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70267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docx

中国地理复习纲要

中国地理复习提纲

这部分知识具有量大、难度低的特点,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

在高考中这部分知识直接出现的概率很小。

但是它却是学习整个中国地理的纲、基础、知识的落脚点。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

1、中国的位置:

半球位置:

北半球、东半球

海陆位置:

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纬度位置:

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2、中国的疆域:

⑴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经济专属区)。

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⑵领土四至

最北端:

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

多)

最南端:

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

附近)

最东端: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

多)

最西端:

新疆帕米尔高原(

附近)

南北跨纬度近

,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多、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3、疆界和邻国

⑴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国界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从鸭绿江口开始到北仑河口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参照地图册)。

⑵海上疆界和隔海相望国家:

我国有18000千米长的海岸线,对于我国的海上疆界同学们应了解如下几个概念:

临海:

和大陆直接相临的海域。

我国的临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太平洋、南海。

这里应注意我国台湾岛的东部与太平洋直接相临。

(广阔的太平洋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对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及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领海:

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

领海的范围是从大陆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

国家对领海行使主权。

内海:

我国的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专属经济区:

从大陆海岸基线向海中延伸200海里。

专属经济区所属国家具有勘探、开发、使用、养护、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资源的权利,对人工设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环保等的权利。

海峡:

台湾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

半岛:

我国的半岛自北向南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岛屿:

我国是世界上岛屿众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90%的岛屿分布在东海和南海。

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分别是我国第一、第二、第三大岛。

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是我国的四大群岛。

浙江省是我国岛屿分布最多的省。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注意]关注“海岛争端”

在东海、黄海地区,我国与朝鲜、韩国、日本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国的钓鱼岛则仍被日本占据着。

南海地区的形势更为复杂。

目前,在南海地区,各国的专属经济区相互重叠交叉,我国的海洋权益受损最严重。

第二节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我国人口(包括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问题、人口迁移)是高考试卷经常涉及的内容。

1.人口分布:

(掌握腾冲-黑河一线):

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

2.人口增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庞大的人口数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主要内容是: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增长模式已实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

(建国初,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60年代前后,人口增长缓慢,原因

7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变慢,原因)

3.人口问题:

主要表现有:

①人口增长过快。

每年国家所产生的新增财富很大一部分为新增人口所抵消。

国家、社会、家庭面临沉重的负担,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资源、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

②农村人口比重仍较高,城镇人口比重较低。

但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城镇人口最多的国家。

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还将快速增长(城市化特点: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目前速度快,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与此同时,我们又要防止城市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城市问题(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的问题: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拥挤、环境恶化等)。

所以,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方针是: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有特色的新型乡镇。

使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

③人口迁移问题: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口迁移的流量大增。

目前,我国每年都有数千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特殊的“民工潮”。

民工流动一方面使城乡差别缩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使农村过剩劳动力部分得到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就业、交通、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带来很大压力;造成农村劳动力、人才的流失。

④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重。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很快(原因:

计划生育,使出生率降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延长)。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第三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

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

界线

主要地形

海拔

昆、祁、横

高原、盆地

4000米以上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1000-2000米

大、太、巫、雪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

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

――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决定河流流向,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⒊地形特点: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

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

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

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

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⒋主要山脉:

(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

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

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⑹山脉构成地形骨架(用简单示意图表示)

山脉名称

两侧地形区名称

西侧

东侧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高原

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

云贵高原

江南丘陵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贺兰山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南侧

北侧

天山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昆仑山

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

阴山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

秦岭

汉中谷地

黄土高原

南岭

两广丘陵

江南丘陵

祁连山

柴达木盆地

河西走廊

[注意]秦岭的地理意义:

一月份月均温0℃等温线大致通过;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河流有结冰期与无结冰期的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水田与旱地分界线;南方与北方分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4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的分界线;植被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分界线。

贺兰山的地理意义:

200毫米等降水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分界线;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分界线

⒌主要地形:

(1)四大高原:

(落实到地图上)

名称

位置和省、区范围

海拔

主 要 特 征

青藏

高原

位于西南部,介于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青海西藏全部、四川省西部

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世界最高大高原,高寒、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内蒙古高原

位于北部,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麓;内蒙古大部、冀甘宁一部分

1000米左右

我国第二大高原,最平坦的高原,风力作用强烈,西部风蚀地貌典型

黄土

高原

西起祁连山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邻内蒙古高原,以长城为界,南到秦岭;山西省全部、陕甘宁一部分

1000-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千沟万壑。

云贵

高原

云南省东部、贵州省大部分

1000-2000米

地势西高东低,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有许多“坝子”

[补充]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地质时期强劲的偏北风从北方干旱地区吹来的,是风力沉积作用的产物。

黄土层土质疏松,加上地面植被破坏,长期以来,地表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流水侵蚀)。

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水旱灾害频繁,农业落后,许多地方人民生活贫困。

但这里又是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煤、铁、有色金属等储量丰富。

这里的人民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和气候较为干旱的特点,开凿窑洞。

窑洞冬暖夏凉,是很好的居住场所。

云贵高原上广泛分布的石灰岩长期受流水的溶解侵蚀,形成峰林,溶洞、石林等奇异的喀斯特地形,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桂林山水等都是著名的喀斯特景观旅游区。

但是云贵高原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土壤瘠簿,不利于农耕。

只有一些小的山间盆地,被当地人称为“坝子”,比较平坦,是当地主要的耕作业区。

地面有漏斗,地下多溶洞、地下河等,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易渗漏,并给修建水库,工程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

(2)四大盆地

名 称

位置与范围

海拔

主 要 特 征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与天山之间;新疆境内

1000米

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丘区)和最大内流河,封闭严密、干燥

准噶尔盆地

阿尔泰山、天山之间;新疆境内

500米

面积第二大盆地,西北有缺口,相对湿润,沙漠、戈壁面积较小,北部有一条外流河,多为固定沙丘

柴达木盆地

昆仑山、祁连山之间;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

3000米左右,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高原盆地

我国地势最高盆地,大部分为沙漠、戈壁,东南部多盐湖和沼泽地,有“聚宝盆”之称,石油、有色金属矿、盐矿资源丰富。

四川盆地

东是巫山,西是横断山,北是大巴山,南是云贵高原;四川和重庆境内

500米以下

也称“紫色盆地”,最湿润的外流盆地,多低山丘陵,西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

[补充]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许多地方受高山冰雪融水的滋润,形成一连串小块绿洲,是新疆主要的农牧业区。

其中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处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是沟通亚欧大陆的一段“绿色通道”。

四川盆地在地质史上是一个大湖盆,后来由于湖水外泄、下切,形成了三峡。

成都平原,是岷江的冲积扇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物产富饶,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3)三大平原

名 称

范围

主 要 特 征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

我国面积最大、地势最高(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深广,多沼泽低地。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粮率较高的商品粮基地。

华北平原

北是燕山,南到准河,西起太行山,东至渤海。

我国最完整的平原,由黄淮海冲积而成。

地势低平(多在50米以下),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

巫山以东到海滨,沿江分布呈狭长形

我国最低平的平原(多在50米以下,下游长江三角洲则海拔在10米以下),河湖密布,为著名水乡

(4)三大丘陵

位置

辽东丘陵

辽东半岛上

山东丘陵

山东半岛上

东南丘陵

我国东南部,包括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等,面积最大

[注意]丘陵开发利用:

1缓坡开辟梯田果园或栽培经济林木;②发展旅游业;③发展林业、畜牧业

 

第四节中国的气候

1、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季节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冬季1月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

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

夏季7月

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2、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

范围

≧1000℃积温

作物熟制

热带

琼全部和台南部、粤南部(雷州半岛)、滇南部(西双版纳)

>8000℃

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亚热带

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

稻麦两熟或双季稻。

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我国冬小表、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

中温带

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

1600-3400℃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

寒温带

黑、内蒙古的最北部

<1600℃

一年一熟。

生长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为主:

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高原气候区

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

<2000℃

一年一熟。

青稞等

3、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名称

内容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

降水少,雨季短;南方:

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4、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

⑴锋面雨带的形成:

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

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⑵锋面雨带的移动:

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

(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①华北春旱:

春季锋面雨带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需水量大,形成春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②江淮梅雨:

6月中旬到7月中旬,受准静止锋控制,细雨连绵长达一个月之久。

③江淮伏旱:

7、8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季节,给水稻生长带来威胁。

[注意]除了夏季风进退及由此而形成的锋面雨以外,地形和台风也是影响我国降水的因素。

例如: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就位于正对东南季风的山谷迎风坡地带;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吐鲁番——托克逊,则位于深居内陆的盆地中,地形闭塞,降水极少。

另外,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也往往带来大量降水。

5、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

  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和植被

湿润区

>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

气候湿润,森林

半湿润区

400-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气候较湿润,草原和森林

半干旱区

200-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份

气候较干燥,主要为草原

干旱区

<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

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

6、气候特征及评价

特征

内容

成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①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③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我国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暖热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夏季暖热多雨,对农作物等生长十分有利

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雨热同期

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夏季,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多,且受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的降水

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7、影响我国的气象和气候灾害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特点

防治措施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夏初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春旱

华北

3-5月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需水量大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夏涝

华北、南方地区

6-8月

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3-5月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

地膜覆盖等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旱准备

风沙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干旱

华北、西北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第五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内、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1)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地区

东北

秦-淮以北

秦-淮以南

河流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辽河、海河、黄河

长江、珠江

水量

特征

丰富

较小

丰富

成因

流经森林茂密、气候湿润的地区

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水位变化

特征

较小

成因

河流补给多样

河流补给主要是7、8月的降水

降水的季节长

汛期

特征

汛期较短(两个汛期)

汛期较短、季变大

汛期长、季变小

成因

冬季积雪,春天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

降水季节短

降水多,且季节长

含沙量

特征

成因

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小

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疏松土质区,破坏植被

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

特征

较短

成因

冬季长,气温低

冬季较短

冬季气温在0℃以上

(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特 征

成        因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水量较小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