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工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1312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20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助工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助工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助工资料.docx

《助工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助工资料.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助工资料.docx

助工资料

城市给排水及水处理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城市给水工程

一、给水系统总论

1、熟悉城市给水系统规划的原则和任务;熟悉城市给水处理厂的设计原则;了解“多级屏障”的概念。

1.1城市给水系统规划设计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2)城镇及工业企业规划时应兼顾给水工程;

(3)给水工程规划要服从城镇发展规划;

(4)合理确定近远期规划与建设范围;

(5)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和保护环境;

(6)规划方案应尽可能经济和高效。

1.2城市给水系统规划设计任务

(1)确定给水系统的服务范围与建设规模;

(2)确定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措施;

(3)确定系统的组成与体系结构;

(4)确定给水系统主要构筑物的位置;

(5)确定给水处理的工艺流程与水质保证措施;

(6)给水管网规划和干管布置与定线;

 (7)确定废水的处置方案及期环境影响评价;

(8)给水工程规划的技术经济比较,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分析。

1.3城市给水处理厂的设计原则

(1)水处理构筑物的生产能力,应以最高日供水量加水厂自用水量进行设计,并以原水水质最不利情况进行校核;

(2)水厂应按近期设计,考虑远期发展;

(3)水厂设计中应考虑各构筑物或设备进行检修、清洗及部分停止工作时,仍能满足用水要求;

(4)水厂自动化程度,应本着提高供水水质和供水可靠性,降低能耗、药耗,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原则,根据实际生产要求,技术经济合理性和设备供应情况,妥善确定;

(5)设计中必须遵守设计规范的规定。

如采用现行规范中尚未列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则必须通过科学论证,确证行之有效,方可付诸工程实际。

但对于确实行之有效、经济效益高、技术先进的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应积极采用,不必受限行设计规范的约束;

1.4“多级屏蔽”的概念

广义的多级屏障方法,克服了传统的单一通过饮用水处理技术来保障供水水质安全,而是由水处理技术、监控与水质管理、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法律体系、标准指南和目标、科学技术研究等多层次组成。

在多级屏障水处理技术每个层次里再细分为多级屏障,并运用HACCP已经通过脆弱性分析和识别,来确定城市供水系统中关键控制点及其临界范围,建立全程监控系统和校正措施,预防危害,即时调整。

2、掌握给水系统分类、组成及布置形式,以及影响给水系统布置的因素。

2.1给水系统分类

给水系统是保证城市、工矿企业等用水的各项构筑物和输配水管网组成的系统。

根据系统的性质,可分类如下:

(1)按水源种类,分为地表水(江河、湖泊、苦水库、海洋等)和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泉水等)给水系统;

(2)按供水方式,分为自流系统(重力供水)、水泵供水系统(压力供水)和混合供水系统。

(3)按使用目的,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给水和消防给水系统;

(4)按服务对象,分为城市给水和工业给水系统;在工业给水中,又分为循环系统和复用系统。

2.2给水系统的组成

给水系统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构筑物和输配水管网组成。

它的任务是从水源取水,按照用户对水质的要求进行处理,然后将水输送到用水区,并向用户配水。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给水系统常由下列工程设施组成:

(1)取水构筑物,用以从选定的水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取水。

(2)水处理构筑彻,是将取水构筑物的来水进行处理,以期符合用户对水质的要求,这些构筑物常集中布置在水厂范围内。

(3)泵站,用以将所需水量提升到要求的高度,可分抽取原水的一级泵站、输送清水的二级泵站和设于管网中的增压泵站等。

(4)输水管渠和管网,输水管渠是将原水送到水厂的管渠,管网则是将处理后的水送到各个给水区的全部管道。

(5)调节构筑物,它包括各种类型的贮水构筑物,例如高地水池、水塔、清水池等,用以贮存和调节水量。

高地水池和水塔兼有保证水压的作用:

大城市通常不用水塔。

中小城市或企业为了贮备水量和保证水压,常设置水塔。

根据城市地形待点,水塔可设在管网起端、中间或末端,分别构成网前水塔、网中水塔和对置水塔的给水系统。

2.3给水系统布置

2.3.1统一给水系统,即用同一个系统供应生活、生产和消防等各种用水,绝大多数城市采用这一系统。

(1)以地表水为水源的给水系统;

(2)以地下水为水源的给水系统。

2.3.2分系统给水

(1)分质给水系统;

(2)分压给水系统;

(3)分区给水系统。

2.4影响给水系统布置的因素

按照城市规划,水源条件,地形,用户对水量、水质和水压要求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给水系统可有多种布置方式。

影响给水系统布置的因素分述如下:

(1)城市规划的影响

给水系统的布置,应密切配合城市和工业区的建设规划,做到通盘考虑分期建设,既能及时供应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有能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

水源选择、给水系统布置和水源卫生防护地带的确定,都应以城市和工业区的建设规划为基础。

城市规划与给水系统设计的关系极为密切。

(2)水源的影响

任何城市,都会因水源种类、水源距给水区的远近、水质条件的不同,影响到给水系统的布置。

给水水源分地下水和地表水两种。

地下水源有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泉水等,我国北方地区普遍采用较多。

地表水包括江水、河水、湖泊水、海水等,在南方比较普遍。

当地如有丰富的地下水,则可在城市上游或就在给水区内开凿管井或大口井,井水经消毒后,由泵站加压送入管网,供用户使用。

以地表水为水源时,一般从流经城市或工业区的河流上游取水。

因地表水多半是浑浊的,并且难免受到污染,如作为生活饮用水必须加以处理,受到污染的水源,水处理过程比较复杂,因而提高给水成本。

城市附近的水源丰富时,往往随着用水量的增长而逐步发展成为多水源给水系统,从不同部位向管网供水,它可以从几条河流取水、或从一条河流的不同位置取水,或同时取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取不同地层的地下水等。

(3)地形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给水系统的布置有很大的影响。

中小城市如地形比较平坦,而工业用水量小,对水压又无特殊要求时,可用统一给水系统系统。

大中城市被河流分隔时,两岸工业和居民用水一般先分别供给,自成给水系统,随着城市的发展,再考虑将两岸管网相互沟通,成为多水源的给水系统。

取用地下水时,可能考虑到就近凿井取水的原则,而采用分地区的供水系统。

地形起伏较大的城市,可采用分区给水或局部加压的给水系统。

整个给水系统按水压分成高低两区,它比统一给水系统可以降低管网的供水水压和减少动力费用。

3、掌握各类用水量标准、用水量变化规律及变化系数的确定。

3.1用水量标准

设计用水量由下列各项组成:

(1)综合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及设备用水;

(2)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

(3)消防用水;可按同时发生火灾的次数和一次灭火的用水量,两小时灭火时间计算。

(4)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

(5)未预计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

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5%-20%合并计算。

具体参考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表4.0.3-1、表4.0.3-2。

 

3.2用水量变化规律

(1)生活用水随生活习惯和气候而变化;

(2)生产用水中冷却用水和空调用水随气温和水温而变化,其他工业用水一年中比较均衡。

3.3变化系数的确定

(1)日变化系数(Kd)

在一年中,最高日用水量与平均日用水量的比值,叫做日变化系数Kd。

根据给水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生活习惯和室内给排水设施程度,其值约为1.1~1.5。

(2)时变化系数(Kh)

在最高日内,最高一小时用水量与平均时用水量的比值,叫做时变化系数Kh,该值在1.3~1.6之间。

大中城市的用水量比较均匀,Kh较小,可取下限,小城市可取上限或适当加大。

4、了解城市给水需水量预测的相关方法。

城市用水量预测有多种方法,在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可行的方法,必要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计算,然后比较确定。

(1)分类估算法

分类估算法先按照用水的性质对用水进行分类,然后分析各类用水的特点,确定它们的用水量标准,并按用水量标准计算各类用水量,最后累计出总用水量。

该方法比较细致,因而可以求得比较准确的用水量,但也因此增加了分析计算的工作量,所以在规划阶段不宜采用,而主要用于设计计算。

(2)单位面积法

单位面积法根据城市用水区域面积估算用水量。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06)给出了城市单位面积综合用水量标准。

根据居住用地最高日用水量指标可以计算出最高日用水量。

(3)人均综合指标法

根据已有的历史数据,城市总用水量与城市人口具有密切的关系,城市人口平均总用水量称为人均综合用水量。

《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06)推荐了我国城市每万人最高日综合用水量。

(4)年递增速率法

城市发展进程中,供水量一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过去的若干年内,每年用水量可能保持相近的递增比率,可以用如下公式表达:

上式实际上是一种指数曲线型的外推模型,可以用来预测计算未来年份的规划预测总用水量。

在具有规律性的发展过程中,用该式预测计算城市总用水量是可行的。

(5)线性回归法

城市日平均用水量亦可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预测计算,公式可写为:

ΔQ——起始年份平均日用水量,m3/d;

t——年数,a。

(6)生长曲线法

城市发展规律可能呈现在初始阶段发展的很快,总用水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而后城市发展趋势缓慢增长到稳定甚至适度减少的趋势,生长曲线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a,b——待定参数;

Q——预测用水量,m3/d;

L——预测用水量的上限值,m3/d。

5、了解城市供水调度、调度中心、水厂监控中心组成及主要功能。

5.1城市供水调度系统

组成:

调度中心、水厂监控中心、水厂监控分站、水源井监控站、管网加压站和管网测压站。

主要功能:

安全可靠地将符合水量、水压、水质要求的水送往每个用户,并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水系统的运行成本,保证给水系统的运行安全可靠性。

5.2调度中心

组成:

供水调度中心须有遥感、遥测、遥迅等成套设备,负责调度水厂监控中心、水厂监控分站、水源井监控站、管网加压站和管网测压站。

主要功能:

及时了解整个给水系统生产情况,采取有效的科学方法和强化措施,执行集中调度的任务。

5.3水厂监控中心

组成:

由操作员站、工程师等工作站、管理工作站、历史服务器打印机等附属设备以及网络设备组成。

主要功能:

对整个水厂进行组态管理,系统监控;实时监测、显示、处理、控制各PLC子站的状态、通信、数据和信息;报警处理和报表打印;动态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管理;实现与上级系统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6、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在城市给水中的应用。

"3S"技术是以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l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基础,将RS、GlS、GPS三种独立技术领域中的有关部分与其它高技术领域(如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而形成的一项新的综合技术。

它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于一身,突出表现在信息获取与处理的高速、实时与应用的高精度、可定量化方面。

可以利用GPS和RS快速获取给水管网现状资料:

GPS技术将实时定位精度提高到厘米级,同时结合RS遥测技术,准确地获取地下管网的三维坐标;地下管网的修测可以利用GPS,通过局域差分实时定位技术或广域差分实时定位技术来实现。

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

将GIS应用到自来水行业,增加行业的应用分析功能,科学地管理好地下管网信息。

其一,供水管网及其地形信息、属性信息以数据形式保存在光盘、硬盘或磁盘阵列中,无需以纸质材料保存,免除了由此引起的基础资料缺失和精度降低,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其二,利用GPS和RS及时补测或修测,更新GIS数据,以最快的时间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同时,根据需要GIS可以随时输出任意比例及范围的管网图,供建设者使用;其三,利用GIS可以自动完成或减少供水行业的职能业务量,如自动抄录水表,爆管分析和阀门管理等,减少了人工的误差,提高了工作和事故处理效率,大大降低了资源的浪费。

二、取水工程

1、掌握各类给水水源的特点、选择原则,及水源水质标准、分类标准及评价方法。

1.1给水水源分类及其特点

1.2给水水源选择原则

(1)水源水量充沛可靠,便于防护;

(2)原水水质符合要求;

(3)符合卫生要求的地下水,宜优先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

(4)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正确处理与给水工程有关部门的关系;

(5)取水、输水及水处理设施安全经济和维护方便;

(6)具备施工条件。

1.3水源水质标准、分类及评价方法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及分类CJ3020-93

项目

标准限值

一级

二级

色度不超过15度,并不得呈现其他异色

不应有明显的其他异色

浑浊度(度)

≤3

嗅和味

不得有异臭、异味

不应有明显的异臭、异味

pH值

6.5--8.5

6.5--8.5

总硬度(以碳酸钙计)(mg/L)

≤350

≤450

溶解铁(mg/L)

≤0.3

≤0.5

溶解性总固体(mg/L)

<1000

<1000

总大肠菌群(个/L)

≤1000

≤10000

一级水源水:

水质良好。

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二级水源水:

水质受轻度污染。

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其水质即可达到GB5749规定,可供生活饮用者。

2、了解水源保护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措施。

2.1水源保护的基本要求

(1)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必须设置卫生防护地带。

(2)集中式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地带的规定如下。

1)地面水

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严禁捕捞、停靠船只、游泳和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并由供水单位设置明显的范围标志和严禁事项的告示牌。

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得堆放废渣,不得设立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堆栈或装卸垃圾、粪便和有毒物品的码头,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及施用持久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得从事放牧等有可能污染该段水域水质的活动。

水厂生产区的范围应明确划定并设立明显标志,在生产区外围不小于10m范围内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和修建禽畜饲养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和绿化。

2)地下水

取水构筑物的防护范围,其防护措施与地面水的水厂生产区要求相同。

在单井或井群的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持久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得修建渗透水厕所、渗水坑、堆放废渣滓或铺设污水渠道,并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层的活动。

如取水层在水井影响半径内不露出地面或取水层与地面水没有互相补充关系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较小的防护范围。

2.2水源保护的方法措施

(1)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计划。

(2)加强水资源管理。

(3)进行流域面积内的水土保持工作。

(4)防止水源水质污染。

3、了解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类型及适用条件;了解江河、湖泊和水库取水构筑物选择的基本要求。

3.1地下取水构筑物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3.1.1管井,井径50-1000mm

(1)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大于4m,其底板埋藏深度大于8m;

(2)适应于开采深层地下水,在深井泵性能允许的情况下,不受地下水埋深限制;

(3)适应性强,能用于各种岩性、埋深、含水层厚度和多层次含水层,应用范围最为广泛。

3.1.2大口井,井径2-12m

(1)适用于取集浅层地下水,底板埋藏深度小于15m,含水层厚度在5m左右;

(2)适用于任何砂石、卵石、砾石层,但渗透系数最好大于20m/d;

(3)含水层厚度大于10m时应做成非完整井;

(4)比较适合中小城镇、铁路及农村的地下水取水构筑物。

3.1.3辐射井,集水井直径4-6m,辐射井直径50-300mm

(1)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在10m以内;

(2)适应性较强,适用于不能用大口井开采的、厚度较薄的含水层及不能用渗渠开采的厚度薄、埋深大的含水层;

3.1.4渗渠,直径450-1500mm。

(1)适用于底板埋藏深度小于6m,含水层厚度小于5m的浅层地下水;

(2)适用于中砂、粗砂、砾石或卵石层;

(3)最适宜于开采河床地下水或地表渗透水。

3.2江河取水构筑物位置选择的基本要求

(1)设在水质较好的点

生活和生产污水排入河流将直接影响取水水质,为了避免污染,取得较好水质的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宜位于城镇和工业企业上游的清洁河段。

在污水排放口的上游100~150m以上。

取水构筑物应避开河流中的回流区和死水区,以减少进水中的泥沙和漂浮物。

在沿海地区受潮汐影响的河流上设置取水构筑物时,应考虑到咸潮的影响,应尽量避免吸入咸水。

河流入海处,由于海水涨潮等原因,导致海水倒灌,影响水质。

设置取水构筑物时,应注意这一现象,以免日后对工业和生活用水造成危害。

其它如农田污水灌溉,农作物及果园施加杀虫剂,有害废料堆场等都可能造成污染水源,在选择取水构筑物位置时应予以注意。

电厂冷却水要求取得温度尽可能低的河水。

通常水深较大的河流,夏季表层温度较高,底层水温较低。

水流较缓的大河(不受潮汐影响时),河心水温较低,岸边水温较高。

为了取得低温水,宜从底层和河心取水。

(2)具有稳定河床和河岸,靠近主流,有足够的水深。

在弯曲河段上,取水构筑物位置宜设在河流的凹岸,但如果在凸岸的起点,主流尚未偏离时,或在凸岸的起点或终点,主流虽已偏离,但离岸不远有不淤积的深槽时,仍可设置取水构筑物。

(3)具有良好的地质、地形及施工条件。

(4)靠近主要用水地区。

(5)应注意河流上的人工构筑物或天然障碍物。

(6)避免冰凌的影响。

(7)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

3.3江河水取水构筑物

3.3.1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1)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包括合建式和分建式)

适用于大、中、小型取水量,宜建在岸边较陡,主流近岸,岸边有足够水深,水质和地质条件较好,水位变化幅度不大的情况,但水下施工工程量较大,且须在枯水期或冰冻期施工完毕。

(2)河床式取水构筑物

适用于河床稳定、河岸平坦、枯水期主流离岸较远、岸边水深不够或水质不好、而河中又具有足够水深或较好水质时。

取水方式:

自流管取水、虹吸管取水、水泵直接取水、桥墩式取水。

3.3.2移动式取水构筑物

(1)浮船式取水构筑物

适用条件:

水位变化幅度在10~40m,涨落速度小于2m/h的江河水取水;

临时供水的取水构筑物或允许断水的永久性取水构筑物;投资受到限制,难以修建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取水位置的选择:

河岸有适宜坡度;设在水流平缓、风浪小的地方,以利于浮船的锚固和减小颠簸;尽量避开河漫滩和浅滩地段。

(2)缆车式取水构筑物

适用条件:

水位变化幅度在10~35m,涨落速度小于2m/h的江河中取水;

作为永久性取水构筑物;水位变化幅度大且水流急、风浪大,不宜用浮船取水;受牵引设备限制,每部泵车的取水流量小于10万m3/d;取水河道漂浮物少、无冰凌、无船只碰撞可能。

取水位置的选择:

宜选择在河岸地质条件较好,岸坡稳定的位置;宜选择在岸坡倾角为10~280的地段;应选在凹岸的顺直河段上,主流近岸,水深足够,避免设在回水区或凸岸,以防淤积。

3.4湖泊和水库取水构筑物

(1)不要选择在湖岸芦苇丛生处附近。

(2)不要选择在夏季主风向的向风面的凹岸处。

(3)为了防止泥沙淤积取水头部,取水构筑物位置应选在靠近大坝附近,在远离支流的汇入口。

(4)取水构筑物应建在稳定的湖岸或库案处。

4、了解水源水质监测系统的组成及主要监测内容。

4.1水质监测系统的组成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一般由一个中心站和几个子站组成。

(1)提水装置

(2)预处理装置

(3)监测仪器

(4)数据采集

(5)数据处理与传输装置

(6)远程数据管理中心

4.2主要监测内容

水温、pH、溶解氧(DO)、电导率、浊度、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氨氮、磷酸盐、硝酸盐氮。

三、输水和配水工程

1、掌握输水管和配水管网的布置原则及管网水力计算方法;了解输水管技术经济计算。

1.1输水管布置原则

1.1.1定线

(1)输水管定线时,必须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尽量缩短线路长度,减少拆迁,少占农田,便于管渠施工和维护,保证供水安全。

(2)选线时,应选择最佳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尽量沿现有道路定线,以便施工和检修。

(3)减少与铁路、公路和河流的交叉;管线避免穿越滑坡、岩层、沼泽、高地下水位和河水淹没与冲刷地区,以降低造价和便于管理。

(4)远距离输水时,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加压和重力输水两者的结合形式,根据地形高差、管线长度和水管承压能力等情况确定加压泵站。

(5)设计时应远近期同时考虑,分期实施。

1.1.2设计流量

(1)从水源至城镇水厂或工业企业自备水厂的输水管渠的设计流量,应按最高日平均时供水量加自用水量确定。

当长距离输水时,输水管渠的设计流量应计入管渠漏失水量。

(2)向管网输水的管道设计流量,当管网内有调节构筑物时,应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条件下,由水厂所负担供应的水量确定;当无调节构筑物时,应按最高日最高时供水量确定。

(3)负有消防给水任务的输水管渠尚应包括消防补充流量或消防流量。

1.1.3条数及连通管

(1)输水管渠一般不宜少于两条,当有安全贮水池或其他安全供水措施时,也可修建一条输水干管,输水干管和连通管管径及连通管根数,应按输水干管任何一段发生故障时仍能通过事故用水量计算确定。

城镇的事故水量为设计水量的70%,工业企业的事故水量按有关工艺要求确定,当负有消防给水任务时,还应包括消防水量。

(2)为保证在输水管渠局部损坏时仍能保证事故水量,可在平行的2条或3条输水管渠之间设置连通管,并装置必要的阀门。

1.1.4附属设施

(1)输水管道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分段和分区检修的阀门。

(2)在输水管道隆起点和平直段的重要位置上,应装设排(进)气阀,低处应装设泄水阀。

其数量和直径应通过计算确定。

(3)设计满流输水管道时,应考虑发生水锤的可能,必要时应采取消除水锤的措施。

1.2配水管网布置原则

1.2.1布置原则

(1)按照城市规划布置,考虑分期建设可能,留有充分的发展余地。

(2)城市配水管网宜设计成环状,当允许间断供水时,可设计为树状网,但应考虑将来有连成环状网的可能。

在树枝状管段的末端应装置排水阀。

(3)工业企业配水管网的形状,应根据厂区总图布置和供水安全要求等因素确定。

(4)城镇生活饮用水的管网,严禁与非生活饮用水的管网连接。

城镇生活饮用水管网,严禁与各单位自备的生活饮用水供水系统连接。

(5)管线遍布在整个给水区内,管网中的干管应以最近距离输水到用户和调节构筑物,保证用户有足够的水量和水压。

(6)配水管网应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及设计水压进行计算,并应分别按下列三种情况和要求进行校合:

发生消防时的流量和水压要求;最大转输时的流量和水压要求;最不利管段发生故障时的事故用水量和水压要求。

(7)城市内一般建筑物可以从管网引一条进水管,用水较高的建筑物或建筑物群可从管网不同方位引入两条或数条水管。

1.2.2管网定线

(1)城市管网定线是指在地形平面图上确定管线的走向和位置。

定线时一般只限于管网的干管以及干管之间的连接管,不包括从干管到用户的分配管和接到用户的进水管。

(2)干管定线时其延伸方向应和二级泵站输水到水池、水塔、大用户的水流方向一致,以最近的距离,将一条或几条干管平行地布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