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6059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69.docx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69

从实践中看生态养猪的利与弊

核心提示:

     近期,有不少养猪户打电话咨询有关生态养猪的问题。

笔者目前正在一家完全以生态方式养猪的大型养猪场工作,经过实践和对有关资料、报刊的学习,对生态养猪的基本情况及优缺点有了一些了解,下面就如何进行生态养猪谈谈自己的看法。

1生态养猪简介

  生态养猪又叫“自然养猪法”,也叫“零排放养猪”、“懒汉养猪法”、“发酵床养猪技术”。

生态养猪最核心的问题是粪便的零排放,不用人工清理粪尿,不用水冲洗圈舍,冬季不用煤电取暖,是集环保、生态、健康、省工为一体,生产无公害猪肉的一种饲养方式。

  生态养猪既是一个新生事物,又是一种古老的饲养方式。

几千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把农作物秸秆、草皮、树叶和新土放在一起作为牲畜的垫料床,靠牲畜的踩踏,加上菌体的发酵分解,把粪尿转化成优质的有机肥料,再利用这种有机肥料种植农作物,促进农业发展,使农业和牧业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农业,这是早期生态养猪的雏形。

2生态养猪的优势

 

2.1粪便零排放、无污染

  传统养猪的畜舍为水泥地面,需要人工清理粪便,用水冲洗粪便,尤其是万头猪场,随意排放大量粪尿,造成环境的极度污染。

生态养猪和传统养猪方式相比,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粪便的零排放,无污染。

例如,一个投资500万元的猪场,处理污水一项就要追加200万~350万元的投资;一个年饲养600头母猪、出栏万头肉猪的规模化猪场,日排出污水量为l00~150吨,年排出污水量为3.65万~5.48万吨,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我国曾发生过多起由于环境污染造成大型猪场关闭和搬迁的事件。

生态养猪完全依靠菌体对猪粪便和垫料的发酵分解作用,将粪尿完全分解,不需要冲洗,解决了过去浪费水资源和污染环境的问题。

2.2菌体发酵的热量解决取暖的问题

  采用生态养猪的猪场,在环境温度达到零下20℃时,舍内发酵床仍可保持在10~l5℃之间,对于中型以上的猪,这个温度完全可以安全过冬,不需要任何能源的消耗,这样的发酵床就等于给猪铺了“电褥子”。

 

2.3  大大抑制了病原菌的繁殖,保证猪只的健康

   垫料和猪粪尿的混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迅速发酵分解产生的热量可达到40~50℃或更高,这大大抑制了病原菌的繁殖,有利于杀死寄生虫、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保证猪只的健康。

如蓝耳病病毒在56℃条件下20分钟就可以被杀死,伪狂犬病病毒在4~37℃条件下1~7天就会失去活性,猪瘟病病毒在60℃条件下2小时即失去活性。

而垫料经过翻动发酵最高温度可达65~70℃。

2.4可节省饲料

  粪便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利用,其中的养分又转化为菌体蛋白被猪吃掉,可节省饲料。

  概括起来,可以将生态养猪法归纳为零、一、二、三、四点,即:

零排放、一增收、二提高、三减少、四节省。

“零排放”即粪便全部降解,达到零排放。

“二提高”即提高了大量过剩而又无法处理的玉米秸秆的利用,过去农村把玉米秸秆作为冬季取暖的主要能源。

现在玉米秸秆却成了难处理的东西,农民只能大量焚烧,这样不但污染大气环境而且还造成土地的板结。

我场去年秋季收购了7万多捆玉米秸秆作为垫料,给农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令农民喜出望外;另外,也提高了猪肉的品质。

“三减少”即减少了环境污染、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减少了药物的消耗。

“四节省”即省水、省能源(煤、电、气)、省劳动力、省料。

责任编辑:

陈静  

3发酵床技术

3.1制作发酵床

  生态养猪发酵床的主要原料是锯末、玉米秸秆、米糠、稻壳、稻草、玉米芯等,其中适合我省的主要是前三种。

发酵床的基本做法是:

在猪舍内挖一个深度为50~90cm的垫料坑,把玉米秸秆放在最底层,然后放上土、天然盐,再放上锯末,洒上菌种,调好湿度(一般湿度为50%~60%),最上层放上稻壳。

随着菌种和猪粪尿的混合,再加上猪只反复踩踏翻动,发酵床便开始发酵。

当垫料逐渐下沉并产生大量的热量时,证明发酵成功。

玉米秸秆可以成捆投放。

加压,越实越好,如果能粉碎切成段更好,但要去掉跟部和霉烂部分。

在垫料分解下沉后。

要及时添加锯末或稻壳补充,但不能在上层添加玉米秸秆。

3.2发酵床垫料选择至关重要

  发酵床选用的垫料要具备两个特征:

一是碳氮比(就是碳元素和氮元素的含量比值)越大越好。

我省产量最多的玉米秸秆碳氮比是53.1:

1,稻草为58.7:

1,玉米芯为88.1:

1。

而锯末则高达400:

1。

二是物理特性,即吸水性和透气性要好。

玉米秸秆、麦秸、稻草吸水性为230%~320%,而刨花、锯末为420%,由此可见,以锯末、刨花做发酵床垫料为最好,但随着我国限制采伐和生态养猪技术的不断推广,这两种材料的来源日趋紧张,现在市场的价格已经上涨了十多倍,个体规模养猪场购买十分困难,成本也很高。

3.3发酵床垫料的厚度

  各地报导的发酵床垫料的厚度差异很大,一般猪舍为40~150cm,保育舍为40~60cm,大、中型猪猪舍为80~90cm,但我们从生产实践中探索发现,垫料的厚度为70cm为宜,太厚浪费材料,而且填充及日后清圈时很费工。

3.4关于防病、治病的问题

  生态养猪对猪病的治疗与预防保健和传统养猪法大同小异,都需要定期进行免疫接种。

有所区别的是,利用生态养猪法养殖的病猪需隔离治疗,因为消毒机、抗菌素对发酵床的微生物不利,在发酵床上绝对不可以喷洒消毒药物。

3.5建圈舍时一定要考虑好通风排气问题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发酵床在发酵分解过程中不断会有水分蒸发出来,尤其在冬季,过湿的舍内环境对猪只十分不利,所以在建圈舍时一定要把通风排气问题考虑好,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通风更为重要。

3.6对于自由采食的保育猪、育肥猪和前期不限饲的后备猪,利用发酵床养殖效果最好。

  因为自由采食的保育猪、育肥猪和前期不限饲的后备猪吃足料、饮足水后,除了自由活动外,就安静的休息。

但对于妊娠猪、种公猪就不理想,由于饥饿、不饱腹感,他们会不停地拱掘床面,造成大量堆积、下陷。

对于哺乳母猪来说,产床下面的垫料不易翻动,发酵效果很差,温度很低,如果在冬季,就会大大降低舍内的温度。

因此,生态养猪是否可以用于母猪和公猪,业内争议很大。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采用水泥地面和发酵床相结合的办法,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现在我们已经把产床架起来,产床上的粪尿直接排到床下,可随时翻动,其效果很好。

4生态养猪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生态养猪固然好处很多,但其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

从目前看,最大的问题是垫料的来源问题。

据初步计算,1头猪所需垫料要1m3。

目前垫料不断涨价,可替代锯末的垫料尚未研究出来,而且供货十分紧张,如果垫料不能及时补充,发酵床粪尿不但不能分解、散热,反而造成污染,严重的还会造成死床、变霉、病菌滋生,成为污染源,使猪拉稀,引起猪皮肤病。

  由于垫料供应紧张,价格不断上涨,加上运输费用,我场仅垫料一项已花费11万元。

这样的支出对中小农户是不能承受的,而且在重新清床起垫料时的费用、人力、物力的投放,也是一个巨大的开支,因此要权衡利弊,慎重对待。

  生态养猪既有利也有弊,如何进行此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兴利除弊仍是一个需要大家慎重考虑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很多省已出现了争议,有的地区已完全放弃不用了,而有的地方还在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而且大多数只说好的、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其负面的因素。

生态养猪仅仅进行了几年,因而到后期的问题我们尚不了解,但从我们的实践经验上看,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5结语

  笔者认为数量少、规模小的农户暂不易提倡搞生态养猪,还是提倡猪粮并举、猪多肥多粮多的方针,这是循环利用资源的好办法。

对于大型的规模化养猪场,如果想搞生态养猪,千万要把一切问题都考虑好,设计好。

否则,一旦出现了上述问题再想停下来,将造成巨大的浪费。

  总之,生态养猪是一种新的养殖方式,说它是养猪业的一大革命为时尚早,从实践看其制约因素很多,需要研究改进的地方也很多,想在农村和小规模的农户中推广仍很困难,且生态养猪所存在的问题会愈演愈烈,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克服,其寿命有限。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必须做到多部门协调配合。

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参与协调、支持,使施工建舍、原材料供应、加工、种公猪引进、选育、饲料科学配制、防疫保健、产品加工销售形成一个产业链。

  我省是粮食大省、生猪调出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有用不完的玉米产品资源。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定能从今后的实践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消毒剂在猪场生物安全程序中的应用

核心提示:

     本文则就消毒剂的实践应用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广大养猪生产者参考。

 

  作者:

WilliamShulaw博士,俄亥俄州立大学兽医预防内科学系。

 

  在挑选消毒剂之前,有几个要点需要搞清楚。

首先,对于多数消毒剂来说,如果不先将欲消毒表面清洗干净,消毒剂是无法起到消毒效果的。

1消毒活性

  有机质,例如:

土壤、植物残体(如稻草)、奶、血、脓以及粪便等,通常会使消毒剂丧失活性,从而保护其中的细菌和病毒不被消毒剂杀死。

氯制剂就明显地存在这个问题。

例如漂白粉,其中有效成分是氯,当它按消毒清洁表面的浓度应用时,如果遇到粪、奶等有机质,活性会很快丧失。

次外,水质较硬的水也可令某些消毒剂活性降低甚至丧失。

2 保证新鲜

  有些消毒剂制成溶液后,活性只能维持几天的时间。

如果消毒液配制后放置时间过长,超过好几天,或者被粪便之类的有机物质沾染,那么消毒液就会失去活性,可能起不到消毒效果。

更严重的问题是,用这样的消毒液消毒会造成安全的假相,使管理人员麻痹大意。

当然,对于许多消毒剂来说,可以靠增大浓度、延长接触时间来弥补活性下降的问题,但这样一来会使成本增加很多,实用价值不大,有的还会造成腐蚀。

3 正确选择消毒剂

  消毒剂的种类很多,针对各种不同的病原(细菌、病毒、霉菌和原虫),其消毒效果各不相同。

例如,白醋(4%乙酸)足以杀灭口蹄疫病毒,但对导致副结核病的副结核分支杆菌却没什么效果。

多数常用的消毒剂对细菌孢子都没有杀灭效果,这些孢子可导致破伤风、黑腿病、肉毒杆菌病和炭疽。

不错,甲醛可有效杀灭大多数细菌孢子,但应用起来局限性比较大。

另外,现在发现,甲醛是一种致癌物质。

4 挑选

  在挑选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消毒剂应用环境,包括水质的软硬、是否存在有机物质污染等,需挑选在相应条件下可有效杀灭多数病原的广谱消毒剂。

还要充分考虑到消毒剂可能存在的毒性和腐蚀性。

消毒液的制备要按照厂家提供的说明来进行,现用现配,保持新鲜。

5 接触时间

  最后一点,要想发挥效果,必须让消毒剂与消毒表面接触足够长的时间,这样才能杀掉病原。

所需的接触时间对于不同的消毒剂和不同病原也是不同的。

穿着脏靴子快速踩过消毒池是起不到什么消毒效果的,只不过让管理者产生一种错误的安全感。

重视改善和控制养猪环境

核心提示:

     在畜牧生产中,品种、饲料、防疫和环境是决定生产水平高低的四个主要因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但环境往往被养殖户所忽视,目前一些农村养猪环境很是恶劣。

当品种、饲料、防疫问题基本解决后,环境对于养猪将起决定作用。

环境控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空气、猪舍卫生、饲养密度等。

  

  猪的品种越优良,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越高,如果环境不适宜,其高的生产性能则不能充分发挥,使饲料转化率降低,造成浪费;同时一些防疫措施难以控制疫病发生,影响经济效益。

可见,环境控制是高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保证。

1问:

怎样控制猪舍温度?

猪舍最佳温度是多少?

  答:

适宜的温度对猪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一般猪舍的适宜温度:

哺乳仔猪为25℃~30℃,生长猪20℃~23℃,成年猪15℃~18℃。

夏季气温过高,不仅影响猪的采食和增重,而且可能导致中暑直至死亡,因此必须采取降温措施。

方法是经常向地面喷洒凉水、圈外搭凉棚、设置洗浴池、通风、供足水等,防止中暑。

另外,搞好绿化也有助于改善猪舍环境温度。

冬季气温低,用于维持体温的能量增加,使饲料消耗增加,猪的增重减慢。

采取保温措施,减少维持消耗,是提高冬季饲养效果的关键。

对于封闭式圈舍保温措施要吊顶棚、厚垫草、适当多装猪(增加密度)、舍内吃食,定时舍外排泄粪尿,利用猪体散热来保持舍内温度;对于敞圈养猪的条件下保温措施是猪圈周围设置防风帐,堵抹猪圈四围的裂缝,防止贼风侵袭,另一方面适当增加饲养密度,垫草,温水温食喂猪等,减少体温散失。

2问:

怎样控制猪舍湿度?

猪舍最佳湿度是多少?

  答:

湿度大小对猪生产性能有一定影响,和温度一起发生作用。

如果温度适宜,即使湿度从45%上升到95%对增重也无明显影响(相对湿度)。

在高温高湿情况下,猪因体散热困难,导致食欲下降,采食量显著减少,甚至中暑死亡。

而在低温高湿时,猪体散热增加,猪感觉寒冷,相应猪的增重、生长发育减慢。

此外,空气湿度过高,有利于病原性微生物繁殖,使猪抵抗力降低,易患湿疹等皮肤病;如果过低,也会导致猪体皮肤干燥、干裂。

猪舍的湿度一般控制在50%~70%为宜。

为了防止猪舍潮湿,一般在中午气温较高时,打开门窗,加强通风来排除潮气,如天气阴冷,则可在猪舍走道或地面撒石灰等来吸收潮气。

3问:

怎样改善猪舍空气环境卫生?

  答:

由于猪的呼吸、排泄以及排泄物、垫料等的腐败分解,使猪舍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同时产生一定量的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及臭味。

此外猪舍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灰尘和微生物。

如果舍内空气潮湿污浊,有害气体、灰尘和微生物含量过高,会严重影响猪的食欲、健康和生长,常引起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

所以,封闭式猪舍要经常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绿化、粉碎饲料远离猪舍,避免干扫猪舍地面,均可减少灰尘。

4问:

饲养密度对猪有什么影响?

  答:

饲养密度是指猪舍内猪的密集程度,用每头猪占用的面积来表示。

饲养密度直接影响猪舍内的空气卫生状况,饲养密度大,猪只散发出来的热量多,舍内气温高,湿度大,灰尘、微生物和有害气体增多,噪声加大。

为了防寒和降暑,冬季可适当提高饲养密度,夏季可降低密度。

饲养密度对猪的生长速度有较大影响,密度过大,猪过于拥挤,猪难以安睡,相互间的争斗增加,严重影响增重;密度过小,猪舍利用率降低,影响养猪的经济效益。

以下提供了各类猪群可供参考的饲养密度。

猪群类别

种公猪

空怀、妊娠母猪

分娩、哺乳母猪

后备母猪

保育猪

生长猪

育肥猪

所需猪栏面积(m2/头)

5.5-7.5

1.8-2.5

3.7-4.2

1.0-1.5

0.3-0.4

0.5-0.7

0.7-1.0

5问:

对于废物处理需注意哪些问题?

怎样有助于环境保护?

  答:

近年来,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已被世界各国所关注。

猪场的环境保护是指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保护猪场环境,避免受到外界污染物质(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农业化肥、农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防止猪场的废弃物及污水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这是我国畜牧业生产面临的重大难题,它逐渐成为制约畜牧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因此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努力解决。

猪场的环境保护既要防止猪场对环境的污染,又要避免周围环境对猪场的危害。

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⑴合理规划猪场。

合理规划猪场是搞好环境保护的先决条件,包括选址和猪场布局等。

猪场地址要求地势高燥,向阳背风,有一定坡度,以利于光照、通风和排水;水源充足,水质好;交通方便,但保证交通方便的同时,还应注意防疫卫生。

一般要求猪场距离主干道不少于400米,距离一般干道200米以上,猪场周围环境安静,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向,同时远离冶金、化工厂、屠宰场、医院等,以避免环境污染,有利于卫生防疫。

猪场中各建筑物布局要做到利用土地经济,联系方便,尽量缩短运输距离,对于农村小型猪场一般可划分为生产区、管理区和病猪隔离区3个区。

生产区是猪场的主体部分,包括各类猪群的猪舍和生产设施及饲料加工、贮运、调制等厂房。

各类厂房的安排应根据猪群特点加以考虑。

对于饲养单一型肥猪的猪场只考虑一定规模下厂房布局即可;对于综合经营的猪场,应将不同生理阶段的猪群分开,一般育肥舍位于猪场最前面,依次安排哺乳母猪和妊娠母猪舍。

种公猪舍要与母猪舍隔开一段距离,相互间闻不到气味,不互相影响,配种站可安排在公猪舍附近,饲料仓库及饲料加工间宜安排在场内适中位置,缩短饲料运输距离。

隔离区包括猪隔离室、贮粪场等,应安排在猪场的最下风或偏风向,并与生产区有一段距离。

管理区应安排在猪场上风处一角。

由于外来人员多,应与生产区隔开,以免造成疫病流行。

  ⑵妥善处理粪尿和污水。

粪尿可用作肥料,产生沼气可作燃料。

采用农牧结合的相互促进的方法,是当前处理粪尿的基本措施,对环境保护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将猪的粪尿直接施入农田,或将粪尿堆放腐熟,利用好气性微生物对粪便与垫草等废气物进行分解,既能使土壤直接得到肥料,又具有杀菌、杀虫的作用。

采用腐熟堆肥要有足够的氧气,所以通气腐熟堆肥效果良好。

  粪尿污水可以制沼气,沼气是厌氧微生物(主要是甲烷细菌)分解粪污中的有机物而产生的混合气体,主要是甲烷。

沼气是一种能源,可用于照明、作燃料和发电等,发酵后的残渣还可作肥料。

使粪污产生沼气的条件是:

首先保持无氧环境,利用不透气的沼气池,上面加盖密封;需有足够的有机物;有适宜的碳氮比,一般为25:

1;温度要适宜,以35℃细菌活动最为活跃,产气多且快;沼气池的酸碱度保持中性,pH值在6.5~7.5时适宜,酸度大可用石灰石或草木灰中和。

沼气积累到一定容积后产生压力,通过管道即可使用。

  ⑶猪场绿化。

猪场绿化对改善猪场环境有诸多好处:

可以明显改善场内的温度、湿度和气流等;可以净化空气,阻留有害气体、尘埃和细菌;减少噪音、防火、防疫、美化环境等。

  ⑷灭杀蚊虫。

猪场易孽生蚊蝇,对人畜有害,因此要定时清除粪尿、垃圾等废气物,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同时使用杀虫剂或黑光灯(灭蝇灯)等杀灭蚊蝇。

  ⑸注意水源防护和水体净化。

避免水源被污染,一定要重视排水的控制,并加强水源的管理和定期卫生监测等工作。

如果水质较差,应采取净化消毒措施后再使用。

怎样确保消毒的效果?

核心提示:

     消毒的方法很多,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确保消毒效果。

  消毒的方法很多,如有熏蒸法、喷雾法、火焰和紫外线等法。

猪场常用的方法是喷雾法,特别是在进行带猪消毒时。

在进行喷雾消毒时,要确保效果,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消毒药,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的知识,但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

  喷雾消毒时要求每升水喷雾3平方米,确保要消毒的地面喷湿,消毒药的作用才会发挥。

带猪消毒时,应该选择对猪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如含典消毒剂。

  空舍消毒时,一定要将能够拆卸的设备移到室外,先用高压水枪将猪的粪尿和其他排泄物彻底冲洗干净,然后可以采用熏蒸或喷雾的方法消毒。

高压冲洗可以清除90%以上的病原体,消毒后最好干燥一段时间(至少7天)才能重新进猪。

在熏蒸消毒时应注意猪舍的密闭,否则影响消毒效果。

  火焰消毒时注意只能消毒不能够燃烧的物品,要确保火焰喷射器作用一定的时间。

  仅仅走走过场的消毒可以节约消毒的时间和成本,但起不到什么作用,最终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但也不能完全依赖消毒,因为任何消毒方法都不可能达到100%有效,不可能将所有病原体都杀死。

畜舍内氨气的产生、危害及调控措施

核心提示:

     氨气是猪舍内最具危害性的气体,可刺激黏膜引发各种炎症,空气中高浓度的氨气可经肺泡毛细血管壁弥散到血液中,提高血氨气浓度,降低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使原本就处于低血氧症边缘的现代基因型猪雪上加霜,生产性能下降,免疫力降低,疾病频发。

猪场应充分重视氨气的危害,有哪些措施可有效降低猪舍氨气的浓度?

1氨气的产生

  畜舍内的氨气来源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胃肠道内的氨气,来源于粪尿、肠胃消化物等,尿氮主要是以尿素形式存在,很容易被脲酶水解,催化生成氨气和二氧化碳。

粪氮主要是以有机物形式存在,不容易分解,但也是氨气形成过程中氮的一个来源。

另一种是舍内环境氨气,是通过堆积的粪尿、饲料残渣和垫草等有机物腐败分解而产生的。

在垫料潮湿、酸碱度适宜和温度高、粪便多而有相当空气的情况下,氨气产生更快。

畜禽舍中氨气的含量取决于舍内温度、饲养密度、通风情况、地面结构、饲养管理水平、粪污清除等。

由于氨气是高度溶于水的,所以在高湿空气中氨气的浓度相对较高。

据Balins测定50~80kg猪每天排放粪尿6kg,含氮16~37g,其中约60%是尿素或铵盐等易转化为氨气的物质。

2氨气的危害

  氨气的水溶解度很高,20℃时1L的水可溶解700L的氨气,是一种强烈刺激性气体,对黏膜产生刺激从而易引发各种炎症。

氨气对动物造成影响的程度与其浓度和动物种类有关,一般来说,反刍动物对氨气的耐受比单胃动物强,猪又比鸡强。

2.1对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氨气能引起黏膜细胞快速生长和代谢,这就会造成氧和能量的需要增高,同时氨气的解毒过程是一个高度耗能的过程,因此动物用于生长和生产的能量就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动物的生长性能。

据报道氨气对畜禽产生影响的起始浓度是25μL/L,而100μL/L的氨气浓度对生长性能的影响非常明显。

戴四发等对一栋密闭式种猪舍部分有害气体对猪生长性能实验研究表明,50μL/L氨气水平,小猪的生长效率减少12%;100和150μL/L水平,生长效率减少30%。

曹进等研究表明,日增重随着猪舍内的氨气浓度的升高而下降,料重比则随着猪舍内的氨气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同时还可诱发其它的疾病。

2.2降低机体抵抗力

  猪舍内的氨气通过呼吸道吸入后,经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素变为正铁血红素,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血液碱储和血红素的氧化性能,从而出现贫血和组织缺氧,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王米等表明,当氨气浓度达到10~15μL/L时,会明显降低动物对感染的抵抗力。

2.3诱发疾病

  氨气是公认的应激源,是动物圈舍内最有害的气体之一。

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对黏膜有刺激性,严重时可发生碱灼伤,故可引起眼睛流泪、灼痛,角膜和结膜发炎,视觉障碍。

氨气进入呼吸道可引起咳嗽、气管炎和支气管炎、肺水肿、出血、呼吸困难、窒息等症状,甚至坏死,造成呼吸机能紊乱。

此外氨气溶解到呼吸道黏膜的粘液中,使粘液的pH值向碱性转化,纤毛丧失活动功能,增加由空气传播疾病的易感性。

  曹进研究表明,当猪舍中氨气达15μL/L时,试验猪只开始出现呼吸道疾病,35μL/L时出现萎缩性鼻炎,并且随着氨气浓度升高两者发病率都急剧上升,验证了国外的研究报道。

提出氨气浓度超过50μL/L时,可引起呼吸道粘膜受伤,猪萎缩性鼻炎等流行性的疾病的暴发与猪舍中氨气的浓度呈现正相关。

文利新等研究发现,冬季,猪舍氨气等大量有害气体大量积聚,会加速高热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保育猪的死亡率会更高。

2.4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许多经滴鼻、点眼和喷雾等途径进行免疫接种的疫苗都是首先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当氨气浓度过高时能够损坏该类细胞的作用。

此外,畜舍内高浓度氨气还能增加疫苗接种反应,出现呼吸道症状。

2.5对自然环境的危害

  氨气是氮氢化合物,在大气中与酸性物质反应形成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等。

在荷兰,这些盐类物质的沉积已经被确认为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因为氨气经过硝化菌的作用后会释放两个H,进入土壤。

过量流失的氮会进一步造成表面水和土壤的超营养化,超营养作用会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最敏感的是水生生态系统,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