高工效4倍多。

用上山铺上轨道、平台安装放煤轮的办法,解决了上山运输问题。

运输平巷使用自制木矿车人力推车。

副井安装了蒸气机带动的40瓦抽风机,矿井由自然通风改为机械通风。

1953年6月至1954年1月,进行四尺煤长壁式落式采煤法、腰煤上行分层阶梯式采煤法试验取得成功。

1953年,全省煤炭产量11.54万吨。

1955年以后,大通煤矿先后在缓倾斜和急倾斜向特厚煤层中进行水平分层采煤方法试验,均获得成功。

采、掘、运、提逐步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

1958年,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全民办矿,以煤保钢”、“大中小并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全省加快了煤矿建设的速度。

地方煤矿大搞“小土群”生产,全省煤矿发展到51处。

其中,1958年新建的39处,还有小煤窑400多个。

当年全省煤炭产量达110万吨。

进入60年代,省属大通煤矿进行技术改造,井下主要巷道改煤巷布置为岩巷布置,改善矿井通风系统。

1963年12月,小煤洞矿金属网假顶分层采煤方法试验获得成功。

煤层假顶倾斜分层采煤方法,逐渐被淘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属煤矿生产受到严重冲击。

广大煤炭干部和职工群众在极期困难的形势下,坚守岗位,努力生产,保持了全省煤炭产量稳步增长。

1968年,开始筹建青海省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青海热水煤矿。

截至1978年末,全省煤炭生产新增能力90万吨/年。

继1977年,省属煤矿完成原煤产量140.52万吨之后,1978年,再创年产165.36万吨原煤的新纪录。

进入80年代,省属煤矿开展以质量标准化为中心的企业整顿,使企业面貌一新,乡镇煤矿开始兴起。

1986~1990年,省属煤矿依靠科技进步,抓紧开拓延深,突出安全生产、大搞质量标准化,推进支护改革,经济效益更上一层楼。

1949年~1990年,全省煤炭产量5858.67万吨。

其中,省属煤矿为3277.41万吨,州县煤矿为2581.26万吨。

由于青海煤矿地处高寒缺氧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急倾斜煤层多,开采条件十分困难。

因此,矿井生产能力小,掘进率高、单产低,实现机械化的难度极大。

长期以来,绝大部分煤矿只能在一般炮采的水平上。

乡镇煤矿装备较差,技术落后,基本上还在土法生产,以掘代采。

开拓方式——

新中国成立前,青海煤矿全部系土法开采,在煤层露头或浅部开掘平巷、斜巷或立井抵达煤层后,以掘代采。

当时由于受手工开采的限制,仅开采深数十米以内浅部煤层。

新中国成立后,从50年代初即开始建设正规矿井。

在设计时,根据煤层的赋存条件、地形、水文情况、冲积层厚度、设备供应、建井施工能力等因素,分别选用立井开拓、平硐开拓和斜井开拓以及混合开拓形式。

煤层内的布置方式则由于青海煤田煤层倾角较大,很少有水平煤层,所以几乎是清一色的阶段式布置方式。

1950年,大通人民煤矿新建的小煤洞立井和1958年开工建设的元树尔立井,均采用立井开拓、阶段式布置的开拓方式。

而大通煤矿1957年兴建的元树尔斜井矿,则采用斜井开拓,阶段式布置的开拓方式。

1958年兴建的东沟煤矿,采用平硐开拓方式。

1966年,元树尔斜井矿技术改造后,在两个阶段分别布置4~5个采区,都采面集中联合布置方式开采3煤组和4煤组(中煤和底煤),采用双翼后退式回采。

1971年5月,热水煤矿井巷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其中柴达木尔矿选用了走向平硐开拓,阶段式布置的开拓方式。

主平硐沿煤层底板在距煤层20米左右的岩层布置,只有一个生产水平。

而热水煤矿的海塔尔矿则选用了斜井开拓,阶段式布置的开拓方式。

采煤方法——

古代小窑开采,起初只打一口井。

巷道顺煤层掘进,空气不好时就停止掘进。

然后,就向主巷两侧开支巷,挑顶进行冒落式采煤。

一翼采完,再另开主巷和支巷。

直到无法开采时,方才停止。

后来,由于小窑之间无意贯通,发现有了风流,空气新鲜了,温度降低了。

这一发现,提醒人们由打单井开采,改为打双井开采,使矿井开拓和采区巷道布置前进了一大步。

小煤矿开采浅部煤层时,发现古小窑单井开采范围沿走向只有30~70米,这是因为单井开采通风不好的缘故。

新中国建立初期,大通人民煤矿接收的小窑,都是双井、双巷。

当时的小煤窑到处开硐子,进行冒落式开采。

1952年12月,小煤洞矿新井正式移交生产后,于1953年6月,学习“苏联长壁采煤法”先进经验,在四尺煤进行了“冒落式采煤法”试验,在腰煤进行了“上行分层阶梯式充填采煤法”试验,开始了在采煤方法上新的探索。

1955~1958年,大通煤矿小煤洞立井和元树尔斜井,开采厚煤层,用一次采全高的采煤法(实际上是放顶煤采煤法)。

1961~1963年,改为煤皮假顶分层采煤法。

采区走向长200~250米。

阶段高50~60米,分两个区段。

采区中部煤层内,布置溜煤和行人上山,开掘采区段顺槽巷道、开切眼进行双翼后退式回采。

1963年12月,小煤洞矿在暗井101采底煤特厚煤层中进行了金属网假顶倾斜下行分层采煤法试验并取得成功。

1965年,又在元树尔斜井矿试验成功。

1970年,大通矿务局10个回采区先在背斜进行水平分层采煤法,上部又采用倾斜分层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同时回采底煤、腰煤、四尺煤,三层煤取得了好的效果。

1975年以后,大通矿务局小煤洞矿在井田西部105采区开采急倾斜特厚煤层,先后进行了斜切分层、水平分层等采煤法的试验。

由于在大煤洞沟潜水层下采煤,面临水的威胁,且通风条件较差,又面临火的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