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7215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

第4讲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内阁制度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废丞相

(1)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影响:

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内阁

(1)设立:

明成祖朱棣设立,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特点

(3)评价: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军机处的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设立:

雍正年间设立,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

3.特点

(1)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3)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4)决策封闭性明显。

4.影响

(1)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清朝的边疆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目的:

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基本原则:

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3.措施

(1)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

(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3)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4.作用

(1)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2)清朝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

(4)推动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细微归纳】

明朝内阁制的特点

(1)变动性。

明朝内阁组织虽有四殿二阁,但并不同时设置,须视皇帝好恶而定,大学士员额多寡不等。

(2)附属性。

内阁职权出自皇帝授予,不得独立行使。

(3)个别性。

大学士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责任亦不连带,各自独立以个人才能辅助君主。

【易错提醒】

宰相制≠内阁制

宰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法定行政机构,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图解历史】

“一废、二设、三极端”识记明清政治

【图解历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题术语]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1.内阁首辅:

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设置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

明中期后,大学士又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

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

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

清朝的内阁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

2.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

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那么谁还有胆量背着皇帝做不臣之事?

密折制度使得同僚变成了“特务”,谁都有打小报告的可能,自然是防不胜防,于是只好老老实实。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正确认识明朝内阁

史料一

史料二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

探究:

(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内阁的权力有哪些。

有人认为:

“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

”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的“票拟”是指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批红”是皇帝对票拟的审定。

史料二中“只备论思顾问”说明内阁大臣只是皇帝顾问,不具备宰相的职权。

史料二中“皆上窃君上威灵”说明内阁首辅的权力不是来自制度,而是来自于皇帝的信任。

[提示] 权力:

拥有“票拟”职权。

看待: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内阁没有决策权,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史料三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室,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探究:

(2)结合史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性质及其作用。

[教你读史] 史料三中“私人办公室”体现了内阁的性质;“真正领袖”说明内阁制度强化了皇权,强调了内阁制的作用。

[提示] 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作用:

加强了皇权。

正确认识明朝内阁制度

1.内阁没有行政权:

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

2.内阁权力来自皇权:

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3.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内阁票拟必须符合皇帝心意,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5.一般认为皇帝辅臣并非宰相,理由有三:

(1)首辅、辅臣有议政之权,而无监督百官之权,更不能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工作。

(2)辅臣们草拟的诏谕(即所谓“票拟”)能否生效,完全取决于皇帝“批红”签字。

(3)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皇帝让司礼监太监代行“批红”之权。

辅臣不光要揣度皇帝之意而行事,更要处处受太监的制约。

这都是承担秘书、顾问工作的辅臣们与百官之首的“宰相”的巨大区别。

所以说,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

 K

视角1 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是中枢权力体系的重大变化,内阁制度是统治者为实现专制独裁而进行的制度创新,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

解答时需根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排除干扰项即可。

[对点1] (2017·湖北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

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解析:

选D。

根据所学知识,内阁本身不是法定的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的授予,故A项错误;题干中主要谈“内臣”对“六部”的制约,与皇帝的行政负担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通过“内臣”对“六部”的制约可知其目的是限制六部,不是协调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通过“内臣”对“六部”的制约其目的是限制六部,从而实现对六部的监督,防止权力泛滥,故D项正确。

视角2 从内阁体制的僵化角度命题

清初沿袭明制,设内阁,但内阁处理政务往往依据既定案例,墨守成规。

命题人往往利用材料创设新情境命题,解答时需要依据材料反映的史实和历史现象解答。

[对点2] (2017·江淮十校高三联考)“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

”材料意在揭示(  )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处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明代皇帝不信任内阁,自己经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解析:

选A。

依据题干材料“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可以看出明朝实行的依然是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强调内阁权力的大小,而是强调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强调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没强调皇帝是否信任内阁,故D项错误。

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史料一

探究:

(1)史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论从史出] 该图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封建社会初期,宰相可以坐着奏事(左侧);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宰相只能站着和皇帝商讨国事(中部);当皇帝自认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废除了宰相制度,大臣只能跪着奏事(右侧)。

[提示] 史料一表明从秦汉至明清,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乃至最终废除的趋势。

史料二 雍正年间,①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

②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探究: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设置的背景和影响。

[教你读史] 注意分层解读史料:

①说明军机处设置的背景。

②说明军机处内处宫廷,便于受皇帝控制。

[提示] 背景: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皇权;对西北用兵需严守军事秘密。

影响:

军机处便于皇帝控制,强化了皇权,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的特点

1.简: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

2.速: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

3.密:

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能强,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4.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军机处始终不是正式部门。

 K

视角1 从发展变化角度命题

内阁制取代丞相体制,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明清时期政治权力中枢机构变化的具体表现,体现了皇权的空前加强。

解题时需结合不同阶段历史特征进行分析。

[对点1] (2017·乐山高三调研)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

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

这表明(  )

A.低级别官员已无权参与朝政

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C.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

D.内阁权力开始弱化

解析:

选C。

依据材料“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不能得出低级别官员无权参与朝政的结论,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属于皇帝的侍从,B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大学士必须充任军机大臣才可参与政事,表明军机处已取代内阁的地位,故C项正确;清朝内阁无实权,D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

视角2 从社会主流价值思想角度命题

明清政治体制僵化导致社会风气变坏,如内阁官员处理政务“依样画葫芦”,拘泥规制,空谈理性,轻视务实之风。

解题时需结合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局限性分析。

[对点2] (2017·福州质检)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

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

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解析:

选B。

据材料“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有助于强化专制皇权,相比较而言,强化皇权才是主要作用,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是寄信上谕的主要作用,故排除。

提升点三 综合视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压制了民主思想的萌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难以实现社会转型。

解题时需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潮流分析。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

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1)积极影响:

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保证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2)消极影响:

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地方上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实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训练] (2017·大庆模拟)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说:

“君诚有道,何至于弑,遇弑者皆无道君也……圣人修春秋,述王道以诫后世,俾其君为有道之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各得其所,又何乱臣贼子之有?

”此观点(  )

A.表明对仁德政治的向往

B.具有反清复明的思想色彩

C.认为臣子弑君主无罪过

D.主张废除君主制还政贤人

解析:

选A。

钱大昕强调君主治国有道就不会出现百姓弑君造反的状况,反映出作者对仁德政治的向往,故A项正确;钱大昕强调君主应实行德政,没有涉及反对清朝统治、恢复明朝政权的内容,故B项错误;钱大昕虽然认为臣子弑君是由于君主无道,但臣子弑君无罪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从“俾其君为有道之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各得其所,又何乱臣贼子之有”可知钱大昕不反对君主制,故D项错误。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2017·合肥一模)“(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

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

”作者意在表达(  )

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可知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故选A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并不能对皇权构成限制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无意说明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与否,故C项错误;大学士不仅没有宰相名义也没有宰相实质,故D项错误。

2.(2017·潍坊一模)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

这反映了明朝(  )

A.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解析:

选A。

材料强调“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说明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故选A项。

3.“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  )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解析:

选B。

六部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A错误;材料中“部权尽归内阁”说明内阁权力逐渐加大,故B正确;明朝中后期皇权是逐渐加强,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内阁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D错误。

4.清朝前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甚至严重“异化”。

最能体现“异化”的表现是(  )

A.军机大臣参与决策B.推行密折制度

C.内阁负责行政事务D.增加行省数量

解析:

选B。

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并不能参与决策,故A错误;雍正帝在通常的奏章之外,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故B正确;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的行政机构,主要职能是咨询,故C错误;增加行省数量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强化关系不大,故D错误。

5.(2017·荆州一模)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

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解析:

选C。

依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选C项。

6.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解析:

选B。

由题干材料可知,皇帝通过密折奏事制度更严密地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材料内容不能反映出密折制度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故A错误;密折所涉及的信息包括诸多方面,为皇帝提供决策依据,故B正确;内阁为管理日常事务的中央机构,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错误;巩固统一与密折没有直接的关联,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趋势,对图二中两人对话内容进行阐释。

解析:

(1)题考查基本史实,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秦代为三公九卿制,唐朝为三省六部制,明代为内阁制,据此结合皇权与相权关系回答,注意语言的组织。

(2)题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趋势之一是皇权越来越大,相权越来越小直至废除;根据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两幅图片都涉及了丞相,故在阐释时要围绕丞相制度来讲述,从丞相的职责、发展历程、作用等角度阐释,其他言之有理皆可。

答案:

(1)表现:

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明废丞相,设内阁,只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2)趋势:

古代中国长期存在相对稳定的丞相制度;丞相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且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性。

阐释: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为解决由此带来的沉重政务负担,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个人的信任,其职责以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济南高考针对性训练)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

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

这说明朱元璋(  )

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

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

解析:

选A。

朱元璋认为“先立纲纪”,即用律法来规范,故A项正确;法家的统治思想主要体现在秦朝时期,明朝的统治思想是理学,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措施为皇帝从各个方面削弱丞相的权力,把国家权力掌握在一身,故C项错误;在诸多的律法中,不仅有关于擅权的,也有关于结党营私的,故D项错误。

2.《大明律》规定:

“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

”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  )

A.避免吏治腐败B.削弱宰相权力

C.完善明朝法制D.抬高皇帝权威

解析:

选A。

题干中法律条文严禁官吏上言宰执美政才德,意在防止下层官吏以言谄媚获取特殊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条文是针对“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而且明朝废除了宰相,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提供了单一的法律条款,没有其他法律内容参照,无法判定是否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帝权威被抬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

A.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B.士大夫民主意识觉醒

C.天理纲常的礼法加强

D.君主与士人共治天下

解析:

选A。

材料“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反映臣下冒死劝谏皇帝以及多样的劝谏方式,实质体现君主无上权威,故A项正确。

4.(2017·广西三市高三联考)《明史·陈循传》载:

“(景)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肖鎡半之。

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拟了旨)。

”上述材料表明(  )

A.内阁已成为影响皇帝的决策机构

B.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

C.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解析:

选B。

内阁不是决策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拟了旨)”可见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故B项正确;皇帝与内阁之间有矛盾,但不是材料的重点,故C项错误;清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故D项错误。

5.(2017·温州高三适应性测试)如图所示是文物市场上出现的明代监察御史王忬的象牙虎纹腰牌。

但文物鉴定者认定此物纯属伪造。

理由是:

虎纹是武官所用,而监察御史是文官,与制度不符。

据此,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当今文物市场上真品已难找到

B.古代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

C.文物作伪者必须提高史学素养

D.制度史是文物鉴定的重要依据

解析:

选D。

根据题目中文物鉴定者的鉴别依据,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

6.(2017·德阳诊断)清代尚书汪由敦曾说,明代士大夫奏章往往言辞激烈,或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目的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

这一观点表明汪氏(  )

A.鼓励清代官员谏诤

B.力图维护君主的权威

C.反对当时的文字狱

D.赞赏明代的清明政治

解析:

选B。

汪氏认为谏官的行为不符合为臣之道,说明他的目的是要维护君主权威,故B项正确。

7.(2017·黄岗高三一模)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从汉代以来,中国是一种士人政权,政府掌握在读书人手里,而读书人既不是皇帝的私人势力,也不是一个固定集团,因此这个政权是公开、开放的。

而到了□□,作为皇帝私人秘书的□□□加上密折,就构成了一种秘密政治。

这种权力集中,也就成为了满族作为‘少数人’却可以统治‘大多数’的制度基础”。

文中的□□□应是(  )

A.分封制B.中书省

C.行省制D.军机处

解析:

选D。

材料“作为皇帝私人秘书的□□□加上密折,就构成了一种秘密政治”可知该机构是完全隶属于皇帝的私人机构,没有独立行使权力的可能,军机处的出现正是这一时期皇权专制发展的反映,故D项正确。

满人

汉人

汉军旗人

蒙古人

总数

军机大臣

72人

64人

3人

6人

145人

军机大臣下章京

16人

16人

32人

材料说明(  )

A.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