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43152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docx

战后日本思想道德教育的演变0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田 辉

摘 要:

2001年1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省提交了《新时代教养教育发展方向》的审议报告。

该报告就教养教育的必要性、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养,以及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紧密配合有效实施教养教育的具体方法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

该报告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印证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的重要性,报告中主张的以美国基础教养学科为基础的日本式教养教育模式,对于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日本;教养教育;审议报告;解读

  长期以来,在日本“教养”一直被认为是知识分子必不可少的哲学认识,它与知识一样是陶冶人的品格,使其成为有修养的人的必需的训练内容和过程。

然而,随着以哲学为基础的学科体系的瓦解,学科划分的不断精细化和专业化,以及受信息化社会注重片面信息的时代特征和效率优先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逐渐失去了对教养的共识,甚至轻视教养。

  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价值观动摇的社会现状,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对21世纪日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养,以及如何使每个人获得社会所需要的教养展开反复论证,并于2001年11月1日向日本文部科学省提交了题为《新时代教养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审议报告,作为对未成年人、青年和成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该报告阐述了重视教养教育的社会背景,总结了21世纪日本所需要的国民教养,提出了为提高全民素养和实现丰富人生,各年段所要解决的教养课题以及提高教养的途径。

  一、21世纪的日本为什么需要教养

  日本战后的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带来了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便捷,但与繁荣的物质生活相比,人们明显地感受到作为个体的人或者整个社会还远远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丰富,还有很多缺失。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日趋富足,社会价值观也变得日益多元。

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但社会的联系感、整体感却日渐不足。

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日本社会逐渐丢失了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

同时,由于社会结构不断向少子化、高龄化、城市化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家庭、社区、企业的生存以及与个人的关系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使人们可以瞬间获取全球信息,但也减少了人们直接体验的机会,导致人际关系冷漠。

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数不清的恩泽,却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生命伦理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在如此激烈的社会变革中,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人们对新道德观、未来社会形态以及人的生存方式缺乏明确认识,因而很难建立起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的信任和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人们越来越轻视刻苦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自主学习欲望越来越低。

  在这种形势下,审议报告指出,人们在社会转型期需要认清形势和自身处境,确立人生目标,为实现理想而拼搏奋斗。

这种朝着人生目标奋斗的能力,是21世纪人们必备的教养。

不仅个人需要教养,社会和国家同样需要教养。

教养不仅对于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幸福生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社会发展看不见的“基础设施”。

每一个人为获取更多的教养而努力,使其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双重承认,同时不断提高自己,自觉承担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与义务,参与建设有魅力的和谐社会。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发展目标,才能使日本社会成为备受关注的“有品位的社会”。

  二、新时代所需要的教养

  教养是个人与社会发生联系、积累经验、获得系统知识与智慧过程中所掌握的对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的总和。

它在反映各个历史阶段浓厚的文化背景的同时,通过不断积淀而传于后世。

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应的必须修得的教养课题。

这些课题是在个人积累各种社会经验以及与自己的对话基础上一一实现的,因此每个课题都内化了作为个人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

对于教养的认识,不能仅局限于知识方面,而要将它作为一个包括社会规范、伦理、感性、审美意识、主观能动性、平衡感、体力与精力等的总体概念来把握。

  根据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新时代教养的内涵,意指具有在社会关系中准确把握自己的能力、严格自律的能力、自己创造社会秩序的能力。

作为有主体性的人,应当具有为明确的生存目的而努力奋斗的能力;作为有责任心的社会成员,应当具有关注全社会的幸福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能力,以及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切实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对于生活在21世纪、需要应对激烈社会变化的日本人来说,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不仅需要深入理解经年累月积淀起来的日本传统文化和历史,还需要掌握、理解异文化的资质和态度,以及使用外语交流沟通的能力。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具有理解自然与万物存在的法则和理性处理与环境关系的能力,还需要对围绕科技产生的伦理问题、环境问题等具有正确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有一些普遍性的教养,阅读、写作、思考依然是获取教养的主要途径,其基础则是国语交流的能力。

日语不仅是日本社会日常生活的必备语言,而且与日本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以及作为日本人身份的确立、丰富的情感涵养有着直接关系。

国语能力的培养,必须作为所有知识活动的基础和初等教育的支柱得到足够重视。

对日本人来说,从礼仪、行为准则等传统模式入手,作为身体感觉而牢牢掌握的“休养型教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成为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规范,以及形成教养基础的日本生活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只有综合地把握这些要素,才能将新时代教养的全貌总括为一种能力,一种身处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纵观全球的宏观视野、基于历史观点和多元文化视点观察、分析事物以及应对未知事态和新情况的扎实功底和能力。

作为修得教养的结果,人们将获得以品位、品格等语言进行表述的德行。

  这种资质和能力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必须修行到某种程度的统一规定。

然而,在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能够自主选择在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并且终生努力,自觉培养和掌握与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互调和的共生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将是必要的。

  三、教养的培育

  教养的培育,是每个人终身的课题,因此要求人们不分年龄、职业为获取教养而不断努力。

在讨论教养教育的时候,不仅限于高等教育,还包括初等、中等教育在内的所有学校活动,以及从婴幼儿开始的家庭教育、社区活动、各种社会体验和学习。

具体方法可以是接触自然,学习自然的法理;也可以从凝聚了人类伟大遗产的古典名著中学习,接触各地的历史遗迹,现场吸取教训;还可以通过勤劳工作体味劳动的快乐,或通过欣赏艺术陶冶美的意识和情操,亦或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心、培养公平竞争的精神。

这一切都是人们终身培育个人教养的重要途径。

  在思考教养教育的时候,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

其一,教养教育培养对学习、生存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认真做事的热情。

当我们考虑什么是教养教育时,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才能提高人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如何才能树立全社会尊重努力掌握工作技能、成就事业的良好风气。

其二,教养教育是个人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培养统合能力而必须努力的目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社会”,人们要学会从海量信息中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掌握和整合。

因此,教养教育必须将培养理性的知识技能作为一贯的重要课题。

其三,异文化的接触对于教养的涵育具有重要意义。

“异文化”,并不单指异国文化,而是泛指一切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它包括所有具有不同性别、年龄、国籍、语言、宗教的人所持的不同价值观、人生观和习俗等。

通过与异文化的相互交流,在思考自身定位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的同时,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社会和文化,学会尊重差异,掌握共同生存的积极人生态度,这是教养的重要支柱。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用以上观点验证迄今为止的教育改革成果,研究出实现新时代教养教育的方针、策略。

该审议报告将人的一生分为从幼儿期至12、13岁的“儿童、少年期”、从14、15岁到步入社会的“青年期”和成为社会人的“成人期”三个阶段,并确定了每一阶段的教养教育目标、主要课题及具体方法。

  

(一)儿童、少年期的教养教育

  从幼儿期到12、13岁期间,要通过所有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动,为每个孩子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主动学习、积极自律、健康成长奠定一生的基础。

  1.儿童、少年期的教养教育课题

  由于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以及社区地缘关系逐渐淡化,家庭的教育能力和社区本来具有的教育力量变得日益低下,原本在与家人、他人日常接触中自然产生的孩子们的社会性、规范意识越来越少,这导致了学校内班级崩溃、“凌弱”等问题产生。

但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采取的各种支援家庭教育、充实社区青少年教育的措施,到现在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因此,今后还要进一步推进以提高家庭和社区教育能力为目的的行动:

在家庭和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向孩子们传授传统游戏、成语、民间故事,通过让孩子和家长一同参加社区活动、体验家庭活动,向孩子们传达日本传统的生活习俗等“文化形态”,让孩子们掌握礼仪、善恶标准、基本的社会公德;同时,培养孩子们感受美的心性、敬畏自然的观念、丰富多彩的情感以及对宗教的正确理解。

  日本战后的学校教育在民主化理念下,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国民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以“学习指导要领”为依据实施的中小学课程使日本儿童的学习能力一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然而,由于日本教育过于偏重知识的记忆,不太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丰富的情感,同时,由于过分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忽视了关注每个人丰富多样的个性和能力培养。

因此,现在的日本孩子缺乏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对未来生活的积极思考。

基于这种反思,1999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并以此为视点奠定终身教养基础:

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充实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勇于挑战的愿望与积极态度,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方式,作为社会一员的规范意识,以及丰富的人类情感。

  2.具体方法

  在家庭、社区环境中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才智。

教养教育的原点是家庭。

其重要性不论社会发生任何变化都不会改变。

同时,为了使孩子们通过在社区与他人的接触,掌握人际关系、团体规则、公共道德、规范意识等必备的教养,必须创造全社会共同教育下一代的环境。

  

(1)充实以日常生括为基础的家庭教育。

例如:

给孩子读画册、故事书;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和社区传统节日和活动的庆祝和筹备工作;让孩子们每天帮助家里做固定的事情,承担家庭角色,以减少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为了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可以制定“家庭条例”以资激励。

  

(2)积极利用文化与社会教育设施,开发儿童教养教育的资源。

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与儿童的教养教育结合起来,积极促进美术馆、博物馆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馆内参观、参与体验项目,学校图书馆在双休日向学生开放等。

对于上述设施进行效益评估时,应将面向少年儿童的积极措施列为评价考核的重要项目之一。

  (3)加强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建设。

在社区建立和完备孩子们游戏和交流的场所、接触大自然的场所,开展孩子与家长共同参加的体育活动和有社区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等,为少年儿童在社区自由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4)培养扎实的基础学习能力。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少年儿童多样化个性培养的必备条件。

学校应当注意培养少年儿童以“读、写、算”为主的基本项目的扎实功底,应倾注全力尽心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5)加强细化指导,奠定基础学力。

为使学生读、写、算等基础学习能力更加牢固,学校要通过反复练习、个别设定家庭作业、课后个别辅导、补习等方式进行多样化、细致化的指导。

为此,应该积极启用社会力量和在校大学生辅助教师承担适当的辅导工作。

指派初、高中教师分别到小学、初中参与教学指导的做法也十分可行。

总的来说,进一步改善教师定员职数势在必行。

  (6)重视国语教育,加强读书指导。

日本文部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国语教育,要重新审视阅读、背诵、朗读等形式的优越性,使学生能够体验语言节奏的韵律美。

近年来在日本各中小学校盛行的“晨读10分钟”活动,不仅使学生体验到读书乐趣,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很有帮助。

同时,要通过配备专职教师和志愿服务人员、装备信息技术设备等手段,扩充图书馆的综合职能和作用。

  (7)建立实施评估体系。

为了使培养扎实学力的各项措施取得实效,必须不断进行效果评估。

各个学校要进行教育活动的自我检查和评价,同时通过全国性学力调查,掌握学生学习的能力水平,并根据调查结果迅速采取改善措施。

应该开展理论性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等有关评价方法的研究工作。

  (8)培养学习愿望,端正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挑战意识和态度,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课题。

促进学生在与自然的接触和体验中,引发对事物的兴趣和关心,发展对知识的好奇心,以及获得接触可敬的成年人的机会,感受和体验长大成人的真正意义。

  (9)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

将实验、制作等引入课堂,将学校毕业生、当地各种人才请入教室,设定不同年龄的孩子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唤起孩子们对知识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感受学习的意义。

充分利用当地美术馆、博物馆、剧场、地方文化遗产、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和资源,同时运用现代媒体手段,让学生掌握信息资料的使用方法。

  (10)按照学习进度加强个别指导。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发展性学习、补充学习等学习指导。

要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实践性研究以改进指导方法,并将有关成果积极运用于学校的教学指导实践中。

在指导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给予适当表扬,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11)奠定学生丰富人格的基础。

丰富的人格、社会关系中准确定位等基础能力,要靠幼年、少年阶段的培养。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给孩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机会,通过充实道德教育,培养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强化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所有领域,培养学生对人生的基本态度。

学校应邀请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社会人、有一技之长的专家参与道德教育,并可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为道德教育的素材。

同时,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生物体的四季变迁中获得生与死的轮回体验,通过各个领域的社会服务进行志愿活动的体验。

  (12)德智体协调发展的培养方针。

让学生体验古典文化,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培养德智体协调发展的健全人格。

可以通过戏剧表演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通过躯体活动使学生掌握驾驭身体的方法,有效提高注意力、想象力和交流能力,并且尽可能地将这些活动纳入教育活动当中。

  (13)提高教师能力。

为了给孩子们打下教养基础,每位教师必须终生努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成为一名合格教育者。

在教师培养、选用和进修等各个环节要重视教师修养。

要适当奖励教师的自主研究和自我提高。

教师通过自主研究和读书、学习等方式,积极磨练自己的积极态度,使学生产生崇敬和向往,提高学生的向学心。

要奖励教师开展研究活动,充实教师用书和音像资料,开辟教师在校园与学生一起读书、学习的环境和空间。

  (14)扩大社会体验,充实教师进修内容。

为确保教师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加强教师的社会体验型研修、志愿服务型研修,加大青年海外协力队的派遣力度。

  (15)建立健全评价制度。

面向监护人和社区居民公开授课,接受多视角的课程改善评价,促使教师自我奋发提高教学能力。

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应加强教师工作评定的方法研究,通过建立表彰和特别晋升制度,对优秀教师进行鼓励并改善现有待遇。

  

(二)青年期的教养教育课题

  从14、15岁直到走向社会的“青年期”里,要注重培养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寻找自身价值和生存方式的能力。

  1.高中的教养教育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确立自我、奠定成年基础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存在与人生的思考能力,培养独立选择未来道路的能力和自觉性。

同时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在多样化课外的活动中,与外界、他人接触和交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高中阶段教养教育的紧要课题

  经过战后的教育改革,日本高中教育实现了飞跃性的量的发展,并且拥有了多种复合功能。

然而,高中阶段的课程和入学选拔方式往往偏于整齐划一,不适合多样复杂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有些学生丧失了学习积极性,导致中途退学;此外,仍然把高中教育作为升入大学的准备教育。

针对这种情况,以多样化的高中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正在逐渐展开。

随着入学选拔方式的多样化,逐步建立起学分制高中、设有综合学科的新型高中,进一步落实扩大学校课程选择幅度等弹性化政策。

  现在,各高中以学生发展出路的多样化为前提,开展多样化和特色化教育。

不管学生高中毕业后选择什么出路,作为将来就业、学习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面对人生的态度等,都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

通过高中阶段的教育,每个学生应该能够展望自己的未来,主动掌握获取青年期应有教养的能力。

为此,各高中要灵活有效地运用基于新“学习指导要领”开设的“综合学习时间”和“校本学科”,在进一步推进教养教育上下功夫。

在推进这一计划的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与教育活动的评价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课题。

  

(2)具体做法

  在高中阶段,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深入探究的思维训练,要训练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分析问题直至理解为止,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高中要确定扎实的学习内容,确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指导方法、体制,还要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以促进每个学生能够以各种体验为素材进行深入思考。

  1)促进以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横向结合为主的学习活动。

学校应以实地调查、毕业论文等形式,让学生针对特定课题收集信息、构成内容、汇总成报告,通过对课题的讨论,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充分利用“综合学习时间”积极为学生创设连贯性学习的机会。

  2)推进读书活动。

要强调年轻时广泛阅读以日本、中国和西洋古典作品为代表的优秀书籍的重要性。

例如,各校可选定30本必读书,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读完。

  3)促进科学技术和理科教育。

要开发融入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教材,增加科学工作者到校指导的机会,要在博物馆、科学馆举办有关讲座,以及开展与制作有关的大奖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关注。

  4)联系“未来”引发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高中阶段积极思考自己喜欢什么、将来如何生活,对于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认真对待人生的态度意义重大。

即使是高中时期没有找到人生目标,但能够直面内心世界、认真思考人生的态度,也是孕育充实丰厚人生的土壤。

  5)积极引导学生以学业意识和职业意识投入高中学习。

为使进路指导不仅仅是升学指导和就业指导,而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指导,必须在让学生充分思考学习意义的基础上,推进开展学生到企业实习等体验性学习活动,促进高中生到大学学习、大学教师到高中任课的“高中—大学协作”。

同时,学生在农业高中、工业高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动机。

学校还要与外部机构积极合作,实现高中生在专科学校接受职业教育。

  6)给学生提供全面思考人生的学习机会。

在高中阶段,启发学生对人的生老病死、挫折与失败等进行思考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这些内容应该安排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全面思考人生的学习机会。

  7)通过社会体验奠定成人的基础。

高中阶段要多进行社会体验,拓展人生见识,与各领域的人交往,在与社会的联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以及通过体验失败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获取承担责任的人生经验。

  8)加强在社区和社会中的体验活动。

参加学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促进学生在社区和社会开展体验活动。

通过接触优秀艺术和传统文化,参加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和体育运动,磨练意志,提高感性认识,使人生见识更加广阔。

  9)加强异文化的体验活动。

奖励高中学生海外留学,扩大学生与ALT(外语辅导教师)等外国人的交流,使高中生懂得珍惜亲身体验异文化的机会。

编写指导范例读本,帮助理解包括宗教在内的外国文化。

加强外语学习,争取在高中毕业时掌握能与外国人进行日常交往的外语交际能力。

  2.大学入学选拔的发展方向

  大学入学考试如何发展,对于培养高中生主动展望未来,掌握青年期应有的教养能力极其重要。

为此,各大学要确立基于明确理念的录取方针,对照必要的资质,准确评价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各大学必须认真研究根据学生在初等、中等教育阶段的各种经验而培养起来的资质、能力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大学学习的目的意识等条件进行准确评价的选拔方法。

要与高中阶段的教养教育相结合,在论文考试时可事先指定书目作为课题范围,面试时可让考生发表高中时代的研究课题作业,并利用论文和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的考核。

  目前日本大学生仍是由同龄人构成的,应积极吸收社会人、成年人入学,这对于大学的多样化具有积极意义。

各大学里要积极引入针对社会人士的特别选拔制度,在入学选拔过程中,设法客观准确地评价社会人的能力和学习热情。

通过各所大学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由各种评价机构参与的第三者评价,有效地改善大学入学考试。

  3.大学的教养教育

  在考虑终身陶冶人格时,从18、19岁到20岁前半年的这段时期,最重要的是认识个人的社会角色、存在方式,朝着更高目标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而大学教养教育的核心则是知识训练,学生要有高度自觉的学习意识,主动进行知识训练。

  

(1)大学教养教育的课题

  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过程中,人们更加期待大学能培养出具有广泛视野,能以严密逻辑进行准确判断的人才。

进一步完备“法科大学院”等培养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的研究生院(专业学院),是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根据这一方向,各系部的教学活动应该以教养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为中心,为此,全面认识和重建大学教养教育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

  日本大学的教养教育是以美国的基础教养教育为样板,在“二战”后作为通识教育发展起来的。

新体制的大学在普通的人类教养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学术研究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一体化的新理念。

重视通识教育,培养拥有人文、社会、自然等多学科丰富教养和广博见识的人才,成为战后大学教育的新目标。

但是,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基于这一新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①全人教育要求小班教学、师生密切接触和交流,而各大学的教师定员和教学设备远远达不到要求。

很多场合的实际授课偏离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②通识教育的理念并没有彻底渗透到承担授课任务的教研组和教师的思想意识中去,学生们将通识教育看作是高中知识的再度强化;教师们对通识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并不明确,同时缺乏与专业系部的密切联系。

③在大学设立标准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保健体育等课程科目的区分以及学分单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已经不适合随着升学率的提高而逐步多样化发展的大学的具体情况,因此并没有发挥出预期的作用和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日本在1992年将大学设置标准大纲化,将授课科目的区分以及必需的毕业学分的确定进行弹性化改动,授权各大学根据自身情况具体制定相应标准。

这项决定是为了“扩大学问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的综合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培养具有丰富人性、并能在将自己的知识、人生与整个社会紧密相连中准确定位的人才”。

这种教养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不仅要贯彻到通识教育学科,还要广泛扩展为大学教育整体的目标。

  大学设立标准的大纲化,促进了各大学的教养教育改革,很多大学在“楔形”的课程结构(教养教育与专业教育一贯制)中引入了具有特色的科目,同时扩大了选修课范围,鼓励学生提问,采取学生评课等形式。

2000年日本又修改了大学设立标准,规定各大学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要形成制度,同时规定了必修科目毕业学分的上限规定以及为教养教育进行必要的教师培训等条款。

以国立大学为中心,很多学校改组了教养学部,设立全校共同的教养教育实施机构,委员由全系部的教师代表组成,由系部所属的教师承担教养教育课程。

但是,大学教养教育还面临以下的课题。

①教养教育的定位仍然不够明确,有些大学还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