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614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docx

湖北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传输、存储、加工和表达信息的各种技术总和。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模式,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由此超越了单纯的工具意义,赋予社会新的思想与文化价值。

信息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其中,信息素养关乎个体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意义十分重大。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学习领域,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

课程基于科技、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围绕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内容;课程将观念形成、知识积累、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通过创设真实情景,使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和能力,成为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课程标准立足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和信息化社会逐步形成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课程引导学生正视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养成健康规范的行为习惯,履行个人在信息系统中的责任和义务,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引导学生思考个体的信息行为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带来的影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准则的有机统一。

2.选择基础性和时代性的课程内容,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体系

课程内容基于学科核心知识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结合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沿知识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结合数据加工、问题解决和信息系统操作的真实过程,发展学生计算思维,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增强信息社会责任;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思想与观念、问题与情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全面达成。

3.强化问题解决,倡导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

课程实施基于不同背景学生的学习准备,鼓励多元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开放、探究、合作、分享的意识,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交互性、真实性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计算思维来解决问题;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及效率,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4.推进过程性评价,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为依据,采用人工和系统自动采集等方式记录学生发展的过程,收集学习数据,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学习,优化教学,评估学业水平。

注重情境中的评价和整体性的评价,评价方式和评价量规应支持学生自主的和合作的数字化问题解决;针对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完成研究性论文或报告。

二、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

(一)总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程通过提供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帮助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关键的学科知识与技术;理解信息系统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运用计算思维对问题进行识别、分析、建模、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辨析信息社会的特征,能遵循信息社会的规范,在数字化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对人与世界的多元理解;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有效、负责任地参与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公民。

(二)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展开,内容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社会责任四分方面。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需要,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

2.计算思维

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即计算思维。

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分析问题,通过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能设计算法解决问题,能编写程序实现算法,能将计算思维迁移解决信息社会问题。

3.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完成学习任务。

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运用其从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4.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问题,能与他人分享信息,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判断能力。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以立德树人的基本方针为根本依据。

课程设计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育人因素,引导学生健康的技术价值追求,提高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发展与创新能力。

2.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

依据国家和省课程方案,汲取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成果,紧扣信息技术学科核心概念体系,精心选择课程内容,确保知识结构清晰、难度梯度合理,提供适度的认知挑战。

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依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国情,研判性借鉴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最新研究成果,参照其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和前期经验,调整和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模块,提高课程标准的前瞻性。

4.遵循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

信息技术学科兼具理论性、工具性和实践性,表现出快速发展和日益更新的特征。

课程标准的设计遵循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发展特征,重视学生在设计中学习、在活动中学、在应用中学习,同时对新技术保持开放,鼓励师生共同学习。

(二)课程结构模型

本纲要对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分学段进行实施。

每个学段信息技术课程均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目标,并依据学生认知和年龄特点,呈螺旋式发展,实现与高中段课程的有效对接。

课程既要注重基本核心素养的培养,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既满足基础性目标,又在深度和广度上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三)课程设置

课程按三个学段进行设计,3-4年级为第一学段,5-6年级为第二学段、7-9年级为第三学段,其中9年级为选修课程,为选择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奠定基础。

3-8年级每周至少开设1课时信息技术课,每周开设2课时以上的学校,建议两节连堂,以提高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四、课程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3-4年级)

1.信息意识

(1)感知信息的存在和价值。

(2)初步感知信息的表达形式,知道文本、表格、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都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体会信息的多样性。

(3)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应用。

(4)感知信息加工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信息数字化表示的优势。

(5)在日常生活中,能从信息技术视角去发现问题。

(6)能认识个人信息及其重要性,产生防护意识。

2.计算思维

(1)初识数字化原理,能认识0和1可表示信息。

(2)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初步体验算法思想及其意义。

(3)遇到较大问题时,能尝试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并分步分析与解决。

(4)初识分类处理信息的意义与价值。

(5)能用生活语言或思维导图描述问题解决的程序或流程。

(6)初识计算机工作特点。

3.数字化学习

(1)能完成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化设备简单操作。

(2)能使用数字化设备获取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存储与简单管理。

(3)学会使用文字处理、绘画等数字化工具表达想法、叙述故事、描述概念。

(4)能利用网络获取数字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空间。

(5)能使用网络交流工具进行简单的交流与表达。

4.信息社会责任

(1)能爱护信息技术设备及其环境。

(2)知道计算机病毒的存在与危害,了解基本的防护方法。

(3)了解信息法律法规和信息社会伦理道德的相关要求。

(4)知道网络交流中的文明礼仪,不恶意攻击别人发表的观点、作品。

(5)能有节制地使用数字化设备与网络,养成健康的数字化生活习惯。

(6)在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时,有主动尝试与探究的意识。

第二学段(5-6年级)

1.信息意识

(1)能理解和分析信息的特征,能判断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

(2)能理解信息的载体依附性,能准确区分载体和信息。

(3)能思考和分析问题需求,并能用计算思维界定简单问题。

(4)初步理解信息加工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信息加工对信息的增值作用。

(5)会判断不良信息,初步具备信息的防护意识。

2.计算思维

(1)初步理解数字化原理,能完成简单的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

(2)能了解算法在解决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初步感知用规划思维来设计、解决问题。

(3)掌握用自然语言或思维导图描述算法的方法。

(4)初步理解数据处理软件中抽象与自动化等模型的构建。

(5)初步认识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

顺序、选择与循环。

(6)选择一种简单的编程工具,掌握其基本的语法规则,能读懂该工具编写的简单程序,知道其所表达的基本意义,能用逻辑推理预测程序行为,学会调试简单程序。

(7)初步理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

(8)初步明确人类与机器的关系,能识别计算机系统的简单智能行为。

3.数字化学习

(1)了解计算机硬件结构与功能,能解决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2)了解常见文件的类型及属性,能对文件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3)能借助数字化工具收集和简单处理数据。

(4)能使用数字化工具创作多媒体作品,表达主题。

(5)合理选择信息表达方式,对数字化作品进行展示与评价。

(6)能有效地运用数字化资源、工具等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7)体验新技术、新媒体(智能设备、3D打印、物联技术、互动媒体、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技术应用。

4.信息社会责任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与传播途径,增强防范意识。

(2)在网络交流中提高对虚假信息和恶意活动的辨识能力,注意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3)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和信息社会伦理道德,提升社会责任感。

(4)具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尊重他人的信息作品,获取、分享他人信息时注意记录信息来源、作者等信息,不盗用他人作品。

(5)能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养成绿色、健康的数字化生活习惯。

(6)正确看待新技术、新媒体对信息社会带来影响。

第三学段(7-9年级)

1.信息意识

(1)深入理解信息的价值和作用。

针对简单的信息问题,能根据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信息内容的真伪性和信息表达的目的性进行判断和筛选。

(2)能主动分析问题需求,能用计算思维界定较复杂问题。

(3)深入理解信息加工的意义和价值,树立信息创新意识。

(4)具备较强的信息防护意识,会主动判断和抵制不良信息,能形成一定的预警能力。

2.计算思维

(1)能理解数字化原理,能分析二进制再现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的过程与形式。

(2)能从二进制、逻辑、集合、函数等方面认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3)能用流程图描述算法,能掌握常见算法,并能应用该算法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

(4)能理解并应用数据处理软件中对象与属性、数据类型与运算符等数据模型的构建。

(5)能掌握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

顺序、选择与循环。

(6)熟悉使用编程语言,设计和开发模块化程序,解决生活中较复杂问题。

(7)能用逻辑推理分析简单程序运行,预测运行结果,并检测和纠正程序中的错误。

(8)认识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在内的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

(9)能主动认识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区别与联系。

3.数字化学习

(1)能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处理工具,进行合理、有效的(直观、生动、个性化)数字化表达。

(2)能依据数字化学习的过程数据,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并调整学习规划。

(3)能从海量数字化资源中鉴别、筛选有效信息,开展项目式学习。

(4)理解新技术、新媒体原理,能完成简单的创意作品。

4.信息社会责任

(1)理解计算机病毒传播、破坏机制,具备信息安全意识、防护习惯与能力。

(2)掌握一定的数据备份与保护的方法,具备数据保护意识。

(3)自觉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和信息社会伦理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

(4)知道开源的理念与价值,尊重知识产权的相关要求,具备分享与保护意识。

(5)理性判断新技术、新媒体,具备积极学习态度。

五、学业质量标准

(一)学业合格标准

1.3-6年级

(1)学时数达到144课时。

(2)学业等级达到二级水平。

(3)收集和整理体现学习经历的20个以上作品和10篇以上学习报告或心得体会。

(4)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共同完成4个小组作品。

2.7-8年级

(1)学时数达到72课时。

(2)学业等级达到三级水平。

(3)收集和整理体现学习经历的10个以上作品和5篇以上学习报告或心得体会。

(4)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共同完成2个小组作品。

(二)学业等级标准

1.一级水平

项目

等级水平描述

(1)在文本、图片、视频等信息中,能找到有价值信息,并说明理由。

(2)能描述三种以上信息表达形式,并说明这些形式的优势。

(3)能列举四个以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4)能找出至少二条以上信息数字化表示的优势,并说明理由。

(5)能说出生活中适合用计算机解决的问题,至少举出三例。

(6)在分析个人信息泄密案例中,能表述至少二条以上的启示。

(1)结合案例,能用语言描述0和1是如何表示信息的。

(2)能结合发现的具体问题,阐述其中包含的算法思想,并能说出至少二条以上的意义。

(3)结合案例,能将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能分步分析与解决问题。

(4)能举例说明分类处理信息的意义与价值(至少二条)。

(5)结合具体案例,能用生活语言或思维导图描述解决问题的程序或流程。

(6)能表述至少三条计算机特点。

(1)能按规范的方法或流程,操作计算机及相关数字化设备。

(2)知道几种数字化设备获取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信息的方法,如相机、手机、IPAD等。

(3)了解几种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基本管理方法,知道文件存储的位置与树型结构。

(4)能使用文字处理工具进行文字输入,至少掌握一种中文输入法。

(5)能熟练掌握一种文字处理工具。

(6)能熟练掌握一种绘图工具。

(7)围绕主题,使用文字或绘画处理工具,表达自己想法。

(8)知道常用的网页地址,能自主浏览网页,会使用搜索引擎。

(9)能正确注册自己的网络身份,获取和管理个人空间。

(10)能使用文字、语音和视频等方式进行网络交流。

信息社会责任

(1)遵守计算机教室的规章。

(2)结合实际案例,能说出两条以上的道德伦理与法律法规的内容。

(3)拟定三条以上的个人健康数字化生活的标准,并按标准实施。

(4)能够向同学与他人介绍一种以上的新技术、新媒体。

(5)能说出两种以上计算机病毒及其危害。

2.二级水平

项目

等级水平描述

(1)在具体实例中,能分析信息的特征(至少三条),并将其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2)在具体实例中,能判断信息的价值,并根据信息的价值对信息进行分类。

(3)能准确区分载体和信息。

(4)在具体实例中,能根据任务需求,对简单问题进行界定与表达。

(5)说出一个以上信息增值的实例。

(6)在案例分析中,能区分不良信息,并了解应对方法(至少二种)。

(1)能对简单的自然数进行二进制与十进制的相互转换。

(2)能阐述用算法解决问题的意义与价值(二条以上)。

(3)结合案例,用规划思维来设计、解决问题。

(4)在具体的算法案例(如枚举法、二分法等)分析中,能用自然语言或思维导图描述其算法思路。

(5)通过Excel等数据处理软件,结合具体案例,能说明数据的抽象过程,能根据需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公式、函数计算,排序等自动化处理。

(6)熟悉一种简单的编程工具(如Scratch、LOGO等)的基本语法规则,根据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分析算法思路、预测程序行为、完善程序、调试程序直至问题解决,能发现并纠正程序中的明显错误。

(7)能说出计算机、手机、平板等数字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

(8)结合具体案例,能简单识别计算机系统的智能行为,并能说明人类与机器的关系。

(1)能够描述冯·诺依曼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针对具体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2)掌握常见的文件属性信息,如文件的大小、文件名、文件的类型等,能认识常见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类型的文件。

(3)掌握两种以上数据的收集工具,能使用一种工具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处理。

(4)围绕主题,使用多媒体加工工具(如演示文稿或动画),完成作品创作。

(5)根据实际条件与需求,合理选择媒体类型与途径,表达信息。

(6)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数字化作品及表达效果做出客观评价。

(7)使用三种以上方式实现文件的上传与下载、分享与交流。

(8)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小组分工、探究合作,完成综合任务或学习报告。

(9)体验智能设备、3D打印、物联技术、互动媒体、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

信息社会责任

(1)能够描述三条以上《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

(2)拟定三条以上的绿色、健康的数字化生活的标准,并主动宣传。

(3)具有信息安全与保护的意识,能够说出两种以上病毒的防护检测与防护方法。

(4)撰写一份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心得体会。

(5)在引用或使用网络下载资源时,能标注来源。

3.三级水平

项目

等级水平描述

(1)对一般的信息问题,能从信息来源、内容等方面判断信息的真假和价值。

(2)在具体实例中,能分析任务的需求,并对问题进行界定与表达。

(3)能举例说明信息加工的意义、价值和创新之处。

(4)结合案例,说出如何主动判断和抵制不良信息。

(1)结合案例,能用语言描述二进制再现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的过程与形式。

(2)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能从二进制、逻辑、集合、函数等方面表述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3)能读懂顺序、选择、循环,这三种基本结构的流程图,在具体的算法案例分析中,能用流程图描述算法思路。

(4)通过Excel、Access等数据处理软件,结合具体案例,能阐述对象的基本属性,能确定对象的数据类型。

(5)能运用所学算法(如检索、排序等)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并能列举至少二个以上应用例子。

(6)能掌握一种编程语言,能结合具体案例,抽象问题、设计算法、预测运行结果、编写与调试程序。

(7)能用编程办法解决生活中较复杂问题。

(8)结合具体案例,能说明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区别与联系(不少于三条)。

(9)能简要阐述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在内的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

(1)围绕主题,能够综合运用文本、表格、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处理工具,采用个人或合作学习方式,进行作品创作,如设计主题网站、动画等。

(2)能够针对过程性的学习数据,对学习方案提出两条以上改进意见。

(3)能根据需要,筛选出三条以上适用的数字化资源,并说出理由。

(4)在项目学习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流程,知道如何借助数字化学习解决团队合作中的问题。

(5)参与智能设备(机器人)、3D打印、物联技术、互动媒体、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实践应用,创作一件简单作品。

信息社会责任

(1)根据《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相关法律法规,创作宣传作品,并广泛宣传。

(2)结合典型病毒案例,分析计算机病毒传播、破坏的机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方案。

(3)能说出三种以上数据备份与保护的方法。

(4)撰写一份关于新技术、新媒体的体验报告,能说出两条以上的优势或局限。

(5)在开源的信息化活动中,能说出三条以上关于开源的理念、意识和价值,能说出一种以上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方法,并把个人的开源活动成果与他人分享。

4.四级水平

项目

等级水平描述

(1)对较为复杂的信息,能采用多种方法(三种以上)甄别信息、判断价值。

(2)以一个具体实例,判断自己和他人信息选择的水平,给予适当评价。

(3)对较为复杂的信息问题,能选择所学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提出解决策略。

(1)结合案例,说出计算思维与数学思维、工程思维的区别与联系(至少三条)。

(2)能灵活运用所学算法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并能列举至少二个以上应用例子。

(3)熟练掌握一种编程语言,能结合具体案例,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模型,设计算法,编写与调试程序。

(4)能结合具体项目,通过数据库系统,协同编程,解决问题。

(5)能撰写关于生活中计算思维应用迁移的研究报告。

(1)在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网络和资源软件的教育优势;

(2)依据学习任务进行学习资源的需求分析,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

(3)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评估常用的数字化工具与资源,根据需要进行合理选择;

(4)针对特定的学习任务,运用一定的数字化学习策略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

(5)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开展协同学习,与他人共同创新与分享学习成果。

信息社会责任

(1)能结合身边的案例,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的认识;

(2)能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认识到信息技术可能会引发的一些潜在问题;

(3)在信息活动过程中,能采用简单的策略和方法保护相关信息,安全使用信息技术设备;

(4)能遵守基本的信息法律法规,按照社会公认的信息伦理道德规范开展信息活动。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鼓励教师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

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

鼓励教师对各种教学形式进行积极的尝试,转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以“主动、合作、探究”为特征,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提供机会,帮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能把掌握的技术和方法用于其他内容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

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开展教和学活动,要注意吸收最新教学成果和经验,如主题活动、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

主题可以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其他学科,但主题选择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展开,鼓励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和生活深度融合。

对于部分7年级学生存在“零起点”或“低起点”状况,建议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小规模短时间补课、分类教学和异质分组教学等各种针对性措施,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要达到本纲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保证全体儿童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发展。

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