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6543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docx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版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

(2020年版)

【说明】

1.评价细则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省教育厅关于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加强普通高中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修订。

2.二级指标达标程度评价分达标(A)、未完全达标(B)、不达标(C)三个等级。

3.二级指标达成度评价规则:

所有观察点均达到A级要求的为A;观察点存在不足但整体达标程度在60%以上,且无评价细则所指不达标问题的为B;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或存在细则所指C级问题任一条的为C。

4.普通高中星级评估结论规则:

A≥22且C=0为通过评估;A≥20、B+C≤5且C≤2为有条件通过评估;A<20或C≥3为不通过评估。

评价指标

及标准

观察点及评价细则

达标(A)

不达标(C)

办学条件

1.学校独立设置。

规模在30个班以上,平均班额达标。

生均占地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老城区学校不少于25平方米),新建学校不少于66667平方米。

校园校舍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1)专门举办高中学历教育的独立法人,校园内外均未主办义务教育段学校;同一校名下无独立法人高中分校、校区及义务教育段学校。

(2)办学规模适度,一般在10~16轨之间,平均班额不超过50人。

(3)校园生均占地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老城区学校不少于25平方米),暂不达10轨的学校,按标准规模与班额计算,即不少于45000平方米,新建学校不少于66667平方米。

(4)生均校舍(不含宿舍)建筑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新建学校的校舍(不含师生宿舍)建筑面积不少于22500平方米。

生均学生宿舍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

(5)师生食堂建筑面积、厨卫设备、安全卫生监控系统等达到有关部门管理要求,餐厅面积和就餐席位与有就餐需求的师生总数相匹配。

(6)卫生室使用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轨制较大的学校需适当增加卫生室使用面积),功能分区适应学校卫生工作需要,常用器械及药品按规定配置和管理。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1)初高中在同一校园内或同一校名下有义务教育学校(部、分校)。

(2)校园生均占地面积低于23平方米,或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含师生宿舍)低于13平方米的标准。

(3)年级平均班额超过54人。

(4)办学条件改善不及时,无法满足师生学习、生活需要。

2.学校教学、生活各类设备设施齐全,配置先进。

建成智慧校园,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运用水平较高。

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对学校个性化发展形成支撑。

(1)学校有标准的8跑道400米塑胶田径运动场,城市学校(新建校除外)田径运动场不低于6跑道300米;学校设有分校区的应有独立的标准田径运动场,20轨以上学校应建有两个标准田径运动场。

(2)拥有体育馆和体育教学必需的各类运动场地;生均活动面积不少于8平方米(含田径运动场、体育馆和其他专用运动场地等);体育器械丰富,能够满足正常体育教学和活动需要。

(3)图书馆具有省二级及以上资质,生均纸质藏书不少于50册,年增图书生均不少于1册,实行开放式、信息化管理,图书流通率高,年生均借阅图书20册以上;阅览室座位数不低于学生数的1/10,电子阅览室电脑不少于100台;拥有合法使用权且适用于高中学生的电子图书系统,图书资源丰富,阅读使用流量大。

(4)音乐室、美术室等用房及设施设备充足,16轨制左右学校的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分别按3个配置,20轨制以上学校应适量增加。

(5)10轨制及以下学校按4、4、3配备理、化、生普通类标准实验室,至少配备3个通用技术实践室,有规范的仪器室、药品室、准备室、标本室、危化品专用存放场所等,10轨制以上学校根据课程需要按比例增加。

能根据学校人才培养需要,装备设施设备先进的探索、创新、数字等各类特色实验室,但不抵算理、化、生普通类标准实验室。

(6)普通教室及各类专用教室均有符合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人均一台计算机,学生使用的电脑生机比达到8:

1,并保证使用正常。

(7)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的设施设备齐全、安全,实行智能化管理,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

(8)重视智慧校园建设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运用,千兆进校,百兆进班,有支持教育管理、教学服务和师生学习的集成平台,有统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有支持学校及师生个性化、多样化和优质化发展的数字资源,有满足教学需求的智能专用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等。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1)无标准田径运动场(2000年后新建的城区学校小于300米)。

(2)各类专用活动室、标准实验室、通用技术实践室配置低于标准要求。

(3)智慧校园建设明显滞后,支持学校及师生个性化、多样化和优质化发展的学习空间和数字资源严重缺乏。

3.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

环境设计独特,内涵丰富。

人文气息浓郁,文化品位高,形成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

(1)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开,图书馆、实验室、信息中心方便师生使用。

(2)依据学校办学传统、文化积淀和发展定位,注重文化环境设计,建筑、道路、绿化、文化景点等有整体规划和个性特点,文化景点具有传承性、教育性,体现办学理念、特色和品位,共同形成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文化氛围。

(3)着眼学生健康成长,结合智慧校园建设,以校园公共活动空间为主,建设配有数字化资源、交互式终端的学校文化环境。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4.学校办学经费满足办学需求,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8000元。

学校经费收支平衡,无负债,或负债在合理范围,且债务化解成效显著。

(1)财政安排的办学经费满足办学需求,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

(2)财政能适时安排改善办学条件经费,保障校舍设施的及时维修、保养和教育教学设备的及时添置、更换、升级等。

(3)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8000元(已无法使用或按规定应该报废的需扣除)。

(4)办学经费收支平衡,无负债,或负债在合理范围,债务化解有保障、有进展。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1)生均公用经费低于省定标准。

(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低于8000元(不含无法使用或按规定应该报废的仪器设备)。

(3)学校债务超过1000万元,化解措施不力。

5.校长有先进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思想,改革创新意识强,精于管理,深入教学一线,对教育教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主持过省及以上课题的研究或改革项目的实施,科研成果在设区市范围内有较大影响。

(1)校长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校长任职资质和专业标准,从事教育工作不少于10年,近3年师生满意度均在85%以上。

(2)校长能正确理解普通高中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办学思想端正,教育理念先进,管理行为规范,改革创新意识较强,有较为丰富的课程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指导和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素养,任期目标达成情况良好。

(3)校长深入教学一线,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制度化上课、听评课,每学期听评课总数不少于30节,且覆盖各年级、全学科,兼顾必修、选修及学校特色课程。

(4)校长对教育教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每学期至少为全校教师作2次引领性的学术讲座或教育管理专业报告,近3年在省级及以上媒体独立发表研究或管理文章,主持或参与省级及以上教育部门的立项课题、改革项目并注重实践应用。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校长每学期听评课总数少于20节,或上课、听评课未成为制度性工作。

6.学校领导班子及管理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团结协作,有前瞻的观念、服务的意识、实干的精神,在师生员工中有较高威信,满意度高。

(1)管理干部的岗位职数、年龄层次、学科结构合理,选拔任用和考核奖惩的标准科学、程序规范、结果公正,近3年有10%左右的管理干部具有校际交流任职、支教、挂职锻炼等经历。

(2)90%以上的中层以上干部在教学第一线任教,带头立德树人、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教学实绩良好。

(3)建立并实施领导力提升方案,提升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管理团队在师生员工中有较高威信,民主测评满意度(称职率)在90%以上。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1)近3年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中有违反师德规范和违纪违法行为。

(2)师生对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满意度(称职率)低于80%。

7.教师师德高尚,敬业爱生,专业水平高。

生师比不超过11:

1。

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硕士学位及其以上占比不低于20%,中、高级技术职务占比不低于60%。

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稳定,符合学校课程实施的要求。

图书馆、卫生室、实验室等工作人员胜任工作,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1)学校弘扬高尚师德师风,措施扎实,成效显著,教师恪守师德规范,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无以教谋私、有偿家教等违规行为。

(2)师资配备充分满足各类课程开设的需要,生师比达到11:

1。

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比例达15%以上(双本科可1:

1换算),或含在职读研教师达20%以上;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数的60%以上。

(3)有一支相对稳定、数量足够、业务精湛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一般按班级数1:

1配备,能充分满足课程改革需要,在德育工作、校本选修、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面起到指导支持作用。

(4)图书馆、实验室、医务室和心理咨询室人员均具有相应专业任职资格,60%以上的有中级以上职称。

图书馆专职人员不少于3人,其中至少1人为图书管理专业出身(教师转岗人员需经过设区市以上专业培训)。

理、化、生实验室专职实验员分别按轨制5:

1配备。

医务室至少配备2名具有资质的医务专业人员(可按年度聘用社区医院等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全日制在校工作),在编在校专职医务人员至少1人,寄宿制规模较大的学校需适当增加专职医务人员。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1)近3年教师有偿家教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受到主管部门处理。

(2)生师比超过13:

1,或师资配置不能满足课程改革实际需要。

(3)医务室无在编在校在职专职医务人员,寄宿制学校夜间无医务人员值守。

8.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优秀教师数量充足。

有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

3/5以上学科有2位及以上教师在设区市及以上范围内享有声誉,具有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

1/5的教师在省及以上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成果比赛中获奖。

(1)重视骨干教师培养,队伍建设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基本形成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群体。

(2)有在职在编的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含原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等(或2名设区市教育部门认定的培养对象),有效发挥引领、示范、指导作用,相关学科的中青年教师成长较快。

(3)3/5以上学科有2位以上设区市级及以上级别的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引领团队专业发展,带领本学科教师实施新课程,在设区市范围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4)骨干教师中近3年有1/5的人在省级及以上教育教学评比、评选、竞赛中获奖(含指导奖)。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骨干教师严重缺乏,2/5以上学科无设区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

9.教师培训机制健全,形式多样,效益显著。

校本培训目标明确,主题鲜明。

支持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完备,教师自主发展与组织帮扶结合好,专业发展水平提升较快。

积极开展校际交流,赴校外挂职锻炼、出国进修渠道畅通。

学校每年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经费占学校教师工资总额的2%以上。

(1)有3~5年的教师校本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教师培训目标明确,运行机制顺畅,管理、保障、评价、激励等制度配套完善,目标达成度较高。

(2)突出培训主题,创新培训方式,重点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和走班教学管理能力,绝大部分教师能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新课程实施要求。

(3)教师有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学校有积极的支持措施和考核标准,教师阶段性、递进式的专业发展成果丰富,目标达成度较高。

(4)有计划、有组织、形式多样地组织校内外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培养,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

鼓励和支持教师校际学术交流、任教支教,或挂职锻炼、出国进修,制度完备、机制长效,教师专业成长效果显著。

(5)教师学习、培训经费按国家和省最新要求预决算并专款专用,至少达到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1)教师培训机制缺失,校本培训规划、年度培训计划不落实。

(2)校内外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培养工作薄弱,成效不显著。

(3)教师学习、培训经费低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10.学校办学目标明确,规划科学合理。

发展规划涵盖全面,重点突出,措施扎实,保障有力,具有前瞻性、适切性和可行性。

规划施行顺利,实现程度高。

(1)能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基于办学传统和学校实际,准确定位办学目标,学校发展规划质量较高,具有延续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并经教职工广泛研讨、专家组充分论证、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认定。

(2)学校发展规划有配套的重点项目行动方案并融入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常态监督、中期检查、终期绩效评价机制,校内外各方面力量均有序、有力、有效参与规划实施,规划达成度高。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1)办学目标定位偏离学校实际,或背离素质教育要求。

(2)学校规划执行不力,目标达成度低于60%。

11.坚持依法治校,办学行为规范。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规范招生管理,严禁公开考试成绩排名和下达高考升学指标,未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安全稳定责任事件和违法违纪案件。

(1)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办学行为规范,无违规招生、违规补课、违规收费、招收复读生等行为。

(2)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省定课程实施方案,落实校长主体责任,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加强课程实施监管,不违规超前选科分班,不超课程标准教学,不抢赶教学进度,不提前结束课程教学。

(3)严守规范,尊重学生,不对班级、教师下达高考升学指标,不公开学生考试成绩排名,不因考试成绩等因素歧视或放弃学困学生。

(4)法纪教育和安全工作制度健全,执行有力有效,无安全稳定责任事件和学校管理责任事故。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1)违规招生或严重违反普通高中学籍管理规定,或举办高考补习班,或招收插班复读生、借读生。

(2)违规超前选科分班,误导、限制学生选科。

(3)近3年存在安全稳定责任事件或学校管理责任事故。

12.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学校管理制度和治理方式的改革创新。

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职责明确,为师生员工普遍认可,执行情况较好。

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深度融合,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

(1)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管理机制改革和制度文化创新,形成适合校情的现代学校治理模式。

(2)教职工岗位职责明确,绩效奖励方案和配套管理制度健全,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满意度达90%以上。

(3)充分运用校园网络服务于党务校务管理、选课走班管理、学籍学业管理、自主学习支持、教师研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管理、报刊图书阅览、后勤保障服务和家校沟通交流等方面,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能力。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1)学校管理制度和治理方式违背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师生满意度低于80%。

(2)管理手段陈旧,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严重脱节,管理效率较低。

13.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优良。

“三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取得良好效果,为广大师生自觉践行和社会广泛认同。

(1)校风、教风、学风表述精确,传承清晰,逻辑自洽,内涵深刻,富有个性,注重以校训、校歌、校史、校徽、校标等为重要载体实施“三风”培育工作,校风、教风、学风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三风”建设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有新思路、新措施、新成效,有力促进教师学生发展、教育质量提高和管理水平提升。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师生和社会对学校“三风”认同度低于70%。

14.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作用。

推行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各部门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师生参与度高。

教职工权益得到尊重与保障,形成了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

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合作机制健全,注重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1)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

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作用,党政领导班子分工合作、齐心协力,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决策等制度化、规范化。

(2)党组织加强标准化建设,党员在理想信念、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岗位奉献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推进民主管理,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实行多种形式的校务公开,教职工权益得到尊重与保障,形成了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

(4)建立与社会沟通合作的机制,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改进和优化学校工作。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1)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决策等未能制度化、规范化,违规行为受到领导部门查处。

(2)3年未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

15.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积极服务于发展素质教育和师生的学习与研究。

图书馆、实验室、课程基地、艺体场馆、信息中心等充分开放,设施设备利用率高。

(1)校内教育资源利用率高,注重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课程基地、校园网络、宣传媒体、文体场所等各类教育载体的开发、开放和利用,使之成为素质教育和师生发展的重要平台。

(2)立足课程改革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充分开发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多方共建满足课程建设、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等方面需要的校外基地,做到有合作制度、有教育方案、有兼职师资、有安全保障、有考核评价、有综合效益。

(3)统筹规划、开发利用校内外数字教学资源,探索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教学自学相结合的学习路径和共享机制,并通过教育资源平台实现网络课程或特色资源区域共享,鼓励师生在教育资源平台展示、共享优秀数字资源。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1)校内教育资源利用率低,闲置现象严重。

(2)无校外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

16.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

建成内容完善、年级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

积极实施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德育工作针对性强,成效明显。

(1)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结合实际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建成内容完善、年级衔接、团群参与、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2)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环节,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有效实施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在设区市范围内具有特色影响和示范效应。

(3)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形成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正确树立理想信念,科学设计发展规划,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有效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1)不重视发挥学科育人的积极作用,学科育人无明确要求和实践。

(2)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实,效果较差,学生满意度低。

(3)未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17.学校课程发展规划遵循国家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要求。

课程开发、开设和更新机制完善。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上好规定课程。

学校建有选课指导制度,学生拥有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方案。

课程资源丰富,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需求。

建成一批深受学生欢迎、为兄弟学校示范的优质课程。

(1)课程发展规划符合课改要求和学校实际,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要求,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实施策略、评价标准和开发更新制度,形成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深受学生欢迎、为兄弟学校示范的优质课程不少于10门。

(2)严格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各学科3年课程安排合理、开齐开足。

强化体育锻炼、学生视力保护和体质健康监测,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开发实施劳动课程,统筹开展生活性、生产性、服务性、创造性劳动实践和体验活动,保证学生劳动实践的课时与质量。

(3)规范提供高考选科组合,并严格实施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强化任课教师管理责任和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探索长课与短课、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传统课堂与线上课堂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态。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计划逐步实现选课、排课、管理、评价等智能化。

(4)校本课程开发、开设、更新、评价机制完善,学生学习资源丰富多样,校本选修课程开设15门以上(12轨制以上学校需同比增加),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课要求的学习需求。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1)不能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未开齐开足规定课程。

(2)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长期低于1小时。

(3)未能满足学生选科需求,存在强制代替或有意误导学生确定选考科目的问题,选科组合异常,状态失衡。

18.大力推进教与学方式改革,积极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

普遍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

(1)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突出教学改革主题,目标明确,措施扎实,推进有序,注重反思,持续改进,90%以上的教师对教与学改革创新有研究、有实践、有收获。

(2)优化课堂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学习和创新优秀的教学成果,全面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能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获取、加工和集成教学资源支持课堂教学,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参与校本和区域教研活动,能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价。

整体达标程度低于60%。

(1)课堂教学目标单一,不能体现培养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要求。

(2)40%以上的课堂教学存在“满堂灌”现象(现场考察随堂听课专家评价)。

19.坚持素质教育导向,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体系完备。

健全学生综合评价制度,完善考试评价机制。

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助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进。

评价科学规范,成效明显。

(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等制度,着力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做到标准科学、操作规范、激励有效,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和育人方式转变。

(2)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落实评价工作规范要求,确保评价内容全面完整、程序严谨规范、材料客观真实。

完善学分认定办法、标准、程序和学业评价,不断提升学分认定可操作性和标准化水平。

完善考试评价机制,根据不同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创新考试形式,优化考试内容,控制考试频率,加强学情分析,注重师生交流,引导教法改革和学法改进。

(3)坚持教师评价的正确方向,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教研为基、发展为本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