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王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1396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分析 王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案例分析 王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案例分析 王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案例分析 王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案例分析 王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案例分析 王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案例分析 王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案例分析 王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案例分析 王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案例分析 王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案例分析 王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案例分析 王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 王敏.docx

《案例分析 王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 王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案例分析 王敏.docx

案例分析王敏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咨询报告  

        

姓名:

王敏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1105210604000000547  

所在省市:

内蒙古赤峰市

所在单位:

赤峰学院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

赤峰学院王敏

摘要:

在初中升高中的过渡时期,高一新生会产生诸多不适应和矛盾困惑。

本文通过分析高一新生李某适应不良的表现以及内心矛盾困惑,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使求助者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和错误思维方式有所认识,逐步引导求助者实施自我行为训练,缓解消沉、焦虑的情绪,帮助李某尽快适应紧张而充实的高中新生活,最终较好地实现了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促进了求助者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不合理信念人格心理健康

一、一般资料

基本情况

李某,男,汉族,高一学生,16岁,独子。

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父母是机关公务员,母亲是公司职员,文化程度都较高,事业都小有成就。

父母感情很好,但在如何教育求助者的问题上有分歧。

家族无精神病史,无家庭遗传病史。

个人成长史

自小,父亲对李某要求就严格,对儿子期望值很高;母亲对李某要求宽松,觉得儿子能人格健全、快乐成长就行,在学习上没有过高期望。

小学时,李某成绩不错。

初中阶段,李某在一所自治区重点中学的初中部就读,同学间竞争激烈,李某成绩大不如从前,开始出现厌学情绪,为了上网而逃学,抽烟、喝酒、与同学打架,带头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经常被老师请家长。

初三第二学期,父母告诉李某要好好学习,会想办法通过关系让他到内地高中班就读,为此李某开始感到学习的压力,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收敛,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成绩相对原有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但两三个月的努力想达到内高班的分数线不现实,李某的中考成绩远远达不到内高班上线的最低要求。

李某受到很大打击,情绪低落、消沉。

父母通过关系仍使其进入一所重点高中的平行班就读,并承诺会继续想办法使其插班进内高班。

由于没考上理想的高中,又觉得自己只是暂时借读在该校,很快就能去内地上学,李某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常常独来独往,彻底放松了学习。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在班中倒数,这种现状让李某感觉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内心的期望值相差悬殊,非常无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

由于对高一新的学习环境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情况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二者之间形成明显落差而情绪低落、苦闷,造成了对高中生活的适应不良。

个人陈述

我初中在一所自治区重点中学初中部就读,以前跟我一起的朋友现在都考进了市里的重点高中,而我内高班没去成,却在这所不出名的学校里借读,高不成低不就的。

每次听他们说学习有多紧张,高中的生活有多么的丰富,我就很难过。

我觉得自己本来可以去内高班,在一个学习氛围很好的高中里学习,也不会比别人差,不知道怎么就来到了这样一所破学校,还在平行班。

我不喜欢现在的班,不喜欢带课的老师,我觉得班里的同学都太幼稚,我也懒得跟他们玩。

刚开学时,我觉得自己随时都会转走,上课基本上就是趴在桌子上睡觉,根本没有好好学习。

现在期中考试都完了我还是走不成,看来是没什么希望了,只能在这里继续呆下去了。

我落下了很多知识,成绩很差,觉得上课跟不上老师,很吃力,我知道高中课程很难,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补上来的,我很苦恼。

因为学习,我和爸爸的关系弄得很僵,我们有时一个星期不说话。

他对我很失望,爸爸总觉得为了让我上内高班,到处托关系到处求人很丢人,总是骂我不争气。

我很崇拜我妈妈,她的事业很成功,我和她无话不说。

我都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了大半个学期了,觉得很难受,希望可以得到帮助。

三、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应

求助者母亲:

我和他爸爸在各自的工作方面都有自己的成绩,我们的感情非常好,家庭条件也不错。

他爸爸对儿子的期望很高。

儿子在初中时成绩大不如从前,上网、打游戏、打架、违反课堂纪律成为家常便饭,我们经常被老师请去谈话,感到非常头疼。

他爸爸对孩子非常失望,总是非常严厉的批评儿子,这让他们父子俩的关系非常僵,经常好几天不说话。

我和他爸爸想的不一样,我觉得儿子能有个正确的价值观,不坏,健康成长就行了。

现在想想,我们不应该告诉他有办法让他上内高班。

儿子根本无心学习,整天惦记着到了内高班再好好学习。

这事到现在我们还没办成,开学都两三个月了,现在他的状态是走没走成,学又没学好,在学校的平行班成绩都垫底,孩子很受打击,我们是又着急又后悔。

求助者的班主任:

李某不论上什么课都趴在桌子上,学习成绩在班里比较靠后,与班里同学关系一般,经常独来独往,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

找他谈过几次话效果都不明显。

咨询师的观察:

求助者来咨询时,穿着校服,里面的衣服很时尚。

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不够清晰,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上学的事情和与父亲的关系时,情绪明显消沉和低落。

说到现在的成绩时情绪很低落,语速缓慢。

讲到与父亲的关系时,情绪起伏很大,需要调整后才能继续陈述;讲到母亲的成就和与母亲的关系时,很自豪;反复说明自己不应该待在现在的学校,觉得在这个班里完全有能力当班长,老师却没发现自己的能力。

对自己的评价好于实际。

四、评估与诊断

心理状态的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求助者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较强,有些暴躁,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低落。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李某的问题持续时间不到三个月,与现实密切相关,没有产生泛化,整个心理状态属于正常范围,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与诊断依据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李某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

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属于心理正常的范围,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

李某的心理问题与其现实的生活密切有关,并且含有道德色彩,属于常型冲突,虽有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的表现,但不是主要症状,而且有想改变现状的情感要求,可排除抑郁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李某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对新环境的期望值太高,与实际情况之间的明显落差造成的适应不良所引起,持续时间不到三个月,未发生泛化,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1)求助者16岁,处于青春期,比较敏感,对所处状况感到无能为力和迷茫无助。

(2)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

(1)家庭物质条件较好,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使其有些无所适从,由于一直受到母亲的宠爱,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形成了错误的认知。

(2)经历了对李某来说剌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

3、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

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

(2)错误观念:

认为自己就不应该在现在的学校里上学,之所以造成现在的结果,都怪自己的父母给了自己一个很高的希望。

(3)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

在现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学习就一定不会好,不会考上什么好大学,会没有出息。

(4)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没有上成內高班的事件一直困扰着自己。

五、咨询目标的确定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学会与父母特别是父亲进行积极交流,与同学友好相处;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修正错误认知,消减不良情绪;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增强自信。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真正认识到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积极进取,健康成长。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使用原理

根据求助者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的咨询问题,采用“家庭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

以“家庭”为单位,指出父母在教育求助者过程中的不当之处,改善父母对“求助者”的教养方式,强调互相关爱、尊重与鼓励,信任与支持的家庭氛围。

对求助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

首先,在认知上,让求助者了解自己行为与目前状况的联系,确定改变愿望,提高自我控制的意识与能力。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没有上成內高班,完全是父母的责任吗?

就算是暂时在现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就可以不努力吗?

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考上理想中的大学吗?

大家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都不理想吗?

(2)探寻改变愿望:

既然对目前状况不满意,怎样做才会改变现状,期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3)设想具体情境,思考可能的应对策略:

既然上不了内高班,自己的学习成绩已落后于班中同学,应该怎么办?

(4)模拟演练,分析后果,选择最佳应对方式:

想象如果一开始进入现在的学校就认真努力学习,然后得知不能去内高班,会发生怎样的结果;比较各种可能,确定最佳的应对方式。

其次,在行为上,给予可行的建议、指导与训练,包括学习方法、自控能力的培养。

制定行为目标及评价监督方法,循序渐进,逐日改善。

2.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原理;

(3)有权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咨询时间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进行三次后视咨询效果做进一步安排。

咨询收费:

50元/次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会谈

过程:

(1)经求助者同意,建立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

(2)向母亲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向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3)确定咨询主要问题

(4)与求助者交谈,探寻其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布置咨询作业:

(1)“再现”事件:

父母与求助者重新讨论关于没有上成內高班的事件,着重让其表达“当时知道了这个消息怎么想,半个学期过去了还没有走成又怎么想,感觉如何”。

目的:

让求助者宣泄,让父母学习与求助者沟通。

(2)让求助者找出班里学习上的榜样,思考为什么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第2次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会谈、模仿法。

过程:

(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

父母与求助者交流了关于是否上内高班的想法,承认不应该给求助者一个不能确定的承诺,使其不能安心学习。

明确:

打消可能上内高班这个念头,静下心来抓紧补上当前落下的功课更加重要。

(2)与求助者讨论班里学习尖子的学习方法,找出差距,促进自我认知,寻找自己的努力方向。

(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学习方面的自我控制,保证尽量不在课堂上趴着,努力跟上老师的讲课进度做笔记,并在咨询室演练。

布置咨询作业:

(1)父亲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尝试发现求助者身上的的优点,尤其是在其学习努力的时候,即使做作业很慢,只要是在坚持,就给与及时鼓励。

母亲在求助者坚持学习的时候,不去打扰,不说“很心疼”之类的话。

(2)求助者按“行为契约”行事。

诸如:

上课不趴在桌子上,尽量记全笔记和作业,尽最大努力独立完成。

如果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主动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3次

目的:

(1)学会合理评价

(2)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初步增强信心

方法:

会谈、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

“行为契约”完成基本顺利:

这一周的课,只有两次趴在桌子上;学习笔记记得还不够全面,但求助者愿意借同学的笔记补全;求助者的努力得到了父母的肯定。

(2)深入分析:

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求助者对自己高一学习生活的现状进行合理评价,认识到:

即使明天就要去内高班,今天仍应该努力学习;既然现在去不了,就正视自己与同学们在学习上的差距,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补上落下的课程,赢得家长、老师、同学们的认可。

布置咨询作业:

继续按“行为契约”行事:

请同桌帮忙,杜绝上课趴在桌子上的行为,提高笔记和作业质量,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付诸实施,争取在第二次年级月考中取得进步。

第4次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激发学习的信心

方法:

会谈、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1)反馈作业:

基本完成目标,在第二次月考中成绩有所提高,尤其是理科成绩,消灭了不及格的科目。

(2)与求助者深入交谈,探讨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后的感受。

布置咨询作业:

(1)选一门最头疼的功课:

语文,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并付出实施。

(2)收集班里同学们与他的友好互动瞬间,通过日记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尝试主动与大家交流。

第5次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

会谈

过程:

(1)反馈作业:

能够按语文老师要求完成最头痛的文言文作业,觉得文言文也不是那么难学,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很有成就感。

前一天班里进行了欢庆元旦的活动,恰巧是求助者的生日,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专门为他合唱了生日歌,求助者很感动,觉得自己真正是班级中的一份子了。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

加强自我监督与控制,持之以恒的刻苦学习。

(3)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们的关系。

(4)基本结束咨询,制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并在父母老师的监督下坚持完成。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估:

求助者自述通过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觉得很自豪,心情好了很多,与父亲关系明显改善,与同学的关系也比以前融洽,有了自己的好朋友。

认识到以前的许多想法有些幼稚不成熟,再提到没上成内高班的事已不会觉得特别沮丧,能正确对待了,现在感觉轻松了很多。

(二)咨询师评估:

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

求助者基本消除或缓解了消沉、焦燥的情绪,在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上出现了积极变化,学习状态和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自我认识趋于合理,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周围人的评估

班主任肯定了求助者精神状态的转变和学习成绩的进步。

回访得知,在学期末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模块考试中,求助者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班中倒数,提升到班级中等偏下水平,大大增强了求助者对自己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第一章、第二章相关内容。

(3)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86-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