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57653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3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docx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空气和水精练精析

空气和水

1.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流程简图如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中为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应先通入二氧化碳

B.反应I得到的另一物质在农业上可用作化肥

C.反应II得到的CO2循环使用可以提高物质的利用率

D。

取过滤所得固体直接低温烘干后,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固体质量减少6.2g,则固体中NaHCO3的质量为16。

8g

【答案】AD

【解析】由题中信息知,A。

反应中为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应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

故A错误。

B.反应I得到的另一物质是碳铵,在农业上可用作化肥.故B正确.C。

反应II得到的CO2循环使用可以提高物质的利用率.故C正确。

D。

取过滤所得固体直接低温烘干后,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固体质量减少6。

2g,2NaHCO3=Na2CO3+CO2↑+H2O,

,x=16。

8g,则固体中NaHCO3的质量为16.8g。

故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侯氏制碱法。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适量稀硫酸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pH=7

B。

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2:

1

C。

等质量、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滴入酚酞不变色

D.足量的稀盐酸与质量比为4:

3的镁、铝发生反应应,产生气体质量相等

【答案】CD

【解析】BaCl2+H2SO4=BaSO4↓+2HCl,用适量稀硫酸溶液与氯化钡溶液

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pH<7,错误;B.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

1,错误;C.NaOH+HCl==NaCl+H2O,反应物的质量比是40:

36。

5,等质量、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减与都盐酸混合,充分反应后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滴入酚酞不变色,正确;D。

设镁的质量是4m,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铝的质量是3m,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2Al+6HCl==2AlCl3+3H2↑Mg+2HCl==MgCl2+H2↑

54624

2

3my4mx

=

解得y=

=

解得x=

故足量的稀盐酸与质量比为4:

3的镁、铝发生反应,产生气体质量相等,正确。

故选C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能力。

3.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

流程简图如下

(已知:

氨气极易溶于水.母液中有一种物质是NH4Cl),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中先通入氨气的目的是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提高产率

B。

反应II得到的CO2可以循环使用

C。

反应I的方程式为NaCl+NH3+CO2=NaHCO3↓+NH4Cl

D.“母液”中一定只含有两种溶质

【答案】D

【解析】A、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更好的吸收二氧化碳,使反应物浓度大,反应速度快,故正确;

B、二氧化碳在反应中能循环利用,故正确;

C、沉淀池中发生反应的反应物是氯化钠、氨气、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是碳酸氢钠和氯化铵,方程式为:

NaCl+

NH3+CO2═NaHCO3↓+NH4Cl,故正确;

D、过滤得到的“母液”中含有的溶质有碳酸氢钠、氯化铵,还有可能含有过量的氯化钠,故错误。

点睛:

纯碱的制取是指工业上常用氨碱法(又称为索尔维法)生产纯碱,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制成饱和氨盐水,在加压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的条件下使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结晶析出,过滤后,将碳酸氢钠加热分解即可得到纯碱,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Na2CO3+CO2↑+H2O。

4.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

流程简图如下(已知:

母液中有一种铵态氮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中先通入氨气的目的是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提高产率

B。

流程中“某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玻璃棒、烧杯、量筒

C。

反应II得到的CO2可以循环使用

D。

反应I的方程式为NaCl+NH3+CO2=NaHCO3↓+NH4Cl

【答案】BD

【解析】根据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考虑;

“某操作”很明显是固液分离,据此考虑实验仪器;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考虑;

根据沉淀池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钠、氨气、二氧化碳和水,结合生成物进行考虑。

解:

A。

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更好的吸收二氧化碳,使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度快,故正确;

B.“某操作"很明显是固液

分离,应为过滤。

所用玻璃仪器为:

烧杯、漏斗、玻璃棒,故错误;

C。

由图示可知,CO2可以循环使用,正确;

D.沉淀池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钠、氨气、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是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Cl+H2O+NH3+CO2=NaHCO3↓+NH4Cl,错误。

故本题选BD。

点睛:

关键是要知道沉淀池中发生的反应。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但是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原子

C。

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但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不一定是碱溶液

D.为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农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应该施用氮肥

【答案】BC

【解析】A。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金属氧化物和酸液生成盐和水,所以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B。

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但是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原子,如中子也不带电;C.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但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是盐,溶液呈碱性,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D。

为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农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应该适量施用磷肥,磷肥的作用是植物根系发达,抗旱、抗寒;氮肥是使植物叶色浓绿,枝繁叶茂.选BC

6.下列措施能减少PM2。

5污染的是

A、鼓励开私家车出行B、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C、鼓励用煤火力发电D、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下

列措施能减少PM2.5污染的是B、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来A、鼓励开私家车出行,C、鼓励用煤火力发电,D、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均可造成空气污染。

考点∶考查有关空气污染的知识。

7.稀土是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重要资源。

已知铕是稀土中的一种珍贵元素,它的核电荷数为63,相对原子质量为152。

则关于铕元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3B.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52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52D.原子质量为15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中信息知,铕是稀土中的一种珍贵元素,它的核电荷数为63,相对原子质量为152。

则A.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3。

故A正确。

B.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3.故B错误。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3.故C错误.D.相对原子质量为152.故D错误。

考点∶考查原子的结构。

8.下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

图中“●”和“O”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同种物质分子的种类相同,故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AD为化合物;B为混合物;C为单质;

9.下列微观图是某些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的“●”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中信息知,属于混合物的是C。

考点∶考查物质分子的示意图.

10.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

A.分离液态空气B.加热高锰酸钾C.双氧水分解D.加热二氧化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加热高锰酸钾、双氧水分解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考点:

氧气的制取

1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主要有以下步骤:

①向试管中加入药品,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排水法收集气体,④加热盛有药品的试管,⑤停止加热,⑥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④③⑥⑤C.①②④③⑥⑤D.①②④③⑤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熄灭酒精灯

考点:

高锰酸钾法制氧气时的操作步骤

12.“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28gCO含有2mol原子B.1molO3比1molO2多1个氧原子

C.H2O的摩尔质量是18gD.1个硫原子的质量是32g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28gCO的物质的量是1mol,即一氧化碳分子为1mol,所以含有2mol原子;1molO3比1molO2多1mol个氧原子;H2O的摩尔质量是18g/mol;1mol硫原子的质量是32g。

考点:

物质的量

13.下表是三种气体的密度(在0℃、101kPa条件下测定)和溶解程度.实验室要收集二氧化硫气体,可采取的方法是

气体

性质

氢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密度(g·L—1)

0.08987

1.975

2.716

溶解程度

难溶于水

能溶于水

易溶于水

A.排水集气法B.向下排空气法

C.向上排空气法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气体的收集方法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

由题中信息知,实验室要收集二氧化硫气体,可采取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故C正确.

考点∶考查气体的收集方法.

14.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

当缓慢向右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注射器内有液体B.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中信息知,当缓慢向右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的现象是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故D正确.

考点∶考查装置气密性的检验。

15.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战场上投下了至10吨贫铀弹,不少人患上了“巴尔干综合症”,贫铀弹的主要成分是低放射性的铀。

这种铀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核电荷数为92,中子数应为()

A.146B.92C.136D.238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在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

原子,相对原子质量

16.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主要分以下几步:

①点燃酒精灯给药品加热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用铁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使管口略向下倾斜④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装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⑦熄灭酒精灯.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②④③①⑤⑥⑦B.②④③①⑤⑦⑥

C.②①③④⑤⑥⑦D.②①⑥⑦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氯酸钾法制取氧气时的实验操作步骤为:

查装置的气密性——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装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用铁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使管口略向下倾斜-—点燃酒精灯给药品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熄灭酒精灯

考点:

氧气的制取

17.下列所示应用错误的是()

A.稀有气体用作闪光灯B.氧气用于炼钢C.氮气用于磁悬浮列车

D.液氮冷冻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D图对应的是金属的焊接,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隔绝氧气做保护气

考点:

常见物质的用途

18.a和b为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已知a为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ABC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和b为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故最终生成的氧气质量不相等。

已知a为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有催化剂的反应快,故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A。

考点∶考查生成物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关系。

19.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沉淀、过滤、蒸馏、吸附

B.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包括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C.生活中常用蒸馏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D.氮气可以用于磁悬浮列车是因为液氮可以产生低温环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水的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沉淀、过滤、吸附、蒸馏,错误;B、.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包括沉淀、过滤、吸附,不包括蒸馏,错误;C.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错误;D.氮气可以用于磁悬浮列车是因为液氮可以产生低温环境,正确。

故选D.

考点:

水的净化、氮气的性质.

20.科学家发现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He—3),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则氦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1B.2C.3D.4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在同一原子中: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考点:

原子的各微粒数目的关系

21.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以采用加热氯酸钾(白色固体)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现加热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一份中另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b曲线),分别同时加热,放出氧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这一反应中催化剂只是加快了反应的速度并不改变生成物的量,故A不正确;

B反应虽加入了二氧化锰但也不会开始加热就生成氧气,故B不正确;

C这一反应中催化剂只是加快了反应的速度,a与b产生氧气的量相同,故C正确;

D反应虽加入了二氧化锰但也不会开始加热前就生成氧气,故D不正确

考点:

催化剂

22.下列各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BC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为混合物,A、D为由一种分子构成,为纯净物;C由一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为纯净物;B由三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

考点:

物质的分类。

2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时有关量随时间变化的是

ABCD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催化氯酸钾的分解为催化剂,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A、剩余固体有质量不变的二氧化锰和产物氯化钾,不会为零,错误;B、二氧化锰质量不变,正确;C、加热一段时间达到分解所需的最低温度后才会开始分解产生氧气,正确;D、氯化钾为错误起始质量为零,而后随着反应的进行而增加,错误。

考点:

氧气的制取

24.图中●和o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AD都由同种分子构成是纯净物;BC由不同分子构成是混合物.D的分子中有不同原子,说明D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考点:

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物质的分类

2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双氧水B.水C.二氧化锰D.空气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BC中都只的氧原子。

空气中有O2单质,有氧分子

考点:

分子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硬水中有污染物而水中无污染物

C.水不属于人类重要的营养素之一

D.地球上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时,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A正确;

含可溶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是硬水;含可溶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是硬水。

B错误;水是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之一,C错误;地球上水资源很多,但淡水资源是比较贫乏的,D错误.

考点:

硬水和软水,水资源

27.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a和b,其中一份混入少量的高锰酸钾,将它们同时加热,放出氧气的质量与加热时间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所以有高锰酸钾的那份先分解生成氧气,且生成氧气较多。

考点:

氧气的制取、催化剂

28.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活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经数小时后,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白鼠的呼吸作用属于缓慢氧化反应

B.U型管内水面A处上升,B处下降

C.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若U型管内水面仍然保持相平,原因可能是石灰水的量不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呼吸作用反应缓慢,是缓慢氧化;小白鼠呼吸作用消耗装置内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澄清的石灰水反应掉,因此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所以U型管内水面A处上升,B处下降;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考点:

缓慢氧化,二氧化碳的性质

29.蜡烛(足量)在右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蜡烛燃烧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C.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蜡烛燃烧前瓶内除有氧气外,还有空气的其他成分A错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B错误;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和氧气充分接触,而不能燃烧,C正确;蜡烛熄灭后瓶内剩余气体有生成的二氧化碳,还有不参加反应的氮气,D错误.

考点:

燃烧与灭火

30.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同种物质分子的种类相同.故C表示的是两种物质,是混合物

考点:

混合物的判断,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

31.a、b两支试管,b试管内有少量二氧化锰,现同时在两个试管内滴加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能正确表示a、b两支试管放出氧气的量(纵坐标)与反应时间(横坐标)关系的图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加快了反应进程,滴加双氧水的量相同,故产生的氧气质量相等,所以B图正确。

考点∶考查催化剂的作用及化学反应的应用.

32.现有两包等质量的固体,其中a包是纯净的氯酸钾,b包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来制

氧气,当完全反应后,能正确表示a、b两管中放出氧气的量(纵坐标)与反应时间(横坐标)关系的图象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在用氯酸钾制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只是加快了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b包中氯酸钾的质量小于a包中氯酸钾的质量,故b包中氯酸钾产生的氧气少。

a包中的氯酸钾加热一段时间才产生氧气,而b包中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即产生氧气,故选C。

考点:

催化剂.

33.实验室用24.5g氯酸钾【KClO3】和6g二氧化锰【MnO2】共热制取氧气,剩余固体的

质量(m)与时间(t)关系的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含量逐渐减少

B.放出氧气的质量为4.1g

C.20.9g剩余固体是纯净物

D.点P表示t1时刻,氯酸钾恰好完全分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实验过程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质量不变,含量逐渐增大,A错误;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放出氧气的质量为24.5+6—20.9=9.6g,B错误;20.9g剩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C错误。

点P表示t1时刻,质量不再减小,反应结束,D正确。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混合物。

34.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能够表示水分子的是A和D,但是受热,气化后分

子的间隔变大,所以相同的空气中分子的个数会变化。

故选D。

考点:

基本概念

35.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与铁粉的氧化.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

C.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为利用暖宝宝来消耗氧气,使瓶内气压减小产生气压差,会被压入玻璃瓶,压入水的量即为氧气消耗的量。

A、涉及到气体气压,必须保证气密性良好,说法正确;B、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45mL/(250mL-20mL)*100%=19。

6%,参与反应的空气为230mL,说法错误;C、若暖宝宝不够,那么不能充分消耗氧气,所得结果会偏小,说法正确;D、温度也会影响气

压,必须保证温度一致,说法正确。

考点:

空气的组成

36.下列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过氧化氢的浓度不一致,无法判定反应速率是因催化剂种类还是过氧化氢浓度而不同,不能达到目的;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应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达到目的;C、木炭燃烧也会产生气体,而影响气体的减少量,不能达到目的;D、可能形成气流吹灭,不能保证二氧化碳是从烧杯底部往上蔓延,不能达到目的。

考点:

催化剂,二氧化碳的制取、性质,空气的组成

37.如图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认识错误的是()

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将红磷改为木炭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C.装置气密性良好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D.红磷熄灭后,等冷却到室温再打开止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将红磷改为木炭不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因为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气体;装置气密性良好是实验成功的关键;红磷熄灭后,等冷却到室温再打开止水夹。

故选B.

考点: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38.a和b为质量相等的两份固体,a为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b为氯酸钾,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加入的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过程中只是改变了反应的速度,但是不会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故选D.

考点:

氧气的制取

39.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它能跟空气里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现要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