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67287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46分钟;命题人:

xxx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细读”是一种专注的阅读,也是一种开放式的阅读。

“细读”要求读者先    自己的立场和想法,从写作者的角度看看他说的是否有道理,评估文本是否能够   、言之有据、论之有理。

“细读”还要对文本的内容有所思考和判断,看它是否   普遍道义原则,如尊重他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A.搁置自圆其说符合

B.搁置无懈可击吻合

C.放弃无懈可击符合

D.放弃自圆其说吻合

2、下列各句所引诗文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然年老漂泊、疾病缠身,但这种生活阅历也使这位老人的人生变得更加厚重。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古代官僚贵族荒淫享乐以致误国,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要以史为鉴,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C.“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和朋友在暑期里,乘船沿江而下,祖国壮美的山川深深地打动了我。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先贤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即便身处简陋的环境,我们也要拥有高洁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曹禺,1910年出生,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者,语言艺术大师,1933年,在即将完成大学生活时,创作了《日出》取得巨大的成功,后来又创作了《雷雨》,一举成名。

代表作《北京人》《原野》。

B.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别称杜工部、杜拾遗,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新乐府写作,代表作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三吏”“三别”。

C.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后主,与其父李璟并称南唐二主,《虞美人》是李煜被俘后写成的,“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子。

因李煜填此词,又名“一江春水”。

D.李清照,号幼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成就最高者。

主张“词别是一家”,写有《词论》《金石录后续》,结集为《漱玉词》。

4、下列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5、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

A.无乃尔是过与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6、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陈力就列               不欲与廉颇争列

B.故远人不服             故遣将守关者

C.谷不可胜食也           刑人如恐不胜

D.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不可估量      从容不迫       我行我素       繁芜丛杂

B.休戚与共      饱经风霜       浅尝则止       竞相诽谤

C.不言而喻      卓有成效       心急如焚       数罟污池

D.出类拔粹      经世济民       祸起萧墙       坚如磐石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题型注释)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终苟免而不怀仁

D.且焉置土石           不阙秦,将焉取之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汉字是方块字,是图像性的文字。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中国的语言和语音联系密切但并不等同。

中华民族是多元的语言、多元的种族、多元的宗教、多元的文明构成的一个整体,最具有包容性。

一个地方的哲学跟地域、经济、生长方式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不是本质之如何。

①拼音文字

②图像性的文字可以从图像的直觉中体会到文字的意义

③所以有语音中心主义的倾向

④汉字是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

⑤文字是隶属于语音的

⑥是通过符号去记录语言构成文字

A.①⑥⑤②④③

B.①③④⑤②⑥

C.②⑤③④①⑥

D.②①⑥⑤③④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次“国十条”明确叫停了上述“因噎废食”的做法,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不得自行出台限制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

B.只是,如果这种道德行为不是出自于自觉,而是持之以强力,而且加以推广,则可能又是另一回事了。

C.《读者来信》的话题新鲜,贴近生活,关注社会。

不仅中学生阅读这些鲜活故事和案例感到亲切,看到小学生的来信也能变成报纸上的铅字文章,很多人还会生出跃跃欲试的想法。

D.在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是西周时期的精品,价值非常高,热烈欢迎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到馆参观。

 

评卷人

得分

三、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山城

施蛰存

如果你相信昆明是一个山城,那么拿我现在所小住着的地方比较起来,她就有点不配这个称了。

昆明的确是一个建筑在山国中的城市,但是我们如果要想像一个山城,那么像目下的昆明样地不缺少一切近代物质设备的城市是不会浮现在我们眼前的。

我愿意把山城这个名词用之于良,用之于路南,甚至用之于大理,但决不是昆明。

我现在所住着的是一个离昆明一百余公里的小城。

说她是一个小城,这是一个外省人的口吻她实在并不比我所曾到过的宜良、路南这些县城更小。

她有邮政局和电报局,她能够供给你法国的脂粉,甚至德国制的注射剂。

然而不管一切,她还是我所旅行过的许多县城中最配称之为山城地方。

这是因为她还保留了一个山城所该有的特殊气息。

我在这里已经算是住下来了。

早晨,我定首先看见妇女们在门口操作,或是扛了农具出城去。

当那些幸福的男子起床来,端一个矮凳坐在门口,吃茶、晒太阳的时候,一定是快要到正午了。

正午,城里的街上是寂静的,年轻人都聚集在城外汽车站旁边的几家茶馆或小食铺里,等侯来往的车看热闹。

无所事事的日子虽然好像很悠长,但终于到了黄昏,于是你可以听见牧人在吹起哨子赶着牛羊进城了;驻屯营里吹起生疏的喇叭,召集士兵归队了;打柴的老妇人伛偻的背上负着一捆柏枝或松毛从小巷里穿出来了……一排荒凉的雉堞渐渐没入黑暗的夜色中,于是这小城中惟一西街上是透露着光亮的地方,因为一切的店铺都在西街上,别的铺子虽然都早已关了门,而茶馆宵夜铺却正当热闹的时刻,何况茶馆及宵夜铺又占了所有的商铺的半数以上。

但是,它们虽则卖夜市,才过十点钟,所有的光亮便已全部熄灭掉。

现在是狗的城市了。

它们逐着,叫嗥着,在绝对的黑暗中,使一个不习惯早睡的旅客,在枕上会仿佛感到土匪来攻城的征兆。

赶街子是使人们的生活形成一种特殊样式的主因。

这里的人从来不作每天的计划。

“一日之在于晨”,这句古谚于他们是没有用处的。

对于他们,每一个月并没有三十天,而是只有六天,因为他们每五天赶一次街子。

一切的事情都得在街子天做。

买鱼肉鸡蛋蔬菜米粮,均须到街子天,错过了这个街子天,就得等下一个街子,于是五天就很容易地过去了。

医生什么人,也是赶街子的。

人倘若生了什么病,五天之内没有变化是幸福的。

医生给你诊了脉,给你留下五天服食的药,你就等到下一个街子天再请教他。

警察也是赶街子的,当警察不够维持秩序时,不得不让过去被裁的警察来临时服务一下。

这就是赶街子的警察,谁知道他们在非街子天做些什么事呢。

人们永远很迟缓,永远很闲懒,永远没有时间的观念。

很少人家有一个钟或表。

既然今天或明天都没有什么关系,上午与下午更有什么分别呢?

你说,这不是赶惯了街子对他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吗?

我不喜欢,并且也不习惯于这种山城里的生活,但我既在这里住了几天之后,也似乎稍微发现了她一点好处。

我常常会想起“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这一副对联,仿佛很可以用来贴在这里的城门上。

然而这种和平与淳朴的好处,到底只堪从想像中去追求的,比如你身处于一个烦嚣的都会里,偶尔幢憬一下这样的山城生活,那是对你很有补益的。

若果你真的来到这里住下去,像我一样,我想你倘若不能逃走,一定会苦闷至极的。

然而你或许要问,为什么我终于没有逃离,而还在这里住下去呢?

是的,请你凑过耳朵来,我将指点给你看一个地方,并且告诉你,那是怎样一个地方,会使我对于这寂寞的山城抱着希望。

(有删改)

11、文章开头从昆明写起,有什么作用?

12、山城保留了哪些“特殊气息”?

请简要概括。

13、作者为何详写赶街子的场景?

请简要分析。

14、本文重点叙写山城生活,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评卷人

得分

四、文言文阅读(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

“安石何如人?

”对曰:

“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曰: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

官仓名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援笔而成,辞甚伟            援:

持,取

B.州县吏莫敢诘                诘:

追究

C.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假:

凭借

D.士与王安石游                游:

交往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之不能复合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巩导之于欧阳修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以吝故不及                以其无礼于晋

17、下列各句中,句式和“章邱民聚党村落间”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洎牧以馋诛

C.是寡人之过也

D.遂与秦王会渑池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2)—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19、巩被称为“儒者能吏”,文章第二段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他“能”的特点?

请简要概括。

 

评卷人

得分

五、默写(题型注释)

20、1)                        ,                        ,是谁之过与?

  

2)                        ,申之以孝悌之义,                        。

  

3)                        ,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                        。

  

4)                     ,                    :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5)                        ,开国何茫然。

  [来源:

Zxxk.Com]

6)问君西游何时还,                        。

  

7)                        ,潦倒新停浊酒怀。

  

8)此情可待成追忆,                        。

  

9)                        ,血色罗裙翻酒污。

  

10)                        ,只是朱颜改。

  

11)念去去千里烟波,                        。

  

12)                        ,斜光到晓穿朱户。

  

13)大弦嘈嘈如急雨,                        。

 

评卷人

得分

六、名著导读(题型注释)

21、《老人与海》中狮子象征       ,大海象征              。

22、下列语句与何人有关:

    

(1)望梅止渴_____________  

(2)赔了夫人又折兵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题型注释)

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删除我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参考答案

1、A

2、A

3、C

4、C

5、D

6、B

7、A

8、A

9、D

10、B

11、通过否定昆明是真正的“山城”,突出宜良等地更具山城特色;照应文题“山城”;引出下文对真正山城的叙写;激发读者思考,引起阅读兴趣。

12、社会环境和平安宁;生活节奏缓慢,有规律;民风淳朴;人们清闲慵懒。

13、赶街子场景具体写出了山城人迟缓闲懒、没有时间观念的生活特性;赶街子是山城人的生活形成一种特殊样式的主因;以点带面,具体刻画出山城的生活状态,给人深刻印象。

14、对和平淳朴生活的向往;对山城中人们迟缓闲懒生活的不满;小住山城,对自己单调乏味生活的苦闷、无奈;滞留山城,找不到更好去处,感到迷惘;身处山城,依然能在寂寞里抱有希望的自我安慰(自嘲)。

15、C

16、D

17、D

18、1)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

2)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19、1)劝富人卖粮于民,百姓得以就近买粮

2)官府借粮种给百姓,随秋税一起偿还。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

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

考中嘉祐二年进士。

出京担任越州通判,当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分处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济。

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

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

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治理政务以痛恨邪恶、严打盗贼为根本。

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调配了31个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查看、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

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四处夸耀。

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河北发派百姓疏通黄河,从其他各路征调民力,齐州应当出民夫两万人。

各县起初按照户籍,让三个男丁出一个夫役,曾巩搜括了隐瞒和遗漏的户口,使之达到了九人派出一个,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

调到洪州。

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把他们医治的效果记载下来,以多寡分出成绩的优劣。

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

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提前)分别处理(筹划安排)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

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

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

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

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

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

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

曾巩说:

“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

”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

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

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

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

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20、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谨痒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及尔偕老 隰则有泮 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蚕丛及鱼凫 【答题空10】畏途巉岩不可攀 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 钿头银篦击节碎 雕栏玉砌应犹在 暮霭沉沉楚天阔 明月不谙离恨苦 小弦切切如私语

21、激情勇气力量   人生的竞技场、搏斗场。

(意思对即可)

22、

(1)曹操 

(2)孙权

23、经历就是一种财富

  人的成长在于经历,个人的经历有多有少,有浓有淡,有顺有逆,有成有败,喜愤哀乐愁尽在其中。

任何经历,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总会在你人生的轨迹上留下些许痕迹,让你在蓦然回首时从中受益。

  当有一天我们回首往事,回首人生之路时,是丰富多彩还是苍白一片,是辉煌灿烂还是风尘弥漫,这取决于昨天的我们究竟到过什么地方,做过哪些事情,有过什么追求,取得过哪些成绩,明天的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旅程,又回去结识哪些形形色色的人,经历怎么样的月阴圆缺、悲欢离合。

  记得一位哲人在给年轻人的忠告中是这么说的,他说:

“青年人正‘生在此山中’,一般不识‘庐山真面目’,人一旦到了中年以后,就开始意识到中年以至人到老年,自然会发现:

经历不但和自己一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紧密相关,还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趁着年轻,多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于是,那些碎语牵动我那年轻跳动的心,大学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寻梦的踪迹,让每一次成长的点滴快乐飞扬。

辗转于城市之间,大连的海边,伴着波涛拍打着海岸的声音,留下在海边走下的足迹和向大海的呐喊;停滞于人海之中,乞丐的面前,多了一个拿着录音笔做问卷的年轻人,而后用手中的笔将乞丐模糊的面纱揭开。

人潮人海中开始有一个人的足迹,欢乐、痛苦、鼓励、嘲笑、打击、希望、自由、奖励等等,就像一串串的珍珠,串出一个个同心圆,成就了一个年轻人内心的呼唤,一个年轻人的心声。

  或许,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或许,人生只有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才会感知真正的世界观。

或许,出路、出路,走的多了才会有路。

人生的格局和梦想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在我们置身的现实生活中,经历就是财富,有经历就有磨砺,有经历就有经验,有经历就有成长,有经历就有积累……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旅途中的足迹,都是生命过程,都是一种财富。

如果说人生是一部书,那么每一次经历就是书中一段故事或一个篇章,

高考作文《2014高考作文素材题目:

“经历就是财富”》()。

它既可以自己翻看,又可供别人参阅,对谁都有启迪、警示的作用。

  《徐霞客游记》、《老残游记》、《三毛流浪记》、《鲁滨逊漂流记》、《马可•波罗游记》、以及邓贤的《流浪金三角》、吴士宏的《逆风飞扬》,这些都是将以往的经历以各种形式化作为自己继续更好地经历人生和事业的例子。

还有各国军政要人,尤其是美国历届总统的洋洋自传,无不体现了经历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任何经历都是一种积累,积累的越多,人越成熟。

经历的多,生命有长度;经历的广,生命有厚度。

经历过险恶的挑战,生命有高度;经历过困苦的磨炼,生命有强度;经历过挫折的考验,生命有亮度。

  有丰富的经历,才有丰满的人生。

【解析】

1、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

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此题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语境和词语的吻合,词语的适用对象等。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试题分析:

A“使这位老人的人生变得更加厚重”与所引诗意不合。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作家作品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这需要考生平时学习时加强对古代作家、作品相关知识的识记,解题时,根据记忆提取即可。

本题题干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项,是先写出震惊世界文坛的处女作《雷雨》,以后又陆续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等剧本。

B项,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D项,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故选C。

点睛:

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

1.穿针引线法。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

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面:

韵文类: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

散文类:

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

2.联想法。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

雪莱、雨果、拜伦。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

3.积少成多法。

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因此要长期坚持。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知道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