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73692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docx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注意人称的变化。

2、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知道“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时间]

1.5-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了解长征

1、出示课题,指名读。

2、对课题质疑:

什么是长征?

这里的“婴儿”指谁?

婴儿怎么能“走”?

……

说明:

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佳途径。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又直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进入课文学习。

3、初读课文,解决部分问题。

(1)了解长征。

读课文,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的第一、二节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什么时候开始长征,从哪里出发等。

交流,出示:

1935年11月19日

反击“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陕北

#学习“剿”,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理解“围剿”。

#看地图,知道湘鄂川黔的地理位置。

根据提示说几句话,介绍一下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说明:

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陌生。

如何来了解长征呢?

课文中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去找,然后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

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这样既了解了长征,又训练了语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文中的婴儿就是——贺捷生,贺龙元帅的女儿。

当时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

理解“襁褓”。

4、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北,这真是一个奇迹。

那么她是怎么“走”完长征路的呢?

我们来读读她说的话。

二、整体感知,了解写作方法

1、指名分节读第2—6节,读准:

一步不落、着落、衣衫褴褛。

2、说说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是自述。

(2)第2-6节每一节都有前引号,第6节后有后引号,这是引用主人公的话来写。

说明:

这是一篇采访稿,因此写作方法与平时学习的课文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文中了解不一样的写作方法,知道因为主人公讲述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用第一人称来写显得亲切、真实、动人。

  

三、深入学习,概括长征途中的事件

1、默读第2—6节,思考:

贺捷生讲述了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

2、学习第2、3节,指导概括。

(1)自由轻声读这两小节,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况和结果。

(2)交流。

1935年11月19日,刚刚出生18天的“我”被母亲背在身上,随部队开始长征。

(因为主要是讲“我”的事,所以引导学生用被字句来讲。

“我”指贺捷生,要加引号,概括时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说明:

学生刚开始学习概括,教师要从方法上进行指导,循序渐进,让学生一步一步学会归纳。

在学习过程中,以鼓励为主,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只要基本内容包括即可。

3、学习第4节,组内概括。

(1)读第4节,根据提示,小组内概括第二件事。

过封锁线时,。

(2)交流。

(3)比较:

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过封锁线时,“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哪一句话意思概括更清楚?

为什么?

(指导学生概括时要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说明:

通过比较,再一次从归纳的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

4、读第5、6节,根据提示,选择其中一件事概括。

突围时,。

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

(1)突围时,“我”被父亲颠落在路边,幸亏被老乡捡到,才回到父母的怀抱。

比较“丢”和“颠落”。

(结合“一路冲杀”体会用“颠落”一词的准确性。

(2)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大人为“我”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但“我”的生命力强得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

联系上下文理解“奄奄一息”。

说明:

词语训练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脱离语言环境。

在概括事件的过程中进行词语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正确地领悟其中的含义,更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6、现在你就是贺捷生,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把四件事连起来说一说。

四、再读课文,理解最后一节

1、再读课文,感受长征的艰难。

(1)引读第3节。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

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

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

当时正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2)看录像,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

师:

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陕北,长征取得了胜利。

2、说说长征精神是怎样的精神。

学生交流。

师小结:

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板书:

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说明:

通过朗读和观看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感受长征精神,体会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3、读最后一节,说说“走”的含义。

长征时的贺捷生只是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

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

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一直激励着贺捷生。

五、拓展练习

贺捷生奶奶的“长征”经历,充满了传奇,更充满了艰辛,选你印象最深的内容说给你的伙伴或家人听,注意人称的变化。

板书设计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经历) 

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走”完长征的婴儿》是一篇采访稿,采访的对象是贺龙元帅的女儿女将军贺捷生。

文中贺捷生回忆了长征过程中,自己从出生到“走”完长征路的四件事,反映了长征途中艰难困苦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革命信念。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进入自主识字阶段。

对于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学生大多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学习。

在阅读方面,他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概括归纳能力较欠缺。

概括时不能抓住重点,说话时往往语句不连贯,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着重是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训练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

目标一:

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

“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每个学生可以自己找生字、学新词。

是对于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生字新词,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

例如本课中的“剿”,

既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还要帮助学生分清字形,理解字义。

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最基本、

最主要、最经常的训练,它需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进行。

因此在理解“围剿”、“奄奄

一息”等词语的意思时,要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

这样既有利于正确

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体会长征途中红军所面临的难以想象的困难。

目标二:

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学习归纳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也是难点。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归纳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的四个事例。

在概括时,先指导学生找到每个事例相对应的小节,然后对每小节的内容进行归纳。

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归纳,所以教师要手把手地教给方法。

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边读边想,怎样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概括。

教学时,既要有教师的示范引导,又要有学生的练习。

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地掌握方法,形成习惯,概括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目标三: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虽然课文记叙的是贺捷生奶奶长征途中的故事,但折射出来的是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后,让学生重点学习课文最后一节,领会其中的含义。

四、教学设计

(一)从课题入手,了解长征

课文的题目一般都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或者是主要人物,或者是主要事件,它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课题是学生阅读文章的开始,只要抓住了题眼,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再进行解疑既是适时向学生传授一些知识,也是在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二)循序渐进,学习归纳

学习归纳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提高概括能力呢?

师需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

本课先着重指导学生学习归纳节意。

在概括第一件事例时,教

师引导学生说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况和结果。

这些信息能帮助学生正确的概括这部

分内容。

但找出关键的信息后并不等于就会归纳了,还需要把这些内容组成通顺、连贯的语

句。

学生往往能找到关键词句,但却不能把话说清楚、说连贯。

因此,教师又提供给学生相

应的句式,例如“什么时候,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这些指导就像是给了学生前

行的依靠,学生借助它们便能前进。

在归纳第二件事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通过

合作来巩固所学的方法。

这样,学生前行的步伐又迈大了。

第三、第四件事例则让学生自己

归纳,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而是通过反复的训练、指导、再训练来帮助学生逐步

地掌握方法,形成习惯,有效地提高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领悟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的故事,很多学生不知道,更无从谈起长征精神。

因此在归纳长征途中的四个事例后,教师再次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读一读描写当时困难的语句,再一次体会红军遇到的艰难困苦。

同时,结合录像资料,利用听觉、视觉触发学生的情感,感受长征战士的英勇无敌,感受红军不怕艰辛,排除万难的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课后反思

概括能力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指的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通过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达到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

概括不同于复述,它要求学生用关键词句来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刚开始进行概括训练时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态度显得非常重要。

课堂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每当提出复述或概括的要求时,主动发言的学生总是很少。

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学生有畏难的情绪;教师的要求不明确,方法不恰当;教师态度不亲切,

学生怕讲错等等。

究其进一步的原因,可以发现主要还是教师的问题。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

训练学生语言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这样几点:

1、教师要避免急于求成的心态。

学生的归纳能力不是凭教师的讲解便能获得的,而是

要求学生不断从阅读实践和积累中,从阅读习惯的养成中逐渐形成的。

教师不能指望在短期

内甚至几节课里完成,它是一个长期训练和体验的过程。

2、要善于分析学情,研究并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概括时,学生的困难一方面表现在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方法的掌握上。

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点,教给学生有效的概括方法,把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

3.教师应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

(引读课文第3节)

师: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

天上有——,

生:

敌机侦察轰炸,

师:

地上有——

生:

敌军围追堵截,

师:

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

当时正值——

生:

寒冬季节,风雪交加。

师:

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师解说:

红军开始爬雪山似乎很顺利,可是没多久,进入了一个冰雪世界。

眼睛突然看不见了。

山上没有路,踩在冰上滑倒了,挣扎着往前爬,却没有气力。

有的人挣扎着要站起来,结果却永远倒了下去。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更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

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

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

战士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

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

师:

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征精神吗?

谁来说说?

生:

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

生:

长征精神是一种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红军战士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办法克服。

师:

你说得真好。

生:

我觉得长征精神就是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生:

红军战士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也是长征精神。

师:

长征是我们中国人了不起的壮举!

那么多的战士,为了绕开敌人的围剿,为了保存实力以抗击日本人的侵略,冒着枪林弹雨,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

面对饥饿、寒冷、疾病,他们毫不畏惧,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正是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终于到达了陕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她。

(出示课文最后一节,学生齐读。

师:

文中的“走”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

生:

这不是真正的“走”,婴儿是不会走的。

这个“走”是指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

生:

这个“走”不是指真的走,而是说贺捷生奶奶也经历了长征。

师:

是啊,尽管当时贺捷生奶奶只是个婴儿,但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

“走”完长征路后,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就一直激励着她。

这篇课文是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比较远,对小学生来说体会长征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习理解课文最后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回顾文中描写红军遇到困难的语句,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当时的恶劣环境。

随后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录像,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了解红军在过草地时历尽艰难的情况。

当同学们的情绪进一步受到感染时,我有意识地进行点拨,请大家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的。

在彼此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我想,民族精神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关于训练材料

一、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落()()着()()率()()

()()()()()()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征”在字典里的解释有:

政府召集人民服务;

走远路(多指军队);

表露出来的迹象;

征求。

1、不满一岁的婴儿走完漫漫长征路,最终到达陕北。

()

2、通过努力,芳芳在这次征文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

3、虽然他们是双胞胎,但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

()

4、应征入伍的新兵到部队后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

三、用上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我刚走到小树旁边,就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往树上爬。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鼠的故事

有一只老鼠告诉父母,他要去海边旅行。

他的父母听后大声说道:

“真是太可怕了!

世界上到处充满了恐怖,你千万去不得!

□我决心已定□老鼠坚定地说□我从未见过大海□现在应该去看看了□你们阻拦也没用□

“(既、即)然我们拦不住你,那么,你千万要多加小心啊!

”老鼠的爸爸妈妈忧心忡忡地说。

第二天天一亮,这只老鼠就上路了。

不到一上午,老鼠就碰到了麻烦和恐惧。

一只猫从树后跳了出来。

他说:

“我要让你填饱我的肚子。

”这对老鼠来说,真是性命攸关。

他夺路逃命,尽管一截尾巴落到猫嘴里,但总算是幸免一死。

到了下午,老鼠又遭到了鸟和狗的袭击,他不止一次被追得晕头转向。

他遍体鳞伤,又累又怕。

傍晚,老鼠爬上最后一座山,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他(凝、疑)视着拍打岸边的一个接一个翻滚的浪花。

“太美了!

”老鼠禁不住喊了起来,“要是爸爸和妈妈现在同我一起共赏这美景该有多好啊!

”海洋上空(惭惭、渐渐)出现了月亮和星星。

老鼠静静地坐在山顶上,沉浸在静谧和幸福之中。

1、从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词写在横线上。

2、给第二节加上标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幸免一死

忧心忡忡

4、读第4节,概括主要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