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4193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docx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第一步沟通

首先与患者家属沟通,询问患者的病史,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

(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

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

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

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为:

(1)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

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

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

协同运动能力极差。

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

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

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2)痉挛型

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

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

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着。

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

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又呈剪刀状。

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

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

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

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3)共济失调型

这种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

肌张力偏低,腱反射不亢进。

(4)其他类型:

a.强直型:

主要表现为铅管样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腱反射不亢进。

b.肌张力低下型:

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存在或亢进。

C.震颤型:

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与锥体外系受累有关。

3.辅助检查:

(1)头部影像学检查:

MRI、CT

(2)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脑电图、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第二步评估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功能评定

1.身体结构与功能评定

(1)姿势与运动发育评定

1)仰卧位:

①观察自发运动的质与量。

②注意对称性及优势姿势模式,是否出现一侧下肢伸展和对侧屈曲姿势(非对称性)。

如果伸肌紧张占优势,患儿是否有颈椎与腰椎的过度前弯,或表现为肩胛带的内收和上肢后伸的姿势,常伴有肩的上举,不能充分地控制头部③头部的位置,观察患儿头部是否正中位,是否常偏向一侧,头部与肩胛带、骨盆运动的分离情况。

④向坐位拉起,有无头的后垂,两肩有无向伸展方向的抵抗,量下肢是否出现屈曲,有无代偿性脊柱后弯。

⑤骨盆和四肢,骨盆是否有前倾、后倾,能否完成骨盆随意抬起,四肢是否有分离动作。

脑瘫患儿常因骨盆和肩胛带肌群无力导致上下肢不能抬起和活动受限。

2)俯卧位:

①抬头的角度:

正常儿2个月是科抬头45o角,4个月科胸部离床,抬头纸90o角;②肘支撑和收支撑动作:

是否能完成正常支撑,是否存在肩胛带内收、手握拳等异常姿势;③脊柱四肢的伸展情况:

当存在紧张性迷路反射时,患儿俯卧四肢屈曲与躯干之下,呈现臀高头地位;④向坐位转换情况:

观察患儿是否能将重心抬高,从侧坐位变为坐位。

脑瘫患儿常不具备这种体味转换的能力,或由于原始反射和异常肌张力的存在而导致异常姿势及代偿运动。

3)坐位:

①脊柱伸展状况;②患儿坐位时,双手是否可自由活动;③坐位支撑点是否在坐骨结节;④下肢是否有自主的分离运动;⑤保护性反应是否完成,能否用两上肢来支撑;⑥髋关节两侧是否对称。

4)四爬位:

明显的过紧张是呈兔跳样四爬,肩胛带和骨盆肩缺少充分的回旋运动等。

5)膝立位:

评价躯干的平衡,骨盆的,髋关节伸展位的保持,左右交替运动等。

6)单膝立位:

是小儿独站是的最初模式,观察骨盆回旋是否充分,两下肢紧张程度。

7)立位与步行:

评价重点在于观察立位姿势保持能力,起立运动及步行发育过程。

重点看躯干、下肢的支持与平衡能力,独站和从仰卧位到立位的体位转换模式是否正常。

(2)反射发育评定

原始反射:

脑瘫患儿往往表现为原始发射不出现、亢进或延迟消失。

1)觅食反射和吸吮反射:

新生儿期反射减弱或消失应怀疑脑损伤,6个月后仍未消失为异常。

脑瘫患儿若两种反射存在一年以上,则提示摄食障碍。

2)握持反射:

不对称见于偏瘫、臂丛神经损伤。

脑瘫患儿该反射残存,影响抓握动作的发育。

3)拥抱反射:

新生儿期反射减弱或缺失,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全面低下,或因产伤、窒息等原因致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不对称说明有偏瘫、肌肉损伤等。

该反射残存说明有脑损伤或感觉运动障碍。

4)放置反射:

具有腕伸直手预备支撑体重和足预备支撑体重的功能,反射减弱、延迟消失或左右不对称具有临床意义。

5)踏步反射:

肌张力低下、屈肌占优势时难以引出。

6)侧弯反射:

持续存在说明有脑外伤,偏瘫时左右不对称,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此反射亢进。

7)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出生后4个月后仍未消失为异常。

脑瘫患儿此反射亢进和残存影响正常姿势和运动发育,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尤为明显。

此反射持续性存在,会阻碍视觉,不能随意抓物,手-眼协调障碍等,也会引起髋、膝、踝和足关节畸形。

8)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此反射3个月后仍未消失会影响爬的交互动作。

典型的异常模式为兔跳样四爬,长期此姿势会引起髋、膝、踝和足关节畸形。

9)紧张性迷路反射:

又称前庭脊髓反射,此反射4个月以后不消失会影响头的控制,阻碍俯卧位的运动发育和仰卧位肢体到正中线的位置,抑制翻身、从仰卧位到坐位的发育。

生理反射

1)矫正反射:

包括视矫正反射、迷路性矫正反射、颈矫正反射和躯干矫正反射。

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残存科严重影响矫正反射的建立,脑瘫患儿矫正反射阙如或延迟建立。

2)平衡反应:

从6个月到1岁逐渐完善。

脑瘫患儿平衡反应出现延迟或异常,严重痉挛型脑瘫几乎不能建立平衡反应;中、轻度痉挛型脑瘫建立不完全,或出现较晚;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由于不自主动作和肌张力的变化,虽然大部分反应都可建立,但反应不协调。

3)保护性伸展反射:

此反射延迟出现或阙如,提示脑瘫或其他脑损伤疾病。

脑瘫患儿此反射的反应模式表现异常。

4)背屈反应:

正常小儿出生后15-18个月出现,不出现或延迟出现为异常。

5)牵张反射:

即腱反射,因脑瘫症状不同,此类反射可表现为亢进、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锥体系受到损伤时可以存在巴宾斯基征集踝阵挛等体征。

此类反射在量岁以后依然存在有病理意义,说明存在脑损伤。

(3)肌张力评定

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如表1

(4)肌力评定

采用手法肌力检查(MMT),如表2

(5)关节活动度评定

1)头部侧向转动试验:

正常下颌可达肩峰,左右对称,肌张力增高时阻力增大,下颌难以达肩峰。

2)臂弹回试验:

使小儿上肢伸展后,突然松手,正常时在伸展上肢时有抵抗,松手后马上恢复原来的屈曲位置。

3)围巾征:

将小儿手通过前胸拉向对侧肩部,使上臂围绕颈部,尽可能向后拉,观察肘关节是否过中线,新生儿不过中线,4-6个月小儿过中线。

肌张力低下时,手臂会像围巾一样紧紧围在脖子上,无间隙;肌张力增高时肘不过中线。

4)腘窝角:

小儿仰卧位,屈曲大腿使其紧贴胸腹部,然后伸直小腿,观察大腿与小腿之间的角度。

肌张力增高时角度减小,降低时角度增大。

正常4个月龄后应大于90o(1-3个月80o-100o/4-6个月90o-120o,7-9个月110o-160o、10-12个月150o-170o)

5)足背屈角:

小儿仰卧位,检查者一手固定小腿远端,另一手托住足底向背推,观察足从中立位开始背屈的角度。

肌张力增高时足背屈角减小,降低时足背屈角增大。

正常4-12个月龄为0o-20o(1-3个月60o、3-6个月30o-45o、7-12个月0o-20o)。

6)跟耳试验:

小儿仰卧位,检查者牵拉足部尽量靠向同侧耳部,骨盆不离开床面,观察足跟与髋关节的连线与桌面的角度。

正常4个月龄后应大于90o,或足跟可触及耳垂。

7)股角:

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膝部,使下肢伸直并缓缓拉向两侧,尽可能达到最大角度,观察两大腿之间的角度,左右两侧不对称时应分别记录。

奖励增高时角度减小,降低时角度增大。

正常4个月龄后应大于90o(1-3个月40o-80o、4-6个月70o-110o、7-9个月100o-140o、10-12个月130o-150o)。

8)牵拉试验:

小儿呈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双手向小儿前上方牵拉,正常小儿5个月时头不再后垂,上肢主动屈肘用力。

肌张力低时头后垂,不能主动屈肘。

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完成评价(GMFM88/FMFM)

(6)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

采用改良BarthelADL指数量表,如表3

(7)平衡功能评定

采用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如表4

(8)步态分析评定

采用徒手步态分析量表进行评定,如表5

(9)全面综合评价

在基于量表客观评估的基础上,补充主观评估内容。

2.自我活动评定

(1)作业活动评定①运动方面:

上肢运动年龄评定,手粗大抓握功能评定,手精细动作评定,轻移物品功能评定,双手协调性的评定②感知方面:

视觉评定,听觉评定③认知方面:

认知发育,智能评定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2)功能独立性评定

采用FIM量表,如表6

(3)感知认知评定

3.社会活动评定

S-S语音发育迟缓评价法

第三步制度康复计划

一、根据医嘱和评估内容制定康复目标

二、根据康复目标制定康复计划,一般3个月为一个阶段。

如患者是痉挛型脑瘫,康复计划制定如下

运动治疗:

缓解肌肉张力,增强肌力是训练之本。

具体办法是牵伸肌腱,疏松肌肉,活动关节,用生物力学的方法矫正畸形的肢体,使其达到功能位置,然后协调运动功能,使患儿得以全面康复。

剪刀步态和训练1.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

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这一点很重要),反复操作。

2.采用直腿加压坐位训练,固定双下肢外展位约60°(如果内收肌张力高还可以扩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数不可过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龄儿童更小),以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肌张力,此为静态训练。

3.重锤式髋关节训练椅,将患儿双下肢做外展—内收—外展的训练,在运动的同时达到牵拉肌肉,活动髋关节的目的,此为动态训练。

4.“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张力,恢复功能。

5.“爬高”及“爬行”训练,(采用蛙式即双腿尽量外迈)。

6.患儿扶杠侧行,以其主动运动逐渐缓解痉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达到下肢分合动作的熟练和矫正剪刀步态的目的。

7.患儿休息时双腿间放一枕头或其它柔软的物体,双脚尖尽量朝向外侧,鼓励患儿双腿分开。

缓解下肢屈膝站立、行走的训练1.采用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牵拉挛缩的肌腱,缓解痉挛的肌肉。

2.站立弯腰拾物训练,牵拉痉挛的国绳肌群,缓解张力,同时增强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压,膝关节伸展,股四头肌训练椅的应用,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拮抗痉挛的腘绳肌群,提高膝关节自主控制能力。

4.双杠一阶梯及站立挺膝训练,提高膝关节自主屈伸的能力,协调四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5.功率车,学步车训练,提高下肢主动运动的功能,增大关节运动范围。

(三)膝反张的训练“膝反张”原因有三:

(1)膝关节本身骨性变化,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

(2)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3)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时也可导致膝关节过度伸展。

脑瘫患儿膝反张的主因是肌张力不全。

1.压膝整足法,牵踝法,摇踝法,底屈肌牵拉训练。

2.膝关节屈伸,足背屈的训练,提高伸肌力量,协调拮抗肌张力。

3.爬行训练,膝关节屈曲位,有利于纠正反张,同时增加膝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协调其运动功能。

提高国绳肌肌力降低伸肌张力,协调关节屈伸功能。

5.上、下阶梯训练,对于纠正膝反张及协调步态有较大的作用。

矫正“膝反张”,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运动,一般轻症以运动训练矫正,方法如下:

患手膝跪位支撑在床垫上,患侧膝关节做屈伸训练,为配合协调运动,两膝交替屈伸进行训练,随着症状的好转,变为仰卧位或站立位进行,严重者下肢矫正或手术矫正。

尖足,足内、外翻的训练1.自我牵拉法—患儿面对墙壁站立,然后缓慢前趴,直到跟腱处感觉牵拉为止,还可把双脚尖转向外侧(似卓别林)做相同的动作。

2.足背屈肌肌力训练和坐式踝关节训练椅,拮抗痉挛的小腿肌,增大踝关节活动范围,纠正畸形。

3.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牵踝,摇踝法,达到纠正畸形的目的。

内、外翻扳的应用。

4.上、下台阶和跑步车训练,在运动中牵伸痉挛的肌肉,加大活动范围,恢复功能,协调步态。

(五)上肢及手功能的训练1.肩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的训练

(1)屈曲位,患儿仰卧,术者一手握前臂,沿身体中线慢慢上举,接近耳朵为止,反复操作。

(2)内收位,仰卧位或坐位,一手握上臂,另一手握前臂,沿水平方向移至90°时(外展),手心朝上方再继续上移,直至耳根部,反复操作。

(3)内旋位,坐或仰卧位,术者一手按肩,另一手握其腕部将肘关节屈曲后,做外旋下压动作,反复操作。

(4)上肢负重训练,哑铃操,棒操,拉沙袋训练,增加上肢肌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恢复运动功能。

(5)举臂摸肩(弯肱拨刀),叉腰挺胸(雏鸟习飞)训练。

2.肘关节屈曲的训练

(1)主动、被动肘关节的屈伸运动。

(2)上肢负重,伸肘抓物训练。

(3)屈伸时关节(采荷挎篮),展肩屈肘(力拨千钧),肩肘屈伸(白猿献果),双手上举(举火烧天)。

3.腕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训练

(1)被动腕手操:

术者双手并列于腕关节下端,两拇指并列于腕背侧,指端朝向前臂,另四指托于手掌,将患儿手腕做屈、伸、抖、牵等手法,然后从指根到指端,用捻法和牵指法交替操作,最后用捋法在批端收尾,反复操作。

(2)手掌抓握,双手互握,手心向上抓握。

(金龙探爪)(3)挠侧抓握(握笔)训练,拇食指指尖捏法(扣子,黄豆,绿豆,拿汤勺,拿钥匙开门等)。

(4)腕关节伸展(背屈),屈曲(掌屈),手指外展、内收的训练(五指分开,合拢动作)。

4.拇指内收的训练拇指内收、外展、伸直训练,拇指屈曲,对掌,对指训练,双手交叉训练。

手功能训练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粗大到精细的过程。

作业治疗:

1矫正肩部异常姿势

(1)患儿取坐位,治疗师位于患儿身后,一只手固定住患儿的头部,另一手扶住患儿患侧的肘关节缓慢使肩关节上屈至180度并保持30秒,这一动作可做10次。

(2)重复

(1)的动作,当患侧上肢肩关节上屈至180度时,屈曲患儿的肘关节成90度并置于其脑后,前臂保持旋后,注意动作应轻缓,切忌用力过猛,保持时间30秒,做10-20次。

(3)患儿仍取坐位,让其患侧上肢置于身后,与另一只手互握,手心向外做“背手”的动作。

初始,可让患儿的双位于尾骨的位置,逐渐上提至L1处,保持时间30秒,做10-20次。

(4)患儿取侧卧位,患侧在上面,治疗师坐在患儿身后,将右侧下肢横跨于患儿的髋关节,予以固定,然后一手固定患儿的腋下,五指固定于同侧肩部的冈上肌,有节律的按压,用力方向可分为向前、向下和向后,每一个方向保持的诗句和频率为:

每次30秒,做20次。

2促进视觉引导下的手抓握功能发育脑瘫患儿建立视觉引导下伸手抓握的能力以及发现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的能力均有限,因此,应根据患儿障碍的类型和程度选择体位,保持患儿稳定,对称姿势的同时,训练患儿肩部和上肢向前伸出完成抓握。

缓缓俯卧位于治疗师的身体上,治疗师用双手支撑患儿的腋下,患儿用一只手支撑体重,另一只手可向前伸出触摸治疗师的脸。

患儿背靠治疗师的双下肢上,双足平放在地面上,治疗师引导患儿用手触摸自己的脸,告诉患儿眼、鼻子、耳朵、口、头发等的同时让患儿触摸相应的部位。

治疗师下肢提供的支撑程度就根据患儿保持躯干向前的坐位能力确定。

痉挛型偏瘫偏瘫患儿拥有较强的粗大运动能力,所以他们的手部精细运动能力可能会被更多地关注,尤其是双手的协调能力。

训练重点为患侧上肢特别是手功能、双侧协调以功能独立。

坐位双手功能改善:

患儿触觉及本体感觉刺激输入;增强坐位重心转移和患侧承重能力;提高双上肢的游戏功能。

通过最有效的训练方法是用患儿上肢、手以及躯干,教患儿独立完成活动,如书写、画画、剪、穿衣、进食等,管理自己的物品。

运用辅助器具,如坐姿正椅、夹板、特制剪刀、刀叉餐具等,以帮助患儿技能提高,防止患侧手畸形的发生并使一些作业活动变得容易。

除提高运动功能外,作业治疗师还要对患儿的社会与心理教育提高支持。

提高患儿自尊、自信能力是作业治疗的重点,也是使患儿成为幸福、适应社会及双手协调功能外,可从环境上加以帮助,如用活页去固定纸张等。

感觉统合训练:

一周2-3次

1、分析感觉问题明确患儿在感觉接收调节、感觉辨别、姿势控制以及动作计划和行为组织功能方面是否存在障碍,逐项描述所存在的感觉统合失调问题,理顺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

2、制订治疗计划制订治疗计划是感觉统合治疗实施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需根据评定结果制订治疗计划;根据治疗情况,动态调整治疗计划。

(1)制定计划:

1)个性化原则。

从现实角度出发,根据每个患儿的功能水平、存在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

高估与低估患儿的功能水平,都将影响治疗效果。

2)循序渐进原则。

从小运动量比较容易引起患儿兴趣的项目开始,逐渐增大运动量,提高动作难度。

3)由量变到质变原则。

保证每次治疗的时间、治疗频率及治疗周期,并按要求完成每次的治疗项目。

(2)确定治疗策略:

解决什么问题、运用哪些感觉刺激、设计哪些治疗性活动等,必须在实施治疗前做出决策。

(3)治疗计划内容:

包括治疗目标、治疗方案。

1)确定治疗目标。

如减轻感觉防御,减少自我刺激,改善姿势控制和身体认知等,最终改善自理、学习、社交、游戏等功能。

2)制订治疗方案。

根据治疗目标确定具体治疗方案,包括治疗目的、活动内容、治疗时间、治疗频率、注意事项等。

3.实施治疗严格按照治疗计划实施治疗;配合患儿心理辅导;进行家长咨询,取得家长配合;每次治疗结束后引导患儿进行精细活动及认知学习,并协助整理训练器材等;每次感觉统合治疗都要在快乐的气氛中结束。

4.治疗效果评定一般在进行3个月治疗后,需进行每次评定,以了解治疗效果,提出下一步的治疗意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痉挛型偏瘫

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一侧运动障碍、非对称姿态和动作、双侧协调困难以及受累肢体肌肉降低,远端弱。

感觉统合障碍主要表现为可能导致行为缺陷的双侧触觉及本体感觉缺陷、感觉休眠、视知觉困难及视觉空间关系障碍。

感觉统合治疗方法主要有:

1.矫正触觉分辨障碍;2.提高前庭觉、本体感觉接收及调节能力;3.预期环境变化需要做出的反应;4.按顺序开始动作;5.改善动作计划能力;6.理解运动速度及动作时间。

痉挛型脑瘫患儿手的触觉障碍较张力障碍型脑瘫患儿常见,触觉调节障碍治疗方法:

(1)允许患儿穿衣治疗,必要时可穿紧身衣。

(2)使用器械代替对患儿的直接接触,促进预期的姿势反应出现。

(3)让患儿自己控制触觉刺激输入量。

(4)治疗时避免轻微接触患儿,应加大力度,用力拍有助于对患儿的控制。

(5)使患儿进行有助于组织感觉刺激的活动,如同时应用本体感觉和触觉刺激输入可使触觉经历更易耐受。

(6)按照设计动作,在各种体位,用涂有颜料、木屑或沙子与颜料的混合物、剃须膏、布丁、泡沫或搅打奶油的手指涂抹。

(7)让患儿将护肤液擦到身体各部位或不同质地的布擦干身体各部位。

(8)爬进装有球的大箱子玩耍。

1、前庭觉防御:

给患儿提供直线运动与本体感觉输入相结合的经历可改善重力不安全感。

治疗须缓慢开始,使患儿可以控制前庭觉输入。

例如治疗开始时可让患儿坐在一个球上或骑坐在一个大的轮胎内胎上,缓慢开始摆动而保持双足着地。

鼓励患儿开始摆动或从地面上拾起物体并将其放在一个容器内。

当使用后拉式助行架时,害怕空地和不能独立稳定站立或行走的患儿会特别焦虑,可在患儿面前安放一个支撑物知道焦虑消除。

治疗师坐在一个大的治疗球上,患儿坐在治疗师的腿上,背靠治疗师身体,治疗师抱紧患儿上下震动或在治疗球上从一侧向另一侧做重心移动。

抱住患儿胸腹部使其呈俯卧姿势,双臂伸直,做前后左右横向摆动,也可将患儿慢慢举起做上下降落摆动活动。

2、前庭觉迟钝使用悬吊类器械比较容易改善前庭觉迟钝,

如可让患儿坐在晃动的横抱筒上运动以促进躯干姿势控制。

治疗时,应避免加重异常姿势和痉挛。

3、本体感觉失调与治疗:

1)双手握住悬吊绳,推拉横抱筒吊缆或四足位平衡吊缆。

可以在各种体位完成坐、跪和站的活动,治疗师帮助患儿完成上肢正确対线。

2)双上肢伸展俯卧于滑板或治疗球上,撞倒搭好的软体积木或滚球撞倒保龄球。

3)坐、跪或站在圆筒吊缆上旋转。

4)粘土活动,如将小物推入黏土中,然后将其拉出来,同时进行手的治疗性动作。

5)拔河。

6)手推车行走。

7)俯卧在滑板上或在网缆中拉住悬吊的绳索推动自己的身体。

8)吊秋千活动。

9)翻山越岭:

将枕头、被子、豆袋、地垫等堆成小山,鼓励患儿从中爬出。

10)大力士摔跤:

跪位后站立等姿势下玩摔跤游戏。

11)不倒翁:

治疗师与患儿面对面,采用单膝跪,半膝跪或全跪、四点跪后站立姿势,治疗师与患儿双掌对合,十指紧扣,慢慢用力护推,引导患儿保持不倒,取得胜利。

4、动作计划障碍与治疗:

1)花样滑行:

1.作用。

俯卧伸展姿势可增加头颈背部肌张力,提高姿势控制能力;旋转及在滑板上运动能增加前庭感觉刺激;游戏活动中有利于动作计划及视动整合的提高。

2.使用方法:

患儿俯卧在滑板上,伸展姿势,按指令向指定方向旋转滑行,按指令停止运动;从斜坡上滑下,边滑边向指定地方投掷豆袋等物;按患儿需要以坐、跪等不同姿势滑行。

2)一步一盒向前行:

1作用。

有效促进动作计划能力发展;锻炼视觉空间概念,改善平衡及眼足协调,并能为双足提供丰富触觉刺激。

2使用方法。

将不同质地的物品如棉花球、豆、胶粒、发泡胶等分别放于不同盒子内,将8~10个盒子排列成一条路线(各呈直线或“S”形等),盒与盒间距距离在10cm左右(相隔距离不必完全相同),患儿脱掉鞋袜,沿盒子一步一个行走。

3)跳格子:

1.作用。

同上。

2使用方法。

在地面上画出不同的格子,让患儿模仿大人在格子中跳。

多感官训练:

一周1次。

引导式教育:

一天1-2次。

根据医嘱开展理疗工作

3、每个月为患者进行康复评估,并具康复情况更换康复计划。

第四步实施康复计划

患者根据自己是时间合理安排PT、OT、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多感官等治疗项目。

第五步制定家庭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制定患者家庭康复方案,让患者即使在家中也能进行康复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