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47412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4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18 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docx

专题18选修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

专题18选修内容

考点一:

选修一

1.(2019北京卷,21,4分)图8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

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

 

图8“如此自由”

A.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

B.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颁布了“二一九”法令,农奴获得解放,不再依附于农奴主或地主,恢复了人身自由,故答案为B项。

A项,根据所学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残酷的掠夺。

且农奴只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也没有获得权力和财富,排除A项;农奴制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自下而上,排除C项;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奴获得自由受到广大农奴的支持和拥护,“社会各阶层的反对”的表述太过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

【答案】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

“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

“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解析】

(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

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调“德治”。

(2)对象:

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

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

作用:

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打破世卿世䘵、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

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

3.(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6分)

【答案】

(1)作用:

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前期:

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

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

(1)作用:

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背景可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为推翻幕府做出了贡献。

根据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前期:

根据所学可知“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

根据材料“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并结合明治维新改革的相关内容,从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等方面概括。

(2)根据所学可从维护政府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等角度概括。

4.(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9分)

【答案】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解析】

(1)原因:

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等方面。

(2)特点:

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根据材料“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5.(2019北京卷,37,10分,节选)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

“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

“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10分)

【答案】参考答案要点:

(1)目的:

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

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

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

(1)目的:

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追溯黄帝为祖先,是为其改革,实现汉化做准备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过程:

据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可知,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据材料至孝文帝,又下诏: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多个皇帝延续这一祖先认同。

效果:

根据材料“陛下黄帝之胤……岂可亦谓之胡邪”并结合所学可知,此举获得汉族官僚的认可,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6(2019江苏卷,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

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

两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

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

”(《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答案】

(1)态度:

梁启超褒:

前人贬。

原因:

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

(2)政策设计:

政府收取免役钱:

募人充役。

积极效果: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有利于发展生产。

(3)原因:

主观: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

客观:

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解析】

(1)态度:

根据材料一“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固无待言”“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知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赏态度,前人持贬斥态度。

原因:

根据“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得出梁启超持赞赏态度的原因。

根据“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可得出前人持反对态度的原因。

(2)政策设计:

结合所学从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免役法的内容进行阐述;积极效果:

结合所学可知,免役法的施行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3)根据材料“清末民国时期……积极学习西方……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主观上可知为从传统文化寻找依据,客观上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社会形势进行分析。

考点二:

选修三

1.(2019年4月浙江选考,22,2分)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同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

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

“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

”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

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A.凡尔赛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

D.缔结《非战公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慕尼黑会议践踏弱小国家利益,标志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壮大了德国法西斯势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根据材料“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慕尼黑会议,B选项符合题意。

凡尔赛会议的核心是处置德国问题,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缔结的。

它反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高涨的和平主义倾向,D选项排除。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23,2分)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

斯大林发表讲话:

“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

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

”红场阅兵所显示的信心和意志鼓舞着苏军战士,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

据此判断,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

①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

②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④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纪念日,这场阅兵式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为鼓舞士气而举行的,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德军的闪电战破产,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①④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从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②错误,CD选项排除。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③错误,A选项排除。

【点睛】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

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3.(2019年4月浙江选考,24,2分)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的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不仅逆转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而且加速了盟军的反攻和胜利的到来。

请观察下面示意图,选出这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地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美军在太平洋战争进行的两大军事行动是中途岛海战和瓜岛之战,两次战役彻底打垮了日军的主力,加速了盟军反攻和胜利的到来,这两次战役分别位于图中的①和②,故A项正确。

③是日本发动的珍珠港事件,④是菲律宾战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和D项。

4.(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45,15分)[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

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

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

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

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

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6分)

【答案】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

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解析】

(1)根据“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时期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建立。

根据“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可得出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

根据“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得出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根据“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得出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根据“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并结合二战的进程可得出其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5.(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45,15分)[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

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

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

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

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

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9分)

【答案】

(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解析】

(1)背景:

根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得出太平洋战争爆发;根据“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得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根据“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得出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意义:

根据所学,从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等方面概括。

6.(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45,15分)[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

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

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

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

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

(7分)

【答案】

(1)初期军事力量不足;集中力量保护英国的安全;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

(2)显示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团结一致;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

(1)原因:

根据材料“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拖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需要从自身军事力量、维护本国安全、抢占传统势力范围、国家利益及希望苏德两败俱伤的战略等方面进行思考。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第二战场的意义需要从反法西斯力量团结一致、使德国两面作战及加速战争胜利等方面进行思考。

考点三:

选修四

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45,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

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

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

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

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

“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华巅犹抱济时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

(7分)

【答案】

(1)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

【解析】

(1)根据“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

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得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根据“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得出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根据“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得出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根据“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

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

‘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得出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这些科学家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神等。

言之有理即可。

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45,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

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

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

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

“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

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

时人赞曰:

“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6分)

【答案】

(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解析】

(1)根据“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得出其是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根据“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

”得出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根据“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

时人赞曰:

“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得出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从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等角度去概括。

3.(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45,15分)[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