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58848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docx

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

第三节 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外关系

无论学校实行哪一种领导体制,都需要与系统内外部建立各种关系。

学校推行校长负责制,需要调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间接的关系几乎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难以一一叙述,这里仅就直接的关系作简要分析。

一、政校关系

所谓政校关系,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工作基本上由教育行政部门来计划安排,学校只是遵照执行。

为了方便教育行政部门的计划安排,学校的许多权力都被控制在教育行政部门手中。

教育行政部门是学校的上级部门,学校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下级机构或附属机构成为人们的共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十年历史中,不管学校实行哪种领导体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这种上下级关系没有变,学校管理自主权大小没变,区别仅仅在于学校内部由谁负责。

校长负责制要真正到位,就必须改变这种现状。

要理顺政校关系,首先要确定建立政校关系的基础,政校关系的基础是学校职能。

一是因为政府所有的教育行政职能最终都是指向学校,指向育人活动。

育人是学校的基本职能,也是与教育管理部门职能的交叉点。

学校是直接从事育人活动的机构,教育行政部门是为学校育人活动提供保证的机构。

(一)学校管理自主权的内容

任何组织之间的关系,总是由彼此的权利和职责决定的。

政校关系具体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可以根据有关法规对学校权利的规定来理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学校行使的权利有: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国家保护学校的上述权益不受侵犯。

作为主管教育的职能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应积极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上述各项权利,凡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门手中,都必须下放给学校。

(二)教育行政部门改革的思路

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以适应学校领导体制改革。

1.政校分开

教育行政部门是国家管理教育的职能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宏观的教育管理权力。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独立的法人单位。

两者虽然有直接的关联,但两者的性质、职能、工作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政校不分违背管理的基本原理。

即使实行计划经济,学校的管理自主权相对较小,政校也应该分开,政校不分实际上是“官本位”在政校关系中的一种表现。

政校分开,关键是职能分开。

要真正做到政校分开,必须改变教育行政部门的“上级”观念。

从广义上看,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育,学校是主要从事教育的机构,必须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

但是,学校是独立的办学实体,不属于政府的职能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因而学校不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下级,更不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

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主管教育的职能部门,只能从宏观方面对学校工作进行管理。

2.转变职能

政校分开以后,对学校内部的管理,完全委托校长全面负责,教育行政部门不再直接干涉。

学校按章程自主管理,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学校内部事务的非法干涉。

教育行政部门原有的职能必须加以改变,以适应新的形势。

改革后的职能应集中在如下方面。

(1)规划。

即从社会需求出发,从生源的实际出发,在对教育发展前景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本地区教育结构、学校布局、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投入等进行总体设计、安排。

(2)指导。

即根据相关教育法规、政策和规划,对下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进行指点引导,为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出谋划策。

(3)协调。

即利用教育行政部门所处的枢纽地位,协调政府与学校、社区与学校、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减少校长办学的阻力。

(4)监督。

指按照教育行政职能要求,对学校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情况以及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检查、评价、督促。

(5)服务。

指为学校工作提供各种支持帮助,包括创设必要的办学条件、搜集和提供教育研究和改革信息、提供教育和管理咨询、组织人才交流与培训、提供资金保证,等等。

3.精简机构

在传统管理模式之下,教育行政部门几乎包揽了学校内部一切事务,并设立专门的科室专管,学校事事得向教育行政部门请示汇报,教育行政部门的每一个机构都有权对学校指手画脚,不仅加重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负担,更加重了学校的负担。

这种现象至今没有得到改变。

机构的设立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机构的设置应以职能的存在为前提。

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以后,以前承担的许多任务或取消或减少或归并,也有一部分要加强,相应的机构也必须撤销、合并或加强,并裁减冗员。

4.下放权力

权力源于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享有九项权利,但是,至今仍有许多权力受到教育行政部门控制或干涉。

教育行政部门改革滞后,成为制约校长负责制推行的一个主要障碍。

政校分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权利必须落实到位,教育行政部门控制的学校内部管理权都应返还给学校。

学校必须拥有完整的办学自主权,校长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代表国家行使这些权力。

校长是否拥有完整的办学自主权,不仅是衡量校长负责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育行政部门改革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

基层的教育行政部门,其管理工作无论怎样具体,都不能代替校长行使学校内部的管理权。

二、党政关系

这里所谓的党政关系,指学校内部行政与党组织之间的关系。

学校内部的党政关系是学校领导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各地校长负责制试点学校就开始了党政分开的研究,但是时至今日,学校党政关系并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一是对实行校长负责制之后,学校党组织到底要发挥什么作用认识不清,二是对党政关系如何互动认识不清。

(一)学校党组织的职能

有些学者曾根据1963年的《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对学校党组织的要求,把实行校长负责制之后的学校党组织的职能概括为“保证监督”。

1993年中央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什么是政治核心作用?

党组织还要不要发挥保证监督作用?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学校党组织的职能作了明确的概括:

“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要团结广大师生,大力支持校长履行职权,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国家教育计划的实现;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师生,激励他们立志为祖国的富强奋勇进取、建功立业,保证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真正成为抵御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

”这就是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不是要取消保证监督作用,保证监督作用是政治核心作用的内容之一,不能以保证监督取代政治核心作用。

(二)党政关系互动

从学校党组织的职能可以看出,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党组织并不是靠边站了,而是要发挥新的作用。

校长也必须依靠党组织开展工作。

1.党组织对学校行政

对于学校行政,党组织应发挥什么作用呢?

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是支持,即支持校长履行职权。

在新的形势下,党组织不再发挥行政领导作用,但是党组织的奋斗目标与学校行政总目标是一致的,校长所从事的工作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也是党中央的决定。

学校党组织应该大力支持校长履行职权,带领全体党员做执行校长决策的模范,做校长的坚强后盾。

党组织负责人也不能静等校长上门汇报工作,征求意见,应当主动为校长工作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要主动配合学校行政开展支部工作,把学校工作的难点作为党组织工作的重点。

二是保证,即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学校得到贯彻落实,保证国家教育计划的实现,保证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行使职权,无法承受国家对他的委托,那么,党组织不能隔岸观火,必须为校长的有效管理提供保证条件。

三是监督。

人们通常认为,党组织的监督作用主要是监督校长独裁专断,这种理解其实是片面的。

党组织的监督包括校长是否独裁专断、任人唯亲、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是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失职、渎职;是否偏离正确的办学方向;是否尊重教职工民主管理权力;是否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是否得到贯彻落实。

此外,党组织的监督也包括对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是否侵犯学校管理自主权、学校的合法权益以及校长的管理权力进行监督。

总之,党组织的监督应包括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2.校长对学校党组织

一是尊重。

校长要尊重党组织的决定,尊重书记。

无论校长是否兼任书记,都无权凌驾于学校党组织之上。

要确立专门的党政联系渠道和方式,校长或定期向党组织作工作汇报,或党组织负责人列席学校行政会议。

校长应认真对待学校党组织或书记的建议和意见,做到件件有回复。

二是配合。

校长对于学校党组织的决议和开展的活动应予以积极支持配合,为党组织开展政治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品德教育提供条件,使党组织在学校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三是依靠。

校长在管理过程中要依靠党组织,把党组织作为自己的坚强后盾。

一些关系学校发展、关系教职工利益的重大决定,要征求党组织的意见,争取党组织的支持,发挥党组织的定向、把关作用。

校长在从事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依靠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推进工作,开辟党政和谐新局面。

三、政教关系

这里所谓的政教关系,指学校行政与教代会的关系。

我国过去实行的校长负责制,没有强调教职工的民主管理,国外学校也没有实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先例,因而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行研究。

(一)建立教代会的意义

为什么要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

第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

第二,民主管理是世界各国管理发展的大趋势。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并不是学校一切工作都由校长个人包办,校长必须真心实意依靠教职工民主办学,校长的决策应能充分代表民意。

第三,这是学校领导体制改革的要求。

与其他学校领导体制相比,校长负责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它的缺点也是有目共睹的,那就是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和独裁专断现象,其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个人的素质。

学校建立教代会,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可以弥补校长负责制的不足。

(二)教代会的权力

教职工代表大会行使民主管理权力,但是民主管理权力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目前尚有许多不同看法。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以来,各地制定并试行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条例各不相同,教代会的权力也有大有小,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方面。

(1)建议权。

指教代会有权就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向学校管理者提出建议和意见。

(2)审议权。

指教代会有权听取校长的工作报告,有权讨论审议学校发展规划、规章制度以及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方案。

(3)监督权。

教代会有权监督学校工作,有权监督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和工作作风。

(4)评议权。

教代会有权监督评议学校管理者的工作,学校管理者应定期向教代会述职。

各地现行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条例,都是在教育体制整体改革尚未完全启动,校长办学自主权没有完全落实,甚至对学校应该拥有哪些办学自主权尚不完全清楚的情况下制定的,所以赋予教代会的民主管理权力非常有限。

在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全到位的情况下,教代会只拥有以上四项权力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如下权力。

(1)决议权。

作为民主管理机构,教代会应该有一定范围的决议权,否则当家作主就是一句空话。

当然,教代会的决议权不应干扰或替代校长的决策权。

教代会的决议权主要是指对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作出决议。

(2)否决权。

教代会对学校发展规划、规章制度以及某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不应仅仅是象征性地讨论审议,对于通不过的制度、计划或决策,教代会应有权予以否决。

(3)问责权。

教代会不仅应该有权对学校管理者提出奖惩和任免建议,还应有权对那些以权谋私、任人唯亲、违法乱纪,给学校工作和声誉造成重大损失的管理人员进行问责,问题严重的甚至可以提出弹劾。

赋予教代会问责权和弹劾权,不仅可以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感、危机感,强化服务意识,还可以提高教职工参与管理、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意识。

(三)双方关系互动

校长与教职工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虽然不像政校关系和党政关系那么微妙复杂,但是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如有的学校将教代会置于学校行政领导之下,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力得不到落实,教代会只是一种民主的象征,教代会的活动走过场;不少校长认为教代会的民主管理与校长全面负责相互矛盾,不少教师则认为校长负责制实质是独裁制;等等。

如何使双方有效地发挥作用而又不互相拆台,形成良好的关系互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但如下基本要求必须遵守。

(1)教代会必须独立行使民主管理权力,学校行政不应干预教代会的活动。

(2)明确双方的责权范围,对教代会必须参与的管理过程应作出明确规定。

(3)确立明确的行政决策程序和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程序。

(4)凡是教代会在权限范围内作出的决议,校长应当全力执行。

(5)校长应拥有例外权。

即在特殊情况下,某些按常规应经教代会集体讨论或审议的事务,可由校长当机立断,进行处理,事后再向教代会说明或提请追认。

(6)对某些须经双方协商处理的事务,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应先按校长的意见执行。

(7)对与学校发展以及与教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务,一定要双方达成一致才能执行。

【案例】学校党政关系的争论

在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上,主讲教师提出的一个讨论问题引起张、李两位学员激烈的争论。

主讲教师的问题是:

1963年中央文件提出学校党支部发挥保证监督作用,1993年中央文件的提法是学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什么是政治核心作用?

强调政治核心作用还要不要发挥保证监督作用?

怎样理解两者的关系?

在当前形势下,中小学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应该怎样发挥作用?

学员张的观点是,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校长是学校最高行政负责人,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有行政决策权。

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变为政治核心作用,意味着不需要党组织发挥什么保证监督了。

所谓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就是要求支部书记超脱行政事务,当“开明书记”。

当开明书记就是支部书记对学校行政的最大支持。

学员李的观点是,现行的学校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校长只是“负责”,而不是“领导”。

学校“领导”非党支部书记莫属。

中央文件规定学校党组织发挥的政治核心作用,就是对学校的领导作用。

支部书记应控制学校的办学方向,对校长所有的决策有权进行审批把关。

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依然存在,就是防止校长走向独裁专断,所以不应强调书记开明、超脱。

第一版序

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

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停开这门课,国内没有公开出版过这方面的专著。

我国中小学管理水平不高,看来同没有认真研究这门学科是有关系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陆续开设这门课,教育学院把它列为主要课程,各省市自治区纷纷成立学校管理研究会,研究这门学科的论著也多起来了。

到目前为止,公开出版和内部发行的专著有二十余种,一些教育刊物还开辟“学校管理”专栏。

这门学科在很短时间内发展得如此之快,可见教育事业多么需要它。

由于这门学科是一门年轻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还不成熟,许多基本概念的提法和解释还不一致,有些新的研究成果尚未反映出来,人们对此感到很不满意。

1984年7月,全国第一次教育学术讨论会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的同志约我写一本普通学校管理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和教育学院的教材。

我当时因教学、科研任务很重,还有行政工作,加之水平有限,独自承担这样艰巨的撰稿任务,深感力不从心,所以迟迟未能动笔。

1985年4月,教育部文科教材会议,正式将此书列入全国高校文科教材“七五”规划,我才有了“紧迫感”。

但提起笔来,一系列难题出现在眼前:

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基本概念很不统一,怎么论述?

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正处在改革之中,尚无定论,如何阐述?

国内已有二十多种专著,如果再出书而没有一点新意,岂非多余?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决定采用总结法和比较法来试写。

所谓总结法,即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把建国以来管理普通学校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加以总结,把我国当前研究学校管理的新成果有选择地吸收进来,把我国当代优秀的中小学校长的办学经验加以概括。

这样做,也算总结我自己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的学校管理实践和1979年以来教这门课的体会。

因此,用专门章节论述教育思想,论述校长负责制,论述校长的地位、职责、素质、威信,论述教师和学生管理,阐明学校工作规律等。

这些内容,都是目前其他学校管理专著很少涉及的。

所谓比较法,即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把中外各种说法加以比较,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让读者去分辨、思考。

例如学校管理原则,校长的职责,教师的素质等。

我们通常看到的教材,往往只注意把一些“定论”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没有进行纵向比较,也不作横向比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不利的,尤其是社会科学,对大学生和成年人,不宜采用这种编写教材的方法。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特点的话,在写法方面采用了总结法和比较法可算一点。

教材应尽可能反映新的成果,但也要作具体分析。

有些说法很新鲜,但在实践中行不通;有些说法虽新,只不过换了一个名词而已。

类似这些,我都没有采用。

我的写作信条是:

没有弄懂的东西,决不盲目搬用;我国已有的东西,就不采用外国的。

例如,“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是应该认真研究的新理论,但如何把它运用到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去,至今我未弄懂,只好暂付阙如。

又如,“学校管理的两重性”,有的作者根据马克思论述奴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管理有“两重性”,认为社会主义的学校管理也有“两重性”,并且认为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原理。

我不以为然,也未采用。

再如,有的专著辟有专章,论述学校的目标管理。

所谓目标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企业管理理论,由企业设立总目标,各个部门根据总目标制定本部门的目标,每个职工再根据部门目标制定个人目标,形成所谓“目标锁链”。

这种理论,学校管理当然可以借鉴,但是否有必要把那些术语全搬过来呢?

有一本《学校管理学》论述“目标管理”时,在不到三页的篇幅中,竟然用了教育目标、培养目标、目标管理、管理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整体目标、局部目标、个体目标、个人目标、工作目标、组织目标、管理者目标、被管理者目标,管理目标体系、目标锁链等十几个名词,这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徒然增加读者的负担。

有些名词早已约定俗成,含义十分清楚,也没有必要用新名词去取代它。

例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人人皆知,何必把它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或“第一渠道”“第二渠道”呢?

反映新成果,体现改革精神,立足于实用。

不用经不起科学鉴定的“新名词”,大概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

这样说,当然不是指学校管理学没有多少理论。

那种认为学校管理没有什么专门的原理,只要依靠经验就行,纯属一种误解。

须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非来自经典著作的个别结论,更非来自外国的什么权威。

理论也好,原理也好,本来并不神秘。

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杜佐周写的《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上篇谈教育行政,下篇谈学校行政,谈的都是当时教育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找不出一条“××性原理”或“××化原理”,他却用“原理”来作书名,能说他不懂原理为何物吗?

我想,他不过是没有把原理看得那么神秘罢了。

我的上述观点的形成,大概同我的经历有关。

我在华中师范大学两所附属中学工作近三十年,开始当教师兼教研组长和班主任,更多的时间是担任学校领导,后来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科学研究所任“双肩挑”干部。

总之,是从实践中滚过来的,比较了解学校基层干部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即需要紧密联系学校实际的理论。

我认为,像“学校管理学”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要体现中国特色,对学校管理实践起指导作用,必须从总结我国自己的管理经验入手,面对我国学校的实际,把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上升为理论。

对于外国的理论和经验,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但只能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不可照搬照抄。

外国确有不少有益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例如,“案例法”就是美国哈佛大学首创的研究管理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一例编成一案,展现矛盾,发给学生阅读、研讨。

这种方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它至少有这样几个优点:

第一,有利于改革“满堂灌”、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法;第二,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富有启发性。

我在教学中运用过这种方法,效果良好。

本书每章后面附有案例,也算是一个特点。

此外,本书在论述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时,强调常规管理。

我认为,不重视常规管理,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的管理活动就不可能正常运转。

这也算是本书的一个特点。

本书大体上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包括学校管理学概述、教育思想与学校管理、学校管理体制、学校工作规律、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学校管理原则等;第二部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包括校长、教师、学生三章;第三部分是学校各项具体工作的管理,偏重于中学。

这种体系安排是否合适,有待于读者指教。

至于有关教育政策法令、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具体的管理方法,基本上从略,另编有《小学管理手册》、《中学管理手册》,将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可作为本书的教学参考资料。

这就是说,本书有一些特点,但肯定有不少缺点和谬误之处,而且这些特点也未必正确。

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特别需要各抒己见,需要百家争鸣,才能使之向前发展。

我的上述看法,只是一家之言,目的在于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我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国家教育委员会文科教材办公室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的同志的热情关怀,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所附案例,大部分选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管理教研室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合编的《普通教育学校管理案例》(油印稿,编入时略有修改),谨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另一部分案例是华中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陈孝大、余白、何自力编写的。

陈孝大、余白和进修教师刘居富花了大量时间誊抄和校对稿件,我深深地感谢他们。

萧宗六

1986年教师节于武昌

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

当我们从微观上去审看的时候,发现很多学校在管理中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包括一些名校,单从学校的网站和相关的媒体宣传“看上去很美”,但校长们却时常存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中层和老师们那些“大有深意”的微笑中也包含了几多的无奈。

其实,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只不过是因为在学校行走的过程中总是在几对哲学关系中有一些摇摆罢了,我们试图作一些分析。

一、关于行动与思考

自从中国自己建造新干线以后,日本媒体的质疑声一直不断,从技术上的所谓剽窃到安全性的问题等都有微词。

作为中国人听后心里很不舒服。

但是在7月23号D301与D3115在温州段追尾后我开始感谢起人家日本来。

中国的高铁技术太快,一是时速太快,二是建造的速度太快。

我不敢用“速成必速朽”来形容,但我知道,越是先进的技术,越需要“试验”。

歼20“从第一次试飞到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大概需要3~6年的时间甚至更久”,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