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2467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docx

武汉大学考研历年真题部分答案

第一类:

诺贝尔奖及发展趋势

1、2002简1#——分别以一句话简介1999和2001年诺贝尔奖获奖项目中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内容

2、2005简1#——简介2002和2004年诺贝尔奖获奖项目中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内容主题

3、2004简6#——请谈谈如何理解目前生物学研究中分子生物学向细胞生物学回归的现象

4、2006简3#——什么是干细胞?

概述干细胞的类型与功能,并简要叙述干细胞研究的意义和前景

5、2008简6#——最近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分别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类似胚胎干细胞,这一成果在理论上、实践上有何意义?

6、2009问答4#-----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发现及研究者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具体贡献是什么?

该成果在细胞生物学有关领域研究中有何应用?

简述应用的原理与主要步骤。

参考答案:

诺贝尔奖获奖项目中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内容主题

1、1999年,美国科学家甘特·布洛贝尔。

他发现了蛋白质内控制蛋白质在细胞内传输和定位的信号。

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2000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奥地利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因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3、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保罗·纳斯因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4、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因选择线虫作为新颖的实验生物模型,找到了对细胞每一个分裂和分化过程进行跟踪的细胞图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5、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6、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7、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幽门螺杆菌。

8.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控制基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RNA干扰的发现。

9.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

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

这一国际小组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实现了基因变化。

基因打靶技术

基因打靶技术是一种定向改变生物活体遗传信息的实验手段,它的产生和发展建立在胚胎干(ES)细胞技术和同源重组技术成就的基础之上,并促进了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基因打靶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研制以及经济动物遗传物质的改良等方面。

1.原理

首先获得ES细胞系,利用同源重组技术获得带有研究者预先设计突变的中靶ES细胞。

通过显微注射或者胚胎融合的方法将经过遗传修饰的ES细胞引入受体胚胎内。

经过遗传修饰的ES细胞仍然保持分化的全能性,可以发育为嵌合体动物的生殖细胞,使得经过修饰的遗传信息经生殖系遗传。

获得的带有特定修饰的突变动物提供研究者一个特殊的研究体系,使他们可以在生物活体中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

目前,在ES细胞进行同源重组己经成为一种对小鼠染色体组上任意位点进行遗传修饰的常规技术。

通过基因打靶获得的突变小鼠己经超过千种(相关数据库参见文献),并正以每年数百种的速度增加。

通过对这些突变小鼠的表型分析,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已得到阐明,并直接导致了现代生物学研究各个领域中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2.实验流程

3.特点

基因打靶技术是一种定向改变生物活体遗传信息的实验手段。

通过对生物活体遗传信息的定向修饰包括基因灭活、点突变引人、缺失突变、外源基因定位引入、染色体组大片段删除等,并使修饰后的遗传信息在生物活体内遗传,表达突变的性状,从而可以研究基因功能等生命科学的重大问题,以及提供相关的疾病治疗、新药筛选评价模型等。

基因打靶技术的发展己使得对特定细胞、组织或者动物个体的遗传物质进行修饰成为可能。

4.应用

基因打靶技术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应用基因打靶技术研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应用基因打靶技术改良动物品系和研制动物反应器等。

干细胞:

4、2006简3#——什么是干细胞?

概述干细胞的类型与功能,并简要叙述干细胞研究的意义和前景

答案:

干细胞(StemCell)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之为“万用细胞”。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

干细胞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somaticstemcell)。

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

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stemcell,TSC)、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stem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stemcell)。

胚胎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高,是全能干细胞,而成体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低,是多能或单能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ES细胞):

胚胎干细胞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内层细胞团(InnerCellMass)的细胞即为胚胎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以自我更新并具有分化为体内所有组织的能力。

成体干细胞:

成年动物的许多组织和器官,比如表皮和造血系统,具有修复和再生的能力。

成体干细胞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特定条件下,成体干细胞或者产生新的干细胞,或者按一定的程序分化,形成新的功能细胞,从而使组织和器官保持生长和衰退的动态平衡。

过去认为成体干细胞主要包括上皮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

最近研究表明,以往认为不能再生的神经组织仍然包含神经干细胞,说明成体干细胞普遍存在,问题是如何寻找和分离各种组织特异性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经常位于特定的微环境中。

微环境中的间质细胞能够产生一系列生长因子或配体,与干细胞相互作用,控制干细胞的更新和分化。

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体内各种血细胞的唯一来源,它主要存在于骨髓、外周血、脐带血中。

干细胞的用途:

非常广泛,涉及到医学的多个领域。

目前,科学家已经能够在体外鉴别、分离、纯化、扩增和培养人体胚胎干细胞,并以这样的干细胞为“种子”,培育出一些人的组织器官。

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的广泛临床应用,将产生一种全新的医疗技术,也就是再造人体正常的甚至年轻的组织器官,从而使人能够用上自己的或他人的干细胞或由干细胞所衍生出的新的组织器官,来替换自身病变的或衰老的组织器官。

利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治疗白血病、各种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引起的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等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科学家预言,用神经干细胞替代已被破坏的神经细胞,有望使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病人重新站立起来;不久的将来,失明、帕金森氏综合症、艾滋病、老年性痴呆、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等绝大多数疾病的患者,都可望借助干细胞移植手术获得康复。

5、2008简6#——最近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分别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类似胚胎干细胞,这一成果在理论上、实践上有何意义?

答案:

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分别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类似胚胎干细胞,再一次证明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同时可能意味着风靡一时的胚胎干细胞克隆技术退出舞台。

因为这种被称为“直接改造”的技术不仅能避免人体胚胎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争议,其高效、便利也为进一步医学应用打开了大门。

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默特在一份声明中说:

“我们现在可以设想这么一个时代:

能够以一种简单方式制造干细胞,任何人身上的组织标本均能培育出任何组织器官。

”这项技术尚不能完全取代胚胎细胞克隆技术,因为它现阶段的实验方式存在潜在副作用。

美日研究小组利用逆转录酶病毒“改造”皮肤细胞,这种病毒可能使基因产生变异,引发肿瘤等副作用。

因此,在评估和克服这一潜在风险前,“万能细胞”还不能用于器官移植等临床应用。

6、2009问答4#-----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发现及研究者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具体贡献是什么?

该成果在细胞生物学有关领域研究中有何应用?

简述应用的原理与主要步骤。

答案:

2008年10月8日,日本科学家下村修(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学研究所)、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哥伦比亚大学)和钱永健(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因为发现和改造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了当年(2008)的诺贝尔化学奖。

在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绿色萤光蛋白基因常被用作为一个报导基因(reportergene)。

一些经修饰过的型式可作为生物探针,绿色萤光蛋白基因也可以克隆到脊椎动物上进行表现,并拿来映证某种假设的实验方法。

GFP荧光极其稳定,在激发光照射下,GFP抗光漂白(Photobleaching)能力比荧光素(fluorescein)强,特别在450~490nm蓝光波长下更稳定。

GFP需要在氧化状态下产生荧光,强还原剂能使GFP转变为非荧光形式,但一旦重新暴露在空气或氧气中,GFP荧光便立即得到恢复。

而一些弱还原剂并不影响GFP荧光。

中度氧化剂对GFP荧光影响也不大,如生物材料的固定、脱水剂戊二酸或甲醛等。

由于GFP荧光是生物细胞的自主功能,荧光的产生不需要任何外源反应底物,因此GFP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活体报告蛋白,其作用是任何其它酶类报告蛋白无法比拟的。

绿色荧光蛋白应用于骨架和细胞分裂研究(如RNA剪切因子的核内运输、细胞骨架动力和胞内运输),细胞器动力学和泡囊运输的研究(用GFP显示小囊运输、用GFP观察TGN运输),生物发育研究(用GFP观察线虫的神经发育、分析果蝇神经发育的不对称性细胞分裂)等。

利用常规的DNA重组技术将GFP基因与目的蛋白基因的编码区连接形成一个单一的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然后将这一重组表达载体导入细胞,使融合蛋白得到瞬时或稳定表达,通过检测这些GFP的荧光来测定这些蛋白的位置。

或者 利用GFP的荧光特性对某一蛋白的N-或C-末端进行标记,然后借助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显微镜便可对标记的蛋白进行细胞内活体观察。

第二类:

细胞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2002简7#——扫描隧道显微镜是纳米生物学研究的工具,为何能用来观察活的生物样品?

答案: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不穿过样品,仅在样品表面扫描激发出次级电子。

放在样品旁的闪烁晶体接收这些次级电子,通过放大后调制显像管的电子束强度,从而改变显像管荧光屏上的亮度。

显像管的偏转线圈与样品表面上的电子束保持同步扫描,这样显像管的荧光屏就显示出样品表面的形貌图像,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主要决定于样品表面上电子束的直径。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不需要很薄的样品;图像有很强的立体感;能利用电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次级电子、吸收电子和X射线等信息分析物质成分。

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在真空、大气、液体(接近于生理环境的离子强度)等多种条件下工作,因为扫描时不接触样品,又没有高能电子束轰击,基本上可避免样品的变形,属于非破坏性测量,所以可以用来观察活的生物样品。

2、2003简6#——以一种荧光染料检验细胞活性的实验方案和原理

答案:

碘化丙啶荧光染色鉴定细胞活性

1、原理

细胞活性指标通常包括细胞膜对核酸染料的通透性,代谢活性,膜电位等。

用碘化丙啶(PI)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区别坏死及正常细胞.

细胞膜是一选择性的生物膜,一般的生物染料如PI等不能穿过质膜.当细胞坏死时,质膜不完整,PI就进入细胞内部,它可嵌入到DNA或RNA中,使坏死细胞着色,活细胞不着色.荧光镜下用紫外激发光,高倍镜下观察

2、方案

PI染色细胞

(1)染色:

将瓶中的细胞摇匀,取200μl于1.5ml的离心管中,加入PI20μl,染色15分钟.

(2)滴片:

取一载玻片,用双面胶围成一小室,从离心管中各取以上染色后的细胞悬液10μl,加入小室内盖上盖玻片,荧光镜下用紫外激发光,高倍镜下观察细胞内有荧光的则为坏死细胞,细胞内无荧光的为活细胞。

3、2004简1#——细胞生物学的镜检样本制备中为什么必须取材新鲜且迅速固定?

透射电镜观察的样品为什么必须事前进行脱水处理

答案:

因为离体的细胞处在很低的大气压中,膜结构很不稳定,时间长了之后会导致膜结构破坏,整个细胞就支离破碎了,所以必须取材新鲜且迅速固定。

电镜标本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

戊二醛固定——PBS冲洗——锇酸固定——PBS冲洗——丙酮逐级脱水——树脂(如EPON812)+丙酮渗透——纯树脂渗透——包埋——聚合——修块——超薄切片——柠檬酸铅和醋酸双氧铀染色——电镜观察。

因为包埋剂(树脂)是脂溶性的,疏水性的,经历了由水相——油相——水相的过程,必须事前进行脱水处理。

4、2004简5#——FDA、DAPI、Cochicine(秋水仙素)等试剂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简述其原理。

答案:

FDA是荧光素2乙酯,研究细胞活性的,活细胞染成蓝色,作用与DAPI,PI相同

DAPI可以和双链DNA结合发出荧光.当DAPI和DNA结合时,其荧光信号增强,主要用于细胞染色(染细胞核)

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破坏纺锤体,使染色体停滞在分裂中期,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遗传学的研究和植物育种的工作中,秋水仙素是诱变多倍体效果最好的药剂之一

5、2005简5#——如何检验细胞膜的完整性,简述其原理及操作。

碘化丙啶荧光染色检验细胞膜的完整性

1、原理

细胞膜是一选择性的生物膜,一般的生物染料如PI等不能穿过质膜.当细胞坏死时,质膜不完整,PI就进入细胞内部,它可嵌入到DNA或RNA中,使细胞着色.荧光镜下用紫外激发光,高倍镜下观察

2、方案

PI染色细胞

(1)染色:

将瓶中的细胞摇匀,取200μl于1.5ml的离心管中,加入PI20μl,染色15分钟.

(2)滴片:

取一载玻片,用双面胶围成一小室,从离心管中各取以上染色后的细胞悬液10μl,加入小室内盖上盖玻片,荧光镜下用紫外激发光,高倍镜下观察细胞内有荧光的则为细胞膜不完整,细胞内无荧光的为细胞膜完整。

6、2005简6#——请简单谈谈下列仪器的主要用途和特点

(1)干涉差显微镜ICM

(2)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3)电荷偶联以CCD(4)流式细胞仪(Flowcytometry)

(1)干涉差显微镜(ICM,interferencecontrastmicroscope)其优点是能显示结构的三维立体投影影像。

与相差显微镜相比,其标本可略厚一点,折射率差别更大,故影像的立体感更强。

ICM使细胞的结构,特别是一些较大的细胞器,如核、线粒体等,立体感特别强,适合于显微操作。

目前像基因注入、核移植、转基因等的显微操作常在这种显微镜下进行。

(2)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有如下优越性:

1、对活细胞和组织或细胞切片进行连续扫描,可获得精细的细胞骨架、染色体、细胞器和细胞膜系统的三维图像。

2、可以得到比普通荧光显微镜更高对比度、高解析度图象、同时具有高灵敏度、杰出样品保护。

3、多维图象的获得,如7 维图象(XYZaλIt):

 xyt 、xzt 和xt 扫描,时间序列扫描旋转扫描、区域扫描、光谱扫描、同时方便进行图像处理。

 

4、细胞内离子荧光标记,单标记或多标记,检测细胞内如PH和钠、钙、镁等离子浓度的比率测定及动态变化。

5、荧光标记探头标记的活细胞或切片标本的活细胞生物物质,膜标记、免疫物质、免疫反应、受体或配体,核酸等观察;可以在同一张样品上进行同时多重物质标记,同时观察; 

6、对细胞检测无损伤、精确、准确、可靠和优良重复性;数据图像可及时输出或长期储存。

(3)(3)电荷偶联仪(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它使用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

CCD的结构为三层,第一层是“微型镜头”,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以及第三层“感光层”。

可用于捕捉清晰动态的信号。

(4)流式细胞仪(FlowCytoMeter,FCM)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单细胞或其他生物粒子进行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检测手段,它可以高速分析上万个细胞,并能同时从一个细胞中测得多个参数,与传统的荧光镜检查相比,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成为当代最先进的细胞定量分析技术。

7、2006简6#——简述常用的荧光标记与观察技术,列出其主要技术流程

答案:

(1)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是用于FCM检测的标本准备,染色后也能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活细胞表面保留有较完整的抗原或受体,先用特异性鼠源性单克隆抗体与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再用荧光标记的第二抗体结合,根据所测定的荧光强度和阳性百分率即可知相应抗原的密度和分布。

(2)荧光染色鉴定细胞活性

用碘化丙啶(propidiumiodide,PI)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区别坏死及正常细胞.

细胞膜是一选择性的生物膜,一般的生物染料如PI等不能穿过质膜.当细胞坏死时,质膜不完整,PI就进入细胞内部,它可嵌入到DNA或RNA中,使坏死细胞着色,活细胞不着色.荧光镜下用紫外激发光,高倍镜下观察

方案:

PI染色细胞

(1)染色:

将瓶中的细胞摇匀,取200μl于1.5ml的离心管中,加入PI20μl,染色15分钟.

(2)滴片:

取一载玻片,用双面胶围成一小室,从离心管中各取以上染色后的细胞悬液10μl,加入小室内盖上盖玻片,荧光镜下用紫外激发光,高倍镜下观察

(3)探针的荧光标记

探针首先与某种介导分子(reportermolecule)结合,杂交后再通过免疫细胞化学过程连接上荧光染料。

再用与荧光素分子偶联的单克隆抗体与探针分子特异性结合来检测DNA序列在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定性、定位、相对定量分析

8、2006简7#——相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射电子显微镜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各有何用途及特点

答案:

(1)相差显微镜:

相差显微镜是一种将光线通过透明标本细节时所产生的光程差(即相位差)转化为光强差的特种显微镜。

光线通过比较透明的标本时,光的波长(颜色)和振幅(亮度)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因此,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未经染色的标本(如活的细胞)时,其形态和内部结构往往难以分辨。

然而,由于细胞各部分的折射率和厚度的不同,光线通过这种标本时,直射光和衍射光的光程就会有差别。

随着光程的增加或减少,加快或落后的光波的相位会发生改变(产生相位差)。

光的相位差人的肉眼感觉不到,但相差显微镜能通过其特殊装置——环状光阑和相板,利用光的干涉现象,将光的相位差转变为人眼可以察觉的振幅差(明暗差),从而使原来透明的物体表现出明显的明暗差异,对比度增强,使我们能比较清楚的观察到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暗视野显微镜下都看不到或看不清的活细胞及细胞内的某些细微结构。

用途:

相差显微镜能观察到透明样品的细节,适用于对活体细胞生活状态下的生长、运动、增殖情况及细微结构的观察。

因此,是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和组织培养、细胞工程、杂交瘤技术等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必备工具。

(2)扫描电子显微镜:

特点:

电子显微镜为电子束为介质,由于电子束波长远较可见光小,故电子显微镜分辨率远比光学显微镜高.光学显微镜放大倍率最高只有约1500倍,扫描式显微镜可放大到10000倍以上.扫描电子显微镜有一重要特色是具有超大的景深(depthoffield),约为光学显微镜的300倍,使得扫描式显微镜比光学显微镜更适合观察表面起伏程度较大的试片.可进行多种功能的分析.与X射线谱仪配接,可在观察形貌的同时进行微区成分分析;配有光学显微镜和单色仪等附件时,可观察阴极荧光图像和进行阴极荧光光谱分析等.可使用加热,冷却和拉伸等样品台进行动态试验,观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相变及形态变化等.

大部分电子扫描显微镜的抗污染能力低,必须提供真空系统和电源稳压系统.

用途:

二次电子象,背散射电子象,图象处理及分析,能做各种固体材料样品表面形貌及组织结构的分析.

(3)透射子显微镜

特点:

因电子束穿透样品后,再用电子透镜成像放大而得名。

它的光路与光学显微镜相仿。

在这种电子显微镜中,图像细节的对比度是由样品的原子对电子束的散射形成的。

样品较薄或密度较低的部分,电子束散射较少,这样就有较多的电子通过物镜光栏,参与成像,在图像中显得较亮。

反之,样品中较厚或较密的部分,在图像中则显得较暗。

如果样品太厚或过密,则像的对比度就会恶化,甚至会因吸收电子束的能量而被损伤或破坏。

用途: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常用于观察那些用普通显微镜所不能分辨的细微物质结构

9、2006简8#——在进行组织原位杂交定位分析样品时,为什么常用冰冻切片方法,而不用石蜡切片方法

组织原位杂交(Tissueinsituhybridization)简称原位杂交,指组织或细胞的原位杂交,是经适当处理后,使细胞通透性增加,让探针进入细胞内与DNA或RNA杂交,因此原位杂交可以确定探针互补序列在胞内的空间位置,用于原位杂交的探针可以是单链或双链DNA,也可以是RNA探针。

通常探针操作的长度以100-400nt为宜,过长则杂交率减低。

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寡核苷酸探针(16-30nt)能自由出入细菌和组织细胞壁,杂交效率明显高于长探针,探针的标记物可以是放射性同位素,也可以是非放射性生物素和半抗原等,原位杂交中,标本的固定条件是影响杂交效率的重要因素。

标本组织蛋白质的消化程度对探针进入细胞极为重要,去除蛋白质的方法是,用0.2mol/LHCl处理载玻片,用蛋白酶K消化,然后用不同浓度的乙醇脱水。

冰冻切片是组织在取材后直接置入液氮冷冻,切片后才将其浸入4%多聚甲醛约10min,不会与蛋白质产生广泛的交叉连接,不会影响探针穿透入细胞或组织,空气干燥后保存在-70℃。

如冰箱温度恒定,在-70℃切片可保存数月之久不会影响杂交结果。

石蜡切片是用福尔马林固定和石蜡包埋,这种标本对检测DNA和mRNA有时也可获得杂交信号,但石蜡包埋切片由于与蛋白质交联的增加,影响核酸探针的穿透,因而杂交信号常低于冰冻切片。

同时,在包埋的过程中可减低mRNA的含量。

所以常用冰冻切片方法,而不用石蜡切片方法

10、2006简9#——细胞工程中。

哪些方法诱导细胞融合,各有何特点

细胞融合(Cellfusion),即在自然条件下或用人工方法(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细胞融合的诱导物种类很多.常用的主要有灭活的仙台病毒(Sendaivirus),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和电脉冲。

病毒诱导融合 病毒是最早采用的融合剂。

常用于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病毒有仙台病毒、新城鸡瘟病毒、疱疹病毒等,其中仙台病毒最常用。

用作融合剂的病毒必须事先用紫外线或β-丙内酯灭活,使病毒的感染活性丧失而保留病毒的融合活性。

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优点是融合率较高,对各种动物细胞都适宜,并且仙台病毒能在鸡胚中大量繁殖,容易培养;缺点是仙台病毒不稳定,在保存过程中融合活性会降低,并且制备过程比较烦琐。

此外,病毒引进细胞后,可能会对细胞的生命活动产生干扰。

 聚乙二醇诱导融合 聚乙二醇具有强烈的吸水性以及凝聚和沉淀蛋白质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植物原生质体和动物细胞的融合。

在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混合液中加入聚乙二醇,就会发生细胞凝集作用;在稀释和除去聚乙二醇的过程中,就会发生细胞融合。

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的机理,目前还不太清楚。

聚乙二醇是化学试剂,使用起来很方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