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5334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docx

专题11种群和群落考点专练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专题11种群和群落

种群的特征

例1、(2020·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期中)下图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的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题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

题图2为题图1的变式,题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少,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题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题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题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题图1中a为性别比例,C错误;题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其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例2、(2020·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大联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小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一定要采用样方法

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答案】C

【解析】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土壤小动物中有许多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而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S”型增长,但是由于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最终会逐渐减少而灭亡,D错误。

【思维拓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误差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

例3、(2020·安徽滁州期末)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研究内容之一如下图所示(图中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鲫鱼种群在t3后表现为“J”型增长

B.鲫鱼种群在O~t3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K值

D.鲤鱼种群在t3时数量小于t2的数量

【答案】B

【解析】鲫鱼种群在t3后,λ不变且大于1,表现为“J”型增长,A正确;鲫鱼种群在O~t2段的λ小于1,种群数量逐年减少,年龄结构为衰退型,t2~t3段的λ大于1,种群数量逐年增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据题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K值,C正确;t2~t3段鲤鱼种群的λ小于1,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种群在t3时的数量小于t2的数量,D正确。

【归纳总结】

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

图中t1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2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例4、(2020·长沙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种群“S”型数量增长曲线中K值及K/2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2

B.有益动物的保护可以通过改善其生活环境来提高种群的K值

C.养殖业中捕捞或出栏个体一般不会是年幼个体,以提高种群的K值

D.维持鱼类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时,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

【答案】C

【解析】种群在K/2时的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能迅速恢复,因此对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2,A正确;生活环境改善,有利于种群数量增加,因此有益动物的保护可以通过改善其生活环境来提高其种群的K值,B正确;养殖业中一般不捕捞或不出栏年幼个体,主要是为了维持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有利于种群数量增加,并不能提高种群的K值,C错误;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种群数量,D正确。

【归纳总结】 

(1)“J”型增长中λ和增长率的关系

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

Nt=N0λt,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λ-1)×100%。

所以,λ>1时,种群数量增大;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λ<1时,种群数量减小。

(2)“S”型曲线中K值的变化

①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可能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可能会上升。

②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③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条件已遭到破坏。

例5、(2019·高考全国卷Ⅲ)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

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S” a/2 

(2)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解析】

(1)由题可知,试管中该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a(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不再增加,因此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

当种群数量为a/2(即K/2)时,种群增长最快。

(2)该种菌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变空间和营养等条件时会使其K值发生变化,培养基的体积变小,该种菌的K值也减小。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不变。

 

群落的结构

例6、(2020·江西上饶中学月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D

【解析】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蝌蚪存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项正确,D项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项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项正确。

【方法归纳】

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技巧

(1)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1中A为被捕食者。

(2)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

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

例7、(2020·长沙模拟)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互利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的增长方式持续增长

【答案】A

【解析】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由题图可知,四大家鱼间不存在捕食关系,故不会出现鲢鱼→鳙鱼→青鱼的能量流动关系;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的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鲢鱼的数量增加,但鲢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故不能以“J”型曲线的增长方式持续增长。

 

群落的演替

例8、(2020·湖北荆州中学质检)下图1所示为在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

C.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答案】C

【解析】题图1裸露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由题图2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C正确;群落演替初期,植物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也增大,后来岩石体积下降,可能是由于地衣活动产生的有机酸分解了岩石,D错误。

【方法总结】

“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一看起点

二看时间

例9、(2020·武汉模拟)云杉林是我国西南林区的主要地带性森林植被之一,研究人员调查发现某地云杉林采伐迹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为采伐迹地→杂草群落→小叶树种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林,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对“小叶树种阶段”A、B、C三种不同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进行统计,结果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依据该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出“小叶树种阶段”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分析云杉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的死亡数量和致死原因,明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并根据最直接因素——________________的数据判断云杉种群数量的变化。

(3)该地区云杉采伐迹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云杉定居阶段与杂草群落阶段相比,其物质循环、________及________等生态系统功能增强。

【答案】

(1)不能 年龄组成只能反映种群的发展趋势,不能反映物种数目的变化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次生演替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解析】

(1)研究人员对“小叶树种阶段”A、B、C三种不同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进行统计,结果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由于年龄组成只能反映种群的发展趋势,不能反映物种数目的变化,因此依据该结果不能判断出“小叶树种阶段”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

(2)研究人员分析云杉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的死亡数量和致死原因,明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并根据出生率和死亡率这一最直接因素的数据判断云杉种群数量的变化。

(3)该地区云杉采伐迹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云杉定居阶段与杂草群落阶段相比,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等生态系统功能增强。

例10、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答案】D

【解析】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A错误;灯罩的功能是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中,B错误;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C错误;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作用是杀死样本,并进行防腐处理,D正确。

1.(2020·山东德州期末)下列表述不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

A.某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B.某森林中杨树的数量最多

C.2040年,我国将进入超老龄社会

D.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达到2000多万

【答案】B

【解析】某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属于种群的性别比例特征,A不符合题意;某森林中杨树的数量最多,杨树可能有很多种,不是一个种群,B符合题意;2040年,我国将进入超老龄社会,说明了种群的年龄结构,C不符合题意;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达到2000多万,说明了种群的出生率,D不符合题意。

2.(2020·福建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四校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

【答案】C

【解析】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但无法比较增长型种群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A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属于改变种群性别比例,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影响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导致误差增大,C正确;K值是环境容纳量,当环境因素如温度、食物、天敌等改变时,K值会发生改变,D错误。

3.(2016·高考浙江卷)下列是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

【答案】A

【解析】生态学家通常将种群分成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有些昆虫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蝉的若虫要在地下生活多年,而羽化出土后的成年蝉只能生活一个夏季,故A正确。

4.(2020·天津南开一模)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5

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答案】C

【解析】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015=1.015,B错误;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C正确;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田鼠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D错误。

5.(2020·河北石家庄期初考)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甲地内蒲公英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调查其密度时,应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B.为了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用此方法求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密度不一定相同

D.调查得到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D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时,若调查范围内被调查个体数量较少,应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且应适当增加样方数量,A正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为了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样方法是一种估算法,此方法求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值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C正确;种群密度仅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6.(2020·安徽安庆模拟)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关系有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

B.引入外来物种会增加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呈“S”型或“J”型增长

D.调查校园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记名计算法

【答案】A

【解析】具有捕食关系的种群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捕食关系有助于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A正确;引入的外来物种如果没有天敌,则会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反而有可能会降低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B错误;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可呈“J”型增长,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C错误;调查校园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记名计算法是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D错误。

7.(2020·广东深圳一模)在光裸的岩地长成森林的过程中,下列有关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数增多

B.苔藓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土壤微生物增加

C.草本阶段在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增加

D.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通气性逐渐下降

【答案】D

【解析】光裸岩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可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

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数增多,A正确;苔藓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这给许多微生物生存提供了空间和营养来源,土壤微生物增加,B正确;草本阶段在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埋入地下的枯草和某些动物尸体使土壤有机物总量增加,C正确;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中小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多,土壤通气性会逐渐上升,D错误。

8.(2020·湘赣十四校一模)一块弃耕田经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

下面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杂草地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B.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研究该草地群落,首先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

D.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人类的活动不能改变其演替的方向

【答案】C

【解析】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杂草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取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A错误;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B错误;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9.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答案】B

【解析】物质循环中碳、氮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C正确;群落中绿色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所利用,D正确。

10.(2020·安徽舒城晓天中学月考)下图1表示的是生物间的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

B.图1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

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

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

【答案】B

【解析】据题图1中几种生物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①③④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②表示的是生物A的不同个体间的种内斗争,A正确;题图1的③中A与B是捕食关系,当A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不能一直增加,B错误;题图2中的甲、乙和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C正确;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11.(2020·山东枣庄八中一模)下图是某河流中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河流中生物甲的全部个体总和称为________,其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

(2)曲线1在第1~3周时,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3)曲线2在第2周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第3~7周时种群甲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波动”)。

(4)河流中的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种群 种群密度 

(2)大于 “S” (3)增长型 波动 (4)不可能 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呈同步性变化,而根据曲线1、2可知,有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比无生物乙时少,因而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可能为互利共生

【解析】

(1)同一时间内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由题图曲线可知,曲线1在第1~3周时,种群数量不断增长,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曲线的增长趋势说明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3)由题图曲线可知,曲线2在第2周时,甲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数量逐渐增多,所以此时其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第3~7周时种群甲的数量变化呈波动状态。

(4)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应呈同步性变化,由题图曲线可知,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少,说明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

 

1.(2020·宁夏银川九中高三模拟)蚜虫常聚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蚜虫的天敌。

对于蚜虫,重要的是抓紧预防,避免虫害的发生。

关于蚜虫的调查与防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取样时应选择蚜虫较为集中的地块

C.样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出蚜虫的种群密度

D.引入七星瓢虫,可以彻底消灭蚜虫

【答案】A

【解析】蚜虫属于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取样时应随机取样,B错误;样方法只能估算出蚜虫的种群密度,C错误;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捕食关系可调整种间关系,不会彻底消灭蚜虫,D错误。

2.(2020·江西上饶中学开学检测)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B.“J”型曲线的K值比“S”型曲线的K值大

C.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引入某生物的天敌,会降低该种生物的K值

D.种内斗争会降低生物的K值

【答案】C

【解析】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J”型曲线下种群的数量一直增长,没有K值,“S”型曲线有K值,B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引入某生物的天敌,该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差,K值随之降低,C正确;种内斗争是一个种群的内部变化,不是种群环境的改变,K值不会变,D错误。

3.(2021·预测)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