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29060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docx

自开拓创新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

开拓创新:

振兴路上写神奇-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之一

为深入宣传铁西区全面改革、全面创新、全面整顿、全面治理、全面发展、全面先进的成绩和经验,用铁西的变化感染人,用铁西的速度激励人,用铁西的精神鼓舞人,引导全市上下以新理念、新举措、新姿态投身“十一五”建设,本报从今天起推出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以此推动我市进一步掀起加快振兴发展的新热潮。

 ﻫ 

不来铁西,你永远无法领略振兴赋予老工业基地的传奇,也不可能感悟“东北振兴,沈阳先行”的真谛。

曾经如老牛负重一样的铁西区,在经历了一场为期三年,牵动着经济、社会、心理等诸多层面的大变革后,精彩地上演了一场工业版凤凰涅?

大剧,创造出了堪称中国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样本。

 

  当年,铁西区隆隆的马达声,火热的生产场景,造就了那首激情澎湃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多少年后,一部名叫《铁西区》的纪录片,真实地描摹出老工业区的黯淡与拼争―――体制、机制束缚手脚,债务、冗员重压加身,老工业基地失去了昨日的辉煌。

15年中,曾有240亿元国家投资注入铁西,然而输血并没有改变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命运,反而跌入“东北现象”的泥淖。

 一直在苦苦寻找铁西区摆脱困境突围之路的沈阳,不肯轻言放弃―――没有铁西国有企业的振兴和发展,沈阳的振兴只能是局部的、残缺的,是没有说服力的。

铁西改造振兴的突围之路在于创造,没有超常规的创造性办法,就不可能找到一条新的振兴之路。

审时度势之后,几经沉浮的铁西,又一次被历史性地推向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最前沿。

  机遇也恰在这时垂青铁西。

国家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沈阳成为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的全国惟一试点。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更使沈阳倍增全面振兴的信心。

围绕老工业基地改造面临的实际困难,市委、市政府遵循市场规律,作出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的重大战略决策,一举打破了原有的调整改造模式,找到了一条适合铁西振兴的新路子。

然而,“东北振兴,沈阳先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铁西复苏的关键,既需要客观环境,更需要自身抓住机遇,奋力拼搏。

沿袭老路没有前途,闯出新路没有现成答案,每前进一步都必然有风险、有代价,只有以敢于突破创新的气魄,结合铁西实际进行大刀阔斧、脱胎换骨的改造,才有可能走出一条改造振兴的新路。

 深谙此理的铁西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自己的开拓创新之路。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

”这是铁西老工业区改造振兴最先需要回答好的问题。

  2002年,新组建的铁西区领导班子经过缜密的思索,果断提出,铁西工业要振兴必须突破过去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单体搞活的模式,要走整体改造之路。

于是,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发展大势的东搬西建的新思路应声而出。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合资转制,使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企业,实现以强升级;通过重组改造,使部分企业产品和优良资产,实现以大升级;通过市场退出,使劣势企业实现以退求活,从而全面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破产重组的原沈阳拖拉机制造厂(俗称大拖)为核心组建的沈阳农机汽车工业集团,是这一新思路实施中的第一家搬迁企业,也是第一家当年受益的企业。

一开始,工人们不愿意搬,认为政府就是想“拆掉企业,变钱走人”,甩掉他们。

但很快工人们同意搬迁了,原因是铁西区政府给出了一笔巨额的搬迁费,每平方米1000元。

这次搬迁,占地24万平方米的拖拉机厂得到了2.4亿元的流动资金,并重新组成了一个崭新的企业―――沈阳农机工业总公司。

有了这2.4亿元,拖欠职工8000多万元的内债解决了,5000多名国有及国有怀抱集体企业职工完成并轨,实施了失业、医疗保险,并基本实现了再就业,企业的生产条件、经营机制、产品结构、经济效益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员工收入成倍增长。

 

 “农机”的成功坚定了人们对铁西改造的憧憬与向往。

铁西区领导班子和众多的干部深入到每一家企业,分析形势,算清发展账,帮助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

到现在,110余家企业搬迁聚集到新的工业区,并在搬迁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企业焕发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都要有披荆斩棘的过程,铁西也无法逃避。

世界制造业的转移,成为铁西要抓住的最新机遇。

而工业需要文明,投资需要环境。

环境的提升成为整体改造所需资金和形象的重要因素。

正因为铁西区的决策者们认识到了这一点,从2002年9月开始,全区开始了为环境而战,全面拆除违章建筑。

然而,“麻烦”也随之而来:

说情的,反对的,拒不执行的,不一而足。

怎么办?

患得患失,怕这怕那,终将一事无成。

正确的思路决定后,关键在于锲而不舍地贯彻执行。

阻力重重,铁西区的领导班子更有勇往直前的碰硬精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违建一个违建地拆除。

一年下来,全区170万平方米违建拆掉了,街道整洁了、夜晚明亮了、树木葱郁怡人。

优美的环境吸引投资者纷至沓来。

 

 这只是铁西三年变革的一个小片断。

对全国“仅此一例”的

 铁西改造来说,全面开放、资本运营、打造环境、产业升级、完善功能、强化管理,带给世人太多的感叹。

看看今天英姿勃发的铁西,慢慢品味铁西人在三年中所破解的一个个难题,再细细琢磨铁西经验可以让后人“拷贝”的细节与点滴,铁西人显现出了铁一般的坚强,磨练出了一种迎难而上的风气。

由此凝结出的铁西精神深刻诠释了“团结、实干、求知、创新”的沈阳精神。

 铁西区一次次创新地执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次次把创新的思路具体地变成现实,铁西区迎来骄人巨变的今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好班子,一个好思路,一支好队伍,一种好作风,历史地成为这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辽沈战役”获胜的决定性因素。

两区合署:

改变历史的战略决策—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之二

2002年6月18日,对于沈阳这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老工业基地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记忆的重要拐点。

因为从这一天开始,铁西区找到了纵身飞升的坚实支点,找到了挥动巨臂的广阔空间,找到了超越自己的突破方向,为老工业基地走向振兴之路找到了可资可鉴的良方。

 前瞻之策:

通向振兴之路的“金钥匙” 

 在沈阳市的西部,有这样两个重要的区域: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沈阳新工业经济的桥头堡,有着对外开放和筹集资金的优势;与之相邻的铁西区,则是拥有巨大存量和人才优势的老工业基地。

然而,多年来,由于体制的障碍,两区在各自的轨道上缓慢前行,各自所拥有的巨大的优势,在彼此的封闭中逐渐被稀释了。

 

 在沈阳谋求全面振兴的进程中,沈阳市委、市政府透过两区平实的表象,敏锐地看到了它们的互补性,特别是在土地级差方面。

铁西区建设大路以北有近20平方公里的地块,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形成了较大的级差,如果通过一种办法,使资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两区之间流动起来,那么铁西区的巨大存量,便可为开发区的进一步开放提供丰厚的资源和能量;而开发区利用对外开放和资金的优势,又会反哺铁西区改造,改善城区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嫁接。

  2002年6月18日,市委、市政府领导在认真研究世界经济发展脉搏的同时,紧紧抓住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机遇,以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现实的谋划,科学地作出了两区合署办公的重大决策,并提出要遵循工业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闯出一条铁西改造的全新发展之路。

破冰之旅:

创造性执行重大决策

 两区合署办公的重大决策,赋予了铁西新区特殊政策,一是土地出让金全部留区;二是具有市级规划审批权。

这一重大决策,使铁西区领导班子深深感到铁西改造任重道远,没有退路。

怎样把重大决策变成发展出路、把特殊政策变成发展优势,是他们面临的重大题课。

在两区合署办公重大决策刚出台之时,恰是铁西最艰难的时期。

有资料统计,在这一年中,铁西30万产业大军有13万下岗;含土地在内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90%以上,拖欠职工各种内债高达35亿元;全区23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60%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搞好铁西改造,上述诸多问题不仅绕不过去,而且是当务之急。

但解决这些问题,核心是“钱从哪里来”。

围绕这一核心,当时主要面临四大问题:

必须腾迁出土地,要有地可卖;必须解决政府先收购土地的垫付资金,要有钱收地;必须快速转让土地,要有人买地;必须促进土地升值,要卖出高价。

只有解决好这四大问题之后,才能享受到市里给的政策,也才能解决“钱从哪里来”的核心问题。

  铁西区领导班子布下的第一颗开局之子,便是活化土地,把土地晾出来。

2002年12月初,沈阳第一、第二毛纺织厂与开发商找到区政府,拟以每平方米600元的价格将土地协议出让给开发商用于房地产开发,并承诺一次性付款。

这种情况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因为当时铁西区最渴望的就是资金。

如果同意就会缓解压力,但最终区领导班子没有同意这种“手拉手”交易,而是以每平方米700元的价格先收购,以调动企业积极性,并与企业签订分期付款收购协议。

此后,铁西区又加快企业东搬西建进程,并对该地区周边环境承诺进行合理规划改造。

2003年初,这一地块吸引了十几家开发商前来竞价,最后由温州新湖集团以每平方米1600元摘牌,这比“手拉手”方式多卖了1亿多元。

三年多来,铁西区始终坚持净地出让、挂牌竞标,共盘活土地500万平方米,出让土地350多万平方米,回收资金90亿元。

  资本就像候鸟一样,哪里环境好,就往哪里去。

铁西区领导班子认为,要想全面开放,引入资本,就必须布下第二颗棋子,即用全新的思维全面打造环境,努力让地价升高。

铁西区从2002年9月开始,全面拆除违章建筑,绿化植树,大力改造棚户区,改造街路,实现景观亮化,使土地价值大幅提高,每平方米最高价已达到8000多元。

 盘活存量,让资产活起来,是铁西区在贯彻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时的又一创新之举。

2002年,铁西区共有工业资产近1000亿元,其中各类闲置资产达500多亿元。

在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上,铁西区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将这些“死资产”变成“活资本”上。

三年多来通过合资、重组、创新三种手段,共盘活180多家企业的闲置资产达400多亿元。

此外,通过全面开放,每年引进规模以上工业项目200多个,引进外资13亿美元,引进国内资本390多亿元。

东搬西建:

思路一变天地宽-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之三

铁西区东搬西建的工业企业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图为沈阳农机工业总公司生产车间繁忙的生产场面。

  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两区合署”重大战略决策,拉开了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大剧的序幕。

在这一决策的引领下,铁西区领导班子通过实施东搬西建这一创新举措,使这部振兴大剧有了一段迭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剧情。

ﻫ曾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造过无数辉煌的铁西区,在市场经济中,却在产品结构单一、技术落后、冗员集聚的重负下,变得百病缠身,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从1986年到2002年初的16年中,铁西虽然争取了国家300多亿元改造资金,但由于手段单一,总是难以跳出“搞技术改造找死、不搞技术改造等死”的怪圈。

 铁西改造走老路没有希望。

在新一轮铁西改造中,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两区合署”重大决策,开辟了铁西改造的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

在三年多的改造中,铁西区的改造新路就是以东搬西建为突破口,实现“四个跳出”,实施“四大改造”。

所谓东搬西建,即将建设大路以北的企业有序地向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搬迁。

这一举措,不是简单的企业搬迁,更不是“拆掉企业,变钱走人”。

而是铁西区借鉴世界工业发展的经验,跳出单纯抓技术改造、企业改造、工业改造和经济领域改造的局限,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彻底性全新改造的思路,以企业搬迁改造为牵动,创新企业生产方式,把工业做大做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跳出技术改造的局限,对企业实施系统性改造

  系统性改造就是彻底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只考虑技术改造的陈旧方式,全区企业按照“搬迁、并轨、改造、升级、就业”的十字方针,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造。

突出搬迁与改造、并轨与就业、改革与保障三个并举,把企业搬迁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与解决职工内债结合起来,与完善社保体系结合起来,与促进职工再就业结合起来,系统性地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

 

在这次大改造中,市农机公司是率先受益的企业之一。

该公司通过东搬西建,利用土地级差解决了拖欠职工8000多万元内债问题,5000多名国有及国有怀抱集体企业职工完成并轨,实现了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并基本实现了再就业。

通过搬迁改造和合资合作,企业效益大增。

全区所有的企业都是按照这种系统性改造的方式,实现了彻底改革和做强做大。

 

 跳出单个企业改造的局限,对工业实施整体性改造

  整体性改造就是将整个铁西工业资源进行重新谋划和调整。

在这种大规模的整合中,两区乃至全市范围内的优良资产得到了最优的配置。

 

  ―――整合向大型优势企业集中。

铁西在改造中,大胆打破企业的“坛坛罐罐”,实行有效资源跨企业重组。

按照“人员随着资产走、资产随着产品走、产品随着市场走”的结构调整办法,依托优势企业重组弱势企业,做强做大优势企业。

沈鼓集团重组气压机、水泵、铸造厂等企业,正在开发区建设占地90万平方米的新厂区,重组前年产值13亿元,今年产值可达31亿元,到2010年可成为百亿元企业。

沈矿集团重组凿岩机、起重运输机、建材设计院,并整体搬迁到开发区,建设80万平方米新厂区,今年产值可达到27亿元,是2002年的四倍多。

 ―――整合优良资产向专业化生产集中。

按照市场经济社会化、专业化大生产的分工要求,彻底改变计划经济形成的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方式。

通过东搬西建将沈阳铸造研究所及铁西所有企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搬迁到开发区,集中建设占地2平方公里的铸锻工业园,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由开发区统一建设,设施共享,分表计量,污水统一处理,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污染小,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吸引国内外企业向产业集群集中。

在改造做强老企业的同时,铁西区把很大精力用在引进新企业上,按市政府要求,努力引进大企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三年共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项目500多个,今年可新增产值200多亿元,发展壮大了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正在形成家电及电器、仪器仪表等十大产业集群,形成了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群配套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区。

 跳出工业改造的局限,对二、三产业实施协调性改造 

 协调性改造就是在坚持工业立区的基础上,实现“壮二活三”,一方面重点在开发区做强做大工业,另一方面利用铁西腾迁的土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在铁西彻底改变了“工一色”的功能布局,这三年铁西实现了工业年均增长43%,二、三产业比重由过去95∶5达到现在的70∶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2年的5.3亿元,增加到今年的150亿元,三年增长了30倍。

 跳出经济领域的局限,对市场经济所需社会条件实施彻底性改造

 彻底性改造就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由政府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目前,铁西区不仅建立了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彻底完成了主辅分离,而且还实现了离退休职工的社会化管理,推进了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

 在东搬西建的过程中,铁西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彻底性的四大改造,彻底解除了企业的历史包袱和后顾之忧,企业实现了轻装上阵,铁西工业正在全 

  面做强做大。

据统计,三年多共搬迁企业113户,这些企业搬迁改造后,产值增长3.8倍;搬迁前铁西共有23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搬迁后通过引进新企业和异地改造扩建老企业,达到500多家,目前正在建设的规模以上项目和企业还有300多家;三年多全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43%以上,是2002年的2.6倍;工业税收年均增长50%以上,是2002年的3倍,工业实力明显增强。

招商引资:

放眼世界取东风-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之四

如今走进铁西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条宽敞通达的马路,一排排靓丽多姿的高楼,一幢幢现代化厂房,一个个落地的新项目…… 

 引进外来资本是铁西迅速崛起的关键所在。

今年,铁西招商引资捷报频传:

前11个月,共引进项目366个,协议投资总额271亿元人民币,其中“三资”项目124个,“内资”项目242个,1000万美元以上的“三资”项目15个,5000万元以上的“内资”项目45个。

投资2159万美元的韩国HBE汽车轮毂项目、投资1000万美元的英国莱玛特抛光机项目、投资1000万美元的曙光汽车减震器项目……

 铁西改造所需要的资金,仅仅依靠土地转让和盘活存量是不够的,解决“钱从哪里来”最主要的办法是引进国内外资本。

按照市委、市政府“项目年”、“工业年”的要求,铁西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第一战略,安排五位副区长分工负责抓招商,成立了11个部门150多人的招商队伍。

同时,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实行了确定目标点球式招商、划分区域对口式招商、组团考察规模式招商、集中力量地毯式招商等诸多行之有效的招商新方式。

市委常委、区委书记谷春立主动当起了铁西的“第一招商员”。

他全年拿出40%的时间在国内外招商,全程参与,当场决策。

从去年末到今年6月,他带领招商团六下广东、江浙,洽谈了东莞台商工业园、宁波工业园等重大招商项目。

在赴新加坡、韩国招商活动中,又成功拿下了SK化工园、浦项制铁、指纹识别机、国美家电等一批大项目,主要领导带队、指挥,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配合,使每次招商活动都取得圆满成功。

如何才能让繁重的招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铁西动足了脑筋。

随着按国别地区招商和全区招商部门按省市地区划分招商区域新举措的首次推出,日本、韩国、欧美、国内招商局和招商服务局、项目办、产业集群办等应运而生。

按照大东莞、大江浙、大温州的概念,区里11个招商部门分别对应11个重点招商地区,实施按属地招商,在东莞、萧山、义乌、宁波等地成功举办了招商说明会和恳谈会,为铁西带回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总投资4820万美元的太平洋制罐项目、20亿元的国美工业园项目、2亿元的汽车座椅总成项目和台商工业园、宁波工业园等大项目相继开工。

还有总投资14亿元的沈鼓集团等40个项目正在进行续建……

 在地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省与省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招商引资成效的比拼。

哪个地区的开放度高、招商引资多,哪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就快、竞争力就强。

而招商引资,要讲究高超的技巧。

智慧的铁西人深谙此理,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成功之道:

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每次外出前,招商部门都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通过各种渠道,分别走访省市机关、商会、企业、兄弟开发区和行业协会,找他们帮助牵线搭桥,摸清当地资源底数,利用各种人脉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到了当地,仍然是先借力,走访当地的企业及商会,了解和掌握招商地与沈阳产业关联度紧密的企业对外投资意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洽谈,拓展投资合作领域,有效地提高了招商成功率。

 像铁西区国内招商局,以萧山为中心辅射杭州、绍兴、嘉兴等地,一周内走访了萧山南阳镇经发办、杭州商会、杭州市总商会、温州乐清商会、杭州市统计局、嘉兴市统计局等四市八个政府部门及52家中外企业,最终促成了萧山恒达钢结构等七个投资意向。

欧美招商局与宁波经济促进会、宁波商会、慈溪市政府经协办等十个部门联系,达成了在宁波举办大型招商会和宁波企业访沈意向,并形成设立宁波工业园框架。

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最终还要看项目的落地,因此每一个项目的引进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项目对接、洽谈、出访招商到接待、签约、企业服务,每个环节都得抓实抓细。

细节决定成败。

铁西总是力争把项目做成精品,全力促成招商信息宣传的广告化和“在中国投资,首选沈阳铁西”的对外招商氛围。

 有了意向,接下来就要靠项目管理来实现项目落地。

铁西创造性地实行了“三项制度”:

一是在招商系统实行项目责任制。

建立招商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健全以引进外资额、工业项目外资额、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数、选址项目数和开工建设项目数等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招商考核体系。

采取周跟踪进度,月考核项目,季考核指标,年底算总账的方式,对招商部门和全体招商人员考核。

 二是实行项目调度制。

对全体招商人员推行项目跟踪日记制度,各级领导及时调度,重大项目由区主要领导季调度,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发展。

 

 三是实行严格奖惩制。

实行招商业绩与收入挂钩,签订目标责任状,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确保各项招商指标的全面完成。

  三年多来,通过全面开放,全区每年引进规模以上工业项目200多个,引进外资13亿美元,引进南方资本等390多亿元。

外资调入形势良好,今年截至10月份,已完成调资总额2.52亿美元。

引进的资金项目不仅解决了全区的发展问题,还盘活了原有的工业资产存量。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南方资本的引入,也给全区在观念和文化上带来了冲击,从而提升了整个区域的管理水平。

 

铁西区今年的开工建设项目达到155个,为历年之最。

在民营工业城还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迎难而上:

冲破险阻铸辉煌-铁西区全面振兴经验系列报道之五

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克服困难,开发研制出系列高科技产品,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铁西改造,怎一个“难”字了得!

 始自1986年的铁西改造,16年来几经起落,虽有成绩,但深层次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2002年的铁西区,30万产业大军有13万人下岗,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达90%以上,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五分之三停产、半停产……凡此种种难题,人称“老大难”!

 现实的压力与振兴的要求之间再无回旋余地,铁西没有退路,沈阳别无选择。

铁西改造是新时期“新辽沈战役”无法绕开的“主战场”。

  2002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两区合署办公的重大决策,确定铁西进行全面改造的战略部署,为铁西改造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从那时起,肩负使命的铁西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定、创新地执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直面困境,迎难而上,不畏险阻,以坚定的信念、澎湃的激情、非凡的智慧,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使铁西彻底改变了模样。

沈阳在拥抱一个新铁西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种宝贵的铁西精神,而这种精神必将为沈阳的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

 

 三年改造所走过的道路,每前进一步都有风险、有代价,而铁西区正是以敢于突破创新的气魄,结合铁西实际进行大刀阔斧、脱胎换骨的改造,才走出了一条改造振兴之路。

改造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是“钱从哪来”。

凭借市里给的土地出让金政策,通过活化土地、打造环境、盘活存量、引进资金等一系列运作,铁西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重大难题,三年多来,共解决改造资金达1000多亿元。

正是有了这千亿元的资金,铁西改造才一步步地走向了现实。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蕴含着巨大风险。

在活化土地的过程中,腾出土地―――政府收购―――快速转让―――高价出让,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资金链就要断裂,政府就将失去诚信,银行就会进行查封,铁西改造就将停滞不前。

铁西区委、区政府承担起压力,横下一条心,坚决要把这条新路走通。

最终,铁西区的运作完全成功了,16亿多元的银行贷款,到去年7月就已经全部偿清了。

 铁西改造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触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如果患得患失必将一事无成。

为了营造环境,使土地升值,也为了规范建筑行为,全区从2002年9月开始,全面拆除违章建筑。

拆违过程遇到了很大阻力,有说情的,有反对的,也有拒不执行的。

对此,铁西区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一视同仁,坚决拆除。

区委、区政府的违建首当其冲被拆除了,所谓有权有势部门的违建也被拆除了,然后拆除的才是普通群众的违建。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全区拆除违建面积达170万平方米。

 成功的改造结果在今天赢得了掌声,而在三年多的过程中,人们对铁西改造的认识却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几年来,铁西的干部群众顶住了误解和议论,对得失无暇顾及,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