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59743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docx

课外古诗词《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

学科:

语文

执教教师:

洪日升

执教班级:

704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在本模块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梳理诗歌,并运用已有知识储备,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深度,读出个性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49人。

班里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的知识接受基本没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连拼音和识字都不能进行,更别说写作文以及理解文言文了。

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

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

在读课文方面,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

但是对于理解古诗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还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两首古诗

难点:

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媒体或技术应用

二次修改意见

导入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激活求知欲

 

整体感知

 

深入研读

导入一:

歌曲型 

 他曾自言: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他也曾自我表白: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他就是岑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

(板书课题)

 

1、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南阳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逝,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后两度出塞,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有《岑嘉州集》

2.关于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领读。

4.齐读。

3、再读古诗,赏析诗歌 

1.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家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2.“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亲人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3.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道,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3.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4、背诵古诗,讨论主题 

1.诗中表现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什么?

 

2.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试着分析该诗句。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

1、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2、朗读诗歌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芳菲(fēi) 榆荚(jiá) 解(jiě)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按音节停顿或按意义停顿)

2.方法指导:

读出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朗读诗歌 

(1)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点评。

 (4)范读,明确节奏,读出正确的节奏。

(5)齐读。

齐背。

3、疏通诗意 

1.方法引领:

结合诗后的主题,写作技巧的诠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翻译全诗,画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解决。

2.师强调,生做好记录,并记住重点词语。

 草树:

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不归:

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

竞争,比赛。

 杨花:

指柳絮。

 榆荚:

指榆钱。

 才思:

才气,才华。

 惟解:

只知道。

 漫天:

遍布天空。

3.合作交流,理解诗人描绘的内容。

哪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



4、抓住意象,感悟情志  1.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文后“赏析”,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又想到了什么?

 〔明确〕 A.看到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色,柳絮纷飞、榆荚飘落的画面。

B.想到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人的。

C.想到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如: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赏析内容。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哪些字用得好?

请赏析。

 

(2)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又怎样了呢?

退避三舍不敢出来了吗?

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3)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

 

 

 

3.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春日》《江南春》《游园不值》《村居》等。

 3.谁还能想到描写其他季节的古诗?

 夏天:

《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秋天:

《山行》《暮江吟》《夜书所见》《题菊花》等。

 冬天:

《江雪》《梅花》等。

4.继续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做一张《春天诗词荟萃》的手抄报。

 

教师总结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

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设计意图] 通过岑参的言语,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提示:

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明确〕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双袖龙钟泪不干”,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明确〕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眷恋的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1.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关于背景: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

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诗,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方法引领、指导自读自译、梳理诗意等步骤,指导学生快速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读自译的能力。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的主旨,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明确〕 这首诗每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开头两句“草树知春久不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

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草树”,指各种花草树木。

“久不归”,不久就要归去。

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

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明确〕 “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吐露芳香,但是它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而是加入了“百般红紫”的“斗芳菲”行列,将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

“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明确〕 “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1.学了《晚春》这首诗,老师想到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这首诗?

课件出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PPT

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岑参思念亲人 开阔豪迈

  晚春  珍惜时间

课后作业:

 搜集相关边塞诗,摘抄并背诵。

背诵韩愈的古诗。

备注:

1、以上模板仅供参考。

2、学校可按《规范指引》中的要求自行设计文本式教学设计模板。

3、原创教学设计可不设二次修改栏目。

4、实验等实践课的教学设计样式可参照新授课教学设计模板编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