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68432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初中地理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反思.docx

《初中地理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反思.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反思.docx

初中地理反思

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教学反思

第六章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地理学科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一门显形学科,在课堂设计中,充分挖掘了相关的历史题材。

学生对历史的屈辱,对朝廷的腐败,对列强的剥夺,对国家的强盛的关系有了一个看法。

通过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让学生体会到国家强盛,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祖国统一的自豪感。

然后详细的和学生探讨港澳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经济环境,使得学生对两地的经济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掌握,通过学生自身所在的崇明岛的位置和环境来对比两地区别,激发学生对家乡发展的希望之情。

在课程的结尾,用香港回归10周年的MV来展现香港对回归的感受,体现了伟大祖国给香港发展起到的作用。

不足之处:

应该突出地理课的显性教育,注意地理课上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

课程中进程速度稍显过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学生可能有更多的收获。

应该注意主次分明,如果以香港为主,澳门为辅之教学为之更好。

应突出校本教育,崇明和香港有之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香港的学习,给我们崇明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在这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应该更好。

反思: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

从学习新课改以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

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

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

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

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

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3.作为新教师的优势在于可以很快地接受新的知识,从而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快乐的学习到知识。

但是也有许多问题,如何驾驭课堂,重难点的掌握,课堂语言的组织等,都要进一步改善。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三、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

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

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

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

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

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

(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

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区域差异很大。

(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

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

《东北平原》(图9.1)弓I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

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

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

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最大的平原。

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

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

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

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

(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过渡:

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

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

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

(学生:

不相同)

评价点拨:

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

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

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

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

(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

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

回答得有道理!

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

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

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

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c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播放录像:

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投影:

“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判断三北防护林地跨我国哪三北和哪些省级行政区?

“三北”防护林全长7000多千米,宽400~1700千米,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

播放录像:

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录像,边收听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情况介绍: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师小结:

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

出示“世界地图”(挂图)。

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

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

在世界中发展

投影: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图9.3)

播放录像:

将中国人世的历程以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

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

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评价点拨:

(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人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

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七、板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一课教学反思

一、思效

本课例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激励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并且穿插着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学生争相上黑板填写、标注表现自己能力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动脑、动口、又动手,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本堂公开课在全校教师中嬴得很大的反响,给予了一致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二、思得

板书设计“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关联图”,创新实用是本课最大的亮点,以图解的手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循序渐进的把“西电东送”工程对长江东、西部地区经济所起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作用一一地跃然图上,化难为易,主题鲜明。

三、思过

“走向世界的中国”是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目标的结束语,课文内容较概括、抽象,时空跨度大,在课时上感觉仓促,给予学生思考、理解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相互间讨论、活动也不够尽兴。

虽然课前有布置,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查找、收集有关资料,但只有部分同学会去准备,所以整体教学目标达成不是很尽人意。

四、思改

着手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指导学生搜集信息、资料,教给学生参与、合作的方法,在课堂中多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讨论、交流、整和意见与观点,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效益和快乐,正如在新课程目标中提到的“表现性目标”取向一样,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反应是多元性的,所学到的东西也是无法预知和估量的

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二)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四、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自制投影片、录像片等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

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

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2:

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

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

然后教师设疑:

“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

”在学生优先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

方法3:

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

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

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读图观察:

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

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

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

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

[学生:

热带、亚热带;教师:

同学们判断得很对。

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读图分析2:

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

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

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

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设疑思考:

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

(学生:

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不够。

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那么还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呢?

读图分析3:

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弓I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分析后得出:

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

学生回答盾,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设疑思考:

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

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分组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

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

(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

(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下面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播放录像l:

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华人、华侨的事迹录像片,之.后讲解:

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

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

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播放录像2:

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录像后,指出:

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分组讨论:

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组:

区位因素:

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组:

人文因素:

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C组:

政策因素:

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

[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二)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评价点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

属外向型经济;教师:

答得很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

外向型经济

[讲授新课]

师问: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生答: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

(教师及时激励评价)

师问:

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投影1:

“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7.3)

生答:

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

其中3%的外资来自祖国的台湾地区;23%的外资来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区。

师问: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

引导学生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及外向型经济的名称,边想象边画出外向型经济示意图。

评价点拨:

学生回答,画出示意图,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

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投影2:

“外向型经济一例”(图7.4)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

师问:

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的产品是通过什么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的呢?

生答: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把本区的主导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的。

(教师及时给予激励评价)

师问:

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P53材料,明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前店后厂”的基本模式合作发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

两地区正是采取了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合作模式,到2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才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发散思维:

“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

你认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还对哪些地区有借鉴意义?

评价点拨:

学生发言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

“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对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投影3:

“珠江三角洲和全国GDP增长曲线”(图7.5)

分组探讨1:

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带动作用。

读图7.5,分析珠江三角洲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

(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的趋势有何差异?

(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

请你分析其原因。

评价点拨:

小组讨论,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

(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增长幅度较大,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却较小。

(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

主要是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大力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因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上升。

分组探讨2:

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结合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台湾各大电脑厂商前来投资建厂,形成了完备的电脑零配件生产体系。

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加上远离市场,人才储备不足,使得这里吸引资金的优势渐失。

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深具潜力的市场,使得这里开始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

近几年来,台商投资已经向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昆山、苏州、南京一带转移。

评价点拨:

/j、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税收减少等。

这些现象毫不奇怪。

因为投资者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什么地区获得经济效益大,就投资什么地区。

什么地区投资环境好,就投资什么地区。

这是商人的经营之道。

投资要考虑各种因素,才可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分组探讨3:

我国地区差异巨大,各地依托不同的条件,可以发展具有不同特色的经济。

过渡: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城镇的迅猛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