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3202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5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docx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概述

四会市川达置业有限公司拟建码头水陆域测量工程

技术报告

 

广州邦鑫测绘有限公司

二O一O年九月

 

文件名称

四会市川达置业有限公司拟建码头水陆域测量工程技术报告

文件编号

文件属性

测量技术报告

文件审批记录

版本号

编制

校核

审查

批准

生效日期

01

2010-09-21

其它:

 

目次

1.工程概况1

1.1测区概况1

1.2任务依据及测量内容1

2测量时间及参加人员1

2.1测设时间1

2.2参加人员1

3完成的工作量1

4工程施工组织及使用的仪器或设备2

4.1工程施工组织2

4.2使用的仪器设备3

5作业技术依据3

6已有资料情况及分析4

6.1平面控制4

6.2高程控制4

6.3其它资料5

7平面控制测量5

7.1控制网的布设5

7.2选点与埋石5

7.3控制点的编号及点之记6

7.4控制网观测6

7.5控制网数据处理及精度统计6

8高程控制测量8

8.1控制网观测8

8.2控制网平差及精度8

9地形测量9

9.1陆域地形测量9

9.1.1图根测量9

9.1.2地形图测绘10

9.2水域地形测量10

9.2.1采用的深度基准及基面关系10

9.2.2验潮点设置及高程引测10

9.2.3验潮测量11

9.2.4平面位置定位11

9.2.5水深测量11

9.3地形图分幅15

10检查和验收15

10.1一级检查15

10.2二级检查15

10.3内部验收15

11提交的成果资料16

12结论16

1.工程概况

1.1测区概况

为满足工程设计和工程决策的需要,受广东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委托,广州邦鑫测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司)承担了四会市川达置业有限公司拟建码头的上下游水深地形测量任务。

测区地处四会市的马房北江大桥,测区中心位于东经114°34′,北纬21°12′。

测区潮差较大,近岸水域水深较浅,有部分水域停泊货船等船舶,航道船舶往来频繁,对水深测量外业行船作业带来不利影响;测区陆域房屋建筑物、构筑物、树木等障碍物较多,通视条件较差,测量外业期间天气炎热,增加了测量的难度。

测区交通状况良好。

1.2任务依据及测量内容

a)我司2010年8月23日下达的《四会市川达置业有限公司拟建码头水陆域测量工程任务书》(编号:

H-2008-039)。

b)本次测量任务的主要内容为:

对码头陆域及水域进行1:

500地形测量。

测区具体测绘范围参见附图1。

2测量时间及参加人员

2.1测设时间

本工程外业从2010年10月8日进场开始工作,2010年10月12日完成外业工作;内业工作从2010年10月13日开始,至2010年10月14日完成。

2.2参加人员

参加人员有:

张淑强(总工)、陈广春(生产部经理)、李晓红(质检办经理)、蓝诗景(项目负责人)、汪显文、苏保明等6人。

3完成的工作量

1四等GPS点8个;

2一级GPS点4个;

3一级导线测量15.32km,计20点;

4二级导线测量8.25km,计18点;

5代替四等水准的三角高程测量14.46km;

6四等水准13.53km;

7图根水准测量2.56km;

81:

500地形测量1.10km2。

其中陆域0.12km2,水域0.98km2。

4工程施工组织及使用的仪器或设备

4.1工程施工组织

我司根据本测绘项目的测量技术要求、测量工期和现场实际工况,按质量控制相关规定,精心组织测量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以保证测绘生产质量和工期。

具体工程施工组织及测量任务实施流程如图4.1-1和4.1-2所示。

(1)测绘工程施工组织流程

 

图4.1-1测绘工程施工组织框图

(2)测量任务实施流程

 

 

图4.1-2测绘任务实施流程图

图4.1-2测绘任务实施流程图

4.2使用的仪器设备

本项目投入使用的仪器设备见表4.2-1。

表4.2-1投入的仪器设备清单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

编号

数量

精度

备注

1

双频RTK

Trimble5800

1套

2cm±2ppm

2

测深仪

HY-1600

1套

0.01m±0.1%D

D为水深

3

全站仪

索佳SET220K

1套

1mm±2ppm

4

水准仪

DSZ2

1套

±2mm/km

5

绘图机

HP-500

1部

6

S-cass海洋软件

1套

7

HYPACK软件

1套

8

测量导航软件

1套

9

数字化仪

1套

10

GPS接收机

Trimble

1套

<1mm(图上)

11

电脑

手提电脑

2台

外业测量

12

台式电脑

4台

内业成图

13

打印机

HP-500

1台

 

5作业技术依据

(1)《四会市川达置业有限公司拟建码头工程水陆域地形测量技术要求》;

(2)交通部《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2001,以下简称《水运规范》);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以下简称《GPS规范》);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

(6)《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7)交通部《港口工程制图标准》(JTJ206-96);

(8)水利部、电力工业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97)。

6已有资料情况及分析

6.1平面控制

测区内有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D级GPS控制点GPS08、GPS11。

以上控制点经现场踏勘检查,点位保存完好。

平面系统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23°。

因控制点间不通视,为检测控制点间的相对精度,采用GPS静态观测按单三角形法实测了GPS08~GPS11基线及大地高差,因控制点间距离不大,相对高程异常较小,可采用基线长度和大地高差计算其边长。

检测的结果如表6.1所示。

表6.1控制点边长检测精度统计表

边号

实测边长(m)

反算边长(m)

较差(cm)

边长较差相对误差

GPS08~GPS11

3625.321

3625.287

3.4

1/106000

由表6.1知,控制点相对精度满足起算点的精度要求,可作为本次测绘平面控制测量的起算点。

测区内有四会市川达置业有限公司提供的D级GPS控制/导线点GPS08、GPS11。

以上控制点经现场踏勘检查,点位保存完好。

平面系统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23°。

为检测控制点间的相对精度,采用索佳SET220K全站仪进行了边长检测。

检测的结果如表6.1所示。

表6.1控制点边长检测精度统计表

边号

实测边长(m)

反算边长(m)

较差(cm)

边长较差相对误差

GPS08~GPS11

625.321

625.307

1.40

1/44600

由表6.1知,控制点相对精度满足起算点的精度要求,可作为本次测绘平面控制测量的起算点。

6.2高程控制

测区附近有四会市川达置业有限公司提供的三等水准点BM03、BM04和BM07,以上高程控制点资料齐全,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经实地踏勘检测,精度符合要求,可作为本次高程控制的起算点。

检测结果见表6.2所示。

表6.2水准点检测精度统计表

序号

测段

距离

(km)

往测高差(m)

返测高差(m)

高差平均值(m)

反算高差(m)

较差(mm)

限差

(mm)

1

BM03~BM04

1.23

+1.394

-1.395

+1.394

+1.386

+8

±13

2

BM04~BM07

1.56

+1.328

-1.326

+1.327

+1.323

+4

±15

本次水深测量基面采用当地理论最低潮面,其基面间的关系见9.2节水域地形测量部分。

6.3其它资料

甲方提供标有测量范围的1/1万地形图一份,该图作为控制网设计及现场选点和测图的依据。

7.平面控制测量

7.1控制网的布设

本工程布设E级GPS网作为首级控制。

本次布网根据地形测量的技术需要予以布设,网点以覆盖全测区满足1:

500地形图测绘需要为主要原则。

在D级GPS点GPS08、GPS11作为起始控制点的基础上,共布设了6个E级GPS点。

E级GPS点均布设在稳固、便于保存和使用的位置。

E级GPS网形图见附图2所示。

本工程布设一级闭合导线作为首级控制。

本次布网根据地形测量的技术需要予以布设,网点以覆盖全测区满足1:

500地形图测绘需要为主要原则。

本次以GPS08-GPS11为起始方向,自GPS11点始,沿测区共布设了6个一级导线点并组成了环形单导线。

所有点位均布设在稳固、便于保存和使用的地方。

一级导线网形图见附图2所示。

7.2选点与埋石

①所有GPS点位均选在方便使用和容易保存、便于安置GPS接收机、安全稳定的位置,并在地平仰角15°以上的视野内无大的建筑物和障碍物,避开电磁辐射源和可能产生多路径效应误差的地方。

②除个别点位地处坚固基岩采用刻石方法以外,其余所有点位均用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

③所有GPS点位至少有一个通视方向且通视条件良好,保证在常规测量时视线高在1.5m以上。

埋石及刻石规格见下图所示。

浇灌标石俯视图现场浇灌标石剖面图刻石俯视图

7.3控制点的编号及点之记

E级GPS控制点点号的命名由4位字母或数字组成,其中前2位是字母,字母为“SH”,意即“四会”之意;后2位为数字,表示点号的顺序。

例如SH01、SH02等。

每个点位实地均用红油漆标注点号,并现场绘制点之记。

7.4控制网观测

外业观测采用4台美国产TRIMBLE单频GPS接收机按边连接法观测,观测采用同步静态法,具体观测技术指标见表7.4所示。

表7.4E级GPS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卫星

高度角

有效观测

卫星数

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

时段长度(min)

数据采样间隔(s)

平均重复

设站数

强度因子

PDOP

≥15

≥4

≥15

≥45

10

≥1.6

≦6

观测时,在每点设站,对中误差小于0.5mm。

为消除相位漂移的影响,天线盘方向指北。

观测前后各量取一次天线高,两次量取的天线高之差不大于3mm。

观测时做好GPS外业观测记录。

一级导线网观测使用徕卡全站仪。

依《水运规范》要求,水平角按方向法以2测回测定,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不归零,半测回归零差≤12″,一测回内2C互差≤18″,测回差≤12″;边长往返各一测回施测(直接施测平距),一测回内读数较差≤5mm,并对边长进行气象、加常数、乘常数改正。

7.5控制网数据处理及精度统计

数据后处理采用商用随机软件GPPS(V5.0)进行数据的下载和基线长度的解算。

解算时正确处理周跳和大气残差等质量较差的观测数据,剔除信号不好的卫星。

基线解算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数据处理模型采用双差固定解,数据剔除率小于5﹪。

基线解算后,检查重复基线较差,检验同步环、异步环闭合差及同步环坐标分量和环全长相对闭合差,以保证各项指标符合《GPS规范》的技术要求。

在各项指标满足技术要求后,对GPS网进行整体平差,平差时采用GPS08和GPS11点作为约束点。

平差计算采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商用GPS后处理软件CosaGPSV2000进行约束平差。

平差所采用的椭球参数为克拉索夫斯基参考椭球参数,采用高斯投影,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23°。

复测基线长度最大较差的绝对值为5mm,规范允许值为14.8mm,符合规范≤2

σ(σ=

,其中a为固定误差,以mm为单位,b为比例误差系数,d为距离,以km为单位)的技术要求。

最大较差的重复基线如下:

基线名X增量Y增量Z增量基线长度------------------------------------------------------------------------------

SH03SH041367.468506.076509.2601544.482

SH03SH041367.466506.069509.2541544.477

------------------------------------------------------------------------------

异步环最大闭合差、环相对闭合差结果见表7.5-1所示。

表7.5-1异步环最大闭合差、环相对闭合差统计表

环号

∑S(m)

坐标分量闭合差、环闭合差(mm)

环相对闭合差

∑X

∑Y

∑Z

Ws

SH03~SH01~SH04

15197.7

-9.0

17.0

3.0

19.5

1/779369

坐标分量闭合差限差≤3√nσ=83.1mm,环闭合差限差≤3√3nσ=144.0mm。

由统计知,重复基线和坐标分量闭合差、环闭合差及环相对闭合差均符合规范要求。

经二维约束平差后,最弱边边号为SH03—SH01,其相对中误差为1/16.6万,符合规范不大于1/4.5万的技术要求;最弱点为SH04,其点位中误差为±0.83cm,符合规范不大于±5cm的技术要求。

在整网平差后,为验证GPS网的外符合精度,用索佳SET220K全站仪实测了3条边,实测边长与GPS网平差后坐标反算边长统计见表7.5-2所示。

表7.5-2实测边长与反算边长较差统计表

序号

边号

实测边长(m)

反算边长(m)

较差(cm)

较差相对误差

1

SH01—SH02

1059.597

1059.584

+1.3

1/81506

2

SH03—SH04

1541.738

1541.731

+0.7

1/220200

3

SH01--SH05

1261.036

1261.024

+1.2

1/105086

从以上精度统计知:

GPS网的内符合及外符合精度优良可靠,符合相关规范的技术要求。

在平差前进行角度闭合差检验,角度闭合差均符合规范要求。

平差使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编制的平面控制网数据处理自动化软件系统APS-H(Version3.0A)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解算。

一级导线网平差后精度见表7.5所示。

表7.5一级导线精度统计表

导线点区间

导线长度(km)

边数

平均边长(m)

角度闭合差

最弱点位中误差(cm)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实测

允许

实测

允许

实测

允许

GPS11~SH01~GPS11

4.56

7

510

12.3

28.2

±2.2

±5.0

1/52000

1/20000

由上表知:

一级导线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8高程控制测量

8.1控制网观测

首级高程控制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方式布设,等级为四等。

四等水准以BM03点为起算点,将E级GPS点纳入四等水准路线组成水准闭合环,水准网的网图参见附图3。

四等水准的观测按照《水运规范》P22第4.2.5条款的要求进行,采用中丝读数法,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

使用仪器为DSZ2水准仪,水准尺为双面木制厘米区格式水准尺。

四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8.1所示。

8.1四等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视线长度

(m)

前后视距差

(m)

前后视距累积差(m)

视线高度(m)

黑红面读数差(mm)

黑红面高差之差(mm)

100

5

10

0.2

3

5

首级高程控制采用代替四等水准的三角高程方式布设。

三角高程线路以BM03点为起算点,将E级GPS点纳入四等三角高程路线组成三角高程闭合环,网图参见附图3。

代替四等水准的三角高程的观测按照《水运规范》P23第4.3.5条款的要求进行,采用徕卡全站仪(测角精度为±2″,测距精度为±2mm+1ppm)施测。

观测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8.1-1所示。

8.1代替四等水准的三角高程观测技术要求

垂直角测回数

指标差互差(″)

垂直角互差(″)

斜距测回数

测回差(mm)

往返测高差之差(mm)

4

8

10

2

10

±45

8.2控制网平差及精度

平差前首先检查环形线路高差闭合差是否在《水运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在闭合差均符合技术要求的条件下,采用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

平差采用最小二乘法,数据处理采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编制的《高程测量控制网数据自动化软件系统—APS-V3.0A》软件进行平差。

平差后的精度统计见表8.2所示。

表8.2四等水准线路平差精度统计表

等级

路线

路线长度(km)

最弱点高程中误差(±mm)

高差闭合差

(mm)

实测

允许

实测

允许

实测

允许

BM03—SH06—…SH07—BM03

8.32

20

8.1

20.0

+16.4

±57.7

上表数据表明,精度符合《水运规范》要求。

9地形测量

本工程地形图测绘分为陆域和海域两个部分,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其采用了不同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9.1陆域地形测量

陆域地形测量平面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9.1.1图根测量

陆地部分采用全站仪按幅射法(通视条件不良时采用RTK测定)进行图根点的加密。

在困难情况下,连续支站数不超过2站,为防止粗差出现,水平角观测采用左右角观测,圆周角闭合差不大于±30″;边长观测采用1测回4次读数读取平距,读数较差不大于10mm,满足此条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边长值。

高程测量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量时变换标高两次,直接测量高差,在高差互差不大于5cm时,取其平均值作为高差值。

在通视条件不良时采用GPSRTK测定。

观测时采用六个已知控制点现场进行点校正并求解七参数,以测区内地势条件较好且外界干扰信号较小的任意一点为基准站,保证流动站半径<5km,以SH01、SH02、SH03、SH04、SH05、SH06为已知校正点,点校正精度和已知点使用情况见表9.1-1所示。

表9.1-1GPS-RTK点校正精度统计表

点号

x残差(cm)

y残差(cm)

水平残差

(cm)

垂直残差(cm)

使用情况

平面

高程

SH01

2.5

2.1

3.3

1.9

SH02

1.7

1.9

2.5

2.6

SH03

2.0

0.8

2.2

1.6

SH04

2.2

1.3

2.6

3.5

SH05

1.4

2.4

2.8

2.9

SH06

1.8

2.3

2.9

3.1

点校正后进行七参数的求取,上表中水平残差最大为3.3cm,垂直残差最大为3.5cm,表明精度良好,可作为求取七参数的依据。

求取七参数后在已知控制点上设立基准站,然后依次在每个待测点上精确整平、对中,每点独立观测时间均大于20秒,测量其三维坐标,对中误差小于2mm。

为了保证图根点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分别采用IV-4和SPT01两个控制点作为基准站点,观测后的成果其平面较差均不大于±5cm,高程互差均不大于±4cm,然后取两次观测的中数作为最终结果,两次观测成果互差统计见表9.1-2所示。

9.1-2不同基站图根点测量点位误差统计表

互差区间

项目

0-1(cm)

1-2(cm)

2-3(cm)

3-4(cm)

平面(个)

0

2

21

11

高程(个)

0

1

17

16

双观测值平均值平面点位中误差:

mH=±2.8cm

双观测值高程平均值中误差:

mV=±3.1cm

上表数据统计表明,精度符合《水运规范》要求。

9.1.2地形图测绘

地形图比例尺为1:

500,陆域等高距为1m。

采用索佳SET-220K全站仪按极坐标法和美国Trimble5800RTK进行陆域地形碎部测量,测定测区内道路、斜坡、陡坎、草地、建筑物、构筑物、岸线、滩涂、码头、草地、菜地、鱼塘、河涌、管线等地物和碎部点高程,并现场绘制地形草图。

采用全站仪施测时在每个测站均进行控制点和地物点的检测,主要测量技术要求如下:

①在测站测图时,做到测站检查、定向点检查,确保点位的正确,在该站测图过程中,做到动态归零,归零方向值之差小于1′。

②对于重要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6mm,次要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8mm。

等高线高程中误差平地不大于±1/3h,山地不大于±1/2h(h为等高距)。

③地形图高程注记至厘米。

将陆域地形测量数据经过系列计算整理后采用CASS7.0数字化测绘成图软件通过CAD计算机平台进行成图,绘制出陆域地形图。

9.2水域地形测量

水域地形图等深距为1m。

9.2.1采用的深度基准及基面关系

水深测量采用当地理论最低潮面,其与1985国家高程基面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985国家高程基面

4.217m

 

当地理论最低潮面

9.2.2验潮点设置及高程引测

因本次水深测量水域为沿岸线长度约500米、垂直岸线长度约300米所构成的区域,设置一个验潮站已能满足水深测量的精度要求。

本工程在码头设置临时验潮工作点1个,验潮工作点编号为YCD。

以测区内的H02点作为水准测量起算点,用DSZ2自动精平水准仪按四等水准观测技术要求联测验潮工作点YCD的高程。

因SH02点至YCD点距离较短,水准观测采用变换仪器高的支线水准测量方法,同测段最大高差较差为6mm,符合规范精度要求。

求得YCD点的高程后,将验潮工作点YCD的高程按基面间的换算关系换算为当地最低理论最低潮面的高程。

9.2.3验潮测量

水位观测从水深测量前10分钟开始,每隔10分钟观测一次,直至测量结束后10分钟。

在验潮工作点处设置两根水尺,两水尺零点差为0.30米,采用水准间视法进行每个水尺的的潮面高程测量。

同时刻两水尺测定的潮高的差值不超过±3cm,取其中数作为最终值,并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潮面高程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图,配合水深测量,从而确定水下地形点的高程。

9.2.4平面位置定位

本项目水域水深测量平面定位采用G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