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大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38783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述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述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述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述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论述大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论述大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论述大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论述大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论述大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论述大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论述大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论述大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论述大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述大题.docx

《论述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大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述大题.docx

论述大题

语言学纲要

思考题、论述题考点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人们平时常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没有共同语言”,“工人有工人的语言,农民有农民的语言”,这是不是说,语言具有阶级性?

答:

首先驳斥该观点,提出语言的无阶级性(见简答)。

其次提出语言具有全民性、无阶级性

语言对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

就语言的性质来说,它对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偏见,都可以自由地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跟其他人交流。

如果说语言有阶级性,那就等于说农民有农民的语言,地主有地主的语言,工人有工人的语言,资本家有资本家的语言,互相之间根本不可能交际,这是十分荒谬的。

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语言的语音形式和语法结构也是没有阶级性的。

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不同的风格。

这就是说不同的人在语言使用上有各自的特点。

例如:

知识分子说话时较多地带有文绉绉的书面腔,没受过教育的老百姓说“大白话”,那是使用语言的人因社会生活条件,文化素养等差异影响而来的特点,与语言可以一视同仁地位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服务的性质无关。

题目中所说的语言,包括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中说“他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们和我们有一样的语言”,这些地方,用“语言”一词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实际上指的是思想意识。

思想意识当然有阶级性,思想意识通过语言工具表达出来,但语言和思想意思究竟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

“什么时代唱什么歌,什么阶级说什么话”这也不能证明语言有阶级性,因为这里的“话”指的是语言而不是“语言”。

言语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发,体现一定的思想内容的。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071)(2011一1)

☆1.请谈谈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Ⅰ语言符号的性质(约定俗成)

1)为什么语言是一种符号

从本质上看,语言也是一种符号,是由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构成。

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和指称对象。

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义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

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同一般符号一样,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一样,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的成员共同约定的,大家共同遵守。

A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

如:

词就是一种能代表或指称某一种现实现象的符号,我们一听到“人”这个词,就知道它指的是“用两条腿走路,会说话,会干活的动物。

B语言符号是音义结合体,语言符号的形式是它的声音,语言符号的意义就是它的意义。

如:

“人”这个符号,“ren(第二声)是它的语音形式,“用两条腿走路,会说话,会干活的动物。

”是和这个音结合在一起的意义,构符号的内容。

C语言符号中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个人不能任意改变这种联系。

“约定俗成”点出了语言符号的性质。

 

2)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语言符号又不同于一般符号。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理解。

首先,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其次,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再次,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最后,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

 

3)性质(光武版)

与一般的符号一样,语言符号中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而并非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汉语中为什么把“能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的队伍”之一的意义和ren这个语音形式结合起来呢?

这是没有道理可说的,完全是由社会的习惯所定。

如果我们的祖先在最初命名时不把这类对象叫做ren,而叫做别的什么,也完全可以。

约定俗成不仅是一般符合的性质,也是语言符号的性质。

一生只用过一种语言的人对语言符号的形式和语义这两个方面往往不易分清。

赵元任在《语言问题》这本书中讲述这么一个例子。

从前有个老太婆,初次跟外国话有点接触,就稀奇的不得了。

她说:

“他们的说话真怪,嘎!

明明是五个,法国人不管五个叫‘五个’,偏偏管它叫三个;日本人又管十叫九;明明脚上穿的鞋,日本人不管鞋叫‘鞋’,偏偏要管它叫‘裤子’,这明明是水,英国人偏偏要叫它‘窝头’(water),法国人偏偏要叫它‘滴漏’,只有咱们中国人好好的管它叫‘水’!

咱们不是管它叫水滨,这东西明明是‘水’喔!

”老太婆的话说明她不仅不懂得语言和语义结合是约定俗成的,而且根本不觉得语言符号和语义所代表的事物是两码事。

所谓“明明是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好,现在我们知道语言符号的音和义是一回事,符合和所代表的客观对象(现实对象)又是一回事。

语言符号的形式、意义与符号代表的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面这个图来表示:

音←→ 义—→现实现象

符号

           代表

其意义是:

a.音和义之间的关系是生活约定俗成的,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b.意义是人们对一类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

为什么说是概括反映呢?

事物的个体是无数的,人们没有必要也不可嫩个给每枝笔、每块砖……设立一个符号,只能把事物概括成类,给每个类设立一个符号。

概括是心理的认识活动,它的成果就是意义,所以意义是人们对一类现实现象的概括的反映。

c.音义结合的统一体构成符号,成为现实现象的概括的代表。

音和现实现象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意义是联系现实现象和音之间的桥梁。

没有意义,即没有对事物的反映,那么声音归声音,现实现象归现实现象,相互间无从建立联系”。

现在谈一下语言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关系。

语言中有大大小小的单位,如句子、短语、词、语素、音位等。

但音位不是符号。

为什么呢?

因为音位没有和某种意义结合起来,因而不能称为语言符号,如b只是一个听觉上可知的声音。

语言中最小的符号是语素。

语素是语言汇总音译结合的最小单位,在交接中能重复使用。

如“黑”、“板”、“人”、“民”都是语素。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使用的符号,词在说话中能够自由地卸下装上,人们自然感觉到的语言中的单位是词而不是语素。

次可以由一个语素构成,如水、火等,也可以由几个语素构成,如人民、冰箱等。

句子是符合和符号组装的成品,使符号的序列,不在是单个的符号。

(补充:

以上讲的是语言符号。

在人类交际中,语言符号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

但并不是说其他符合的作用不重要。

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某种特殊情境中,不能使用或不满足于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来代替语言,以便能更直接、有效、迅速地做出反应。

比如,一个国际机场来了飞机,从飞机上下来的旅客只是中转旅客,他们分属于很多民族,讲着各种不同的语言。

休息一小时后,他们就要离开了。

他们到这个基础可并没有准备学会这里的语言,怎么办?

这句必须要用国际社会公认的图形符号代替语言符号。

例如一副刀叉的本质,表明这是餐厅,一把钥匙表示旅馆等。

(图形)在封建社会,我国的大路的某些地方或什么重要的建筑物的入口处,常常竖着一块石碑,那时是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是一个节奏很慢的社会,下了马,用两条腿继续走动他应当去的地方。

那时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节奏很慢,交通工具也只有跑马那么快,人们可以随时停下来,仔细阅读这块石碑上的文字。

现在不同了。

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是机动车、汽车,每小时要开六十公里路或更快些,火车的速度更快。

在高速公路上,人们驾驶着汽车,看见前面一块小小的石碑,还来不及看懂什么的文字,车就飞过去了。

因此遇到这样的场合,通常只是在路边竖起一个木牌,上面用黄色或红色画一道杠杠,这就是现代社会公认的符号语义就是:

“不许通过”。

高速中的受信者从远处只一眼便认出了这个符合,使这个高速受信者明白,要停下来。

所以在有声语义不能发挥它的作用的条件下,这一套声音符号往往被另外一种符号所置换。

 

Ⅱ语言符号及其特点(语言的特点,语言有哪些普遍特征)

1)简单地说,一是任意性,一是线条性(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

2)任意性(粉书版本+笔记)

A什么是任意性

B语言符号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

要求结合人类不同的语言的种种现象来认识。

有几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用的特点;

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用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

例如:

不同语言可以同不同的音来表示相同的事物,就是符号任意性的表现。

汉语的“shu”和英语“book”指同一事物

也可用相同的,类似的音来表示不同的事物,如汉语“哀”和英语“I”

同一种语言中,相同的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声音:

玉米、苞谷、棒子等;

相同的声音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

汉语gong攻、共、公、宫

英语dear亲爱的、贵的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的是“所记”和“能记”之间的任意性,而不是“所记”或语言符号本身与所指事物之间的任意性。

对于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学界有很大的分歧。

许多语言学家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

对符号任意性的认识:

A.反对者主要组成:

自然符号学的追随者、文化符号学、认知语言学

B.任意性的本质是约定性(张强的那篇论文)

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多形形色色的语言?

这也只能从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联系的任意性角度来解释。

★拟声词和象形词,其实也是选择的结果。

反驳:

(人类约定俗成的一些语言符号,虽然其中看似有着某种理据性,但是这种理据性也是选择的结果。

也就是说,理据性也受社会约定性的制约。

“譬如说我们选择脚印作为某个野兽(例如狮子)的代表,我们为什么选择脚印作为代表呢?

这是象似性无法作出的解释。

事实上,我们还可以选择吼叫、粪便、气味、周围环境的破坏,甚至其他动物的反应等等,作为狮子的代表。

”(张强2012:

60)

而如前文所说,任意性是社会约定性的结果,所以任意性的本质是约定性。

任意性和理据性并不矛盾。

现在对于索绪尔的任意性理论的批评有些是从文字形态的象似性角度来批判的。

但是人类语言首先是一种有声的符号系统,而文字即书写系统则是后来的发明创造的,有些语言至今没有文字。

这就意味着,语言符号从根本上说首先是有声的。

只有在文字系统出现后,语言才变为有形的。

比如说有人说汉字里的“花”、“草”都是和草有关的,所以偏旁都是“艹”。

但符号本身与它们各自指代的对象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离开这一点来讨论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就等于忘记了语言符号最基本的特征。

综上所述,语言的任意性是从共时角度出发的,具有社会约定的性质。

“尽管我们在文学符号学的研究中时时强调象似性,但保证符号文化传承的能动性和符号丰富的内涵却是时刻被我们批判着的任意性。

”(张强2012:

61)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并不排斥语言在其它平面上存在着理据性,相反是对语言符号任意观的发展和补充,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本质是约定性。

况且,拟声词在语言中很少,不成系统。

 

3)线条性

所谓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依次出现,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音素或音节,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使我们要表达的复杂的意义都要通过符号序列的形式体现。

比如:

“香菜”、“香肠”、“香瓜”等,都是由“香”、“瓜”、“油”这些单个的符号组成的。

它们意义不同是因为结构关系的不同造成的,而结构关系的不同又是因为线性排序不同来表达的。

所以,以任意性为基础的符号处于有条件、有规则的联系之中,使语言具备有条理、可理解的性质。

(对线条型的质疑:

说话的时候,声音和意义是同时的,音色、音响是同时的)

 

4)强制性

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就也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它的人来说具有强制性。

符号中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它对社会成员的强制性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便改变音与义之间的结合关系,除非整个社会都接受,才可以改变这种关系。

 

5)不变性

人们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去标记客观事物是任意性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在使用该语言集团的人们中间通行之后,便失去了“自由”,个人不能任意改变它。

比如说,使用汉语的社会集团,一经把“人”叫做rén之后,个人就不能自由地任意改叫别的什么名称。

事实上,语言一经置于社会领域,作为人类社会共时性(Synchrony)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个人无权改变语言符号。

你只能按照社会通行的名称去指称事物,按照社会共同理解的语义去使用,才能达到交际目的。

在这一方面,语言不同于人为的、契约性质的符号。

语言无法通过多数人的决议,改变某些规则或移植某些规则。

人们只能依照现存的母语这样说,这样用。

所以说共时的语言符号具有不变性。

6)可变性

可是,只要我们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拿来一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质的差别。

比如现代汉语叫“眼睛”,古代汉语却叫“目”;现代汉语说“下棋”,古代汉语却说“奕”,等等。

可见,语言符号又具有可变性的一面。

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而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符号也会变化。

7)生成性

人们说出的具体句子是无限量的,而一种语言的句子模式却是有限的。

说话人掌握一种句子模式,就可以生成无限量的具体句子,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生成性。

比如刚学会说话的小孩,从他爸爸妈妈那里学到“小明吃糖”这句话,他就可以生成(创造)“妈妈煮饭”、“爸爸喝茶”等许多具体句子。

尽管生成这些句子的语词不同,具体意义不同,但都是同一个句子模式。

简单地说,人们说出和理解新句子,因为这些句子与过去听到过的句子相类似,它是通过类化作用生成的。

语言符号的各个特点表现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矛盾的统一体。

在这个矛盾统一体内,语言符号各个要素,各个方面既互相对立,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种关系网,具有严密的系统。

 

除此之外,语言符号还具有民族性,稳定性,渐变性,系统性等性质特点。

语言符号的特点(光武版)

1)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使它的音和义结合是任意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

的。

外国人学汉语活汉族人学外语,碰到一个新词,无法从读音推知意义,也无法从意义推知读音,这说明音、义之间没有比如联系。

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要请大家注意的是符号的任意行只指人类最初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去标记客观事物是任意的,与一般的符号一样,语言符号一旦进入交际,它对使用它的人来说就有了强制性。

我们不能因为音义结合的任意的,就把baozhi这个音拿来表示河流的意思,说在“在baozhi里游泳”。

语言作为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它不同于人为的契约性质的社会现象。

也就是说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还有相异的地方。

一般符号可以大家讨论或共同商量来随意地确定或更改,只有大家共同遵守据行了。

比如用消息树来表示敌人入侵,而不再使用烽火,这个符号的更改就是大家共同商定的。

再如,口令的知道也是任意的,人为的,但颁布以后,大家都得遵守;虽然如此,口令可以一天一换,只是换过之后大家仍得遵守。

而语言符号是社会全体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不能随便乱改,否则社会就会乱套。

所以语言符号中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它对社会成员的强制性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个人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便改变音与义之间的结合关系;除非整个社会都接受,才能改变这种关系。

如古汉语中的“目”,现代汉语叫“眼睛”,D

古汉语“颔”,现代汉语叫“下巴”,义没变,音变

了,但这是全社会都接受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语

言符号的任意性中次生出另两个性质:

不变性与可

变性。

所谓不变性是与语言共时性相联的,历时性AB

指语言要素历史演变的面貌。

它们的相互关系可用

右图表示。

CD代表历时性的轴,在它上面反映历

史演变的面貌;AB代表共时性的轴,它切取历时

性轴的一个横断面,从而排除时间因素的干扰,在

上面反映出语言系统相对静止状态。

而不变性也好,

可变性也好,都必须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

C

2)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一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我们把语言符号同其他符号略加比较就更能看清问题。

比如图画这种符号,我们运用视觉器官去看它,可以同时接受点、线、面或长、高、宽的实体画面。

语言符号则不是这样。

它是由发音器官发出的一连串语音,这一串语音在同一说话时间里始终是而且只能是以一根线的形式伸展开来,即一个声音接着一个声音相继出现,而不可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音。

这就是线条性。

3)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是指语言符号中各语言要素范围比较不固定的、伸缩的幅度比较大的一种特性。

比如“早晨”一词,它的语义范围就是不固定的。

什么时候算是早晨?

五点算不算?

六点算不算?

七点、八点、九点算不算?

《现代汉语词典》给“早晨”下的定义是:

“从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

有时从午夜十二点以后到中午十二点以前都算是早晨。

”按第一句的解释,“早晨”的上限是很难确定的,因为日出和天亮的时间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是不同的。

所以什么时候天将亮就没有定准儿。

正因为如此,高玉宝笔下的周扒皮钻了这个空子,半夜去学鸡叫,说是天快亮了,鸡都交了,让长工们去干活。

长工们干了半天,可天还是没亮,恨得长工们都骂周家的鸡是“半夜鸡叫”,而不是“雄鸡司晨”。

除了“早晨”这样的词以外,黎明、黄昏、清晨、傍晚、上午、下午、晚上、夜里、白天、刚才、将来、过去等时间词都具有模糊性。

也不仅是时间词具有模糊性,语言中的词都有模糊的属性。

模糊时绝对的,精确是相对的。

语音也有这个特点。

“早”[tsau214]中的[]发成[]或[]或介于其间,调值为213.5也是可能的。

语言符号为什么会有模糊性呢?

这是因为一个意义又和另一个意义之间,一个语音和另一个语音之间是有过渡状态的(交界的现象),这些过渡状态时语言符号模糊性的根源。

日常生活和科技术语对语言的要求不同。

日常生活可以容忍并且也需要语言的模糊性。

比如我们通常说的“大雨”,就有模糊性,很难给“大雨”下个定义。

“大雨”不过是“小雨”的对称。

但在日常的交际中,这种模糊的概念也就能解决问题了。

科学术语却要求精确性。

精确度越高,这个语词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

所以在气象学上就把下雨作了人工的分类,下了人工的定义。

例如“大雨”是这样规定的:

“凡在二十四小时内雨量累积(在雨量收集器内)达40至79.9毫米的,叫做大雨。

”天气预报所说的“明天将有大雨”,这就不是我们随口所说的外面下“大雨”那样的“大雨”,而是降雨量达到约定标准的一种雨。

科学语言虽然具有精确性,但也只是相对而言的,40至79.9毫米之间,幅度这么大,都算是大雨,这本身就说明精确语言只是相对的。

另外,79.91毫米的降雨量就不算是大雨,而成了暴雨。

它比大雨只多了0.01毫米,怎么就成了暴雨了呢?

可见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精确性只是相对而言的。

不仅语言符号有模糊性,语言符号的组合序列——句子也有模糊性。

比如科普工作者对“大雨”、“小雨”的说明是这样的:

“听到雨声激烈,排水不良的地方很快就有了积水,这就是大雨;下雨的声音不大,慢慢淋湿衣服,泥路渐渐湿透了,这才叫小雨。

”这样的说明就充满了模糊语言。

什么叫做“雨声激烈”呢?

什么样才算是“排水不良”呢?

什么叫作“雨声不大”呢?

什么样的才叫“慢慢淋湿衣服”呢?

什么叫泥路“湿透”了呢?

个人有个人的看法。

当然有了这么些个模糊概念加在一起,也许比只是一个“大雨”或“小雨”所表达的模糊性要轻些,但是所有模糊概念合在一起不能得出精确性,可见语言符号的组合序列也有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给人们的交际带来了方便。

生活中有时需要语言尽量精确一些,比方写科技论文、制定法律条令、订合同、契约等。

但更多的时候需要语言的模糊性,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

仍以“大雨”为例,当你说外面下大雨了,我们就知道外面是怎样一种情况,但是如果你说“外面在下降雨量为40至79.9毫米的雨”,那么对于一般人来说,就很难领会,远不如说“下大雨”来的明快。

再比方说你到会场找一个人,给出的特征是:

找一个中年男子(不是女同志,把会场中的人减少了一半)

身材不高(不是高的,但也不是很矮)

戴黑边眼镜(把不戴眼镜或眼镜非黑边的除外)

灰白头发(把黑发、全白发、秃顶的人都排除了)

穿灰中山服的(把不是灰上衣,会上衣而非中山服的除外)

应当说,发出的信息全是模糊语言,但你却能不很费劲地把所要找的人找到。

但是找的是同一个人,给出的信息用的是精确语言,如:

找一个四十五岁的男人

身高一米六五,体重五十一公斤二五

戴的眼镜是黑色化学镜框、镜片直径为4厘米、克罗斯玻璃

头发5%全白,25%灰色,70%黑色

穿中山服,用料是40%棉加60%人造纤维纺成的

这种信息精确度高是高了,但到会场区找人,却要遇到很大的麻烦,光是把会场上的男人问一次年龄就够烦的,更不要说再量一次身高、量一次体重。

至于镜片、分析头发的百分比,更是不可能的。

可见如果完全清楚语言的模糊性,就会使人类的语言显得贫乏无为,而且给交际带来不便。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三节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1.鹦鹉学舌说明鹦鹉可以学会人类语音吗?

鹦鹉只会复述,不知道复述的话是什么意思。

鹦鹉不会装卸语言中的单位,进行组合与替换练习,徒有口齿伶俐,却长着鸟类的“脑袋”,没有分析,抽象能力,不能学会人类语言。

 

2.人类的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人类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如叫喊、舞蹈等,有本质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意性

任意性是符号最重要的特征。

虽然蜜蜂的舞蹈比较复杂一些,有点任意性在里面。

比方说,表示花蜜质量的动作方式是任意的,走出圆形和8字形表示蜜源的大概距离,看来也是任意的,但是摆尾舞的前进速度越慢,标志距离越远,又不是任意的。

以8字的细腰或半圆的直径和垂角线的交角表示蜜源的方向,更不是任意的。

动物“语言”中一定程度的任意性都局限于一个题目,是僵硬的,不能与人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同日而语。

没有任意性或任意性程度很低,都说明其符号性很弱。

2)单位的明晰性

人类说出的话是有界限清晰的单位的。

而动物所谓的“语言”,其表现无论是借助声音还是形体,总体上都是不可分的,是以囫囵一团的叫喊声或舞蹈动作来表示一固定的意思,分析不出单位,也谈不上单位的组装。

3)结构的二层性

人类语言是一种两层的结构装置:

音系层和符号层(或称语法层),两个层面上都有大小不同的单位。

两个层面上都是以数量有限的最小单位,按照有限的规则组装起来,生成数量无限多的大单元。

相反,动物的“语言”不能分解成单位,谈不上有结构,更不用说有结构的二层性。

4)能产性(开放性)

语言的能产性,也称创造性或开放性,是指人们总是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创造出新的话语来。

人们可以理解会说出从未说过或听到过的句子。

动物的“语言”只能表达有限的信息,它能传递的信息时固定的,是受刺激限定的。

5)传授性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是掌握什么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没有显示的语言环境,就学不会一种语言。

动物的“语言”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学习。

比如小鹰在出壳的时候就配备有对付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搏击、觅食、求偶等各种事情的本能,它的“语言”是一种本能,像电路一样在脑子里预先装好了。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动物的交际是由当时当地的刺激引起的,是对具体情景的感性的反应,只能传递某种信息,既不能回顾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也不能设想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