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4132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考场:

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座位号:

__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

 

芒市第一中学2016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

历史试卷(文科)

考试时间:

90分钟卷面分:

100分制卷人:

雷佳雯审核人:

杨芳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2.《古代人与夏天的斗争》中记载:

“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2014年的3780年间,中原地区每3年5个月就有一次较大水灾,每3年4个月就有一次严重旱灾。

”这些自然气候现象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

A.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B.水排成为汉代抗旱利器 

C.灌溉工具创新不断D.重视农耕经验、技术的总结 

3.《吕氏春秋•审分》写道: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这表明战国时期(  )

A.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

B.“铁犁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土地私有调动生产积极性

D.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革

4.有学者统计发现:

1570--1644年美洲通过欧洲转手运到东方的白银大约有8000吨,除去流入印度和奥斯曼外,其中大部分流入了中国,估计约有5000吨。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主要是因为(  )

A.中国放弃了海禁政策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D.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5.清朝王应奎的《柳南续笔》中记载: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材料中的棉之功“过于蚕桑”的主要原因是(  )

A.棉布温暖舒适,一直是中国民众的主要衣料

B.棉纺织技术代表了当时中国手工业的最高成就

C.棉布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D.棉布实用价廉,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6.2013年7月10日人民网:

“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7.俗话说:

“无农,国不稳;无工,国不强;无商,民不富”,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了经商,繁盛的商业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了草市    

B.隋唐时,中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宋元时,中国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 

D.明清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限制被打破

8.《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

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北宋城市、坊不再严格分开B.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

C.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

9.唐诗《夜看扬州市》: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

”从诗句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扬州的草市在当时很繁荣

B.扬州的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

C.扬州出现了私家经营的邸店

D.扬州成为唐朝时期全国的经济中心

10.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  )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1.《明神宗实录》中记载: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

对材料理解恰当的是(  )

A.“海禁”政策妨碍了中国沿海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海禁”政策有效地遏制了外来入侵 

C.“海禁”政策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海禁”政策杜绝了中国的所有对外贸易 

12.清初曾经规定: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继续缓慢发展 B.清政府大力扶持纺织业发展 

C.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D.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13.茅盾在他的著作《春蚕》中有这样的描写:

“老通宝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这段描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西方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商品,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B.列强侵略不断扩大,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的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农民成为商品化的受益者

D.出现新式交通运输工具,加快了中国农村的发展步伐

14.下面是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造成该表所反映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的竞争B.一战的冲击

C.自然经济的抵制D.通商口岸较少

15.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6.《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一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

下列能准确解读该材料的是(  )

①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

②“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正处于第一次发展高潮

④南京国民政府压制实业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

1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

“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

”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B.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D.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18.某学者认为: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对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一如即往地坚持下去。

”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 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

19.英美烟草公司以“鸿雁”烟标与其“玫瑰”烟标颜色相近为借口,诬告南洋烟草公司侵权,香港殖民当局于是没收并焚毁“鸿雁”牌香烟,令南洋烟草公司遭受重创。

这说明了(  )

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民族资本主义由经济萎缩走向全面崩溃

D.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20.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府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在日本人的保护之下。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中外企业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外国的大力支持

C.民族资产阶级先天软弱和后天不足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1953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仅有2.3%。

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取的改变制造业落后状态的重大措施有(  )

①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

③大跃进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2.1958年6月22日,毛泽东批示:

“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

这里主要是钢,只要1959年达到2500万吨,我们就钢的产量超过英国了”。

材料主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国人民激情万丈,潜力巨大            

B.中国物产丰富,资源充足 

C.中共开始贯彻“八字”方针,经济发展快速   

D.中共中央“左”倾错误正在快速滋长

2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4.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采取的举措不包括(  )

A.建立经济特区B.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C.城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D.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25.自1840年以来,上海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城市的地位形成。

改革开放后,有利于巩固上海区域优势的措施不包括(  ) 

A.1984年,开放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B.1985年后开辟长江三角洲等四个沿海经济开发区 

C.1988年,上海设置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D.1990年开始,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6.“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满眼春’的新局面。

”其中的“新局面”是指(  )

A.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27.1934年的某史书记载:

“妇女装束益趣新奇。

先是旗袍短才及膝,袖达肘际,赤露两臂;裤长仅尺余,下服高腰洋袜,两腿皆外露;首挽圆髻,不钗不冠,近则截发烙之(指烫发),使曲散垂耳际……足着高跟鞋,头戴斜顶小帽,除戒指、臂铡外,簪环皆废矣。

”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B.旗袍结合中西样式成为时尚

C.社会审美观念追随西方潮流D.妇女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普遍现象

28.从旧式婚礼与新式文明婚纱照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  )

①服饰的变化 ②发式的变化 ③礼仪的变化 ④缠足的变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29.在电影《让子弹飞》的开场中,有一个八匹白马拉着两节火车奔腾的镜头。

尽管这是艺术夸张,但马拉火车确实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过。

它最能说明(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昭示新时代的到来

B.落后意识是实现近代化的巨大障碍

C.当时蒸汽机车的制造水平太低

D.清朝专制统治的腐败

30.2012年夏上映的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

这表明(  )

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年份

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材料四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

……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有哪些特点?

(6分)

 

(2)读材料二,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6分)

 

(4)材料四中的“变化”指的是什么?

有何意义?

(4分)

 

32.(20分)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养民之道,惟在劝农务本”,而开矿谋利,则属舍本逐末,“殊非经常之道”。

——《清史稿》

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知在良田。

——陶煦《租核》

材料二

中国各年进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进口

出口

机器及大工业

原料及建筑用品

农产品

矿产品

手工业制品

机器制造业

1910

1.5

16.1

39.1

0.7

41.4

18.8

1920

3.2

25.3

36.4

3.7

39.4

20.5

1930

3.7

23.2

45.1

4.6

30.6

19.7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第一辆出厂的解放牌汽车1954年毛泽东给爱姆发动机试制成功的贺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10—1920年间中国进口的生产资料比重和出口的机器制造品比重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8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些现象出现的条件。

(4分)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

(3分)

参考答案

1、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C

B

D

C

A

B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B

C

C

A

B

A

D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D

D

D

C

C

D

A

B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

(1)生产方式:

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2分)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分)

(2)主要原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分)

标志意义: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2分)

(3)问题:

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增幅大,农业生产下降;农轻重比例失调。

(2分)

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分)

(4)变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分)

意义:

解放了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生活逐渐富裕,农业经济获得了发展。

(2分)

32.

(1)新现象:

当时手工工场规模较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

(3分)

因素:

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地主富商把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4分)

(2)条件:

新中国的建立;苏联的援助;“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4分)

(3)情况:

都有一定的增长。

(2分)

主要原因: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

(4分)

(4)认识:

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保证。

(3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