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3590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 新课标.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阶段评估检测二广东专版新课标

2013年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二)

满分:

150分 时间:

150分钟

一、语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协作/提携      歼灭/忏悔

畜牧/牲畜狷介/细大不捐

B.惆怅/绸缪简陋/露面

应届/应声茎叶/泾渭分明

C.惊蛰/真挚喟叹/称谓

着陆/着急鳜鱼/一蹶不振

D.湮没/殷红东莞/莞尔

愆期/悭吝蔓草/轻歌曼舞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据报道,安徽当涂警方为了进一步完善其作为“李白故里”的投资环境,开展了一系列整治活动。

警方负责人首当其冲坚持工作在第一线,刑事警情降幅逾三成,三位罪犯落入法网,整治出租屋、乱摆卖的行动有明显成效,整个城市焕然一新。

A.故里B.首当其冲

C.位D.焕然一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每天,全球有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的语言在Facebook上评价、浏览、分享,全部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总计高达7000亿分钟。

B.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组成。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和公益事业。

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福利院部分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973号决议决定,为了保护利比亚平民安全,除以人道主义救援目的和负责撤离外国侨民的飞机外,禁止所有飞机在利比亚领空飞行着陆。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 ②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 ③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

④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⑤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 ⑥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

A.⑤③①⑥②④B.④⑤③①⑥②

C.④⑥②①③⑤D.④⑥②③⑤①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

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

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

北边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7.对文中“有是哉”的“是”所指代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B.南面之君……好之则亡其国。

C.山林遁世之士……犹不能为害。

D.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的景色。

B.文章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卫懿公爱鹤与刘伶、阮籍好酒的对比,说明好酒无害,爱鹤亡国。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抒写了对隐居之乐的向往。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4分)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7分)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①。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注】①边烽:

指边境的烽火。

唐代边烽有两种:

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

这里指前者,亦即战火。

秦:

指今陕西南部一带。

(1)诗的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

是怎样描绘的?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视听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的前两联。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对儒学的解构和重建

李泽厚

我觉得对孔子、《论语》和儒学,似乎还需要做另一种工作,就是对这一“半宗教半哲学”的文化神髓进行解构和重建。

首先是解构。

解构有两个方面:

宗教方面和哲学方面。

这两方面是非常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譬如说,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构建了一整套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宇宙观图式。

这是哲学,但又不只是哲学;这是宗教,但又不完全是宗教。

它欠缺一个到处活灵活现的人格神的上帝来不断干预人世,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却又是统辖、主宰、支配、制约整个政教体制的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从“官制象天”到医药占卜。

后者到今天也还在影响人们的活动和心理。

又譬如,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构建了以“天理人欲”为核心的心性本体论。

这当然是哲学,但又不只是哲学。

它否认人格神的上帝,本身却是以一种不可违抗的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道德律令展示出来的后期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法规秩序。

它统辖、主宰、支配、制约人们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甚至直到今天。

儒教的特征之一是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融成一体,形成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并提升到心性本体论的哲理高度来作为信仰。

“教”在这里既是人文教育又是人生信仰。

因此解构方面,首先应是将伦理道德作为个体的内心信仰、修养和情感与作为社会的外在行为、准则和制度区分开来。

同时,又由于情感信仰、理性思辨、制度设定等等各有不同的层面、位置和意义,所以还应该从原典儒学中定位和厘清,看看从孔子开始的儒学教义各个章句在哪个层面上具有或不具有价值,恢复原典儒学例如《论语》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这也就是我所说的“情本体”。

这样,对了解和消解传统以及今日中国的“政教合一”或称“政治宗教”,可能颇有好处。

第二,解构之后,再“重建”否?

在“教”的方面,当然不必模仿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再去塑建人格神的上帝。

但是否可以考虑回到“天地国亲师”——那松散而灵活、没有人格神上帝的儒学的“宗教”传统呢?

这个“宗教”所具有的含糊性和开放性,使它可以有一个广阔的自由的解释空间。

对老百姓,它可以包容对人格神的崇拜礼仪;对“君子”们,它可以是某种心灵寄托、行为规范、生活皈依。

重要的是,“天地国亲师”不能复旧,它本身也需要一番解构和重建。

例如需要把它从过去的政治宗教即“政教合一”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它不应再是“好皇帝”和“君师合一”的政治体制和幻想信仰,恰恰应该在这里强调改“君”为“国”的重要意义,这“国”不再指任何政府、政体、政制,而是指

较含混而宽广地对历史——文化共同体的某种心理认同。

于是,“天地国亲师”便可以成为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家园乡土、父母夫妻、兄弟朋友、师长同学以及文化传统的某种道德和超道德的情感认同和精神皈依。

它不再具有政治的和社会性道德的性质功能,却具有准宗教性的功能和内容。

如果今天从《论语》到《菜根谭》到《三字经》等等再作出某种新的摘录编选,重要的是加以新的解说发挥,它们不也可以与《圣经》、佛经和其他宗教读物一样起着同样的安慰人际、稳定社会、健康身心的功能作用吗?

在“学”的方面,则似乎不必再去重建各种“气”本体、“心性”本体的哲学体系了。

“情本体”可以替代它们。

因为“情本体”恰恰是无本体,“本体”即在真实的情感和情感的真实之中。

它以把握、体认、领悟当下的及艺术中的真情和“天人交会”为依归,而完全不再去组建、构造某种“超越”来统治人们。

它所展望的只是平凡人的身心健康、充分发展和由自己决定命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节选自《〈论语今读〉前言》,有删改)

12.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董仲舒、朱熹是中国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他们的学说都体现了宗教性与哲学性相互交织的特点。

B.从中医和占卜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汉代儒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都在影响着中国人的体验和行为。

C.从孔子的儒学开始,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道德形式就始终影响着社会的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

D.今天读解《论语》,要把儒学从“政教合一”中解放出来,发挥它在安慰人际、稳定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E.“情本体”是重建儒学哲学体系的关键,即以领悟当下的和艺术中的真情为依归,建立新的学说。

13.对“天地国亲师”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以它为例,旨在说明在“宗教”方面,儒学要重塑人格神,让百姓去敬拜他。

B.在“宗教”方面它具有更为广阔自由的解释空间,需要摆脱政治宗教传统的约束。

C.在更为宽广的历史中,“国”不再指任何政府,而是文化共同体的某种心理认同。

D.它体现为中国人对自然、家园、亲人、师友及文化传统等社会性道德情感的认同。

14.根据文意,解释儒学为什么被称为“半宗教”。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解构儒学?

请分点概述。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

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⑥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了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

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

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的样子。

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做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

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

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16.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

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种手法在文中多处使用,请在文中再找出两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⑦段中作者说“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仔细阅读第⑧段,然后体会如果用作者自己的话替换这些名句好不好?

为什么?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铁生轶事

陈建功

1月2号清晨,我和妻子赶到八宝山二楼西厅告别室时,铁生已经安放在灵柩里了。

周围只有二三十人吧,没有告别仪式,也没有人号令鞠躬。

铁生的妻子陈希米说:

大家不要哭,铁生不愿看大家哭……

这个日子,本来是定在1月3号的,不知为何又提前了一天。

想了想,觉得希米的确是最理解铁生的人。

铁生说过,人之于世,应该像徐志摩《再别康桥》那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提前一天,或许是为了让铁生走得更为“悄悄”吧。

他谢绝了灵堂,谢绝了花圈和挽联,谢绝了悲悼。

他希望朋友们为他高兴,高兴他的一生终于战胜了灾难与残缺,高兴他终于有一点感悟与思考留存人世,高兴他还留下了一份肝脏,救治了天津的一个患者,留下了脊椎和大脑,供医学研究……

我知道,倘若我向希米表达我的难过,铁生肯定会在轮椅上笑着看我。

想着想着,我甚至为带来了一个花篮而尴尬起来——铁生和我,多次谈到死亡,他是如此的淡定和从容。

他说过的,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而我,又何必要带来这个如此常规的花篮和挽带呢?

几年前,我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不久,为了使展览有所创新,决定办一个名为“作家友情展”的展览,我到铁生家闲聊,问他有没有代表作家间友情的物件。

他说:

“要不你把王安忆为我织的一件毛衣拿去?

”我大喜过望,因为还从来不知道安忆居然有这等耐心,竟为铁生亲手编织一件毛衣寄来。

以两个人的知名度,这毛衣应可视为“文人相亲”的典范。

没想到铁生说出就后悔了,他说,哎呀,说不定人家王安忆不愿说出这件事呢?

我当然理解铁生的担心,因为和我是朋友,才口无遮拦,同样低调的王安忆,大概也确实不会同意拿这次朋友间的馈赠说事儿。

话已至此,我们就没有继续毛衣的话题。

铁生对于我,历来是有求必应的,我想这次他肯定是要挖空心思找另一件事来弥补“毛衣”之憾。

少顷,他说,算啦,那毛衣也不好找,要不你把刘易斯送我那双跑鞋拿去吧。

铁生是关心并热爱体育的。

他说,在比赛中,赢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有了一个向自身极限挑战的机会。

他还在散文《我的梦想》里,表达过对美国体育明星卡尔·刘易斯的崇敬:

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体育迷……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

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是那么舒展、轻捷、富于韵律……

应该是这篇文章,使得铁生在2001年3月间居然有了一次和飞人卡尔·刘易斯的会面。

那天上午,他把自己的一些作品送给了刘易斯,刘易斯回赠以签名的跑鞋。

刘易斯拍拍铁生送给他的书,说:

“我相信这些书一定很棒,可惜我不懂中文,不能看懂它们,这真是个遗憾。

”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